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9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Sep.2007 第5期 Journal of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05 汪道昆研究现状简述 刘彭冰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汪道昆是明清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甚至走向两个极端。汪道昆生前 享誉日隆,死后则非议蜂起,反差巨大。我们应该给予汪道昆怎样的历史定位?他到底是久被埋没的大家,或只 是光耀一时的过客?他开创了怎样的文学风气,或只是把持了暂时的学术话语?作为文学史上较为特殊的个案, 围绕汪道昆出现的种种争议,为我们辨章明清以降的学术流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范本。 关键词:汪道昆;太函集;研究现状;述略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5.0091.04 汪道昆,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号高阳生、别署 笑,伯玉初不以为愧。此事殊可入笑林也 丁 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游子、方外司马等, 集上“汪侍郎道昆 江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明 史·文苑传》有传。汪道昆“为曹郎时,与李攀龙、 倘若这则材料真实可靠,汪道昆的学术及人品就非常 王世贞等以诗文相倡和;出守襄阳,治兵于闽,恢复 值得怀疑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朱彝尊认为:“钱 城邑;两抚三楚,辑叛锄奸;二佐兵枢,阅视蓟辽; 氏诋祺伯玉,未免太甚。所引陆无从记一事,见无从 辅兵一议,凿凿经国舒谟,且岁省浮费数十万。” 《正始堂集》中,与钱所载略别。伯玉裔孙,称无从 晚岁居乡,“乞诗文者填户,编号松牌,以次给发, 为伯玉弟子,而无从赠弁州歌云:‘济南新安狭已甚, 享名之盛,几过于元美。” ∞。著有《太函集》、《太 君子视之特小巫。’不应弟子而毁先师若是也。” ∞ 函副墨》、《大雅堂杂剧》等。 徐朔方先生指出,据汪道昆本人所撰《姜太史文集序》 汪道昆是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诸多史料对 载,汪、姜相会的时间,是汪道昆任襄阳知府任上, 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反差巨大。誉之者盛赞“司马公 并非陆弼所云“以襄阳守迁臬副”;地点在襄阳郊外, 以文章命海内,所谓五百年而一睹者”;口 E 瓢 不在武汉黄鹤楼;相会只有一次,不是轶闻所说的“后 二忡洎献于肇无诸昆’‘‘汪中丞文、戚将军用兵及武夷山水为闽 数日会饯”;况且,假若汪道昆如此不学无术,贻笑 中三绝”; 列传卷十几本传甚至有朝鲜使者称‘‘小邦极慕王 大方,二十年后,姜宝怎可能专程安排门人张季思, 元美、汪伯玉集,即童子皆能授读”。。。 弘。贬之者则 敦请汪道昆为自己的文集作序呢? }。汪道昆生前 谓其为文‘‘肆意纵笔,沓拖潦倒”; 集 汪侍郎道昆 ‘‘名 享誉日隆,死后则非议蜂起,我们应该给予汪道昆怎 在后五子中,最高自标置,然文章实皆伪体”。 的 样的历史定位?他到底是久被埋没的大家,或只是光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转引了一则轶事: 耀一时的过客?他开创了怎样的文学风气,或只是把 持了暂时的学术话语?凡此种种,都是值得关注的研 广陵陆弼记:嘉靖间,伯玉以襄阳守迁臬副。 究课题。 丹阳姜宝以翰林出,提学四川,道经楚省三省, 会饮于黄鹤楼。伯玉举杯大言日:“蜀人如苏轼 者,文章一字不通。此等秀才,当以劣等处之。” 现代意义的汪道昆研究,或始于日本学者青木正 众皆愕睨,姜亦唯唯而已。后数日会饯,伯玉又 儿的名著《中国近世戏曲史》,该书出版于1930年, 大言如初。姜笑而应之日:“访问蜀中胥吏,秀 次年由王古鲁先生译成中文。青木正儿教授在论述 才中并无此人,想是临考畏避耳。”众为哄堂大 《昆曲勃兴时代之戏曲》章节,用很大篇幅条陈汪道 昆的戏曲创作。 1932年底,郑振铎先生的传 世力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插 收稿日期:2007—01—19 作者简介:刘彭冰(1975一),安徽六安人,复旦大学中文 图本中国文学史》谈及汪道昆对杂剧的创新: 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小说与戏曲理论研究。 9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汪道昆在实际上是这个时代中第一个着意 天都外臣——汪道昆》, 针对吴晓铃先生《漫谈 于写作杂剧的人……这四剧都只是寥寥的“一 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的观点,提出了一些不 折 故事的趣味少,而抒情的成分却很重。在 同看法。而吴晓铃先生《答客三难》, 则回复汪 格律上,这些杂剧也完全打破了北剧的严规。最 效倚先生的疑问。 可注意的是:(一)有“引子”,以“末”来开场; 朱泽先生《诗剑之交——记汪道昆、戚继光的友 (二)全剧都只有一折,并不像元人北剧之至少 谊片段》,选取用兵浙闽、信宿武林、蓟门会阅、会 必须四折:(三)唱曲文的,并不限定主角一人, 饮千秋里四幕场景,考述汪道昆与戚继光的交游。 什么人都可以唱几句。南戏的成规,在这时已完 1985年,金宁芬先生发表论文《关于汪道昆的几 全引进到杂剧中来了。n。。 ∞ 个问题》, 较为全面地探讨汪道昆的家世生平、 1953年,日本学者藤井宏教授的《新安商人研究》, 连续发表在《东洋学报》第三十六卷一、二、三、四 各期。随后由傅衣凌、黄宗焕两位先生将前五章译成 中文(未译完),分别刊发于1958年第2期《安徽历 史学报》和1959年第1期《安徽史学通讯》。《新安 文学思想及其戏曲创作。赵景深、张增元先生《方志 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从二十余种方志中辑录有 关汪道昆的文献资料,方便了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徐 朔方先生《论汪道昆——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论之 》认为, 汪道昆的文学复古主义是他本人思想 商人研究》以《太函集》为线索,系统考察明末清初 物资流通的一般情况:新安商人的活动范围与营业项 目;商业资本蓄积的过程与经营的形态;新安商人与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接触面等诸多问题。 1956年,傅衣凌先生《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 本》0u问世,著述第二章《明代徽州商人》,讨论徽 的产物,但也存在着迎合李攀龙、王世贞的倾向。廖 可斌先生1989年底完成的博士论文《复古派与明代 文学思潮》(徐朔方教授指导),1994年初由文 津出版社印行。 论文第十二章《复古运动第二次 高潮的诗文创作》,探讨汪道昆的文学创作。廖先生 认为,汪道昆是个用世心很强的人,早年以功业自期, 商资本在瓦解封建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文中多次 引用《太函集》资料,以社会经济史的观点,对徽商 故不暇于文学;中年功业有所成就,而有意与王世贞 等交纳,用心于文学,是为了以文学作为功业的点缀; 在中国商业上的历史地位,及其代表的商业资本类 型,作了详尽评估,分析徽商既被老朽的生产方式残 存所压迫,又为不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所苦的困境。 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考述汪道昆《高唐记》、 《洛神记》、《五湖游》、《京兆记》、《唐明皇七夕长生 殿》等杂剧的版本、存佚及馆藏情况。 纠咖 孟瑶 晚年专心于文学,在文名中寻求寄托,则是功业失意 后的自我慰藉。 廖先生在其著述的引言部分, 针对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作了一番颇有感触的论述, 兹摘录如次: 就复古派本身而言,一种文学主张能令几代 无数位才识卓绝的文学家深信不疑,并前仆后继 为之贡献毕生精力,其中就没有任何合理因素或 先生《中国戏曲史(全四册)》中,肯定汪道昆杂剧 对南北曲界限的突破。n。 卯q 陈万鼐先生主编的 《全明杂剧》,辑录《大雅堂杂剧》四目,陈先生还 分别撰写了《高唐记》、《洛神记》、《五湖记》、《京兆 记》四剧的提要。 朱泽、皖生两位先生则撰文介 绍汪道昆的文学、戏剧及军事成就。“。 庄一拂先生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旁征博引,追溯汪道昆杂剧 的渊源流变。n。 鹕 。 此后,围绕《水浒传》天都外臣序,《光明日报》 “文学遗产”专栏展开系列讨论。徐朔方先生《关于 历史必然性吗……只要我们抛弃就事论事的简 单思维方法,抱着充分的耐心去探索,就会发现 明代复古派这块文学化石中,也跃动着时代的脉 搏,蕴含着一群活生生的灵魂。皿础 。 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收录 金宁芬先生撰写的汪道昆评传。 。m 。徐朔方先生 在万历《汪左司马公年谱》基础上,编著《汪道昆年 谱》, ” 系统梳理汪道昆的文集与交游,考订若 干存疑的问题,是研究汪道昆不可或缺的必备资料。 张凤翼和天都外臣的<水浒传序>》, 分析天都外 臣序与张凤翼序的异同,考述张凤翼与汪道昆的交 往。 吴晓铃先生《漫谈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 赵克生君《<明史·汪道昆传>补正》 及《汪道昆 与徽商》 ,分别对《明史》本传以及汪道昆与徽 商的关系作了考辨。 砌论及汪道昆生卒年月;汪道昆兵部左侍郎任职 地;汪道昆序与张凤翼序的因缘。汪效倚先生《关于 本世纪,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以及徽学的兴 ①按,该文后来收入徐朔方先生论文集《小说考信编》, 第 起,有关汪道昆的研究逐步具体深入。《太函集》的 57.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整理出版, 尤为值得关注。黄山书社版《太函集》 程,同时也包含了士大夫文人对民间宗族活动的理论 以明万历一百二十六卷金陵刻本(目录六卷,正文一 解释。汪道昆的谱本宗主张及其修谱活动,建立在民 百二十卷)为底本,由胡益民和余国庆两位先生整理 间宗族的祖先谱系基础上,反映了世家大族的宗族独 点校。全书共四册,近180万字,除正编外,尚收录 立取向,及以村落为中心的宗族社会现实。汪道昆的 《太函副墨》等比较重要的文字若干篇。胡益民先生 亲亲收族意识,是对谱本宗活动宗法理论的新解释, 的点校前言,精密考述汪道昆的著述及馆藏情况,高 推动了宗法制度的庶民化过程。汪超宏先生《晚明曲 度概括《太函集》的史料价值。 家考》,讨论汪道昆与姜宝的襄阳之会;汪、姜对《姜 李圣华君《晚明诗歌研究》,论述汪道昆与新安 太史文集序》的分歧;汪道昆著述及杂剧在明代的评 诗群的关系。 。。 卜黯黄彩霞先生《托遗响于悲风—— 价与演出:《查八十传》的校勘。汪超宏先生就徐朔  印 。 汪道昆的治军防边思想》, 探讨汪道昆的军事思 方先生《汪道昆年谱》,做了若干有益的补正。想。朱万曙先生《亦文亦武的汪道昆》, 肯定汪道 陈敬宇君《汪道昆经济思想特色刍议》认为,汪道昆 昆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贡献;指出汪道昆对杂剧体 以商人传记为中心,对财富作用、儒贾关系、农商地 制的革新,以及不同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的变化;认为 位、义利得失等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思 《黄花峪跌打蔡疙瘩》杂剧有可能出自汪道昆手笔。 想。 耿传友君《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问的诗 徐子方先生《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指出, 汪道 坛》,探讨汪道昆主持的丰干社、白榆社、南屏社等 昆的显赫地位决定了他与F层市俗社会距离较远,又 诗坛群体活动;汪道昆与王世贞的关系;汪道昆诗坛 由于他在高雅文化方面受到的熏陶,会很自然地将传 声名的变化与诗风演变等。 郑利华先生《汪道昆 统诗文含蓄蕴籍的表现手法引入杂剧创作。徐子方先 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运动——以其与七子派关系 生判定,《大雅堂杂剧》作为明代南杂剧成熟的标志 考察为中心》,选取汪道昆在嘉靖至万历时期的复古 之一,总体上可以纳入剧诗的范畴。金宁芬先生《< 活动为视角,考察汪道昆早年的文学习尚及其与后七 大雅堂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探讨《大雅堂序》 子关系的建构;汪道昆对徽州盟社的经营及与七子派 的作者归属,认为该序是汪道昆自序,序首“襄王孙 复古理念的异同。 日”,只是借襄王孙之言,肯定戏剧的讽喻意义。 耿传友君2002年5月完成的硕士论文《汪道昆 结语 商人传记研究》(朱万曙、胡益民教授指导), 朝详 当前的明代文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沿袭着钱谦益 细分析《太函集》112篇商人传记。论文涉及汪道昆 乃至纪昀等建构的批评体系。在我们引经据典,品评 写作商人传记的文化土壤、史料价值、思想倾向、文 臧否前人的得失时,不妨回过头来,反思自身的评判 学价值及其局限性。耿传友君认为,汪道昆是一个处 标准是否客观公正,有无偏颇与局限,认清自己的历 在十字路口的作家,他的商人传记既反映了时代的变 史位置。加达默尔有关历史思维的精彩论述,启发我 迁与思潮的叠异,又烙有传统的痕迹。作为文学作品, 们重新审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一种真正的历史 汪道昆的商人传记难以给予太高的评价;作为文学现 思维必须同时想到它自己的历史性。只有这样,它才 象,却很有典型性。东吴大学历史系徐泓教授于 不会追求某个历史对象(历史对象乃是我们不断研究 2004年3月,在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展了一次导 的对象)的幽灵,而将学会在对象中认识它自己的他 读《太函集》的学术活动, 从网上的资料看,徐泓 者,并因而认识自己和他者。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 教授对汪道昆及其《太函集》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 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 导读的大纲分为:文韬与武略:交友;亦为货殖、处 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 士及侠客立传;复古与创新。大纲及所附资料表明, 的实在。” 别 朱东润先生指出:“明人或以赝求 徐泓教授也在关注的研究进展。杨瑾君2004年 真,其举措诚可笑,然其所见论真诗,论诗本,论各 5月定稿的硕士论文《汪道昆六论》(赵庆元教授指 言其所欲言,不误也。自明而后,讫于清代,论者言 导), 从汪道昆对阳明学说的接受入手,论述阳明 及明人,辄加指摘,几欲置之于不问不闻之列而后快, 学说对汪道昆文学观的影响,探讨汪道昆在“后七子” 此三百年来覆盆之冤,不可不为一雪者也。”H朝 ∞ 后期对复古理论所作的革新。 汪道昆声名的前后剧变,与明清两代学术观点的衍化 林济先生《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 不无关系。围绕汪道昆出现的种种争议,为我们辨章 认为, 宗法制度庶民化不仅是宗法制度的实践过 明清以降的学术转向,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范本。 ( ̄)http://www.sinica.edu.tw/%7Ewujs/HsuHongOnTaihanji.htm 9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参考文献: [1]张九徵等纂,王新命等修.康熙江南通志[M].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1胡应麟.少室山房集[M].四库全书本. [4]查继佐.罪惟录[M].续修四库全书本. [5]谈迁.枣林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 [6]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徐朔方.徐朔方集·晚明曲家年谱(皖赣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9]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0]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1]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13]孟瑶.中国戏曲史(全四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14]陈万鼐.全明杂剧(全十二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9. [15]朱泽、皖生.汪道昆——明代安徽剧作家简介之一[J].艺谭.1980.02. [1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一k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徐朔方.关于张风翼和天都外臣的《水浒传序》[N].北京:光明日报.1983.05.10. [18]吴晓铃.漫谈天都外臣序本《忠义水浒传》[N].光明日报.1983.08.02. [19]汪效倚.关于天都外臣——汪道昆[N]、光明日报.1983.12.20. [20]吴晓铃.答客三难[N].光明日报.1984.02.07. [21]朱泽.诗剑之交——记汪道昆、戚继光的友谊片段[J].安徽史学.1984.05. [22]金宁芬.关于汪道昆的几个问题[J].文学遗产.1985.04. [23]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北京:中华书局.1987 [24]徐朔方.论汪道昆——汤显祖同时代的曲家论之一[J].杭州大学学报.1988.01. [25]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26]胡世厚、邓绍基.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1992. [27]赵克生.《明史·汪道昆传》补正[J].安徽史学.1997.03. [28]赵克生.注道昆与徽商[J].皖西学院学报.1999.01. [29]汪道昆.太函集(全四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4. [30]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1]黄彩霞.托遗响于悲风——汪道昆的治军防边思想[J].黄山学院学报.2003.04. [32]朱万曙.亦文亦武的汪道昆[J1.文史知识.2003.05. [33]徐子方.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J].学术界.2003.06. [34]金宁芬.《大雅堂序》的作者究竟是谁[J].文学遗产.2004.06. [35]耿传友.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2.05. [36]杨瑾.汪道昆六论[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5. [37]林济.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JJ.史学月刊.2006.07. [38]汪超宏.晚明曲家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9]陈敬宇.汪道昆经济思想特色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40]耿传友.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问的诗坛[J].中国文化研究.2006.04. [41]郑利华.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运动——以其与七子派关系考察为中心[A].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 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07.08 [42]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3]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M].台北:学生书局.1984. (下转第65页) 9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段德森.古汉语指示代词的转化[J].语文研究,1992. (1):45—48. [13]马建忠.马氏文通(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898. [23]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中州书画社,1982. [24]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Ⅵ_].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6. [25]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l4]杨树达.高等闻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15]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枷.北京:中华书局,1958. 央研究院”,1959. [26]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3. 1994. [16]周法高.中困占代语法·称代编[z].台北:“中 [27]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7]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 [28]张玉金.古今汉语虚词大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 出版社,1992. 版社,1996. [1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9]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9]白兆麟.文法学及其散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30]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新乡:河南大学出版社, [2O]史存直.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社,2006. 2004. [32]庄穆等.诗经综合辞典[M].上海:远方出版社,1999. 2004. [2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 [3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2]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浏典[M].北京:语文出版 [33]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M].台北:商务印书馆, On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at Refers to Far in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ZHANGYu-jin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 1063 1) Abstract:Demonstrative pronouns of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that refer to far are mainly these five words: “bi(彼/匪)”“yi(伊)”“fu(夫)”“qi(其)…‘zhi(之)”.This rtaicle discussed some matters of them,such as the property,grammatical function,grammatical action.Moreover,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words were expressed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he Spring—Autumn period;demonstrative pronoun hatt refers to fr;bi(a彼) (责任编辑:陈剑) (上接第94页) Analysis and Thoughts on Current Research of Wang Dao-kun LIU Peng-b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 200433) Abstract:Wang Dao—kun,a scholar living in the Ming Dynasty,is a man of dispute.The evaluations about him usually go to two extremes.Since 1 930s,the related study of him has reached a new leve1.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rganize the relevant materials about him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Wang Dao--kun;Tai--han ji;current research;analysis and thoughts (责任编辑:黄云鹤)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