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九壹网
就业力打造PROM0TE EMPLOYABILITY 编辑J姜菁I E--mail:zh yezazhi@163 corn 就业与创业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促进就业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 社会新生力量的当代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是关乎到 国泰民安的大事。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 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国家政 策的支持与保障。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 化,大学生就业成为各级的工作重点,也成为整个社 会的关注焦点。据统计,2O11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 700多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 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那么,社会需求又如何呢7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社会用工供需趋势是:总劳动 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口218万,工业缺 口12207 ̄,第三产业缺口325万。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 才明显大于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依旧这样的数据, 按理说,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压力可 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引用择业大学毕业生的话就 是: “工作岗位不少,但是理想的岗位太少。”就调 查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方面,社 会急需用工;另一方面,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问题出 在哪里呢7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 方面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大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 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大学毕业 生普遍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经过/J、学、初中、 高中的1 2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大学的当代大学生,在功 利主义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代新秀们,在择业时自我 定位不准,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许多能干的活,他们 看不上:而看得上的岗位,他们又争不上。这在无形中,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于是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知识 失业”。 文/毕筱妍 2.用人单位自身的原因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应聘者的学历越高越好。但是,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 人才浪费的现象。例如,有些单位招聘了计算机软件研究 生,但实际工作只是负责单位内的简单文字处理,如打 字。另外,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 凭并不能直 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 的业务能力差。在这一点上,许多外企的做法,值得借 鉴。专业是外企在招聘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他们 的招聘原则是能干够用,可以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可 以用本科生,就不用研究生。但是,在金融、咨询、会计 师、信息技术、制药等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外企 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偏高。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出 于经营或管理上的需要,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 并且希望很快能给企业带来变化。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 用人单位的要求。可见,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 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可胜任工作岗位。不少企 业老板,只重视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再生产,不重视对职工 的人本化服务,入厂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 罚款制度。更有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规范,不与员 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没有社会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社 会福利。 3.供需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 企业的需求脱节,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致出 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态势,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普 遍偏重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却忽视了对学 生职业观念和专业技能等的培养,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 足。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 0CCLJPATION 2O11 5 固 就业与创业l P编辑lROMO骆潇J ETE-ma iIE:zhMiye PzazLhOYi@l63AB.conrI LITY就业力打造 位,导致了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的出现。 业学校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的就业率。如果仍然盲 4 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扩大普通高等教育,就会造成人才积压、外流和高科技 教育应该是一 让受教育者普遍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 犯罪等~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应像培养奥运选手一样, 的事情,但目前,从学校教育到社会,都在努力宣扬着 挑选部分有天分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由有实力的资深学 一个概念:就是要人们努力拼搏,改变命运。这使得教育成 府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 了一个竞争拔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功利性的目标起着 育,用于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取消普通高 主导的作用,使得离目标遥远者厌恶、抵触学习,甚至自暴 等教育,打破专科、本科之分,全部实行高等职业教育。 自弃,从而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而另一些学习的佼佼者, 实际上,人无论做什么,都是一种职业。改一个名字,可 也不是想着将来学有所成,报效于祖国,服务于人民,而是 能更有利于人们面对现实。各高校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 为了考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收入。放飞理 自主招生,既有利于学生和家长的横向选择,又有利于促 想、追逐梦想,已成为社会人的共识。当个人的需求和社会 进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更 的实际不一致时,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有利于人们的再次学习和终身学习。 另外,各高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 二、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研究 设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 1.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增加实 “就业难”的实质是找到好工作难。大学生应理性地 践教学课时比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把培养学生 看待就业现状,转换思路,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改变对高 的职业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 收入、大城市的盲目追求,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 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 业方式。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和大学里的优质资 设,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源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避免择业时眼 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 高手低的现象。另外,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并提高 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 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应具备的能 服务、指导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 力,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 服务形式,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刨造有利条件。 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4.宣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以立法保就业 社会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当今社会,普遍是 为了保障就业,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 在使人们努力拼搏,改变命运。广电媒体、大小报刊更是 在如何保障劳动者切身利益方面,仍有不足。另外,很多 争相报道各路成功人士与强者的奋斗发家史。这使得多数 学生对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各大学 人心气浮躁。拼命想着如何发财致富,出人头地、光宗耀 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国家也应进 祖。在这种大气候下,让大学生们安心就业,踏踏实实服 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毕业生和用人 务于本职工作,确实很难。 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 努力改变命运是没有错的,但改变命运,不应该仅 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 仅理解为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是个金宇塔形的结构,需 配套,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进一 要多数人去构筑坚实的塔基。人人都急不可耐地要出人头 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 地、改变命运,社会结构就会不稳定。改变命运应该是在 业市场。 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改善工作环境, 3.改革高考箭度。发展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 改变生存条件。这样的一种改变命运,才是利国、利民的 现在的高考制度,按考生分数段划分为本科一、二、 正确之道。 三批和专科一、二批。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本科教育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广电媒 是指进行基础性学术科目的教育,专科教育是针对某一行 体的正确引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国家应以立 业进行的系统性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本科和专科成 法保证职工的工资待遇,改善用工环境:改变社会资金分 为了分数高低的“分水岭”。只有分数最低的专科二批学 配结构,缩小地区、行业间的工资待遇差别,对于高脑力 生,才会去各类职业学院,这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职业教育 和高体力劳动者都应该给予高报酬。提高社会福利保障, 低下的概念。所以,也就出现了一方面严重缺乏各类技术 人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彻底消除职业歧视,缩小城乡 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是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差别,而不是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切实提高 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社会需要的是一部分有 大学生乃至全社会人群的就业率。 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和一大批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且职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职业学院) 啊 Il O2C0C1U1P 5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