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判断题练习(精选15道)
一、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落”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氵”,再查9画。 (________)
2.“处理、处方、到处”中的“处”字都是一样的读音。 (________)
3.因为小蜘蛛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所以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没倒下去。(________)
4.《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承诺、珍惜友情的道理。(________)
5.泰戈尔是享誉世界的中国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 (________)
二、 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都是描绘的秋天景色。(_____)
2.《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_____)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作者是张秋生。(_____)
4.《花的学校》选自美国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_____)
1 / 8
5.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_____)
三、 根据你对“关键语句”的认识,判断对错。
1.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______)
2.关键语句总是一段话的第一句话。(______)
3.我们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时,都只要直接抄下关键语句就行。(______)
4.如果关键语句在段的末尾,它一般起归纳和总结作用。(______)
四、 下列能作为本次习作材料的打“√”,不能的打“×”。
1.面对梅花,我展开想象,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像梅花那样的人。(______)
2.小草默默无闻,装点着大自然,让大地充满生机。 (______)
3.兰花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永远低垂着头,具有谦逊的特点。(______)
五、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晨”字上边是扁“日”,下边不要少写一横。(____)
2.“装”字上半部分右边是“土”。(____)
2 / 8
3.“荒”字中间部分是“亡”,不要多写一点。(____)
4.“舞”字共有十五画,第十三笔是点。(____)
5.“扬”字右面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要写得左窄右宽。(____)
六、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理解难懂的句子,只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______)
2.想象作文,要大胆想象创造出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______)
3.与人讨论,要耐心听别人把想法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尊重不同的想法。(______)
4.寓言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先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再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______)
5.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观花灯等习俗。(______)
七、 在比喻句的后面画“√ ”,在拟人句的后面画“×”。
1.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
2.他一试,啊,不得了,文字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
3 / 8
3.一位植物学家曾有一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
4.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
八、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老屋因为小猫、老母鸡和熊的求助,到现在也没有倒下。 (______)
2.《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因为沾了果酱才越长越长的。 (______)
3.《小狗学叫》中不会叫的狗跟公鸡学叫,引来了狐狸;跟燕子学叫,差点儿被猎打中。 (______)
4.本单元的三个故事都是童话,每个故事的结尾都能引发我们的想象,都能续写出精彩的故事。(_____)
九、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是格林兄弟。(______)
2.“知有儿童挑促织”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诗句。(______)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胡萝卜先生用胡子帮助了别人。(______)
4 / 8
4.“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终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______)
十、 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是指中秋节。(_______)
2.“陋习”中“陋”应解释为“不文明、不合理、不好的”。(_______)
3.我们从小要做到讲究卫生的习惯。(_______)
4.戏剧中的“黑脸”代表正直。(_______)
5.“秋高气爽”中的“爽”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sh”。(_______)
十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元日》一诗描绘出一幅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_____)
2.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_____)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山东省。(_____)
4.本课所选入的三首古诗都是关于传统节日的。(_____)
十二、 判断,在是比喻句的句子后面画“√”,不是的画 “×”。
5 / 8
1.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_______)
2.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________)
3.二月春风似剪刀。(________)
4.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________)
十三、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司马光》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起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的故事。(____)
2.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_____)
3.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别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不要追问。 (_____)
4.《灰雀》中,男孩抓走了灰雀,最后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_____)
十四、 暑假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快乐的,是令人难忘的。下面这些内容你认为是本次口语交际可以交流的打“√”,不可以交流的打“×”。
1.跟爷爷学会了做简单的农活。 (______)
6 / 8
2.参加夏令营活动。 (______)
3.和爸爸妈妈去旅游。 (______)
4.在家里睡大觉。 (______)
5.和朋友去游乐园玩耍。 (______)
十五、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打“×”。
1.“乘坐”的“乘”读“chéng”。(______)
2.“目不转睛”的近义词是“聚精会神”。(______)
3.“奇迹,真是奇迹!”这句话既赞扬了小象,又赞美了小象的主人阿玲。(______)
4.“翻”的部首是“羽”。(______)
答案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
7 / 8
四、 × √ √
五、 √ × √ × √
六、 × √ √ √ ×
七、 × √ √ ×
八、 × √ × √
九、 × × √ √
十、 × √ × √ ×
十一、 √ √ × √
十二、 × × √ √
十三、 × √ × √
十四、 √ √ √ × √十五、 √ √ √ √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