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故⾃号⽈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临溪⽽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那西南的⼏座⼭峰,树林和⼭⾕尤其优美。⼀眼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沿着⼭路⾛六七⾥,渐渐听到潺潺的⽔声,看到流⽔从两座⼭峰之间倾泻⽽出的,那是酿泉。泉⽔沿着⼭峰折绕,沿着⼭路拐弯,有⼀座亭⼦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的是谁呢?是⼭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饮酒,只喝⼀点⼉就醉了;⽽且年纪⼜,所以⾃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欣赏⼭⽔的美景。欣赏⼭⽔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寄托在酒上。
⾄于太阳的升起,⼭林⾥的雾⽓散了;烟云聚拢来,⼭⾕就显得昏暗了;朝则⾃暗⽽明,暮则⾃明⽽暗,或暗或明,变化不⼀,这就是⼭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股清幽的⾹味;好的树⽊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风⾼霜洁,天⾼⽓爽,⽔落⽯出,这就是⼭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穷⽆尽的。
⾄于背着东西的⼈在路上欢唱,来去⾏路的⼈在树下休息,前⾯的招呼,后⾯的答应;⽼⼈弯着腰⾛,⼩孩⼦由⼤⼈领着⾛。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深并且鱼⾁肥美;⽤酿泉造酒,泉⽔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地摆在⾯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声喧闹的⼈,是欢乐的宾客们。⼀个脸⾊苍⽼的⽼⼈,醉醺醺地坐在众⼈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了,⼈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到处叫,是游⼈离开后鸟⼉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只知道⼭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们的快乐。⽽⼈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章记述这乐事的⼈,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1.环:环绕。 2.皆:副词,都。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深秀者,琅琊也:树⽊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蔚然:草⽊茂盛的样⼦。⽽:表并列。 10.峰回路转:⼭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1.⼭:名词作状语,沿着⼭路。 12.潺潺:流⽔声。
13.⽽:表承接。
14.酿泉:泉的名字。因⽔清可以酿酒,故名。 15.回:回环,曲折环绕。 16.翼然:像鸟张开翅膀⼀样。 17.然:......的样⼦。 18.临:靠近。 19.于:在。 20.作:建造。
2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谓:⾃称,⽤⾃⼰的别号来命名。 23.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叫做。 25.辄:就。
26.年⼜:年纪⼜是的。
27.意:这⾥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以⽐喻本意不在此⽽另有⽬的。 28.乎:相当于“于”。 29.得:领会。 30.寓:寄托。
31.林霏:树林中的雾⽓。霏,原指⾬、雾纷飞,此处指雾⽓。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昏暗。 35.晦:阴暗。
36.晦明:指天⽓阴晴明暗。 37.芳:⾹花。 38.发:开放。
39.佳⽊秀⽽繁阴,好的树⽊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40.秀:茂盛,繁茂。 41.繁阴:⼀⽚浓密的树荫。
42.风霜⾼洁:就是风⾼霜洁。天⾼⽓爽,霜⾊洁⽩。 43.⾄于:连词,于句⾸,表⽰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 4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腰弯背曲的样⼦,这⾥指⽼年⼈ 47.提携:指搀扶着⾛的⼩孩⼦。
48.临:靠近,这⾥是“……旁”的意思。 49.渔:捕鱼。
50.酿泉:⼀座泉⽔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醉翁亭下。 51.洌:⽔(酒)清。 52.⼭肴:野味。
53.野蔌:野菜。蔌,菜蔬。 54.杂然:众多⽽杂乱的样⼦。 55.陈:摆放,摆设。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箫、笛之类的管乐器。⾮丝⾮⽵:不在于琴弦管箫。
59.射:这⾥指投壶,宴饮时的⼀种游戏,把箭向壶⾥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做动词,下围棋。
6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 62.觥:酒杯。
63.筹:酒筹,⽤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 64.苍颜:脸⾊苍⽼。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这⾥形容醉态。 66.归:回家。 67.已⽽:不久。
68.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翳:遮蔽。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处和低处的树林。
71.乐①其乐②:以游⼈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醉了能够同⼤家⼀起欢乐,醒了能够⽤⽂章记述这乐事的⼈。 73.谓:为,是。
74.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族。 赏析
⽂章第⼀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第⼆段具体描写⼭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然⼭⽔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滁⼈游⼭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之乐,⼜以游⼈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名⾃⼰的思想感情。
本⽂在写作上很有特⾊:⽆论是写景写⼈都能抓住特征,⼭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扶⽼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句法上⼤量运⽤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富有变化,使⽂章越发显得⾳调铿锵,形成⼀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多⽤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的反复运⽤,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许】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数。⽟勒雕鞍游冶处,楼⾼不见章台路。 ⾬横风狂三⽉暮,门掩黄昏,⽆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译⽂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烟雾,⼀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寻欢作乐的地⽅,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路。
春已⾄暮,三⽉的⾬伴随着狂风⼤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掩闭,也⽆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点⼀点飞到秋千外。 注释
⑴⼏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勒:⽟制的马衔。 ⑷雕鞍:精雕的马鞍。 ⑸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⑹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柳⽒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⑺乱红:凌乱的落花。 赏析
上⽚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之孤独寡欢,“帘幕⽆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命的戕害。“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主⼈公⾝⼼两⽅⾯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了⼥主⼈公的孤⾝独处,⽽且有⼼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主⼈公的物质⽣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或见《阳春集》。李易安定为六⼀词。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浑成。何也?因花⽽有泪,此⼀层意也;因泪⽽问花,此⼀层意也;花竟不语,此⼀层意也;不但不语,且⼜乱落,飞过秋千,此⼀层意也。⼈愈伤⼼,花愈恼⼈,语愈浅⽽意愈⼊,⼜绝⽆刻画费⼒之迹,谓⾮层深⽽浑成耶?“⽟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地展⽰了现实的凄风苦⾬对其芳⼼的⽆情蹂躏:情⼈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任性冶游⽽⼜⽆可奈何。
下⽚前三句⽤狂风暴⾬⽐喻封建礼教的⽆情,以花被摧残喻⾃⼰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易⽼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结尾⼆句写⼥⼦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实即含泪⾃问。“花不语”,也⾮回避答案,正讲少⼥与落花同命共苦,⽆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语⾔更清楚地昭⽰了她⾯临的命运吗?“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飘去、消逝,正是“⽆可奈何花落去”也。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如花,最后花、⼈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沦落的命运。“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是⼥⼦悲剧性命运的象征。这种完全⽤环境来暗⽰和烘托⼈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的内⼼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来,但不独语⾔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画眉鸟】 宋代: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花红紫树⾼低。 始知锁向⾦笼听,不及林间⾃在啼。 译⽂⼀
来到树林⾥,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花的枝头⾃由⾃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低低的树梢上随着⾃⼰的⼼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笼⾥,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由是⽣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不也是这样吗?
译⽂⼆
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的⼼意任意回荡着, (就在那)⼭花万紫千红绽放在⾼低有致的林⽊⾥。 这才明⽩:(以前)听到那锁在⾦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不上悠游林中时的⾃在啼唱。 注释
①啭:鸟婉转地啼叫
②随意:随着⾃⼰(鸟)的⼼意。 ③树⾼低:树林中的⾼处或低处。
④⾦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⑦不及:远远⽐不上。 赏析
这⾸篇借咏画眉以抒发⾃⼰的性灵,诗题⼀作《郡斋闻百⾆》。画眉、百⾆,都是声⾳婉转的鸣禽,诗⼈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未晓催天明。黄鹂颜⾊已可爱,⾆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在啼”的欣赏,这⼉以“锁向⾦笼”与之对⽐,更见出诗⼈挣脱羁绊、向往⾃由的⼼理。诗⼈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花更是赏⼼悦⽬。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的鸟⼉,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由⾃在,⽆拘⽆束。这⾥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林、不受羁绊的⼼曲。看⼭花烂漫、叶⽊葱笼,管什么⾦带紫袍;⽆限的欣喜快慰如⼭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的⾳韵流转。运⽤了对⽐⼿法:前两句(写⾃由⾃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囚笼,失去了⾃由的画眉)构成对⽐。 这⾸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由⽣活的追求和向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