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第 二 单元 第 六 课 第 二 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集备组:政治组 执笔: 时 间: (1)真理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知识 与 技能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过程 与 培养学生具体总是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2)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重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 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 思路 要点 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 教 课时 1课时 学 策 略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讲、课堂讨论、讲练结合等。 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加强对所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及时提学法 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及时解决。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 常规教学工具、多媒体 用具 生活与哲学 第 1 页 共 8 页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一、真理是客观的 师:引导学生看书本46页的探究。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错)(认为真理是一种有用的观念,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获取了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命题对美国发动战争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展,布什不得不承认“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命题就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因此有用并非就是真理。) 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对)(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规律是真理,在这一真理指导下,人们能够用火箭克服万有引力把卫星送上太空;人们能够用抽水泵做功克服引力把水从低处引往高处。真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真理是“有用”的。) 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错) 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1、真理的概念 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 2、真理与谬误 举例:屏幕展示出一个椭圆,甲说是长方形,乙说是一个椭圆,究竟谁说对了呢? 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 ——因为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那真理在主观上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不是的,如果是的话,生活与哲学 第 2 页 共 8 页
教 学 内 容 教和学反馈
那就是说黑板都是黑的了,但有的同学却说是白的、红的,这就是因为真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正是因为形式上是主观的,才会出现真理和谬误之分。 真理在形式主观,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展示漫画:下雨好不好? 设问:为什么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 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材料:“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设问: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难道真理不止一个?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点拨: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分析说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解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可以出现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生活与哲学 第 3 页 共 8 页
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正确。因为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相互矛盾的真理。 如1: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的,它不会说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红色的了。如2:张三这个人要不是男的,要不就是女的,答案只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答案同时存在的。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它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客观真理只有一个,任何人要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都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而绝不能凭借什么地位和权势;其二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真理对任何人、任何阶级都一视同仁,谁不尊重真理、违背真理,迟早会受到真理的惩罚。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材料: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跟前哭泣,睛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她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她:“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说完,又悲悲怯怯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泣婆变成了笑婆。 我问大家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能回答吗?(不能)为什么?(你没给我具体的条件。当谷物播种完毕,下起小雨,这雨对谷物生长有利。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无益的。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此真理是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生活与哲学 第 4 页 共 8 页
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飞道:“我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行要吃三碗。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细,果然名不虚传。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飞听罢,释然,大笑。 结合P47页有关三角形内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学发现的材料。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曾经提出过“造反有理”这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如果放在新民主主义背景下,“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为什么?-(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提出“造反有理”,是指人民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以自己,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真理。)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期间,、林彪反集团又打出“造反有理”的旗号,他们提出的“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为什么?-(他们提出的“造反有理”是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阴谋篡夺人民政权,不是真理。) 设问①从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②什么情况下,真理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生活与哲学 第 5 页 共 8 页
会转化为谬误。总之,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真理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航空飞机发生,机上7人全部丧生。 哥伦比亚号失事后,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航天技术呢? 人类掌握航天技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认识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在实践中出现挫折是难免的。由于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应在挫拆中找原因继续探索。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问: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呢?-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问:我们对航天(地球月球认识)能不能一步到位? —不能的。 为什么呢?- 原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这种反复性对应的方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生活与哲学 第 6 页 共 8 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如: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材料:40多年来,苏联、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其中三分之二以失败告终。 2004年1月23日,欧洲航天局宣布,“火星快车”探测 器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些冰冻水部分裸露在火星表面, 没有被由二氧化碳凝固形成的干冰全部覆盖。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2004年1月24日,“机遇”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预定着陆地点——火星“梅里迪亚尼平原”。 这张美国宇航局2009年6月20日公布的拼接照片分别显示的是“凤凰”号火星探测器6月15日(左)和18日发回的图片。两张图片的对比显示了那些似冰似盐的白色物质已经消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20日表示,他们分析“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一系列照片后确认,火星北极区域表面下存在水冰。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表示,美、法两国科学家合作研究小组2010年9月21日将研制的、名为“ChemCam”的仪器交付给了喷气推进实验室。该仪器将安装在计划于2011年发射的火星探测车“好奇”(Curiosity)上,其作用是帮助人们了解火星上的化学元素。 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生活与哲学 第 7 页 共 8 页
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人类对输血的认识经历了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从“实践——认识”和从“认识——实践”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每一次循环中逐渐接近真理。因此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如: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活与哲学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