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练(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菏泽模拟)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C.君主统治得到巩固
B.官僚受到冲击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解析 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普遍存在,可能有职务而无实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得到了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山东威海模拟)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 A.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解析 由材料可知秦朝设置尚书,汉武帝废除原来的禁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禁中尚书,可知皇权加强,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决策权力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是在唐朝,故B项错误;宦官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
3.(2019·广东珠海质监)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  ) 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 B.君主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 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 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
解析 根据材料“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频繁更换皇帝、储君,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故选D项。 答案 D
1
4.(2019·山东日照模拟)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B.强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 C.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可知,极大地削弱了对地方人口的有效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东汉豪强田庄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豪强田庄属于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山西适测)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  )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的威胁 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解析 西汉前期,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豪强势力对的威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答案 D
6.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 A.以强化集权为目的 B.注重平衡与地方的权力 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注重对监察权力的划定
解析 据题干材料“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可知,当作为地方监察的刺史所行使的职权超过规定之时,亦会被相关的监察机构所,有暗含提防刺史势力膨胀的意味,故选D项。 答案 D
7.(2019·山东济南模拟)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2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 据题干材料,在光武帝下令度田之后,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说明该政令会触犯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选A项。 答案 A
8.(2019·河南濮阳模拟)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B.秦汉农业工具性突破 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解析 根据题干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反映了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选C项。据题干中的地区的分布,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并未出现不均衡,A项错误;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B项错误;仅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D项错误。 答案 C
9.(2019·山东历城二中模拟)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选C项。
3
答案 C
10.(2018·山东莱芜模拟)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严格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 题干材料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河北衡水金卷三)“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解析 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选D项。 答案 D
12.(2018·山东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
解析 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而不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4
13.(2019·江苏盐城模拟)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10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8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生产状况、、自然灾害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立足“农本”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回答;第二小问从商品经济发展、管理、农民观念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工商业发展、劳动力方面回答积极性,从市场、专业化生产方面回答消极性;第二小问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 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5
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14.(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答案 示例
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