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壳的防护等级

来源:九壹网
JIS C 0920:2003

IEC 60529:2001

外壳的防护等级(IP代码)

日本工业标准日本标准协会翻译和出版

前言

经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根据工业标准法的审议,经济贸易工业部长修订了原始的日本工业标准,基于上述标准整理出这篇译文。这个标准取代了JIS C 0920

1993

这个修订本是根据IEC 605292001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制作的。提出的目的有三点,一是为了更容易的比较这个标准和国际标准;二是为了使日本工业标准符合国际标准;三是起草一个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国际标准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标准有些部分可能与专利权,把它公诸于众后申请专利权,实用新型权利或者把它公开后申请注册为实用新型有冲突。但是解决上述矛盾并不是有关部长和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的责任。

制定时间:1968-3-01 修订时间:2003-07-20

在官方报纸出版的时间:2003-07-22 审查单位: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

标准部电子技术委员会

目录

简介123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

适用范围………………………………………………………………………………………1引用标准………………………………………………………………………………………2术语……………………………………………………………………………………………2外壳直接接触防护等级IP代码危险部件

外壳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防止接近危险部件的足够间隙触及试具物体试具

2333333333

3.10 开口44.1 4.2 4.3 5

标示……………………………………………………………………………………………3IP代码的排列IP代码的组成和含义IP代码的举例

第一位特征数字所表示的防止接近危险部件和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等级

566344

5.1 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5.2 对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6789

第二位特征数字所表示的防水等级…………………………………………………………7附加字母所表示的防止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8补充字母………………………………………………………………………………………9IP代码举例……………………………………………………………………………………9

9910 10

i

9.1 不用可选字母的IP代码9.2 使用可选字母的IP代码10 11

标志

试验一般要求

11.1 防水防尘的环境条件…………………………………11.2 试样……………………………………………………11.3 试验要求的应用和试验结果判断………………………11.4 第一位特征数字试验条件…………………………………11.5 空外壳(只有壳)……………………………………………12

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护的试验………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3 13 13

12.1 试具………………………………………………………………12.2 试验条件……………………………………………

12.3 接受条件…………………………………………………………13

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防护固体异物的试验…………

13.1 试验方法………………………………………………………

13.2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2、3、4的试验条件………………………………………………14 13.3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2、3、4的接受条件………………………………………………14 13.4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和6的防尘试验13.5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的具体条件13.6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6的具体条件14 第二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防水试验14.1 试验方法………………………14.2 试验条件……………………………14.3 接受条件………

15 附加字母所表示的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护的试验………………15.1 试具……………………………………………………………15.2 试验条件………………………………………………15.3 接受条件……………………………………………

14 15 15 16 16 16 19 19 19 20 20

附录A(参考件)验证低压设备示例……………………………………………………………26 附录B(参考件)可在有关产品标准里做具体规定的内容……………………………………31 附录1(参考件)控制设备的防油等级…………………………………………………………33 附录2(参考件)防止发光体的温度和湿度升高的防护等级…………………………………35

ii

外壳的防护等级(IP代码)

简介这个日本工业标准是基于2001年出版的2.1版的IEC 60529外壳的防护等级提出来的,在技术内容上没有做任何修改。

斜体字或打虚下划线的部分是原来的国际标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电器和电机(此后指“电气设备”)的外壳防护的分类分级系统,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电气设备,但是并不是所有罗列出的防护等级都适用于某种具体型式的设备。生产厂来决定适用于某种设备的所有防护等级以及适用于设备的哪部分。

本标准的采用,有力地促进了外壳防护的分类分级以及各种防护等级验证试验的标准化。同时它也减少了测试大量产品所必须的试验装置的数量。

IEC 60529的2.1版吸收了第一版的优点,并且阐明了要求。当防止人接近危险部件的实际防护高于第一位特征数字代表的防护等级时,它用附加字母A、B、C、D为IP代码提供了一个可选的范围。

一般,根据第一版标示IP代码的外壳符合根据2.1版标示的相同代码。

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额定电压不超过72.5kV,借助外壳防护的电气设备的防护分级。本标准的目的如下:

a) 规定电气设备下述内容的外壳防护等级:123

防止人接近壳内的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设备;

防止由于水进入壳内对设备造成有害影响;

b) 防护等级的标志;c) 各防护等级的要求;

d) 按本标准的要求对外壳做验证试验。

各个技术委员会引用外壳防护等级的程度和方式,以及采用何种外壳,留待产品标准决定。但是对于具体的防护等级所采用的试验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必要时,在有关产品标准里可增加补充要求。可在有关产品标准中作具体规定的细则见附录B

对于特殊型式的设备,产品标准可以规定不同的要求,但至少要保证相同的安全水平。本标准仅考虑在各方面都符合有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外壳,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外壳的材料和工艺应保证达到所要求的防护等级。

有关:-机械损坏

1

-锈蚀

-腐蚀性溶剂(例如,切削液体)-霉菌-虫害-太阳辐射-结冰

-潮湿(如凝露引起的)-爆燃性大气

等外部影响或环境条件对外壳和壳内设备破坏的防护措施以及防止与外壳外部(如风扇)危险运动部件的接触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不与外壳连接的隔板以及专门为人身安全设置的阻挡物,不看作外壳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标准没有涉及到。

注:与这个标准相对应的国际标准见下文。

另外,根据ISO/IEC Guide 21有关国际标准和JIS之间表示相应等级的符号是IDT(相同的),MOD(修改的)和NEQ(不同的)。IEC60529

2001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DT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JIS C0010 环境试验第1部分:通则注:IEC 60068-11998环境试验-第1部分:通则和上面的标准相同。IEC 60050-195IEC 60050-826IEC 60068-2-68IEC 60071-2

1998国际电工词汇-第195部:接地和电击防护1982国际电工词汇:建筑物的电气设施199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灰尘和沙尘1996绝缘配合-第2部分:应用指南3术语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标准,下面给出一些术语。

3.1 外外壳壳能防止设备收到某些外部影响并在各个方向防止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IEC 60050-826 IEV 826-03-12]

注:上面的定义来自现行的国际电工词汇(IEV),在这个标准里可以解释为1

防止人或家畜接近危险部件的;

2

2防止和限制本标准规定的试具进入的隔板、形成孔洞或其它任何开口的部件,无论它是附在外壳上的还是包覆设备的,都算作外壳的一部分,不使用钥匙或工具就能移除的部件除外。

3.2 直接接触人或家畜与带电部件的接触[IEV-826-03-05]

注:这是IEV的定义。在本标准里用“接近危险部件”来取代。

3.3防护等级按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外壳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和/或水进入的保护程度。

3.4 IP代码表面外壳对人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或水进入的防护等级以及与这些防护有关的附加信息的代码系统。

3.5危险部件接近或接触时有危险的部件。

3.5.1危险带电部件受到某些外部影响条件能导致触电的带电部件。3.5.2 危险机械部件接触时有危险的运动部件,光滑旋转的轴除外。3.6 外壳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防止人体-接触危险的低压带电部件-接触危险的机械部件

-在外壳内部以小于足够的间隙接近危险的高压带电部件

注:这种防护可借助于

-外壳本身,

-作为外壳一部分的隔板或壳内距离。信息:在日本“高压”包括“特高压”。

3.7 防止接近危险部件的足够间隙能防止试具和危险部件接触或接近的距离。

3.8 触及试具能方便的模仿人体的一部分或模仿工具或类似物,由人手持着来检验是否与危险部件有足够间隙的检验工具。

3.9 物体试具模仿固体异物检验其进入外壳的可能性的检验工具。

3.10 开口外壳本身设置的或通过试具施加规定的外力后形成的孔洞或缝隙。4标示用IP代码所表示的外壳防护等级如下所示:4.1 IP代码的排列

3

IP 2 3 C H

代码字母(国际防护)第一位特征数字(06,或字母X) 第二位特征数字(08,或字母X) 附加字母(可选的)(字母A、B、C、D) 补充字母(可选的)(字母H、M、S、W)

不要求规定一个特性数字时,该处用字母‘X’代替(省去两个的话用‘XX’替代)。附加字母和(或)补充字母可以省略,不需代替。当标记多个补充字母时,字母的顺序将会有意义。

当外壳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提供不同的防护等级时,制造厂应在相应安装方式的说明书上表明该防护等级。

外壳的标志方法详见第10章。

信息:附件1是控制设备防油等级的IP代码。附件2是防止发光体温度和湿度升高的防

护等级。

4.2 IP代码组成及含义IP代码的组成如下页图表所示。

详细说明见下表最后一栏所标明的章条。

4.3 IP代码的举例下面给出几个IP代码中字母使用规则的例子。

详细说明见第9章。

IP44 -没有字母,没有可选项;IPX5 -不要求第一位特征数字;IP2X -不要求第二位特征数字;IP20C -使用附加字母;

IPXXC -不要求两位特征数字,使用附加字母;IPX1C -不要求第一位特征数字,使用附加字母;IP3XD -不要求第二位特征数字,使用附加字母;IP23S -使用补充字母;

IP21CM -使用附加字母和补充字母;

4

IPX5/IPX7-针对不同的作用,给出防喷水和防短时间浸水的两种不同防护等级。

组成编码第一位特性数字

数字或字母

IP

对设备防护的含义

防止固体异物进入(无防护)≥φ55mm ≥φ12.5 mm ≥φ2.5 mm ≥φ1.0 mm 防尘尘密防止由于水进入造成有害影响无防护垂直滴水15°滴淋水溅水喷水猛烈喷水短时间浸水连续浸水-

ABCD对人员防护的含义

防止接近危险部件(无防护)手背手指工具金属丝金属丝金属丝-

参考-Cl.5

0123456第二位特性数字

Cl.6

012345678附加字母(可选的)

防止接近危险部件手背手指工具金属线CL.7

补充字母(可选的)

HMSW专门补充的信息高压设备做防水试验时试样运行做防水试验时试样静止气候条件-CL.8

5第一位特性数字所表示的防止接近危险部件和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等级第一位特征数字表示5.1和5.2条两个条件都能满足。

第一位特性数字表示:

-外壳通过阻止或限制人体的一部分或人手持有物的进入来防止人体接近危险部件;

5

同时

-外壳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设备。

当外壳也符合低于某一防护等级的所有各级时,应仅以该数字标志这一等级。如果试验明显地适用于任一较低防护等级时,则低于该等级地试验不必进行。5.1 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见表1

表中仅由第一位特征数字规定防护等级,简要说明和含义不作为防护等级的规定。根据第一位特征数字的规定,试具与危险部件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隙。试验见第12章。

表1第一位特征数字所表示的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第一位特性数字

0123456

无防护

防止手背接近危险部件防止手指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工具接近危险部件防止金属丝接近危险部件防止金属丝接近危险部件防止金属丝接近危险部件

防护等级

简要说明

含义-

直径50mm球形试具应与危险部件有足够的间隙

长80mm,直径12mm的铰接试指应与危险部件有足够的间隙直径2.5mm的试具不得进入壳内直径1.0mm的试具不得进入壳内直径1.0mm的试具不得进入壳内直径1.0mm的试具不得进入壳内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

-12.2 12.2 12.2 12.2 12.2 12.2

注:对于第一位特性数字是3、4、5和6的情况,如果试具和壳内危险部件保持足够的

间隙,则认为试验合格。间隙的大小由有关产品标准根据12.3条来规定。

由于表2中规定了同样的要求,表1使用了“不得进入”这个术语。

5.2 对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对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对固体异物(包括灰尘)的防护等级见表2

表2第一位特征数字表示的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的防护等级

第一位

特征数字

012345

无防护

防止直径不小于50mm的固体异物

防止直径不小于12.5mm的固体异物

防止直径不小于2.5mm的固体异物

防止直径不小于1.0mm的固体异物防尘

防护等级

简单描述

含义-

直径50mm的球形物体试具不得弯曲进入壳内(1)

直径12.5mm的球形物体试具不得弯曲进入壳内(1)

直径2.5mm的球形物体试具不得弯曲进入壳内(1)

直径1.0mm的物体试具不得弯曲进入壳内(1)

不能完全防止尘埃进入,但进入的灰尘量不得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得影响安全

6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

-13.2 13.2 13.2 13.2 13.4 13.5

6尘密无灰尘进入

13.4 13.6

注:(1)物体试具的直径部分不得进入外壳的开口。

表中仅由第一位特征数字规定防护等级,简要说明和含义不作为防护等级的规定。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当表2中第一位特征数字是1或2时,指物体试具不得完全通过外壳,意即球体的整个直径不得通过外壳的开口。第一位特征数字是3或4时物体试具完全不得进入外壳。

数字为5的防尘外壳,允许在某些规定条件下进入数量有限的灰尘。数字为6的尘密外壳,不允许任何灰尘进去。

注: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至4的外壳应能防止三个互相垂直的尺寸都超过表2中第3

栏相应尺寸、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的固体异物进入外壳。试验见第13章。

6、第二位特性数字所表示的防水等级第二位特征数字表示外壳防止由于进水而对设备造成有害影响的防护等级。

如果防水试验用溶剂或在高压条件下进行,那么就达不到实际的防水效果,因此防水试验用清水进行。

表3给出了第二位特性数字所代表的防护等级的简要说明和含义。

表中仅由第二位特征数字规定防护等级,简要说明和含义不作为防护等级的规定。试验方法见第14章。

表3第2个特性数字所表示的防水等级

第二位特征数字

012345678

无防护

防止垂直方向滴水防止外壳在15°范围内倾斜时垂直方向滴水防淋水防溅水防喷水防强烈喷水防短时间浸水影响防持续潜水影响

防护等级

简要说明

含义-

垂直方向滴水应无有害影响

当外壳的各垂直面在15°范围内倾斜时,垂直滴水应无有害影响各垂直面在60°范围内淋水,无有害影响

向外壳各方向溅水无有害影响向外壳各方向喷水无有害影响向外壳各方向强烈喷水无有害影响浸入规定压力的水中经规定时间后外壳进水量不致达到有害程度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

-14.2.1 14.2.2 14.2.3 14.2.4 14.2.5 14.2.6 14.2.7

按生产厂和用户双方同意的条件(应14.2.8 比数字为7严酷)持续潜水后外壳进水量不致达有害程序。

7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6及低于6的各级,其标示的等级也表示符合低于该级的各级要求。因此,如果试验明显地适用于任一低于该级地所有各级,则低于该级地试验不必进行。

仅标志第二位特征数字为7或8的外壳不适合喷水(标志第二位特征数字为5或6),不必符合数字为5或6的要求,除非是下表所示的双标志。

外壳通过的试验

喷水

第二位特征数字

5656--

短时/持续潜水第二位特征数字

778878

标志和标记IPX5/IPX7 IPX6/IPX7 IPX5/IPX8 IPX6/IPX8 IPX7 IPX8

应用范围通用通用通用通用有限有限

最后一栏的“通用”指外壳必须满足可防喷水又能短时或持续浸水的要求。最后一栏的“有限”指外壳仅仅对短时或持续浸水适合,而对喷水不适合。

7附加字母所表示的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附加字母表示对人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附加字母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使用:

-接近危险部件的实际防护高于第一位特征数字代表的防护等级。-或第一位特征数字用X表示,仅需表示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例如,这类较高等级的防护是由挡板、开口的适当形状或与壳内部件的距离来达到的。表4列出了能方便地代表人体地一部分或物体的手持试具以及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的含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由附加字母表示。

表4附加字母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的防护等级

附加字母

简要说明

ABCD

防止手背接近防止手指接近防止工具接近防止金属丝接近

防护等级

含义

直径50mm的球形试具与危险部件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隙

直径12mm,长80mm的铰接试指与危险部件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隙

直径2.5mm,长100mm的试具与危险部件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隙

直径1.0mm,长100mm的试具与危险部件必须保持足够的间隙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15.2 15.2 15.2 15.2

如果外壳适用于低于某一等级的各级,则仅要求用该附加字母表示该等级。如果试验明显地适用于任一低于该级的所有各级,则低于该等级地试验不必进行。

试验见第15章。

8

IP代码地示例见附录A.

8补充字母在有关产品标准中可由补充字母表示补充的内容。补充字母放在第二位特征数字或附加字母之后。补充的内容应与本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产品标准应明确说明进行该级试验的补充要求。

补充内容的表示字母及含义见表下表:

字母HMSW

高压设备

防水试验在设备的可动部件(如旋转电机的转子)运行时进行防水试验在设备的可动部件(如旋转电机的转子)运行时进行适用于规定的气候条件和有附加防护特点或过程

含义

注:在IEC 60529的第一版里字母“W”可以直接放在代码字母“IP”之后。上表所列补充字母之外的其它字母可在产品标准里使用。

若无字母S和M,则表明防护等级与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无关。需要在设备运行或静止时做试验。但如果试验在另一个条件下明显可以通过时,一般做一个条件的试验就足够了。9、IP代码举例

9.1 没有附加字母和补充字母的IP代码

IP 3 4 代码字母第一位特征数字第二位特征数字

上述标志(IP代码)的外壳

(3)-防止人手持直径不小于2.5mm的工具接近危险部件;-防止直径不小于2.5mm的固体异物进入设备的外壳内;(4)-防止由于在外壳各个方向溅水对设备造成有害影响。9.2 使用可选字母的IP代码

IP 2 3 C S

代码字母第一位特征数字第二位特征数字附加字母补充字母

9

上述标志(IP代码)的外壳(2)-防止人手指接近危险部件;

-防止直径不小于12.5mm的固体异物进入外壳内;(3)-防止淋水造成外壳内设备的有害影响;

(C)-防止人手持直径不小于2.5mm长度不超过100mm的工具接近危险部件(工具的整

个长度可以进入外壳);

(S)-防止进水造成有害影响的试验是在所有设备部件静止时进行。10 标志产品标准应对标志的要求作出规定。

对于下述情况,产品标准应对标志方法也做出适当的规定:-当外壳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防护等级不同时;-安装位置对防护等级有影响时;-需说明最大潜水深度和时间时11 试验一般要求

11.1 防水防尘试验的环境条件除非有关产品标准另有规定,试验应在JIS C0010里规定的标注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

试验时,推荐环境条件如下:温度范围:15

35℃

相对湿度:25%~75%大气压力:86

106kPa

11.2试样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是型式试验。

除非产品标准另有规定,每次试验用样品应是清洁的新制品。所有部件应按制造厂指定的状态安装就位。

如果试验不能以整台设备进行,应以有代表性的部件或以由相同比例设计的较小的设备进行。

有关产品标准应规定:-试样数量;

-试样安装、组合和定位的条件(如天花板、地板或墙上安装);

注:这对设备之间的组合也同样适用,如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装配的部件。-预处理的方法(如有);-试验时带电与否;

10

-试验时运转与否。

如果产品标准没有规定细节,应由制造厂说明书规定。

11.3 试验要求的应用与试验结果判断试验一般要求的应用和设备有泄水孔、通风孔时试验的接受条件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如无这些规定,应按标准的规定进行。

试验结果的判断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如没有规定,本标准的接受条件应做为最低要求。11.4 第一位特征数字试验条件第一位特征数字的试验条件见表5

表5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防护等级试验条件

第一位特征数字

0123456

不要求试验

铰接试指可进入80mm长,但必须与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间隙

防护试验

防止接近危险部件

不要求试验

直径12.5mm的直径不得完全进入外壳

固体异物

直径50mm的球不得完全进入外壳,并与带电部件保持足够的间隙

直径2.5mm的试棒不得进入外壳,并与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间隙直径1.0mm的试验金属线不得进入外壳,并与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间隙直径1.0mm的试验金属线不得进入外壳并与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间隙

直径1.0mm的试验金属线不得进入外壳,并与带电部分保持足够的间隙

按表2规定的防尘按表3规定的尘密

注:第一位特征数字是1和2时,“不得完全进入”即球的直径不能进入外壳的开口。

11.5 空外壳(只有壳)如果被试外壳内部没有设备,外壳的制造厂应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危险部件或者因异物或水进入而造成影响的部件所在的位置及预留的空间。

最后组装的生产厂应能保证电气设备封装进外壳后满足最终产品的防护等级的要求。12 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护的试验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护的试验12.1试具对防止人接近危险部件防护试验的试具见表6

12.2 试验条件试具被推入(第一位特征数字为2的试验)或插入外壳的任何开口所用的力由表6规定。

进行低压设备的试验时,在试具与壳内危险部件之间串接一个指示灯,并供以40

50V

之间的安全特低电压。如果危险带电部件表面有一层膝膜或氧化层或其它类似方法的保护,则试验时包覆一层金属箔,并与正常工作时带电的部件作电联结。

本指示灯电路也可用于高压设备的危险运动部件。如有可能,应使外壳内的运动部件缓慢运动。

11

表6防止人接近危险部件的触及试具

单位

第一位特征数字1

附加字母A

球Sφ50mm

试具

mm

试验用力50N±5N

2B铰接试指(全部尺寸见图110N±1N

3C试棒,φ2.5mm,长100mm 3N±0.3N

4,5,6 D 试验线,φ1.0mm,长100mm 1N±0.1N

12

12.3 接受条件如果试具与危险部件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则防护合格。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的试验,直径50mm的试具不得完全进入开口。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2的试验,铰接试指可进入80mm长,但档盘(󰁉50mm×20mm)不得进入开口。从直线位置开始,试指的两个接点应绕相邻面的轴线在90°范围内自由弯曲。应使试指在每一个可能的位置上活动。

示例见附录A足够的间隙指:

12.3.1 对于低压设备(额定电压:交流不超过1000V,直流不超过1500V险带电部件。

如果足够的间隙是通过试具与危险部件的指示灯电路来检验,试验时指示灯应不亮。注:某些型式的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的最高电压(工作电压的方均根值或直流值)比设定

的额定电压值要高。产品标准在确定耐电压试验的电压和足够的间隙时,应考虑这个最大电压值的影响。

信息:在日本,低压设备指设备的额定电压:交流不超过600V,直流不超过750V12.3.2 对于高压设备(额定电压:交流超过1000V,直流超过1500V位置时,设备应能承受有关产品标准规定的适用于设备的耐电压试验。

检验还可通过观察规定的空气中的间隙尺寸来确定。这个间隙应能保证在最不利的电场分布下通过耐电压试验(见IEC 60071-2

.

试具不能触及危

当试具放在最不利的

如果外壳包括不同电压等级的几个部分,应对每一部分确定足够间隙的适当接受条件。注:同低压设备一样,某些型式的电气设备内部产生的最高电压(工作电压的方均根值

或直流值)比设定的额定电压值要高。产品标准在确定耐电压试验的电压和足够的间隙时,应考虑这个最大电压值的影响。

信息:在日本,高压设备指设备的额定电压:交流超过600V,直流超过750V12.3.3 对有危险的机械部件的设备对有危险的机械部件的设备试具不得触及危险的机械部件。

如果足够的间隙是通过试具与危险部件的指示灯电路来检验,试验时指示灯应不亮。13第一位特征数字所代表的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的试验13.1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和主要试验条件见表7

13

表7防止固体异物进入的试验方法

第一位特性数字

0123456

试验方法(物体试具和防尘箱)不要求试验

0.05

的刚性球没有手柄和护板的直径50+0

试验用力-50N±5N 30N±3N 3N±0.3N 1N±0.1N

--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13.2 13.2 13.2 13.2 13.4 13.5 13.4 13.6

+0.2

的刚性球没有手柄和护板的直径12.50

+0.05

的刚性钢棒边缘无毛刺的直径2.50

+0.05

的刚性钢棒边缘无毛刺的直径1.00

图2防尘箱,加或不加负压图2防尘箱,加负压

13.2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2,3,4的试验条件物体试具被推入外壳开口所用的力由表7规定。

13.3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1,2,3,4的接受条件如果试具的直径的不能通过任何开口,则试验合格。

注:第一位特征数字为3和4,试具用来模仿圆形异物。对于必须检验的开口,如果外

壳开口的通道不直或者是弯曲的,对可运动的球形物体能否进入有怀疑,可检查图纸或对待检查处设计一个专用通道,并用物体试具以规定的力推向该处。

13.4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和6的防尘试验试验应在防尘箱中进行,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密闭试验箱中的粉末循环泵可用能使滑石粉悬浮的其它方法代替。滑石粉应用金属方孔筛滤过。金属丝直径50um,筛孔尺寸为72um。滑石粉用量为每立方米试验箱容积2kg,使用次数不得超过20次。

注:滑石粉的选用应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各项规定。外壳类型需为下列二者之一:

第1种类型:设备正常工作周期内壳内的气压低于周围大气压力,例如因热循环效应引种类型

起的。

第2种类型:外壳内气压与周围大气压相同。种类型

13.4A 第一种类型的外壳被试外壳放在试验箱内,壳内压力用真空泵保持低于大气压。抽气孔应连到专为试验设置的孔上。如果相关产品标准没有规定,这个孔应设在紧靠易损部件的位置。

14

如果不能设置专门的孔,抽气管应连在电缆入口上。如果还有其它孔(如更多的电缆入口和泄水口),这些孔应保持正常使用状态。

试验目的是利用压差把箱内空气抽入被试设备内,抽气量是80倍的被试外壳容积,抽气速度每小时不小于60倍外壳容积。如附图2所示,任何情况下压差不得超过2kPa

如抽气速度为每小时40

60倍外壳容积,则试验进行2h

如最大压差为2kPa,而抽气速度低于每小时40倍外壳容积,则连续抽满80倍的外壳容积或抽满8h后,试验才可以停止。

信息:“60倍外壳容积”,在试验中指容积相当于外壳容积的60倍。13.4B 第二种类型的外壳

被试外壳按正常工作位置放入试验箱内,但不与真空泵连接。在

正常情况下开启的泄水孔,试验期应保持开启。试验持续8h

13.4C 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外壳如不能把整台设备置于试验箱内作试验,可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

-用外壳的各个封闭部分作试验;

-用外壳的有代表性的部件试验,包括组件(如门、通风孔、接头、轴封等),试验时这些部件应安装就位;

-用具有相同结构、按比例缩小的设备进行试验。

对于后两种情况,试验时抽出设备的空气体积,应与整台设备时规定相同。13.5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的具体条件

13.5.1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的试验条件除了有关产品标准规定外壳为第二种外,外壳都看作第一种。

13.5.2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5的接受条件试验后,观察滑石粉的沉积量和沉积位置,如果和其它灰尘一样,不足以影响设备的正常操作和安全,试验即认为合格。除非有关产品标准明确规定了特例,在可能沿爬电距离导致漏电起痕处不允许有灰尘沉积。13.6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6的具体条件

13.6.1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6的试验条件无论外壳内压力是否减至低于大气压力,都看作是第一种外壳。

13.6.2 第一位特征数字为6的接受条件试验后壳内无明显的灰尘沉积,即认为试验合格。

15

14 第二个特征数字所表示的防水试验

14.1 试验方法试验方法和主要的试验条件见表8

表8防水试验方法和主要试验条件

第二位特征数字

012

不需要试验

使用图3滴水箱,外壳置于转台上使用图3滴水箱,外壳在4个固定的位置上,倾斜15

使用图4摆管,与垂直方向±60°范围内淋水,最大距离200mm 或

使用图5淋水喷嘴,与垂直方向±60范围内淋水

同数字为3的试验,角度变为与垂直方向±180°范围内淋水

使用图6喷嘴,喷嘴直径6.3mm,距离2.53mm

使用图6喷嘴,喷嘴直径12.5mm,距离2.53mm

使用潜水箱,水面在外壳顶部以上0.15m,外壳底面在水面下1m 使用潜水箱,水面高度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

试验方法

滴水量或流量

试验持续时间-

mm/min mm/min

试验条件参见章条-

1

+0.50

10min 14.2.1 每一个倾斜位置2.5 min 10 min

1min/m2至少5min

14.2.2 14.2.3a)

3

+0.50

3

每孔0.07L/min±0.0035L/min乘以孔数

10L/min±0.5L/min同数字312.5L/min0.625L/min

±

14.2.3b) 14.2.4

45678

1min/m2至少3min

1min/m2至少3min 30 min 协议

14.2.5 14.2.6 14.2.7 14.2.8

100L/min±5L/min--

14.2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和主要试验方法见表8

防护等级的规定—特别的第二个特征数字为5/6(喷水)和7/8(浸水)—见第6章。试验用清水进行。

进行IPX1至IPX7的试验,水温与试验时试样的温差应不大于5℃。如果水温低于试样温度超过55℃,应使外壳内保持压力平衡。IPX7试验水温的要求见14.2.7

试验时,壳内水分可能会部分冷凝。凝露水的沉积不要误以为是进水。外壳表面积的计算误差应在10%以内。

设备在带电情况下试验时,要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

14.2.1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1的滴水箱试验试验用设备应能在外壳整个面上产生均匀水流

+0.5

10mm/min

这种设备的示例如图3a)

外壳置于转速为1r/min的转台上,偏心距(转台轴线和试样轴线的距离)大约为100mm

16

外壳在滴水箱下置于正常的工作位置,滴水箱底部应大于外壳的底部。除安装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设备外,被试外壳的支撑物应比外壳的底部小。

对安装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设备,应按正常使用位置安装在木板上,木板的尺寸等于设备在正常使用时与墙或天花板的接触面积。

试验进行10min

注:当滴水箱的底部比被试外壳小时,被试外壳可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大小应能使滴水设备足以将其覆盖。试验进行到把外壳的全部表面滴水到规定时间止。

14.2.2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2的滴水箱试验滴水箱的规定同14.2.1,调解水流速度,使其符合表8

不同于第二位特征数字为1的试验,支撑外壳的台不旋转。被试外壳在四个倾斜的固定位置各试验2.5min这四个位置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与垂线各倾斜15试验总持续时间为10min

14.2.3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3的摆管或淋水喷头试验根据有关产品标准,试验用图4和图5示意的两种试验设备之一进行。

a) 使用图4试验设备(摆管)的条件按表9规定调节总的水流率,并用水流计测量。

摆管中点两边60

弧段内布有喷水孔。支撑物不必打孔。

[见图3b]

被试外壳放在摆管半圆中点。摆管沿垂线两边各摆动60°,共120°,每次摆动(2×120°)约需4s,试验持续时间5min

然后把外壳沿水平方向转90°,再试验5min. 摆管最大允许半径1600mm

如果某些型式的设备试验时外壳所有部分不能全部淋湿,可以上下调整外壳支撑物。这种情况应优先使用图5所示手持试验设备(淋水喷头)。

b) 使用图5试验设备(淋水喷头)的条件本试验应安装带平衡重物的挡板。

调节水压,使达到规定出水量。所需压力在50定。

试验时间按外壳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min(不包括安装面积),最少5min

14.2.4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4的摆管或淋水喷头试验根据有关产品标准,试验用图4和图5示意的两种试验设备之一进行。

a) 使用图4试验设备(摆管)的试验喷水孔布满于摆管半圆180°范围内。按表9规定调节

17

150kPa的范围。试验期间压力应维持恒

水流率,并用水流计测量。

摆管沿垂线两边各摆动180°,共约360°,每次摆动(2×360°)约需12s。试验进行10min

如果有关产品标准未做规定,被试外壳的支撑物应开孔,以避免成为档水板。将摆管在每一方向摆动到最大限度,使外壳在各方向都收到溅水。

b) 使用图5试验设备(淋水喷头)的条件从喷头上除去平衡重物的挡板,使外壳在各个可

能的方向都受到溅水。

水流速度和每单位面积的溅水时间如14.2.3条规定。

表9按IPX3和IPX4试验条件的总水流量qv-

每孔平均水流速度qv1=0.07L/min

管半径R(mm)

开孔数2)

N

IPX3 IPX4 总水流量qv(l/min)

开孔数2)

N

总水流量qv(l/min)

200 8 0.56 12 0.84 400 16 1.1 25 1.8 600 25 1.8 37 2.6 800 33 2.3 50 3.5 1000 41 2.9 62 4.3 1200 50 3.5 75 5.3 1400 58 4.1 87 6.1 1600 67 4.7 100 7.0 2) 根据规定距离布置开孔,实际开孔数可增加1个。

14.2.5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5的6.3mm喷嘴试验用图6所示的标准试验喷嘴在所有可能的方向对被试外壳喷水。

要求的试验条件如下:-喷水内径:6.3mm;

-水流量:12.5L/min±0.625L/min -水压:按规定水流量调节;

-主水流的中心部分:离喷嘴2.5m处为直径约40mm的圆;-外壳表面每平方米喷水时间:1min;-试验时间:最少3min;-喷嘴至外壳表面距离:2.5

3m

14.2.6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6的12.5mm喷嘴试验图6所示的标准试验喷嘴在所有可能的方向对被试外壳喷水。

18

要求的试验条件如下:-喷水内径:12.5mm -水流量:100L/min±5L/min -水压:按规定水流量调节;

-主水流的中心部分:离喷嘴2.5m处为直径约120mm的圆;-外壳表面每平方米喷水时间:1min;-试验时间:最少3min;-喷嘴至外壳表面距离:2.5

3m

14.2.7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第二位特征数字为7的试验:在0.15m与1m之间短时间浸水被试外壳按生产厂规定的安装状态全部浸入水中,并满足下列条件:a) 高度小于850mm的外壳的最低点,应低于水面1m;b) 高度等于或大于850mm的外壳最高点,应低于水面150mm;c) 试验持续时间30min;

d) 水温与试样温差不大于5℃。如果试样需在带电和或运行状态进行试验,有关产品标准可对本要求另作规定。

14.2.8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8的试验:根据协议连续浸水若无相应的产品标准,试验条件应由生产厂和用户协商,但条件应比14.2.7条严酷而且要考虑到在实际使用中外壳持续潜水的要求。

14.3 接受条件外壳经14.2.1条至14.2.8条规定的试验后,应检查外壳进水情况。如可能,有关技术委员会应规定允许的进水量以及耐电压试验的细节。

一般说来,如有进水,应限制水不-足以影响设备的正常操作和破坏安全性;

-积聚在可能沿爬电距离引起漏电起痕的绝缘部件上;-进入带电部件,或进入不允许在潮湿状态下允许的绕组;-积聚在电缆头附近或进入电缆;

如外壳有泄水孔,应通过观察证明进水不会积聚,且能排出而不损害设备。

对没有泄水孔的设备,如发生水积聚并危及带电部分时,有关产品标准应规定接受条件。15 附加字母所表示的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护的试验15.1 试具验证防止人接近危险部件的试具按表6规定。

19

15.2 试验条件将试具以表9规定的力推向外壳的任何开口。如试具能进入一部分或全部进入,应在每一个可能的位置上活动,但是挡盘不得穿入开口。

对于低压设备的试验,应在试具和壳内危险部件之间串接一指示灯,并供以40

50V的

安全特低电压。如果危险的带电部件表面有一层膝膜或氧化层或其它类似的防护方法时,试验时应包覆一层金属箔,并与正常工作时带电的部件做电联结。

本指示灯电路也可用于高压设备的危险运动部件。如有可能,应使外壳内的运动部件缓慢运动。

15.3 接受条件如果试具与危险部件之间保持足够的间隙,则试验合格。

在进行附加字母B的试验时,铰接试指可进入外壳80mm的长度,但挡盘

󰁉50mm×20mm:见附图1)不得通过开口。从直线位置开始,试指的两个铰接点应绕相邻面的轴线在90°范围内自由弯曲,应使试指在每一个可能的位置上活动。

在进行附加字母C和D的试验时,试具可进入其全部长度,但挡盘不得通过开口。详见附录A

验证足够间隙的条件与12.3.1,12.3.2和12.3.3规定相同。

20

材料:金属,除非另有规定单位:mm

无专门规定公差部分的尺寸公差

-角:0󰀐10

-直线尺寸:25mm以下:0󰀐0.05mm 25mm以上:±0.2mm

+10

两个连接点可在90°0范围内弯曲,但只能向同一个方向

图1铰接试指

21

图2检验防尘试验装置(防尘箱)

22

单位:mm

a)第二位特征数字为1

b) 第二位特征数字为2

图3检验防垂直滴水试样装置

23

单位:mm

注:孔的分布见第二位特征数字3[见14.2.3 a]

图4检验第二位特征数字为3和4,防淋水和溅水试验装置(摆管)

24

单位:mm

A向视图(移去挡板)

孔的位置3) 中央第2排和第3排第4至7排

孔数112 24

孔间距-3015

3)沿箭头A的指向所看到的孔的位置

图5检验第二位特征数字为检验第二位特征数字为3和4,防淋水

溅水手持式试验装置(喷头)

单位:mm

D’=6.3 14.2.5条的试验(第二位特征数字为5D’=12.5 14.2.6条的试验(第二位特征数字为6

图6检验防喷水试验装置(软管喷头)

25

附录A(参考件)验证低压设备示例

本附录是验证低压设备的防止接近危险部件的IP代码示例,它不是本标准里的条文。

单位:mm

序号

情况

二位数字

附加字母

二位数字+附加字母

1

0X

0X

21X A 1X 31X A 1X 41X A 1X 26

单位:mm

序号

情况

二位数字

附加字母

二位数字+附加字母

5

1X B 1XB 61X B 1XB 71X D 1XD 27

单位:mm

序号

情况

二位数字

附加字母

二位数字+附加字母

8

1X D 1XD 92X B 2X 10 2X B 2X 11 2X C 2XC 28

单位:mm

序号

情况

二位数字

附加字母

二位数字+附加字母

12

2X D 2XD 13 3X C 3X 14 3X D 3XD 15 4X D 4X 29

附录A中IP代码示例汇总

第一位特征数字

01234

附加字母

-IP0X (1) ----

A-IP1X (2,3,4)

---

B-IP1XB (5,6) IP2X (9,10) --

C--IP2CX (11) IP3X (13) -

D-IP1XD (7,8) IP2XD (12) IP3XD (14) IP4X (15)

注:括号内的数字指本附录表A的序号。

30

附录B(参考件)

可在有关产品标准中作具体规定的内容

本附录是有关产品标准应该规定的内容,并不是这个标准的一部分。外壳防护分类分级的IP代码适用于大部分型式的电气设备。本标准未规定各类电工产品有关外壳防护的全部细节。

有关部门有责任在与他们相关的产品标准中对专门的设备采用IP代码规定细节。标记了IP代码,表明其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也符合产品标准的补充规定。下述各条是可在产品标准中作补充规定的具体内容。a) IP代码被采用的程度和方法(见第4章);b) 用于特殊型式设备中“外壳”的定义(见第2章);c) 外壳和壳内设备对外界影响或环境条件的防护(见第2章);d) 用于外壳外部的危险运动部件(如风扇)的防护等级(见第2章);e) 外壳短时间浸水和连续潜水的应用范围(见第6章);f) 附加字母的应用(见第7章);

g) 如果需要,由“补充字母”给出补充信息(见第8章);

h) 在使用新的补充字母和阐述附加的试验条件前应先与IEC/TC70的归口部门协商(见第8章);

i) 标志的具体规定(见第10章);j) 不同于11.1的环境条件;

k) 说明不同于试验一般要求的试样及其试验条件(见11.2l) 试验条件细节(见11.2)例如:-试样数量-安装、组合、定位-预处理-是否带电-部件是否运动;

m) 有泄水孔和通风孔时如何应用一般试验要求及接受条件(见11.3);n) 阐述试验结果及接受条件的要求(见11.3);

o) 工作电压对确定耐电压试验的电压和足够的间隙的影响(见12.3.1和12.3.2);p) 设备的类型,指出是否由热循环效应产生了压差(见13.4);q) 防尘试验时抽气孔不在易损部件附件的位置(见13.4);

31

r) 不影响安全操作的允许灰尘沉积量及沉积地点(见13.5.2);

s) IPX3和IPX4试验的试验装置(摆管和淋水喷头)(见14.2.3和14.2.4;t) IPX4试验时外壳支撑物的型式(如不开孔)(见14.2.4);

u) 如果潜水试验是在设备带电或运行时进行对水温的要求[见14.2.7 d];v) 持续潜水的条件(见14.2.8);

w) 防水试验之后的接受条件,特别时允许进水量和耐电压试验的细节(见14.3x) 水积聚到带电部件上接受条件(见14.3

32

附录1(参考件)控制设备的防油等级

本附录是前面正文和附录的补充内容,并不是这个标准的一部分。1概要本附录是有关控制设备的防油等级。

代码字母、第一位特征字母、第二位特征字母和附加字母的含义与正文所阐述的一样。注:控制设备在这里指单个的设备,而不是诸如仪表仪器板这样的控制系统。2标示防油和油密设备的外壳防油等级的IP代码如下所示(见正文第4章):2.1 IP代码的排列(见正文的4.1

IP 2 3 C H

代码字母

(国际防护)第一位特征数字(06,或字母X) 第二位特征数字(08,或字母X) 附加字母(可选的)(字母A、B、C、D) 补充字母(可选的)

(字母H、M、S、W、G、F)补充字母G和F是本附录增添的符号。

2.2 IP代码的组成和含义(见正文的4.1

组成代码字母补充字母(可选择)

FG数字或字母

IP

补充标志防油油密

IP代码中补充字母的含义见下表:

对人员防护的含义

--

参照章条

-第4章

对设备防护的含义

3补充字母(见正文第8章)

补充字母

FG

含义

防油(向外壳各个方向滴油和溅油无有害影响)油密(向外壳各个方向滴油和溅油无油进入设备)

33

4补充字母为F和G的试验

4.1 试验条件补充字母为F或G时设备的滴油试验如下:试样按正常的位置安装,并且不通有在控制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开关频率时的电流的条件下操作,根据JIS K 2241标准规定的不小于8级的N3切削液以0.5L/h的速率滴在试样的上面,持续滴48个小时,整个试验过程中,工作电流不能超过控制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开关频率时的电流。之后,进行下面的接触电阻试验,然后检查是否有水进入试样以及是否有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组件的变形和/或溶解。4.2 接触电阻试验根据下面的要求进行接触电阻试验,两端间的接触电阻不能超过下表中任一值。

附录1表1

接触电阻

单位:m󰀺

接触电阻

50 100 200 300 a) 试验供以稳定的不超过6V的直流电压。

b) 使用JIS C1102规定的0.5级精确性的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压和电流。

c) 用金属丝把试样连在试验装置中,开关5至10次,对于有一个不超过1A热电流的控制设备,在试验电流是1A的那里使用电压差方法连续测3次接触电阻。对于开放热电流不超过1A的电气设备在电流等于热电流的那测3次。d) 测量接触电阻的步骤如下:

1234567

使试样处在闭合电路中打开电源测量电压降落

改变电流方西,使用相同的方式测量电压降落关闭电源

断开试样所在的电路

取接触电阻为第3)和第4)步所测得值的平均值

4.3 接受条件补充字母为F和/或G的接受条件如下:补充字母F补充字母G

进油量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无水进入内部

补充字母F和G:运行时具体的接触电阻满足要求,并且没有影响组件功能的变形和溶解

34

附录2(参考件)

防止发光体温度和湿度升高的防护等级

本附录是前面正文和附录的补充内容,并不是这个标准的一部分。1概要本附录是能引起温度和湿度升高的发光体的防护等级。

代码字母、第一位特征字母、第二位特征字母和附加字母的含义与正文所阐述的一样。注:在本附录中,规定所说的发光体是用在浴室中的。浴室中的其它电设备和用在其它地方的设备不在考虑之中。

2标示防止温度和湿度升高的外壳防护等级的IP代码如下所示(见正文第4章):2.1 IP代码的排列(见正文的代码的排列(见正文的4.1

IP 2 3 C MP

代码字母

(国际防护)第一位特征数字(06,或字母X) 第二位特征数字(08,或字母X) 附加字母(可选的)(字母A、B、C、D) 补充字母(可选的)

(字母H、M、S、W、MP)补充字母MP是本附录增添的符号。

2.2 IP代码的组成和含义(见正文的4.1

组成代码字母补充字母

MP (可选择)

数字或字母

IP

IP代码中补充字母的含义见下表

对人员防护的含义

——

参见章条

—附录2的第

4章

对设备防护的含义

补充标志

温度和湿度的升高

3补充字母(见正文第8章)

补充字母MP

含义

温度和湿度升高的类型(满足附录2第4章的条件)

4补充字母为MP的试验

4.1 试验条件将试样(外壳)放在有轻微气流的相对湿度为91%~95%的温度调节室中,并

35

使试样处于正常工作最不利的位置。温度调节室中试样的环境温度保持在35℃~40±1℃之间,发光体连续发光8h,然后连续熄灭16h

重复上述过程10次。

4.2 接受条件按照4.1所述的方法执行试验,在第10次试验后立即测量连接在一起的带电部件和接地件之间的电阻,所使用的测量仪是JIS C 1302规定的额定电压为500V的绝缘电阻测量仪。所测得绝缘电阻的应该不小于1M󰀺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