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陈营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
活 动 方 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根据区教研室和乡中心小学安排,我校将举行2017年春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大赛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并为广大师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激发和提高广大师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他们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加深儿童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教育儿童养成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提升语文能力,打好语言文字功底,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原则
1、兴趣先导,寓教于乐。     2、各学科之间互相配合。     3、课堂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4、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各乡校推荐背诵的“每日一诵”推荐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目这三方面内容为主(以下简称“三大类”)。(本次活动只考察各年级下册内容。)
说明:内容中的第三大类学校根据情况可自由选择。可以选择自己学校成熟的校本诵读课程的推荐背诵篇目(100篇)。 五、活动方法
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导读效果。传统文化内容较深,教师在指导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营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在学校内形成浓郁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儿童的诵读兴趣和热情。
2、要坚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家庭有良好的诵读氛围。
3、要坚持在指导时不要刻意讲解,只要求学生多读熟读,不要死记硬背,只求朗朗上口。
4、要坚持常抓、逐步深入。每天坚持课余时间诵读15—20分钟,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儿童背诵的速度,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
5、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于兴趣高、进步快的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进行辅导。可采取“读读背背”小能手的选拔;经典诵读表演;经典诵读擂台赛;经典诵读心得交流;经典诵读成果展等多种形式。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3月至2017年4月中旬,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在各班开展“经典诗词”的背诵。
2、展示阶段:2017年4月底,举办陈营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3、竞赛阶段:2017年5月上旬,针对在校赛中胜出的队伍进行指导,准备参加乡中心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 七、初赛形式:
第一轮  学生组(学生年级1-4年级均可)  诗文展演。各代表队提前准备,现场表演。展演内容必须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诗文故事,课内外不限。形式为朗诵、讲故事、情景剧等。现场抽签定顺序。表演时间必须控制在5分钟以内,超时1分钟者取消评奖资格。 第二轮  学生代表  诗文背诵,背诵内容为“三大类”。各代表队由三名学生参赛,(低、中、高年级各1人,本次活动考察推荐学生代表所在年级下册内容和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运用古诗。)现场抽签背诵,时间为1分钟,时间到答题停止。  八、评分标准 (一)分值划分
第一轮 学生诗文展演 50分;第二轮学生诗文背诵50分; (二)诗文展演(50分)  1、基本素质 (10分)
(1)、着装大方,符合身份;举止得体、台风端正。     (2)、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        2、展演能力(40分)
(1)、内容:所选篇目符合限定要求,内容健康向上;主题鲜明,情节完整;剧情发展有创意,表现手法有创新。
(2)、表演:情感投入,体态协调,配合默契;性格鲜明  语言清晰,神态自然。
(3)、语言:清晰流畅,符合剧情。   (4)、道具:符合剧情发展,符合人物性格。   (5)、效果: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观众产生共鸣。 (三)诗文背诵 (50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1、正确    2、流畅     3、有感情 九、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吴金富
成员:卢士俊   张华甫
                                        2017
汉冢乡陈营小学年3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第一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
活 动 方 案
汉冢乡陈营小学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