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北宋的建立和集权制的加强 同步练习B旧人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7分,共70分) 1.下列关于北宋结束五代十阀割据局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A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 B 宋太宗统一南北的方针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C 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是北汉 D 979年,北宋实现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答案】D
【解析】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与北宋并存的政权辽和西夏,因此不能称之为统一。
2.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A 解除石守信等朝中大将兵权 B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 禁军分别驻守在京师和地方 D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答案】C
3.下列机构或官职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互相牵制或制约作用的是
①统兵将帅与枢密院②节度使和禁军大将③参知政事与三司使④知州与通判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北宋官职的掌握。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将帅统治 领,但无调兵之权,相互牵制,①正确;节度使在北宋已经徒有虚名,不存在牵制其权力的必要,②排除;参知政事管行政,三司管财政,属于并列关系,不存在牵制,③排除;知州与通判在地方上相互牵制,④正确。
4.下列北宋各级中,负责管理财政的有①参知政事 ②枢密使 ③节度使 ④三司使 ⑤通判⑥转运使
A.④⑤⑥ B.①④ C.④⑥ D.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负责管理财政的是三司,管理地方财政的是转运使。
5.下面对北宋加强集权所造成的后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机构重叠,冗滥,办事效率低下 B 战斗力下降,指挥不灵 C 地方上财政十分困难,州郡日渐困弱 D 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答案】D
【解析】北宋土地兼并与加强集权没有关系,而是由于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
6.北宋初年,宋太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所起到的作用是
A 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 大大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 C 加强了政权对边疆管辖 D 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宋太祖的改革围绕强化集权,竭力削弱地方势力,从兵权、行政权到财权和司法权多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长期困扰的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用心 爱心 专心
7.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而实际上兵额却在逐年增长,宋初是22万人,而到宋仁宗时却已经达到125万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北宋中期,已经改变了防范武将的做法,一些武将自行募兵②军人社会地位提高,很多人以当兵为职业③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威胁北宋政权④北宋为防止“内患”,推行养兵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项说法错误。
8.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北宋设置了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通判是地方上监察知州,与分散相权无关。
9.自宋初以来,我国的皇权政治终于取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贵族政治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力发展 B 政治制度改革 C 民族大融合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皇权政治是通过宋太祖一系列强化集权的措施来实现的。
10.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北宋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派文臣到地方任知州②在地方上实行保甲法③编练禁军,加强的军事力量④在地方上设置转运使,以控制财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是为民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无关。
(二)材料解析题(共12分)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摘自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材料二 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摘自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继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吕扈。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以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上喻方曰:“我以钱代租税之人,以助尔私,尔辈归朝,且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州县租赋,愁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摘自王巩《闻见近录》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②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11.①原因: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禁军,有强大武力作后盾。另作出许诺。
②手段: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经济上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
③影响:加强了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解析】第一问回答时要结合北宋初年的政治军事等情况;第二问更重在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抓住有效信息;第三问从利弊两个角度去分析。
(三)问答题(共18分)
12.概述北宋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其特点和利弊所在,请指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答案】措施:(1)集中军权。采取收回节度使和禁军大将的兵权、设置枢密院、更戍法等措施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等来分散相权,集中行政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相互牵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通过在地方设转运使,集中财权,把死刑核准权收归,集中司法权。
特点及利弊:一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也造成军事战斗力的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二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这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但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三是弱支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集权,有效地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后果:到北宋中期北宋王朝就陷入了的积贫积弱的窘境,社会危机和边患危机严重严重威胁北宋王朝的统治。
【解析】注意分层作答;第二层次归纳特点和分析利弊所在有一定难度,要仔细分析措施的基础上归纳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