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来源:九壹网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 , 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

(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乡

⑵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

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

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

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忽放;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分析】(1) “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这里“”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 “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忽放;;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1)曲牌名;思绪

(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这首曲子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曲牌名;思绪

⑵ 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曲”的常识的积累能力。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⑵ 本题考查赏析情景交融写法的能力。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残花落尽

(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

(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

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阴阴 ; 残花落尽

⑵ 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

【答案】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尽”字更传神。“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⑵“老”字比“尽”字更传神。“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 ,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分析】(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分析】(1) “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故答案为:⑴ 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⑵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 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 “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 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 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充分展示了

它们的存在和价值。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