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9文学文化常识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9文学文化常识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来源:九壹网
文学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断章》的作者卡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C.《统一)一诗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是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舒婷,当代朦胧诗派代表人之一,名作《致橡树》,诗集有《双桅船》。 B.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分为立论和驳论。《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

C.《海燕》是英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海燕以人的情态,借海燕这一意象赞美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者。

D.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

3.(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断章》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6.下列关于文体、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在他的小说《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变色龙》是作家契诃夫的一篇讽刺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逢迎的警官的形象。 C.《溜索》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一群马帮汉子溜索的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

7.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江红》选自《秋瑾集》,秋瑾,字璿卿,号竞雄,中国民主烈士。其作品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B.范仲淹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C.《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代表作还有《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等。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9.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江红》中的“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B.《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岳阳楼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代表作,苏轼是唐宋家之一,首创豪放词派。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的是( )

A.《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主人公杜小康经受了艰难生活和精神孤独的压迫,变得坚强起来。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C.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他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通过描写范进中举一事,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

B.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质、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D.英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真实记叙了莎莉文老师耐心教育“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 12.(学生感言)

以下感言中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初中三年,我们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收获满满;A.读《蒹葭》,我们领略了金秋拂晓、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的空灵意境之美;B.读《鱼我所欲也》,我们感动于孟子不为名利左右,坚守本心,舍生取义的情怀和担当;C.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折服于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能于一席一饭之间,抓住瞬间,描绘出众多人物的反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D.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理解了普希金含蓄的劝告:其实没什么好忧愁的,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所有的困难都将不复存在。 A.A

B.B

C.C

D.D

13.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塑造了梁山108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

B.“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其中的“花甲”指七十岁。

C.“三顾茅庐”典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 1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 B.《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作家、戏剧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溜索》选自《遍地风流》,作者阿城。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 D.《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北京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作家。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金”“木”是五行概念。 C.《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1.D 【详解】

D.“其作者是作家高尔基”有误,应为“其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故选D。 2.C 【详解】

高尔基是前苏联作家,C错误,故选C。 3.A

【详解】

A.有误。聂鲁达是智利诗人。故选A。 4.C 【详解】

C错,《梅岭三章》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象丰富,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5.D 【解析】

D:应该是“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6.A 【解析】

A.《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 7.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B项表述不正确,古代常用的五种文体:说、记、铭、序、表。不包括“书”。 8.B 【详解】

B.有误。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故选B。 9.B 【解析】

B项,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故选B。 10.B 【详解】

B.有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 11.D 【详解】

D.海伦•凯勒是美国作家; 故选D。

12.D 【详解】

D.有误,“含蓄的劝告”说法不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慰藉。是直接劝告。故选D。 13.B 【详解】

B.“花甲”指六十岁。故选B。 14.A 【解析】

要求学生牢记文学常识。BCD三项正确。A项错误。《孔乙己》是小说,选自《呐喊》。 15.C 【解析】

C项错误,“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一)传统文化

1.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途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

提示语:《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答:老舍

2.读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C )

注:甲骨文

=

(林野)+

(太阳)+

(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 A. 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B. 甲骨文的“春”,写作

,表示经过了万物

凋零的冬季,阳光普照,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林业遍布新绿。

C. 汉字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春”和“洋”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D. 隶书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解析】四个选项涉及汉字演变、汉字意义、汉字造字法、汉字字体特点。通过表格材料,即可明确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A项正确。从注中甲骨文的字形理解,B项正确。从汉字构成方式看,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从甲骨文的“春”分析,“春”属于会意字。“洋”为左形右声的形声字。C项错误。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划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

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D项正确。故答案为C。 3.名著阅读。

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这副对联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了解到孔子的思想。请你从上、下联中各选择一个方面,并分别以【链接材料】一则语录中的相关内容为例,简要说出你的认识。

上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

下联: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链接材料】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论语

•学而》 )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

④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

⑤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

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

上联中提到“择朋友”,就是要选择朋友,比如链接材料一中提到“无友不如己者”,孔子认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选择朋友,选择有益于自己的朋友,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下联中提到“慎言语”,要求说话谨慎,比如链接材料六提到“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做人言语要谨慎。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中要谨慎言语,说正确的话,说合适的话。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工具书,就是按一定次序把有关知识信

息加以汇编,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各类工具书都有特定的功用,遇到不同的疑难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各类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就是中学生常用的工具书之一,它收录的条目包括字、词、词组、成语和其他熟语等,基本反映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力求规范化。

《现代汉语词典》“壶”条目:

壶(壺)hÚ□名❶陶瓷或金属等 制成的容器,有嘴儿,有把儿或提 梁,用来盛液体,从嘴儿往外倒:茶

~丨酒~丨喷~。❷(HÚ)姓。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首任主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不断修订。”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说明》:“配合释义增补了近百幅古代器物方面的插图”是本词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罍”条目: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C )

A、工具书是专供检索查考的书籍,遇到不同的疑难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各类工具书。

B、《现代汉语词典》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

C、《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条目力求规范,全面反映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D、《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现代”词典之一,也要不断进行修订,跟上时代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材料一中“它收录的条目包括字、词、词组、成语和其他熟语等,基本反映当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而C项,是“全面反映”,故C错误。

(2)《现代汉语词典》“壶”条目:“( )”内的“壷”字表示 “壶”字的繁体字,“茶~”中的符号“~”代替“壶”字的(本字),其中符号“名”示该词的词类是名词 。

(3)《现代汉语词典》“罍”条目,为什么要配图?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罍”是古代盛酒的器具,现代已不常见,配图能

够让人更直观了解。

名著阅读

1.艾青,原名 蒋正涵 ,号 海澄 ,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书中的英雄往往十分讲“义气”。教材里我们已经学过《智取生辰纲》,认识了晁盖、吴用、公孙胜等英雄好汉;

①结合小说《水浒》的情节和以上图文,为第⑹幅画的横线处补写一段文字。

鲁提辖担心店小二会去找人拦截金老儿父女,就拿了凳子坐在客店门口,两个时辰后,估计金老儿父女走远。

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又感知了鲁提辖(鲁达)的“义气”。除此之外,你还特别欣赏哪位英雄?请说出他(她)的姓名,并简要写出他(她)的两个故事。

林冲;山神庙怒杀帮凶;柴进庄棒打教头。武松;醉打蒋门神; 斗杀西门庆。

3.根据《智取生辰纲》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 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①上文中,“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的人是谁?( 吴用、智多星、智鑫星吴用 )

②请结合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相关情节,举出一个能体现他做事小心谨慎的例子。

示例:让厢禁军扮脚夫,把生辰纲装入担内,杨志等人扮作容人,让梁中书授命众人都听命于杨志。走大路,趁早凉赶路,中午热时休息;走山路,大白天走路,避开一早一晚行人稀少之时。先阻止军汉买酒,确认酒没有问题。 4.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①②题。

②在小说《水浒》里,鲁达起初是一名普通军官,后来成为一名“臂负千金扛鼎力”的禅林壮士。他自评“平生不修善果”,而梁山首领宋江却评价他“忠心不害良善”,你认为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请举出“拳打镇关西”之外的一个故事简要陈述。

示例:从大闹野猪林的故事来看,鲁达是个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人。

5.阅读《水浒传》的片段,完成问题。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才窜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1)武松的绰号是 行者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是 鲁智深 。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的?

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伦棒打老虎,哨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3)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虎的凶猛,侧面表现武松的英勇。

(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武松打虎耗尽了力气。反映(衬托 反衬)(侧面描写)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 6.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

府里专等。”(《水浒传》)

这两个人让林冲带上刀到白虎节堂,两人借故离开后,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

①高俅诬陷林冲擅入白虎节堂;②欲带刀行刺;③将其捉拿 。

7.阅读《水浒传》选段,结合相关情节填空。

众泼皮道:“这几日见演力,不曾见家生器械,怎得教我们看一看也好。”A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A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卞,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选段中A是 鲁智深 (人名),起绰号是“ “花和尚””。 数日前A因为倒拔垂杨柳 (情节名称) 令众泼皮一起拜倒在地。选段中“墙外一个官人”是 林冲 (人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