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一点透视的典范 芬奇 达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兰.圣玛利亚 格雷契修道院的订约,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壁画,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 51岁时自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 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 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岩间圣母》蛋彩绘制,这画的人物组合为主体金字塔式构图,画家运用明暗画法塑造形体、渲染人物形象的情感和画面气氛。芬奇尤为擅长通过画 中人物的躯体动作姿态的多样变化,表现人的不同心灵和情感。  5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 米开朗基罗 (1475-15)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作品存世作不多,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壁画) 《创世纪》是为罗马城梵蒂冈西斯廷拜堂拱顶而创作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 《圣殇》《大卫》《像垂死的奴隶》《摩斯像》。 如果说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而拉斐尔的艺术则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完美为标志。  6拉斐尔的艺术成就
拉菲尔 (1483—1520年) 年
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
《西斯廷圣母》塑造了一 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 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 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后期的作品,是为教皇西斯托斯四世而作的一幅祭坛画。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 丝毫不觉她在走动,但是当我们深视时,她仿佛正向你走来,,她年轻 美丽,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在祝福。整个画面显得优雅、 和谐、轻快,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 3什么是文艺复兴
哥特式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建筑方面。于公元12世纪末叶继罗马纳斯克式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公元13至15世纪盛行于西欧各地,16世纪意大利人提出这一名词并得到广泛承认。实际上,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关系。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而哥特式艺术与之回异其趣,并贬为半开化和野蛮的样式,欧
洲又把哥特人当做蛮族来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强加给这种艺术了。实际上,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价值,无论建筑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它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建筑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于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簿,窗户较大,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无飘渺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哥特式建筑物上的许多雕刻,生动自然,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哥特式的建筑遗构现存的知名者不下200余处,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伦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观。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