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 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 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 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 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 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 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 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 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 , 沙头雨过拙 ② 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 ③ 供晚厨。
【注】 ① 牛群头:地名。 ② 拙:同 “茁”。 ③ 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 ·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 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 《天净沙 ·秋思》中写 “枯藤老树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 游子乡愁的 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 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 【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读懂诗句内 容是作答的关键。《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 ”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 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而《宿牛群头》 “草木枯 ”是为了反衬 “拙蘑菇 ”, 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
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 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 ·秋思》中写 “枯藤老树 ”,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 的游子乡愁的 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 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 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 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 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 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 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 ”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 (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 【分析】( 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 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 关心安慰。
( 2) B 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落尽 ”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 “子规啼 ”又让人 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 B 错误,选 B。 故答案为: ⑴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 ⑴ 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 XX 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 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 ”—句里, “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 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 情。
【解析】 【分析】( 1) “杨柳阴阴细雨晴 ”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 “阴 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 ”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 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
(2) “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 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 阴阴;又;
⑵“逐 ”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 情。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 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 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 “ ________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 __________ ”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
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排 ”字的表达效果。
A. 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B. 诗歌采
C.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D. 全诗虚实结
【答案】 ( 1) “排”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 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 “一鹤凌云 ”,这 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 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 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 ”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
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 项有误。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
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 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 寂寥。
故答案为:( 1)“排 ”在这里是 “排开、推开 ”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 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个 “排 ”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
“鹤”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 “鹤 ”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 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 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 项 “体现了萧瑟空
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 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 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 ”的“阔 ”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B. 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D. 全诗写景逼真,
【答案】 (1)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 野也因之开阔。 (2)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 ”,“阔 ”,是表现 “潮平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 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 “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采。 “悬 ”是端端直直地 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 “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 “风顺”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 ”。风虽 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 “悬”。
(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 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 ,停泊在 北固山
下, “客路 ”,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 ”点题中住在 “北固山 ”还未到故乡, “写了诗人回乡看 到的家乡美景 ”有误; B 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错误;
C项、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 ,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有误。 D 项正确,故选 D。
故答案为:( 1)“阔 ”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视野也因之开阔。( 2) D;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 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 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D 项无误。
“。“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
7.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 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
用 ______ 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 1)明月;地点转换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分析】( 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第二 首诗中: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地点的 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 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答案为: ⑴ 明月 ; 地点转换 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
8.诗歌赏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的 “枯藤”昏“鸦 ”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深秋晚景图
(2)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 “枯藤”“昏鸦”西“风”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副悲凉,凄凉,人生充满失意的画面上。枯藤缠绕的老树 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 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所以可概括为 “深秋晚景图 ”。
(2)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 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 ”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 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 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 “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 “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 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 “心脏 ”。诗贵含 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 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 “建筑材料 ”,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故答案为: ⑴ 深秋晚景图
⑵ 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 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 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答案】 ( 1)李白
(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 西。
【解析】 【分析】(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 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 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 2)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 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明月人格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 ⑴ 李白
⑵ 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⑶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明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 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结合诗意,明确意象。诗人常借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法。结合具体诗句,明确诗句所用修辞,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 感情。
⑶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 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 ”,有的版本将 “老”字写作 “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 “老 却更字效果 好。为什么?
【答案】 ( 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 “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 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 “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 意象,勾勒”几外 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 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 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 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 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⑵“老”字比 “尽”字更传神。 “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 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老 ”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 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是 ⋯,作用是 ⋯,它运用了 ⋯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