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udanj iang UniVel"S i ty Vo1.21 No.8 Aug. 2 0l 2 2012年8月 文章编号:1008.8717(2012)08.0046 02 试论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 粱健 肇庆526020)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摘要: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本体论和“易简工夫”的心性修养论是“心学”基本理论观点。他 的文学观念也深受“心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文品见人品,心为文之本。其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也明显 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陆九渊;理学思想;文学思想;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陆九渊的成就主要在哲学领域,但是身为学识 渊博的一代大儒,他在文学上的功夫也颇为深厚, 其哲学思想也很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以及 相互配合,错综复杂地生发万端,变化无穷。由此 可见,变化无穷的万有,是从一发端的,一就是数 的开始。最后他得出结论:“数即理也,人不明理 文学创作。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 一如何明数。” 陆九渊就是如此用象数的方法来解释绝对的 、(一)本体论一数之理与心即理 理,使之成为宇宙的本体。他认为,宇宙便是我的 心。这个观点发展了天人一本的思想,把“理”规 定为人的本心,强调“心即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的永恒性。此外,在心物关系上,陆九渊还提出了 心为主,物为客的思想。“理本天与我者,非外铄。 陆九渊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 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之宰》)。 他所说的心,就是知觉灵明和道德理性两方面内容 的统一,从这种心本体论出发,他认为朱熹的理学 思想繁琐支离:“看晦翁书,但是糊涂,没得理会, 坦然明白。吾所明之理,乃天下之正理,实理,常 明得此理,便是主宰。”(《与曾宅之》)。这种主客 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心为主,以物为客。陆九渊的 “理”兼有宇宙本体和人的本心双重意义,“把本 理,公理……天下正理,不容有二。”(《与陶赞仲》)。 正理是儒家的法则,常理是恒常的道理,公理是人 与自然的规律,实理是纲常伦理。 陆九渊借用数学的办法来解释绝对的“理”。 他认为,数有奇偶,偶数“齐”,奇数不“齐”。在 奇数中,一是数字的开端。一字不动则不动,一旦 发生变化,就可以生发出万端来,从一到二,从奇 体之‘心’上升为宇宙本体之‘理’,而且认为‘理’ 就是实理。”Ⅲ (二)心性修养论——易简工夫 心学的理论由于主张心即理,把天理纳入人 心,所以在修养功夫上面强调对本心的发明,而不 注重对外在事理的穷究,使其工夫显得简易直接, 到偶,从不齐到齐,演变成万端。三由一和二演变 而来,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例如“天地人为三才, 日月星为三辰,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五由 二与三演变而来,“天有五行,地有五方”。两个五 相加又生成十。一、三、五、七、九为“天数”, 叫做“生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叫 做“成数”。南这五个“生数”和这五个“成数” 而陆九渊本人则称这种简易直接的工夫为“易简工 夫”。陆九渊的易简工夫与心本论是密切一致的, 既然是以心为本,万理皆在心中,那么在为学上只 要在本心上下功夫即可,从发明本心开始,从本有 的善心开始直接向外发挥。自孟子起,儒家就把“求 本心”作为学工夫的正道,陆九渊则以接续孟子的 道统传人而自居。他把孟子的“尽心”贯彻到底, 收稿日期:2012-05.16 作者简介:梁健(1981一),男,广东茂名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明确主张为学用功应该先从本心开始。 他认为人心本善“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 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因此为 学修养的工夫就在于发明本心,这是他为学用功的 下手之处,为此,陆九渊反对当时流行的专心于书 本传注、外索物理的用功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使 得学者的“担子”越来越重,反而迷失了圣人著经 作传的本义,并不能确立起人的道德本心。他提出 的用功之方是“减担”,即抛弃烦琐的读书讲学, 减去那些妨碍道德实践的各种负担,直指人的本 心。他认为,人心本善,圣人著经的目的最终还是 要人能体认自身的善性,发明自己的善心。 在发明本心的同时,陆九渊又提出“剥落物欲” 的用功方法。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是至善的,为 学的工夫就在于发明本心,但事实上,为什么人总 是存在一些恶的行为?陆九渊的观点和其他道学 家的观点差异不大,即后天的恶是由于人的本心受 到了物欲的蒙蔽或污染。他说道:“夫所以害吾心 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 则心之存者必多。”(《养心莫善于寡欲》)。由于物 欲的损害,人的本心受到污染,只要把物欲剥落清 除,人的本心自然就会清明,人的至善本性自然就 会呈现出来。然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多番用功, 持之以恒。 二、陆九渊的文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是其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核, 而其文学思想则是在其心学的笼罩之下,深受影响 的。“就《陆九渊集》来看,其中直接涉及文学问 题的论述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心学特色。” 在陆九渊 看来文品见人品,心为文之本。 (一)陆九渊的文学思想 陆九渊认为文章的品质与文人的人品有着内 在的联系,人品决定着文章的品质。文人要写出好 作品,先要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培养健康高尚的 志向。于是陆九渊鼓励人们积极锻炼,磨砺品质。 他说“学能变化气质。”(《语录下》)学,持之以 恒,以量变换质变,只有这样,文人才日渐提高自 身的品德修为。为学做到了这点,事业文章才会有 成。陆九渊又言“为学无他谬巧,但要理明义精, 动皆听于义理,不任己私耳。此理诚明,践履不替, 则气质不美者,无不变化。”(《与包敏道》)意思是 说,为学没什么诀窍,只要思想道德高尚,言行得 体有理,不放纵私欲,坚持实践,人的气质品格就 会逐渐变好。这是陆九渊为世人指明为学的方向。 总而观之,陆九渊把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并道出其中内在的联系。 陆九渊对文学的理解有鲜明而独特的心学特 征。他认为“文”并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而是文人 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对道德伦理的遵从的体现。文 由人而生,见人的思想,人因为学而产生思想,为 学要明义理。“从正面来讲,学当取正,且须涵养 不替,笃守本心;就反面来看,则当去除蒙蔽正理 的俗见俗习。” ‘文”并非简单的文章,文章反映 了文人的心与理,所以他认为文人应以本善之心, 明正理,守常理,恒公理,讲实理,以此作为文人 的为学为文的使命,例如“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 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 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 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与邵 叔谊》)。类似的观点在陆九渊的著述中相当常见。 他一再强调心为文之本,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 弃心而为文,无心之文是逆流之潮,无本之根。他 曾经批评了韩愈以文为本的主张:“韩退之是倒做, 盖欲因学文而学道。”可见以心为文之本是他创作、 批评的根本标准,也是他的文学思想重要的观点之 一o (二)陆九渊的文学创作 受到其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陆九 渊的文学创作也染上了深沉的理学色彩。 首先,陆九渊在他的诗作中体现了以本善之 心,明正理,守常理,恒公理,讲实理的原则。例 如,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 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 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用典多达三四处,分 别出自《礼记》、《中庸》、《周易》。这体现了他的 诗歌用典的固定特色,就是喜欢用儒家经典著作中 的典故,体现了其鲜明的大儒风格。同时,喜欢用 儒家经典也说明了他诗作,深深地认同了儒家的仁 义之礼,为人之道,处世之风,坚持明儒家之“正 理”的原则。又如,在田园诗中,陆九渊表现出其 恬谈自然的诗风。如《晚春出箭溪》二首和《疏L【J 道中》、《蝉》等,对景物的描绘精致细腻,呈现出 出一幅幅充满生气的自然恬静的风景,作者恬淡之 心跃然纸上,寄寓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这是他坚 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公理原则。如是这般,不枚 胜数。 其次,陆九渊以散文创作论述传播其心学思想。陆 九渊曾说他写的《荆公祠堂记》、《与元晦三书》 “此数文皆明道之文,非止一时辩论之文也。” 言下之意,他著文主要都是关于论学明道的,也 就是一方面积极阐释心学理论,(下转第50页) 47 中娴熟地运用幽默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渊源 就是他极高的语言造诣,作为一位语言大师,鲁迅 摒弃文言,善用白话,使原本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在他笔下,一经组合变化,便生出许多笑果,呈现 出幽默诙谐的特色。鲁迅将生活中常用的一般词汇 作为范本,据此仿照出令人发笑的别词,如由“同 胞”仿出“异胞”,“无聊”仿出“有聊”等等,既 [3]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M].鲁迅全集(第2卷)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 [4]鲁迅.集外集・“音乐”[M].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 人民文学版社,2005:55. [5]鲁迅.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M】.鲁迅全集(第5 卷)北京:人民文学版社,2005:43. [6】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M1.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5:187. 贴切又新颖,讽刺城市中国中的每个角落,如“一 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7】林语堂.论幽默[M】.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篇(第2卷) 我们常说的阔人一般指代的是有钱人,自然对立面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07. 是穷人,鲁迅这里却一反常态,另辟蹊径创造出了 [8】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M】.鲁迅 “狭人”一词,实际上暗指文人侠客们,这里的“狭” 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40. 与“侠”取其谐音,批评帮闲文人并不高尚。同样, [9】鲁迅而已集・卢梭和胃I:7[MI.鲁迅全集(第3卷) 鲁迅根据古已有之的“公理”一词,从“公公”的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53. “公”,衍生出了“婆理”,幽默的讽刺杨荫榆的“婆 【lo]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M】.鲁迅全 婆”作风,暗指她学生的错误行为,语言犀利 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6. 又让人忍俊不禁。 【ll】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M】.鲁迅 参考文献: 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1】梁实秋.谈幽默【M].梁实秋雅舍杂文,上海:上海 社,2005:648—649. 人民出版社.1993:70. [12]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M].鲁迅全集(第3卷) 【2】鲁迅.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M】.鲁迅全集(第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8.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2. (上接第47页)广为宣示传播,另一方面努力驳 士风官风的抨击。二是对贪官污吏的讥刺。他在《与 斥反对心学的观点。又如他的《与饶寿翁》,主旨 陈停》、《与宋漕》、《与苏辛》、《与辛幼安》、《与杨 是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正心”、“明理”等等;陆九 守》等信中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与抨击贪官污吏,对 渊还在他的散文中追求精神自由境界。在他心目 生活于困苦中的民众寄予深切的同情。这是他文 中,从沉溺于书册文字转向陶醉于大自然怀抱,是 品中透出他的本善之心与心即理的法则。 精神获得的第一步,循此再进,就可使人恢复 三、结语 其本心。他在《与王谦仲》中描写象山的景观令人 总而言之,陆九渊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之 叹奇,虽有欢欣却并不渗于笔间,如此冷静理性的 一,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心即理”的本体 笔调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其心学的精神。 论和“易简工夫”的心性修养论是“心学”的两大 再次,他以政论文抒发了爱国爱民的伟大情 基本理论。他的文学观念也深受“心学”理论的影 怀。陆九渊自小就有关心民生疾苦、救治苍生的远 响,强调人品与文品的联系,其理学思想和文学思 大抱负,这充分体现在他所作奏疏之中,遍览其奏 想也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疏,无不见出他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心,如著名 参考文献: 的轮对五论,极言抗金复国之大义,批评朝廷集权 [1]刘晓梅.杨简实心思想探微[J].兰州学 过多,独断独行,致使“百事荒”,进而提出治国 刊,2006,(5):2O一22. 的“四物汤”:任贤、使能、赏功、罚罪。陆九渊 [2113]陈忻.宋代心学领袖陆九渊的文学思想[J].重 还在文章中对宋代政治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 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6):65.72. 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举制度败坏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