2015级(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地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 A.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3.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个重要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统治者 (  )
A.重视农业生产                        B.关心百姓疾苦    C.常能与民同乐                        D.热爱劳动
5.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  A.由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 C.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7.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材料不能反映出(  )
1
A.实行计时工资               B.工匠技术水平很高  C.存在失业现象                D.出现劳务市场
8.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干预     C.不依靠农业                     D.以私营为主
9.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这说明(    )
A.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B.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10.史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新设立的商业区
11.宋代的商业活动范围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其最为合适的书名应该是是(  )
A.《长安城的落日》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盛世的辉煌》
12.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 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14.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2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的压制      D.英国工业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5.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 A.君主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贵族土地所有制
16.韩非认为商人乃“邦之蠧也”( 蠧,蛀虫),以下史料反映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   )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17.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B.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  D.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8.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19.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在(    )
A.明朝          B.元朝
C.唐朝         D.北宋
20.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要求增加  B.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美梦 C.商业危机—东西商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21.“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是因为 (   )
A.此前未出现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 B.远航探险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C.远航探险建立了从欧亚与非洲、美洲的联系 D.远航探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22.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在马克思笔下的这一时代(    )
①欧洲与亚非之间开启商贸联系        ②英国率先完成工业 ③殖民活动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       ④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这一时期,除了赤贫阶层以外的几乎(欧洲)所有人都可以买上好几套衣服,其衣橱也慢慢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欧洲的消费者可购买更多的家具、储物柜、瓷器以及其他装饰品来填满他们的房子,他们拥有的物品甚至超过其最为富有的祖先。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C.商业的完成
B.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的开展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泰罗制。20世纪初,泰罗制被广泛推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三次科技推动了“经营者”的出现
B.第二次工业后企业规模的扩大催生了科学管理体系  C.泰罗制的推广促使美国经济进入“大企业”时代 D.科学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25.“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6.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 A.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C.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27.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A.主要靠其内在发展                    B.主要靠外在动力  C.主要靠古罗马法制                    D.与对外掠夺有关
28.图示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美国的曲线是(    )
4
A.①          B.②         C.③         D.④
29.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B.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C. 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30.《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的传播        B.工业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工业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的前提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7分,第32小题11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卷46
5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材料四  清统一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五  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即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初年商业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推行这样的商业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合史实说明是否达到了其目的?评论这种商业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清对于对外贸易采取什么?采取这种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形势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7分)
32.两次工业在促进了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加强了人类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逐渐练成一个整体。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
6
题:
图一  早期火车机车                   图二  早期汽车 请回答:
(1)图一所反映出的成就最早出现在哪一国家?为该成就奠定基础的伟大发明创造是什么?该时期在交通领域还有什么重要成就?(3分)
(2)图二所示的交通工具是以什么为动力的?该时期标志性成就是什么?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请举两例例。(4分)
(3)两次工业对世界市场形成分别有什么影响?(4分)
33.报告将城镇化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要善于从历史上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以下两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城市风貌
7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给伦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3)通过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请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提出合理的建议。(2分)
8
„„„„„„„ 2015级(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机读卡上) 座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2分 )       „  „   „   „  号„证„
考„(2)(准„     „  „   线   „   „  „   „   „   号„ 学„„   „   „   封  „   „   „   „  „   „
名„(3)(姓„    „  „   „   密   „  „   „   „ 级„班„ „ „ „ „„ „
8分 ) 7分 ) 9
32.(1)(3分 )
(2)(4分 )                             
(3)(4分 )
33.(1)(6分 )
(2)(4分 )
(3)(2分 )
10
2015级(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参
1—5 DBBAD    6—10 CBABD    11—15 CDCCB   16—20 DDAAA   21—25 BDDBB   26—30 BAACB
31.(17分)(1)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作官。(两点即可)(2分)
(2)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2分)
没有达到其目的。西汉中期以后,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2分)
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3)海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2分)
原因:中国当时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2分)
西方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目的是获取金银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巨额贸易逆差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向中国走私鸦片。(3分)
32.(11分)(1)英国;(1分);瓦特改良蒸汽机(1分);汽轮(汽船)问世(1分) (2)动力:内燃机(1分). 标志性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1分).新型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2分,答出2个即可) (3)①第一次工业使世界各国各地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或第一次工业,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②第二次工业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世界连成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发展。(或第二次工业,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分)
33.(12分)(1)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2分)
新特点: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2)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提高了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污染了环境;造成分化。(4分,分别答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一个要点即可得4分)
(3)建议:增加社会保障房;加强城市能源与环境管理;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手段;构建节约型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条件。(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