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计学刘树习题与答案

统计学刘树习题与答案

来源:九壹网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统计学 习题与答案

刘 树 邵淑贤 刘广永主编 单昭祥 主审

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一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的含义有三种,其中的基础是( )

A.统计学 B.统计方法 C.统计工作 D.统计资料

2.对3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

A.30名职工 B.3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C.每一名职工 D.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3.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某人的年龄 B.某人的性别 C.某人的体重 D.某人的收入 4.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5.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 ) A.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 B.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 D.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可概括为( )

A.数量性 B.同质性 C.总体性 D.具体性 E.社会性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 )

A.大量观察法 B.归纳推断法 C.统计模型法 D.综合分析法 E.直接观察法

3.下列标志哪些属于品质标志( )

A.学生年龄 B教师职称 C企业规模 D企业产值 4.下列哪些属于离散型变量

A年龄 B机器台数 C人口数 D学生成绩

5.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现

6.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是指( ) A.在同一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对调

B.在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指标有可能成为标志 C.在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标志有可能成为指标 D.在不同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相互转化 7.在说明和表现问题方面,正确的定义是( )

A.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B.标志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 C.变异是可变的数量标志的差异 D.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 E.标志值是变量的数量表现 三、填空题

1.统计工作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统计指标由时间、地点、_______、指标数值_______、和计量单位构成。

3.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字表示的_______之别。 4.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_______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5.人的性别是_______标志,标志表现则具体为男或女。 四、判断题

1.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 2.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不会变化的。( )

3.指标和标志在研究对象发生变化后,他们也会发生变化。( ) 4.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都时变量。( ) 5.变异是统计的必要性所在。 五、名词解释

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总体、总体单位

3.标志、品质标志、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4.变异、变量 5.统计指标 六、简答题

1.简述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特点。

2.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 3.标志是如何分类的? 4.变量是如何划分的?

5.标志与指标之间的区别于联系。 6.统计工作的职能有哪些?

7.简述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组织。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查,最适合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 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2.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 A. 该市全部商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 C. 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 D. 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3.调查单位数目不多,但其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较大,此种调查属于( ) A.抽样调查 B. 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 全面调查

4.需要不断对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物种类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铁路货运情况。这种调查属于( )

A.连续性典型调查 B. 连续性全面调查 C.连续性重点调查 D. 一次性抽样调查 5.非抽样误差( )

A 仅在抽样调查中存在 B 仅在全面调查中存在

C 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中都存在

D 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中都不经常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 )

A. 采访法 B. 抽样调查法 C. 直接观察法 D. 典型调查法 E. 报告法

2. 下列情况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的是( ) A.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调查 B. 人口普查

C.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D. 农作物亩产量调查 E. 城市零售商店情况调查

3.抽样调查的优越性表现在( )

A. 经济性 B. 时效性 C. 准确性 D. 全面性 E. 灵活性

4.全国工业企业普查中( )

A.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 B.全国每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 C.全国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D.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量 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是调查项目 5.以下属于非抽样误差的有( )

A 调查员的调查误差 B 被调查者的回答误差

C 无回答误差 D 随机误差 E 抽样框误差 三、填空题

1.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统计调查按其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调查人员亲临现场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清点和计量,这种调查方法称为________。 3.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这是________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都属于________调查。

4.无论在全面调查或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________误差,而________误差则是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

5.我们把应搜集调查资料的全部单位的总体称为调查对象,它是由_______所决定的并由许多性质相同的_______所组成。

四、判断题

1.从统计设计包括的研究对象范围分,同机设计包括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 )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这是调查单位。( )

3.对全国各大型钢铁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已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属于非全面调查。( )

4.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5.工业设备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五、名词解释 1.统计调查 2. 普查

3. 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六、简答题

1.简述统计调查的种类、适用范围、特点与作用。 2. 简述统计调查方案应该包括的内容。 3.简述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能否相互替代?

4.什么是统计设计?统计设计的种类有哪些?包含哪些内容?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中心工作是( )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B.编制统计表

C.统计汇总问题 D.汇总资料的再审核 2.统计汇总要求资料具有( )

A.及时性 B.正确性 C.全面性 D.系统性

3.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4.若数量标志的取值有限,且是为数不多的等差数值,宜编制( ) A.等距式分布数列 B.单项式分布数列 C.开口式数列 D.异距式数列 5.组距式分布数列多适用于( )

A.随机变量 B.确定型变量 C.连续型变量 D.离散型变量 6.向上累计次数表示截止到某一组为止( )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 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 C.各组分布的次数 D.各组分布的频率 7.次数分布有朝数量大的一边偏尾,曲线高峰偏向数量小的方向,该分布曲线属于(A.正态分布曲线 B.J型分布曲线 C.右偏分布曲线 D.左偏分布曲线 8.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临组的组限一般要( ) A.交叉 B.不等 C.重叠 D.间断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

A.统计分组 B.逻辑检查 C.数据录入 D.统计汇总 E.制表打印

2.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 )

A.组类 B.组限 C.组距 D.组中值 E.组数据

3.常见的频率分布类型主要有( )

A.钟型分布 B.χ型分布 C.U型分布 D.J型分布 E.F型分布

4.根据分组标志不同,分组数列可以分为( ) A.组距数列 B.品质数列 C.单项数列 D.变量数列 E.开口数列

5.下列变量一般是钟型分布的有( )

A.粮食平均产量的分布 B.零件公差的分布

)C.大学生身高的分布 D.商品市场价格的分布 E.学生成绩的分布

6.下列变量呈J型分布的有( )

A.投资额按利润率的分布 B.60岁以上人口按年龄分组的分布 C.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 D.不同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分布 E.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 三、填空题

1.分布在各组的_______叫次数(频数)。

2.异距数列为消除各组频率由于组距不同不可比需要计算_______指标。 2.频率密度是_______内分布的频率。

3.为了便于计算和分析,编制组距数列时应尽可能采用_______分组。

4.当数量变动不均衡,或由于特殊的研究目的,组距数列应采用_______分组。 5.测验中题目偏易,多数学生考分偏高情况下,其次数分布常呈_______分布。 6_______是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依次累计。 7.各种社会经济总体的分布大多趋近于_______分布 四判断题

1.离散变量只能采用重叠组限和组距式分组。 2.连续变量可以采用不重叠组限和单项式分组。 3.按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就是复合分组。

4.某企业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5.频数或频率决定该组水平对总水平的影响大小。 五、名词解释 1.统计整理 2.次数分布 3.频率密度 六、简答

1.简述统计整理的重要性。

2.什么是分组标志,如何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

3.次数分布数列在统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第四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 ) A.总体单位总量 B.质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 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

A.104.76% B.95.45% C.200% 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

A.14.5% B.95% C.5% D.114.5% 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 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 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 ) A.大量的 B.同质的 C.有差异的 D.不同总体的 7.几何平均数的 计算适用于求( )

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 B.平均增长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3 B.13 C.7.1 D.7

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在对称的钟形分布中( )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某地区人口数 B.某地区死亡人口数 C.某地区出生人口数 D.某地区生产总值 E.某地区的学校数 2.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

A. 工业总产值 B.商品销售额 C.职工人数 D.生猪存栏数 E.商品库存额 3.下列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

A.人均国民收入 B.人口平均年龄 C.粮食亩产量 D.人口密度 E.人均粮食产量

4.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 )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部分强度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E.动态相对数 5.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

A.人均国民收入 B.人口平均年龄 C.粮食亩产量 D.人口密度 E.人口自然增长率 6.下列属于数值平均数的有(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几何平均数 E.众数 7.下列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

A.人均国民收入 B.人口平均年龄 C.粮食亩产量 D.人口密度 E.人均粮食产量

三、填空题

1.总量指标的局限性表现在_________。 2.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若计划任务规定的是长期计划应达到的总水平,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_________法。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_________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_________

5.权数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频数形式,一种是_________形式。 6.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和为_________。 7.平均指标说明变量数列中变量值的_______,而变异度指标则说明变量值的________。 8.众数是变量数列中_________的标志值。

9.用几何平均数求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利率时,应首先求贷款的_________,在此基础上再求平均年利率。

10.是非标志的平均数是_________,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_________。

四、判断题

1. 某企业6月末实有生产设备1 730台,是时期指标( )

2. 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相对指标,因此,说 明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 3. 200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5.2 : 53 : 31.8,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 4.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大于100%一定都是超额完成计划,小于100%一定是未完成

计划( )

5. 某企业的产值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10%,计划执行的结果仅提高5%。产值的 计划任务仅完成一半( )

6.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平均指标,人口死亡率和流通费用率是相对指标( )

7. 权数的作用在于绝对数的多少,而不在于次数的分布的结构( )

8. 由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额资料,可用调和平均数方法计算平均工资( )

9. 中位数是根据各个变量值计算的, 不受极端变量值位置的影响( )

10. 在甲乙两组变量数列中,若x甲≠x乙,甲>乙,说明甲的平均指标的代表性低于乙的代表性 ( )

五、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时期指标 4.时点指标 5.强度相对数 6.比较相对数 7.比例相对数 8.平均指标 9.变异指标 10.是非标志

六、简答题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2.强度相对指标和算术平均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3.相对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4.总量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5.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的优缺点是什么?

6.简述平均指标的特点是什么?平均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7.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8.如何理解权术的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9.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0.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七、计算题

1. 分别已知某企业资料如下:

(1)已知计划实际完成情况如表4-23所示: 表4-23

按计划完成百分比分组(%)

80 — 90 90 — 100 100 — 110 110 — 120

实际产值(万元)

68 57 126 184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的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2) 已知计划任务情况如表4-24所示: 表4-24

按计划完成百分比分组(%)

80 — 90 90 — 100 100 — 110 110 — 120 计划产值(万元)

70 60 120 180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的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2. 某局所属15个企业产量计划完成情况如表4-25所示: 表4-25

计划完成程度(%) 90 - 100 100 - 110 110 — 120

合计

企业数 5 8 2 15

计划总任务数(万件)

100 800 100 1000

根据以上资料,分别以企业数和计划任务数计算企业的平均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并比较说明在所给条件下哪种方法更恰当?为什么?

3. 某企业按五年计划规定,某产品最后一年产量应达到200万吨,各年实际生产情况如表4-26所示:

第 一 年

产量 160 第 二 年 165 第 三

一季 年

165 40 第四年 二季 40 三季 45 四季 45 一季 50 第五年 二季 50 三季 55 四季 60 试计算该产品五年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五年计划指标的时间。 4. 某地区“十五”计划规定五年固定资产投资额300亿元,各年实际投资完成情况如表4-27所示:(其中,2005年1-7月累计实际投资40亿元) 表4-27

2001年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60

2002年

62

2003年

68

2004年 70

2005年 73

试计算该地区“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完成程度和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的时间。 5. 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表4-28所示: 表4-28

产品名称

A B C

单位成本 (元) 15 20 30

总成本(元)

甲企业 乙企业 2100 3255 3000 1500 1500 1500

要求:比较两企业的总平均成本哪个高?并分析其原因。

6. 某乡甲乙两个村的粮食生产情况如表4-29所示: 表4-29

按耕地自然条件分组 山地 丘陵地 平原地

甲村 乙村

平均亩产(千克/粮食产量(千克) 平均亩产(千克/播种面积(亩) 亩) 亩)

100 25000 150 1250 150 150000 200 500 400 500000 450 750

试分别计算甲乙两个村的平均亩产。根据表列资料及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哪一个村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做得好,并简述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

7.甲、乙两单位工人的生产情况资料如表4-30所示: 表4-30

日产量(件/人)

1 2 3

合计

甲单位工人数(人)

120 60 20

200

乙单位总产量(件)

30 120 30

180

试分析:(1)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高

(2)哪个单位工人的生产水平整齐

8.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4-31所示: 表4-31

日产量(件)

15 25 35 45

工人数(人)

15 38 34 13

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具有代表性?

第五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 )

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D.推断总体指标 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 )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抽样比例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 )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误差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 ) A.高估误差 B.低估误差 C.恰好相等 D.高估或低估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1/4 D.缩小到原来的1/2 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 )

A.整群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等距抽样 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 ) A.层间方差 B.层内方差 C.总方差 D.允许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

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 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 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

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 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 )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随机性 E.有效性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

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

C.抽样组织方式 D.允许误差范围大小 E.要求的概率保证程度

6.参数估计的三项基本要素有( )

A.估计值 B.极限误差 C.估计的优良标准 D.概率保证程度 E.显著性水平

7.分层抽样中分层的原则是( )

A.尽量缩小层内方差 B.尽量扩大层内方差 C.层量扩大层间方差 D.尽量缩小层间方差 E.便于样本单位的抽取 三、填空题

1.抽样推断和全面调查结合运用,既实现了调查资料的_______性,又保证于调查资料的 _______性。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样本容量与抽样误差成_______比;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变动度与样本容量成_______比。

3.样本的可能数目既和总体的_______、样本的_______、抽样的_______有关,也和抽样的 _______有关。

4.必要样本容量是指满足既定的抽样效果和概率保证程度要求时,样本数目的_______值。 5.样本单位数受允许误差范围的制约,允许误差越小,则样本单位数需要的_______,以重复抽样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时,允许误差缩小一半,则样本单位数必须增加到原来的_______,而允许误差扩大一倍,则样本单位数只需要原来的_______。 四、判断题

1.对于同一总体,所有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 ) 2.抽样调查既有登记误差,又有代表性误差,所以步入全面调查准确。( ) 3.抽样极限误差增大1倍,简单重复抽样中,样本容量减少3/4。( )

4.抽样单位数量增加到原来的4倍,随即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减少到原来的1/2。( ) 5.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和样本指标是唯一的确定的。( ) 6.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要求越高,估计得准确程度就越低。( ) 7.估计区间的大小既取决于概率保证程度,又取决于抽样平均误差。( ) 8.抽样平均误差可能大于实际抽样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实际误差。( )五、名词解释 1.抽样误差 2.抽样极限误差 3.必要样本容量 4.等距抽样 5.假设检验 五、简答题

1.简述抽样推断的特点。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抽样极限误差和可靠程度之间的关系。? 4.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5.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六、计算题

1.某乡有10000户农民,随机不重复抽取100户,调查月收入资料如下: 月收入分组

(元)

300以下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合 计

户 数

(户) 3

18 32 25 12 10

100

试计算:(1)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乡农民的平均月收入的范围;

(2)以同样的概率估计月收入600元以上户数所占比重的范围。

2.某砖瓦厂对所生产的砖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要求概率保证程度为68.27%,抽样误差范围不超过0.015,并知过去进行几次同样调查,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25%、1.83%、2%。要求:

(1)计算必要样本单位数;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允许误差扩大1倍,抽样单位数为多少?

3.某食品厂生产果酱,标准规定每罐净重250克,根据以往经验,标准差为3克。现在该厂生产一批这种罐头,从中抽取100罐检验,其平均净重251克,按规定显著性水平α=0.05,问这批罐头是否合乎标准? 4.某公司经理希望估计一下其所在城市居民参加财产保险的比例,业务科长认为大约有80%的居民参加了财产保险。而统计工作人员随机调查了150户居民,了解到有70%的居民参加了财产保险,经理希望在α=0.05情况下检验参加财产保险户为80%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第六章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的函数关系是( )

A现代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 B圆周的长度决定于它的半径 C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D亩产量与施肥量 2.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 )

A -∞< r <+∞ B -1≤r≤+1 C -1< r < +1 D 0≤r≤+1

3.年劳动生产率x(干元)和工人工资y=10+70x,这意味着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时,工人工资平均( )

A增加70元 B减少70元 C增加80元 D减少80元

4.若要证明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高,则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应接近于( ) A +1 B -1 C 0.5 D 1

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现象( ) A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B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C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D单相关还是复相关

6.某校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时间(x)与考试成绩(y)之间建立线性回归方程ŷ =a+bx。经计算,方程为ŷ =200—0.8x,该方程参数的计算( )

A a值是明显不对的 B b值是明显不对的 C a值和b值都是不对的 D a值和b值都是正确的

7.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均方差为2,因变量均方差为5,而相关系数为0.8时,则其回归系数为:( )

A 8 B 0.32 C 2 D 12.5 8.进行相关分析,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

A都是随机的 B都不是随机的 C一个是随机的,一个不是随机的 D随机或不随机都可以 9.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关系的有( ) A合理限度内,施肥量和平均单产量之间的关系 B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

C商品的流通费用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 D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0.相关分析是研究( )

A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B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C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D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1.在回归直线yc=a+bx,b<0,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 ( ) A r=0 B r=l C 0< r<1 D -1< r <0 12.当相关系数r=0时,表明( ) A现象之间完全无关 B相关程度较小 C现象之间完全相关 D无直线相关关系 13.下列现象的相关密切程度最高的是( )

A某商店的职工人数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系数0.87 B流通费用水平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 C商品销售额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 D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1 14.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的指标 C回归直线方程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关系( )

A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 B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关系 C广告支出与商品销售额关系

D商品价格一定,商品销售与额商品销售量关系 2.相关系数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 )

A因果关系 C变异程度 D相关方向 E相关的密切程度 3.对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说( )

A两变量之间必须明确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B回归方程是据以利用自变量的给定值来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平均可能值 C可能存在着y依x和x依y的两个回归方程 D回归系数只有正号

4.可用来判断现象线性相关方向的指标有( )

A相关系数 B回归系数 C回归方程参数a D估计标准误 5.单位成本(元)依产量(千件)变化的回归方程为yc=78- 2x,这表示( ) A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6元

B产量为1000件时,单位成本78元 C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2元 D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下降78元 6.估计标准误的作用是表明( )

A样本的变异程度 B回归方程的代表性 C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 D样本指标的代表性

7.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属于( ) A完全相关 B单相关 C负相关 D复相关 8.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中( )

A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只能计算一个 B据同一资料,相关系数可以计算两个 C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只能配合一个

D据同一资料,回归方程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不同,可能配合两个 9.相关系数r的数值( )

A可为正值 B可为负值 C可大于1 D可等于-1 10.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看,相关关系可分为(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11.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现象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B相关系数r必须等于1

C y与x必须同方向变化 D现象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

12.当两个现象完全相关时,下列统计指标值可能为( ) A r=1 B r=0 C r=-1 D Sy=0

13.在直线回归分析中,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必须是( ) A一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B均为随机变量

C对等关系 D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可控制变量 14.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是为了( )

A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B用因变量推算自变量 C用自变量推算因变量 D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15.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

A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B一个回归方程只能作一种推算 C要求自变量是给定的,而因变量是随机的。D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16.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 )

A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 B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C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D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 三、判断题

1.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都属于完全确定性的依存关系。 ( )

2.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同时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则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 3.假定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是0.8,变量m与n的相关系数为-0.9,则x与y的相关密切程度高。( )

4.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

5.相关系数r有正负、有大小,因而它反映的是两现象之间具体的数量变动关系。( ) 6.回归系数b的符号与相关系数r的符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 7

󰀀⠊ 阁󰀀

耀 伀r越大,则估计标准误差 Sy值越大,从而直线回归方程的精确性越低。( )

9.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正相关关系( )

10.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都一定是随机变量( ) 11.相关的两个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

12.一种回归直线只能作一种推算,不能反过来进行另一种推算( )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相关关系?它和函数关系有什么不同? 2.简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关系。

3.直线回归方程中y=a+bx,参数a、b是怎样求得的?它们代表什么意义? 4.构造直线回归模型应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估计标准误差?其作用如何? 6.应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计算题

1.有14个同类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年平均价值和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万

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合计

2.8 2.8 3.0 2.9 3.4 3.9 4.0 4.8 4.9 5.2 5.4 5.5 6.2 7.0 61.8

6.7 6.9 7.2 7.3 8.4 8.8 9.1 9.8 10.6 11.7 11.1 12.8 12.1 12.4 134.9

(1)计算两变量的相关系数并说明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 (2)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其参数的经济意义。

(3)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自变量)为10万元时,估计总产值(因变量)的可能值。 2.某公司对10户家庭进行调查,获得一下资料:

某种商品的月需求量和价格调查表

家庭号

6 7 8 9 10

家庭号 需求量(kg) 价格(元) 1 2 3 4 5

1.0 3.5 3.0 2.7 2.4

5.0 2.0 2.0 2.3 2.5

需求量(kg) 价格(元)

2.5 2.0 1.5 1.2 1.2

2.6 2.8 3.0 3.3 3.5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分析该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上的相关性。 (2)建立回归模型,并说明其参数的经济意义。 (3)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4)假定价格下降至1.5元时,以95.4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商品的需求量。 3、为研究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某公司对所属6家企业进行调查。设产品销售额x(万元),销售利润y(万元),调查资料经初步整理和计算,结果如下:

x=225,

22=13,=9823,yxy=36.7,xy=593。 要求:(1)计算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之间相关系数。

(2)写出配合销售利润对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按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 可以把它分为(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某集团公司为了反映所属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情况,需要编制( ) A.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B.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

3.在一般情况下,商品销售量指数和工资水平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分别为( ) A.商品销售量、平均工资水平 B.商品销售量、职工人数

C.单位商品销售价格、职工人数 D.单位商品销售价格、平均工资水平 4.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

A.产品价格指数 B.单位成本指数 C.产量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5.下面属于价格指数的是( ) A.

PQPQPQPQ11 B.11 C.01 D.10 P0Q1P0Q0P0Q0P0Q06.某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现在的100元只值原来的90元,则价格指数为( ) A.10% B.90% C.110% D.111% 7.固定构成指数的公式是( )

X0F1X0F0X1F1X0F0F1F0 B.F1F0 A.

X0F1X1F0X1F1X0F1FFFF0 11 D.1C.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A.产量指数 B.销售量指数 C.价格指数 D.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 B.平均数指数是先对比后综合 C.平均数指数必须使用全面资料 D.平均数指数可以使用固定权数 E.固定构成指数受总体结构影响 3.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

A.同度量作用 B.联系作用 C.权数作用 D.比较作用 E.平衡作用

4.对某商店某时期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其指数体系包括( ) A.销售量指数 B.销售价格指数

C.总平均价格指数 D.销售额指数 E.个体指数

5.若用某企业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分组资料来进行分析时,该企业总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主要受到( )

A.企业全部职工人数变动的影响 B.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C.企业各类职工人数在全部职工人数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影响

D.企业各类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影响

E.受各组职工人数和相应劳动生产率两因素的影响 6.下列指数中,属于拉氏指数的有( )

pQpQA.1000PQpQ B.1001QpQp C.

1000pQpQ D.1011QpQp E.0111

7.某企业产品总成本报告期为183150元,比基期增长10%,单位成本综合指数为104%,则( )

A.总成本指数110% B.产量增长了5.77% C.基期总成本为166500元 D.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了7044元 E.产量增产使总成本增加了9606元 三、判断题

1.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综合后对比。 ( ) 2.同度量因素是把不可直接综合的指标转化为可以综合的指标的媒介因素。 ( ) 3.计算综合生产总量,同度量因素可以是单位成本,也可以是价格。 ( ) 4.计算价格指数,销售量是同度量因素。 ( ) 5.单位成本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产量指标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 ) 6.计算数量指标指数,要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 ) 7.计算质量指标指数,要用报告起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 ) 8.平均数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对比后综合。 ( ) 9.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必须要有全面资料。 ( ) 10.综合指数的编制必须要有全面资料。 ( ) 四、填空题

1.从狭义上讲,指数是综合反映 数量变动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

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 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 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3. 是指不仅在经济上有一定联系,在数量上具有一定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指数所构成的整体。

4.固定构成指数是用以专门反映各组 变动及影响的总指数。

5.拉氏指数都采用 指标作同度量因素。派氏指数都采用 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五、名词解释 1.统计指数

2.综合指数 3. 平均指标指数 4.指数体系 六、简答题

1.同度量因素固定时期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2.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3.平均数指数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试列式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4.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有何区别? 5. 简述指数体系的作用。 七、计算题

1.某市几种主要副食品价格和销售量的资料如下: 基 期 报 告 期 商 品 蔬 菜 猪 肉 鲜 蛋 水产品 零售价 (元/公斤) 2.0 10.0 4.0 10.0 销售量 (万吨) 5.00 4.00 1.00 1.00 零售价 (元/公斤) 2.5 15.0 6.0 16.0 销售量 (万吨) 5.00 6.00 1.10 1.50

要求计算:(1)各商品零售价格的个体指数; (2)四种商品的物价总指数;

(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居民增加的支出。 2.某商店三种商品销售资料如下: 商品 甲 乙 丙 计量单位 个 件 台 销 售 量 报告期 360 200 1600 基期 300 200 1400 价 格 (元) 报告期 0.5 0.3 0.2 基期 0.4 0.2 0.3 要求计算: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商店报告期比基期三种商品销售额的增长情况,并分析其中由于销售量及价格变动的影响。

3.某企业三种产品的产值和产量资料如下: 产 品 甲 乙 丙

实 际 产 值 (万元) 2006年 2008年 200

450 350

240

485 480

2008年比2006年产量增长的百分比 (%) 25 10

40

要求计算:(1)三种产品的产值总指数;

(2)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加的产值; (3)利用指数体系推算价格总指数。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的构成要素是( )

A.变量和次数 B.时间和指标数值 C.时间和次数 D.主词和时间

2.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具有( ) A.可加性 B.连续性 C.一致性 D.可比性 3.相邻两个累积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 ) A.累积增长量 B.平均增长量 C.逐期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4.统计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可以计算( ) A.逐期增长量 B.累积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5.基期均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6.某企业2003年产值比1996年增长了1倍,比2001年增长了50%,则2001年比1996年增长了( )

A.33% B.50% C.75% D.100% 7.关于增长速度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A.增长速度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B.增长速度是发展速度减1 C.增长速度有环比和定基之分 D.增长速度只能取正值 8.如果时间数列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同,可配合( )

A.直线趋势方程 B.抛物线趋势方程 C.指数曲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二、多项选择题

1.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有( )

A.时期长短应一致 B.总体范围应该统一 C.计算方法应该统一 D.计算价格应该统一 E.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2.发展水平有( )

A.最初水平 B.最末水平 C.中间水平 D.报告期水平 E.基期水平

3.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有( )

A.发展速度 B.发展水平 C.增长量 D.平均发展水平 E.平均增长量

4.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A.时距扩大法 B.移动平均法 C.序时平均法 D.分割平均法 E.最小平方法 三、填空题

1.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_______是编制时间数列的最主要规则。

2.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可以分为逐期增长量和_______增长量两种。

3.累积增长量等于相应的_______之和。 两个相邻的_______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4.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_______。

5. 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_______发展速度。 6.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_______的序时平均数。

7.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常计算_______发展速度。 8.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趋势直线,要求满足两个条件:(1)(yyc)0;(2)_______。 四、判断题

1.时点指标的数值与时点间隔成正比。( ) 2.相对指标可以直接平均。( )

3.平均增长量等于累计增长量除以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 4.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 5.平均增长速度是通过平均发展速度求得的。( ) 6.将逐期增长速度直接平均可以求得平均增长速度。( ) 7.将各期平均数简单平均,可以求得总平均数。( ) 五、名词解释 1.时点数列 2.平均发展速度 3.平均增长速度 4. 长期趋势 六、简答题

1.简述时间数列在统计和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简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与累计法的区别。 3.测定长期趋势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要测定季节变动? 七、计算题

1.某工业企业2013年1月1日产品库存1800吨,3月1日为2000吨,6月1日为2100吨,6月30日为1940吨。问该产品上半年平均库存是多少? 2.某企业2013年第一季度职工人数及产值资料如下:

总产值 月初人数

单 位 百 元 人

1月 4000 60

2月 4200

3月 4500 68

4月 4800 67

要求:(1)编制第一季度各月劳动生产率的动态数列; (2)计算第一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第一季度的劳动生产率。

3.已知某企业2008年至2012年产值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逐期增长量 累积增长量

2008 60

2009 21

2010 120

2011

123

2012 71

要求:(1)填充上表空缺数字;

(2)用水平法和总和法计算年平均增长量。

4.某工厂各月人数资料如下: 单位:人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月初职工人数 月平均人数

500 510 514

526 533 549 5 577

试计算:(1)表中空缺数字;

(2)第一、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平均人数。

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的变动因素一般有不包括( )

A. 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标志变动 D.循环变动 2.如果时间数列逐期增长量大体相同,可配合( ) A.抛物线趋势方程 B.直线趋势方程 C.指数曲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3.如果时间数列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同,可配合( ) A.直线趋势方程 B.抛物线趋势方程 C.指数曲线方程 D.二次曲线方程 4.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 A.100% B.400% C.120% D.1200%

5.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 ) A.100% B.120% C.400% D.1200% 6.若时间数列资料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 )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7.测定长期趋势最常用,且拟合最优的方法是( ) A.时距扩大法 B.移动平均法 C.最小平方法 D.分割平均法 8.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主要有( )

A.时距扩大法 B.按月(季)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9.设某企业2000年至2004年的年销售额分别为130、132、132、135、141(单位万元),若选取步长为5,则采用简单移动平均法预测2005年的销售额为( ) A.132 B.135 C.134 D.136

12.一经济序列的对数呈直线性趋势,则恰当的预测曲线是( )

A.二次曲线 B.简单指数曲线 C.修正指数曲线 D.一次多项式曲线 二、多项选择题

1.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有( )

A.时期长短应一致 B.总体范围应该统一 C.计算方法应该统一 D.计算价格应该统一 E.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2.发展水平有( )

A.最初水平 B.最末水平 C.中间水平 D.报告期水平 E.基期水平

3.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有( )

A.发展速度 B.发展水平 C.增长量 D.平均发展水平 E.平均增长量

4.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有( ) A. aafa B.a

fnaaa1a1a2na2n2 D.a22 C. a2nn1aa3aana1a2f12f2n1fn1222E.a n1fii15.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有( ) A.Xnan B.XnX1X2Xn a0X D.XC.Xnpq

E.xnR

6.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A.时距扩大法 B.移动平均法 C.序时平均法 D.分割平均法 E.最小平方法

7.根据连续五年的历史资料计算得到各季的季节比率为( ) A.120% B.80% C.50% D.140% E.150% 三、填空题

1.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常计算_______发展速度。 2.平均增长速度是时间数列中各期_______的代表值。

3.移动平均法的重要作用在于修匀原时间数列,把长期趋势以外的不规则变动削弱,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移动时期的长度。原数列如有周期性变化,应以_______为长度。

4.时间数列经移动平均后,两端将各损失若干项指标值,按奇数项长度移动,首尾各少_______项。

5.一时间数列有30项数据,若采用四项移动平均,修均后的数列有_______项。

6.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趋势直线,要求满足两个条件:(1)(yyc)0;(2)_______。

x23,y18,则a等于_______。 7.对于趋势线ycabt,若已知b2, 8.已知趋势方程ycabt中的a100, n6, y1230,t3.5,则b为_______。 四、判断题

1.对时间数列进行移动平均时,每次包括的项数要包括整个季节周期.( ) 2.所有季节指数的总和应该等于季节指数的项数乘以100%。( ) 3.季节变动的特点是周期长度固定,波动幅度大致相等。( ) 4.指数平滑法对于偶然波动大的数列,要选用较大的平滑系数。 5.对于发展速度大致相等的数列,要用指数曲线拟合。( )

6.对于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的数列,要用直线方程拟合。( ) 五、名词解释 1.长期趋势 2. 季节变动 3. 季节比率 4.简单移动平均法 5指数平滑法 六、简答题

1.测定长期趋势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测定季节变动? 3.如何评价一次移动平均预测方法? 4.如何进行季节预测? 七、计算题

1.某厂历年化肥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产 量(万吨)

21 23 25 26 28 31 33

试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09年的产量。

第一章 导论

一 、单项选择

1.C 2.C 3.B 4.D 5.C 二、多项选择

1. ACDE 2.ABCD

3.BC 4.BC 5.ABCD 6.B CD 7.ACDE 三、填空

1.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2. 指标名称 3.数量标志 4.总体单位 5 品质 四、判断

1. √ 2.× 3. √ 4. √ 5. √ 名词解释

1.是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实际工作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2.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特征的数字及文字资料。除了有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所发表的各种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外,还有各企事业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统计数字和图表等,这些都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3.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数据,已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数量特征和规律的方科学。

4.指客观存在的,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5.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或基本单位。

6.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7. 是说明总体单位品质特征的名称。 8.是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

9. 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相同的标志表现的标志。 10. 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不同的标志表现的标志。 11.是指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存在的差别。 12.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 13.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及其数值。 五、简答

1.统计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性。统计学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经济领域。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种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都和人的利益有关,即使表现人与物的关系,其背后也隐藏着人和人的关系。

(2)数量性。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重在其数量方面,包括数量多少、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数量变化规律。当然,任何社会经济现象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量是质的表现,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因此,统计学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研究,必须以对现象本质的定性认识为基础。只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过程的认识正确,才能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并揭示其数量变化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3)总体性。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是从个体入手的,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个别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具有特殊性、偶然性,难以充分反映现象的一般规律,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总是从现象总体中体现出来的。统计学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总体上进行研究,就能消除偶然性,避免片面性,从而达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

正确认识。 (4)具体性。统计学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具体事物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数量表现,而不是抽象的数字,这一点与数学是根本不同的。 2.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构成的整体。也可以说统计总体是由具有某种相同性质的全体单位组成的。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互为存在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就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3.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如性别是品质标志,标志表现则用文字具体表现为男,女;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表现,即标志值。如工人的年龄是数量标志,标志表现也就是标志值为21.23.45岁等。

4. 变量按其变量值的分布特点,可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数值,例如,身高、体重、年龄等。连续变量的数值要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离散型变量的取值都是以整数点值表示,如职工人数、机器台数等,都只能取整数值,不可能有小数(但不排除在有关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小数),离散型变量的数值可以用计数的方法取得。

变量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确定性变量其值的变动具有趋势性,这是由某种决定性因素所影响的结果。例如,定期存款的利息,就属于确定性变量。随机变量其值的变动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和变动幅度,带有偶然性,这是因为影响变量值的因素较多,作用不同所致。例如,抽取部分零件,检验其直径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被检验的零件直径数值往往大小不一,没有确定的方向,因而,零件直径就属随机变量。

5.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则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来的,所以,数量标志是统计指标的基础,(2)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是可以转换的。 6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通过以下三种职能具体体现的。 (一)信息职能 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搜集和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社会经济信息。 (二)咨询职能 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

(三)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工作进行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统计的上述三种职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相互促进。其中,采集和提供信息是最基本的职能。如果没有准确、丰富、系统、及时的统计信息,统计的咨询和监督职能也就失去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

和监督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

统计的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因为采集统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产生作用。

统计的监督职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评判、检验决策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因而,统计的监督职能是在信息、咨询职能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必然要对信息与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统计信息与咨询职能的优化。 7. 我国的统计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国家综合统计系统。由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的统计机构组成,是我国国家统计组织的主系统。国家统计局是的工作部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各级和各部门统计机构,开展统计工作,并承担全国性的基本统计任务。各级地方统计机构,包括省(市、自治区)市、县统计局受各级地方和上级统计机构的双重领导,在统计业务上以上级统计机构的领导为主。各级统计机构负责组织本地区的统计工作。

2.业务部门专业统计系统。由及地方各级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组成。各级业务部门专业统计机构在业务上受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统计机构的指导,组织执行本部门的各项统计任务。

3.基层单位统计组织。包括乡镇统计组织或统计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统计组织或统计人员。基层单位统计组织是我国统计系统的基础。乡、镇是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需要建立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乡、镇统计员在业务上受县统计机构的领导。乡镇以下的行政村统计工作,由村委会指定专人负责,在业务上受乡镇统计员的指导。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在业务上受所在地统计机构的指导,负责执行本单位的各项统计任务。

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

1.B 2.B 3.B 4.C 5.C 二、多项选择 1. ACE

2.ABD 3.ABCE 4.BCE 5.ABE 三、填空

1.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 2.直接观察法

3. 全面、非全面 4登记性 代表性 5调查目的 调查单位

四、判断

1. √ 2. √ 3. √ 4. × 5. ×

五、名词解释

1.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分析的前提,决策的依据。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可以用来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

3.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的表格形式、指标内容、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上而下地布置,然后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地提供国民经济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4. 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总体中,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是非全面调查。

五、简答

1.统计调查可以按一系列标志来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

(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被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无一例外的都进行调查;非全面调查则是对被研究总体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非全面调查主要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几种调查方法。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是随着被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连续调查获得的资料说明了现象发展过程,体现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所进行的登记。不连续调查获得的资料说明了现象在某一时刻或某一天的数量。

(3)统计调查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直接调查是调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察看、测量和计量;凭证调查是以各种原始和核算凭证为调查资料来源,向有关单位提供资料的方法;询问调查是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调查者进行提问,被询问者的回答是调查资料的来源。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主要内容有:①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④确定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和明确调查工作的期限⑤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3.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虽然都是全面调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需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这就可以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因此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需靠全面统计报表。

4.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是统计工作的务虚阶段。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做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统计设计的种类

1.按统计设计所包括的认识对象的内容范围来分,可分为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两类。 整体设计是指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整个统计工作进行的全面设计。整体设计的空间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也可以是整个国家,但所涉及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如一个企业统计工作的总体设计,全国工业统计的总体设计等,都属于整体设计。

专项设计是指对认识对象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所做的统计设计,或者说是对某一专门统计问题的设计。

2.按统计设计所包括的阶段来分,可分为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两类。

全阶段设计是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设计,包括从确定统计目的、统计内容、指标体系到分析研究全过程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单阶段设计则是指对统计工作过程中某一个具体工作环节的设计。例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整理方案的设计,统计分析方案的设计等。

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专项设计,都可以分为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全阶段设计侧重于安排各阶段的联系与衔接,而单阶段设计

则要求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和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进度和实施方案。

统计设计的内容

1.统计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的内容。

统计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只是所包括的具体范围有所不同,基本内容一般是类似的。统计设计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这是统计分析研究的基本手段,也是统计设计的首要内容。统计工作就是依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来对统计总体进行调查,从达到对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认识的。

(2)统计分组及其分组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组与统计指标并称为统计的两大基本要素或两大基本手段。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产生在科学的统计分组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统计分组,统计只能产生描述总体外部基本特征的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而无法揭示统计总体内部各种结构特征和各种丰富的内部联系。

(3)统计调查方法的设计。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充分考虑研究对象及其统计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对其准确性、可靠性的要求、统计力量和经费的允许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确定合理、有效的统计调查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调查效果。

(4)统计协调与关联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业务部门及各类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以及不同社会公众对统计资料的不同要求,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不同环节的不同要求,及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做好协调和具体的安排,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全面性、统一性和层次性。

(5)统计活动组织的设计。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统计力量作为保证来实现统计设计的目标,要对统计机构和非统计机构的整个统计力量及进行组织和安排。

2.全阶段设计的主要内容。

全阶段设计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规定统计工作的目的,这是全阶段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决定统计对象范围、统计内容和方法等基本内容的出发点。

(2)确定统计对象的范围,即明确规定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范围。也就是说,要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具体确定统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即在什么范围内向谁进行统计。

(3)规定统计工作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这里的空间标准是指构成调查对象的具体单位的地域属性,例如人口统计中常住人口的常住地标准,劳动工资统计中“谁发工资谁统计”的标准。这里的时间标准是指统计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

(4)规定调查登记的项目、分组体系、指标体系以及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

(5)制定保证统计资料准确性的方法。提高统计数字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中心任务。因此,应根据影响统计资料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采取各种相应的对策措施尽量减少误差,提高统计资料的质量。

(6)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时间安排,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各个阶段的基本方法,以及统计工作全过程的组织工作。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

1.C 2.B 3. C 4. B 5. C 6. A 7. B 8. C 二、多项选择

1.AD 2.BCD 3.ACD 4.BD 5.ABCDE 6.ABCE 三、填空

1. 总体单位数 2. 频率密度 3. 单位组距 4. .等距 5. 异距 6. 左偏

7 向下累计 8. 钟型 9.组数、组限 10.同质性、差异性 四判断题

1.离散变量只能采用重叠组限和组距式分组。× 2.连续变量可以采用不重叠组限和单项式分组。× 3.按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就是复合分组。√

4.某企业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5.频数或频率决定该组水平对总水平的影响大小。√

五、名词解释

1. 根据研究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与汇总,使其系统化、 合理化,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性资料的工作过程。

2.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叫次数分布。

3.是频率与组距之比,表明单位组距内分布的频率。 六、简答

1.统计整理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个体到总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的过渡阶段,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总体的分布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部分(组)。分组依据的标志就是分组标志。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是统计分组是否科学的关键。

只有选择适当的分组标志,才能使分组后的资料有利于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正确反映总体的本质特征。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是: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只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分组以及分析的结果才能实现研究的目的。如要研究人口的教育程度,就要按照教育程度对人口进行分组;要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要按照年龄对人口进行分组。

(2)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区别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只有以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区别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分组结果才能体现总体内部各单位的本质差异,才能体现总体的本质特征。如果要研究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方面的差异,就要选择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成绩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选择分组标志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同一分组的分组标志有着不同的选择。以反映企业生产规模的分组标志为例,在技术密集、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电子、通讯、化工等行业或部门,应该选择企业的生产能力或固定资产总值作为分组标志。

3.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可以表明总体单位分布特征、结构状况,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总体标志值的构成、平均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第四章 综合指标分析

一、单项选择

1. C 2. C 3. A 4. B 5. A 6. B 7. A 8.D 9. B 10. B 11.C 12. A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 AB 3.ADE 4. BCD 5. BC 6.ABD 7. BC 三、填空

三、填空题

1.总量指标的局限性表现在__不同总体缺乏可比性_______。 2.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时,若计划任务规定的是长期计划应达到的总水平(或总工作量),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_累计法________法。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_104.76%________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_95.15%________

5.权数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频数形式,一种是__比重_______形式。 6.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和为___0______。

7.平均指标说明变量数列中变量值的_集中趋势 离中趋势______,而变异度指标则说明变量值的_离中趋势________。

8.众数是变量数列中__頻数最多_______的标志值。

9.用几何平均数求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利率时,应首先求贷款的_各年利率________,在此基础上再求平均年利率。

10.是非标志的平均数是_成数 _______,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__p(1p)________。

四、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名词解释

1.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也称绝对数指标。 2.又称相对数,是两个性质相同或互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

3.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活动过程中所取得或实现的累计总量。 4.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上所实现或达到的总量指标。

5.是两个相关的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之比,用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6. 是同一时期不同空间同类指标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

7.是反映总体中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的综合指标。 8.是同类现象指标值在不同时间上的对比,用以表明现象随时间而发展变化的程度。 9. 用来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也叫平均数。

10. 又称标志变动度,是综合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指标。

11. 是只表现为“是”与“否”或“有”与“无”两种属性的品质标志,又叫交替标志。 六、简答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都是反映现象发展总量的综合指标,二者的区别是:时期指标主要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累计的总数量,所以不同时期的指标值可以相加,而且时期指标数

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指标,因此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累计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一般不受时间间隔长短的制约。 2. 区别:(1)其它各种相对指标都属于同一总体内的数量进行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2)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相对指标用无名数表示,而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用有名数表示。(3)当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互换位置后,会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而其它相对指标则不存在正,逆指标之分。

3. 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借助相对指标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相对指标可以说明现象内部结构和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数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进行科学对比的基础。相对指标把两个对比的绝对水平抽象化,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清楚深刻的认识。例如,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由于生产条件不同、产品不同、规模不同,用产值指标直接对比的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但如果都以各自的计划指标和利润指标作为依据,计算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和产值利润率指标,就可以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做出科学评价。

4.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编制计划,实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计算其它一切统计指标的基础。

5. 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称为实物量指标。实物量指标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量或现象的具体内容,能够生动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在了解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编制和检查国民经济各项计划、研究分析各种产品生产和需求的数量关系中都广泛地使用实物量指标。但是,实物量指标也有局限性,不同种类的实物,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而不能进行直接汇总,综合性较差。

用价值单位表示的总量指标称为价值指标。价值指标的优点在于它反映的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能和概括能力,便于综合反映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是价值指标也有局限性,即它脱离了物质内容,比较抽象,不能准确反映物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量。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优缺点互补,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经常结合起来运用。

6. 平均指标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了;平均指标是一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发展的一般水平或用来比较同一单位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

7. 加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时常常用到的两个指标。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一般情况是分配数列中各组标志值的次数。而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权数是直接给定的标志总量。在经济统计中,经常因为无法直接得到被平均标志值的相应次数的资料而采用调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计算,这时的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它仍然依据算术平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即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来计算。它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用公式表示

xfmmH 如下:X1mfmxx_8. 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指的就是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它有权衡平均数大小的作用。在计算平均数时,由于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大些,出现次数少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小些,因此就把次数称为权数。在分组数列的条件下,当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均相等时,权数就失去了权衡轻重的作用,这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9. (一)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就是社会现象的各个单位在被平均的标志上具有同类性。如果把具有不同类或不同质的现象加以平均,不仅会掩盖现象质的差别,而且会给人以虚构的假象,从而引出错误的结论。例如,我们不能把小麦、棉花、茶叶、甘蔗等混合在一起计算“农作物平均亩产量”,也不能把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的货币收入混合起来计算平均收入。 (二)总平均数应与组平均数结合起来运用

总平均数虽然是根据同质总体计算的,但它只保证了总体各单位在某一方面的性质相同,而总体各单位在其它方面还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并对总平均数产生影响,使总平均数不能充分显示总体的特征。所以往往需要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三)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值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受总体内极端数值的影响较大。为了正确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当变量数列存在过大或过小的极端值时,计算算术平均数时应予以剔除,然后将其余数值计算平均数,或者计算众数、中位数来作为其代表水平。 (四)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平均数只是说明现象的共性,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及其分配情况。为了深入地说明问题,在利用平均数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还要结合原来的分配数列,分析平均数在原数列中所处的位置,及各单位标志值在平均数上下的分配情况。

10. 变异指标是反映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七、计算 1. 解:

五年计划完成程度=最后一年实际产量50505560107.5%

最后一年计划产量200 完成五年计划的时间:第四年第四季度45+第五年第一季度50+第五年第二季度50+第五

年第三季度55=200 即第五年第三季度

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产量计划。 2. 解: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程度

五年实际总投资额6062687073111%

五年计划总投资额300 完成五年计划的时间:第一年60+第二年62+第三年68+第四年1-7月40=300 即第五年7月

提前12-7=5个月完成投资计划。 3.解: (1)

按计划分组(%) 组中值(x) 实际产值(m) 计划产值mx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合计 85 95 105 115 — 68 57 126 184 435 80 60 120 160 420 X_m435 =103.57% m420x组中值x 85 95 105 115 — 计划产值f 80 60 120 160 420 实际产值xf 68 57 126 184 435 (2)

按计划分组(%)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合计 X—xff435103.57% 4204. 解:

(1)按企业数计算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按计划分组(%) 90—100 100—110 110—120 合计 组中值(x) 95 105 115 — 企业数 万件 5 8 2 15 100 800 100 1000 计划任务/X—xff15.45103% 15组中值(x) 万件 95 105 115 — 计划任务/万件 100 800 100 1000 95 840 115 1050 完成任务/(2)按计划任务数计算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按计划分组(%) 90—100 100—110 110—120 合计 X—xff1050105% 1000在所给条件下(2)是恰当的,按计划完成程度为变量、计划任务数为权数计算平均计划完成程度,计算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结果符合综合计划完成程度等于总和实际完成任务数与总和计划任务数之比。 5. X甲—m21003000150019.41元/件 m210030001500x152030X乙—m32551500150018.40元/件 m325515001500x152030—X甲大于X乙

甲企业的平均成本更高。原因是甲企业以B产品为主,B产品20元的单位成本;乙企业以A产品为主,A产品15元的单位成本。 6. 解:X甲——m675000m2500x270千克/亩

X乙—xff625000250千克/亩

2500在相同的耕地自然条件下,乙村的单产高于甲村,故乙村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做的好。但由于甲村的平原地所占比重大,山地所占比重小,乙村则相反,因权数的作用,使得甲村的总平均单产高于乙村。 7.解: (1) X甲— xf3001.5件/人; Xf200—乙m180=m100x1.8件/人

X甲X乙,乙单位工人生产水平高。

_xxf (2) 甲f22——900.67件/人 200乙_xxf360.6件/人 100fV甲甲X甲—100%0.67100%44.7% 1.50.6100%33.3% 1.8V乙乙X乙—100% V甲V乙  乙单位工人生产水平整齐。

8.解X_xf1515253835344513f10029.5件

2x_xff8.986件 V9.6甲—X360.267V8.986

乙—0.X29.5305因为0.305 > 0.267故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更具有代表性。

离差 平方 平方和

均方差 15 15 225 -14.5 210.25 3153.75 25 38 950 -4.5 20.25 769.5 35

34

1190 5.5 30.25 1028.5 45

13

585 15.5 240.25 3123.25

8075 80.75

2950

第五章 抽样推断

一、单项选择

1. D 2.D 3. B 4. A 5. B 6. B 7. B 二、多项选择

1.ACDE 2. ACDE 3. AE 4. ACE 5. ABCDE 6. ABD 7. AC 三、填空

1. 全面 可靠 2. 反 正 3. 大小 容量 方法 组织形式 4. 最小 5. 越多 4倍 14 四、判断

标准差

8.9861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五、名词解释

1.抽样误差是指抽样估计值与被估计的未知的真实总体参数之差。 2.是指实际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存在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是指既能够满足抽样推断精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又不会造成浪费的样本单位数目。 4.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一种组织形式。

5.假设检验是以样本指标构造检验统计量来检验对总体参数所做的某种假设是否成立的一种统计推断方法。 六、简答

1.(1)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的;

(2)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3)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 2.(1)样本容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样本容量与抽样误差成反比;

(2)总体的变异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变动度与抽样误差成正比;

(3)抽样方法; (4)抽样组织方式。

3.当抽样平均误差一定时,由Δ=tμ可见,缩小抽样极限误差,就要减少t值,从而使可靠程度降低;而提高可靠程度就要使 t值增大,因而使抽样极限误差增大。

2

4.(1)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变动度,即总体方差σ和p(1-P)的大小; (2)允许误差范围,即Δ值的大小; (3)要求的概率保证程度; (4)抽样方法; (5)抽样组织形式。 5.(1)分层抽样是按有关的主要标志分组,目的是为了缩小组内差异,整群抽样是按无关标志分组,其目的是简化抽样。

(2)组间方差是影响整群抽样平均误差的主要因素,但它却不影响分层抽样的平均误差;组内方差是影响分层抽样平均误差的主要因素,但它对整群抽样平均误差却没有影响。 (3)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构成样本的方法不同,分层抽样在每一层中随机重复或不重复抽取若干单位构成样本,整群抽样随机抽取若干“群”由这些群的全部单位构成样本,一般采用不重复抽样方法。 七、计算

1.解:列表计算如下: 月收入分组 (元) 300以下 300——400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合 计 户 数 f 3 18 32 25 12 10 100 组 中 值 x 250 350 450 550 650 750 —— xf 750 6300 14400 13750 7800 7500 50500 (xx)2f 195075 432450 96800 50625 252300 600250 1627500 (1)xxf50500505(元) f100(xx)2f1627500S16275f1002

xn16275100(1)(1)12.69(元)nN100100002xtx212.6925.38(元)

置信区间

下限:xx50525.38479.62(元)上限:xx50525.38530.38(元)n1121022% n1000.22(10.22)(11%)4.12%

100

(2)pPp(1p)n(1)nNptp24.12%8.24%

置信区间

下限:pp22%8.24%13.76%上限:pp22%8.24%30.24%

户数 下限:10000×13.76%=1376(户) 上限:10000×30.24%=3024(户)

2.解:(1)已知F(t)68.27%,t1 ,p2%,p0.015

t2(p1p)122%(12%) n87.188(块)22p(0.015)(2)n=22(块)

3. 解:(1)H0: X250  H1: X250

(2)显著性水平α=0.05,检验形式为双侧检验,查表得临界值为1.96 (3)总体标准差已知,检验统计量

ZxXn2512503.33 3100(4)统计决断:由于Z3.331.96,否定原假设。

结论:这批罐头不符合标准。

4.解:(1)H0: PP080%  H1: P80%

(2)显著性水平α=0.05,检验形式为双侧检验,查表得临界值为1.96 (3)检验统计量

ZpP0P0(1P0)n70%80%0.8(10.8)15023.062

(4)统计决断:由于Z>Z, 3.062>1.96,故拒绝原假设。

由此可以判断:参加保险的户数不足80%

第六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单项选择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C 8. A 9. A 10.C 11. D 12. D 13. B 14. C 二、多项选择

1.AC 2. DE 3.ABC 4.AB 5. AC 6. BC 7. BC 8. AD 9.ABD 10. CD 11.AD 12.AC 13.AD 14. AC 15. ABC 16.AB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四、简答

1.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自变量的每一个数值都可能有若干个因变量的数值与之对应。因此,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的依存关系。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不同表现在:(1)相关关系的两变量的关系值是不确定的,当给出自变量的数值后,因变量可能会围绕其平均数出现若干个数值与之对应;而函数关系的两变量的关系值是完全确定的,即当给出自变量的数值后,因变量只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2)函数关系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用方程y=f(x)表现出来,而相关关系则不能,它需要借助函数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才能表现出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就一般意义而言,相关分析包括回归和相关两方面的内容,因为它们都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但就具体的方法所解决的问题而言,回归和相关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进行相关分析时不必事先确定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而进行回归分析时,则必须事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2)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的两变量只有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量。(3)计算相关系数的两变量是对等的,改变两者的位置并不影响相关系数的数值,而回归分析中,对于一种没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两变量,可以求得两个回归方程,一个为Y倚X的回归方程,另一个为X倚Y的回归方程。(4)相关分析只能分析两变量的相关程度和方向,而回归分析要比相关分析更深入,更具体,它要分析因变量是如何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是相互补充的 ,密切联系的。相关分析需要回

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回归分析则应该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依靠相关分析表明现象的数量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求其相关的具体形式才有意义。

3.一般来讲,拟合回归方程的要求是:找出合适的参数a和b,使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能够达到实际的Y值与对应的理论值Yc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即:Q=

22=最小值 。回归方程中参数a和b的经济含义是:参数ayyyabxc代表直线的起点值,在数学上称为直线的纵轴截距,它表示X=0时Y的常数项。参数b称为

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回归系数的正负号用来判断两变量相关的方向。

4. (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正确运用回归分析的必要条件。构造直线回归方程,首先要通过理论分析判断,对确有因果关系或密切相关关系的变量,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因变量。

(2)具有足够的样本数据。

(3)数据分析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具有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

(4)拟合直线回归方程要找出合适的参数a和b,使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能够达到实际的Y值与对应的理论值Yc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值。即:Q=

22=yyyabxc最小值。

5.估计标准误是表明回归方程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离差的平均水平的指标。此指标的作用有 以下几点:

(1)它可以说明以回归直线为中心的所有相关点的离散程度。

(2)它可以说明回归方程的理论值代表相应实际值的代表性的大小。 (3)它可以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6. (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正确运用回归分析的必要条件。在确定哪些变量作自变量,哪些变量作因变量之前,必须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若对本来没有内在联系的现象,硬性进行相关分析,将导致“虚假相关”的错误。若在此基础上据以进行回归分析,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必将会造成失误。要搞好定性分析,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回归预测适宜于内插预测,不宜用于超过一定范围的外推预测。这是因为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一般都是根据一定范围的有限样本资料得到的经验公式,其有效性只适用于内插预测和较短时期的外推预测。例如,增加施肥量和耕作深度可以提高亩产,但若施肥量过多,耕作太深,亩产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减少。

(3)在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只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变动的比例关系,不表示变动的密切程度,因为回归系数的大小受变量计算单位大小的影响。

(4)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准确、可靠,对于同一资料可以配合多种回归方程,分别计算估计值(理论值)和实际值的估计标准差,选择误差最小的方程式作为

进行回归分析的方程。

六、计算五、计算题

1.有14个同类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年平均价值和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万

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合计

2.8 2.8 3.0 2.9 3.4 3.9 4.0 4.8 4.9 5.2 5.4 5.5 6.2 7.0 61.8

6.7 6.9 7.2 7.3 8.4 8.8 9.1 9.8 10.6 11.7 11.1 12.8 12.1 12.4 134.9

工业总产值(万元)

(1)计算两变量的相关系数并说明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0.956,正相关。 (2)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其参数的经济意义。(SPSS:A=3.1,b=1.448)EXCEL(a=3.1,b=1.448),b=1.448表示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增加1(万元),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48(万元)。

(3)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自变量)为10万元时,估计总产值(因变量)的可能值17.549万元。

2.某公司对10户家庭进行调查,获得以下资料:

某种商品的月需求量和价格调查表

家庭号

6 7 8 9

家庭号 需求量(kg) 价格(元) 1 2 3 4

1.0 3.5 3.0 2.7

5.0 2.0 2.0 2.3

需求量(kg) 价格(元)

2.5 2.0 1.5 1.2

2.6 2.8 3.0 3.3

5

2.4 2.5 10 1.2 3.5

要求:(1)计算相关系数,r=-0.8621该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 (2)建立回归模型,Yc=4.495125-0.82591X,并说明其参数-0.82591的经济意义是,价格上涨1元,需求就减少0.82591kg。

(3)计算估计标准误差为0.458582 kg

(4)假定价格下降至1.5元时,以95.4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商品的需求量(3.256267-0.9171,3.256267+0.9171)即(2.339103,4.173431)kg

3、为研究产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某公司对所属6家企业进行调查。设产品销售额x(万元),销售利润y(万元),调查资料经初步整理和计算,结果如下:

x=225,

y=13,x2=9823,

y2=36.7,

xy=593。

3.解:(1)r=0.9703

(2)建立回归模型,b=0.0761 a=2.1667-0.0761*37.5=-0.68705 Yc=-0.68705+0.0761X1

第七章 统计指数分析

一、单项选择

1. A 2. D 3. C 4. C 5. A 6.D 7.C 二、多项选择

1.ABE 2. ABD 3. AC 4. ABD 5. CDE 6.AC 7. ABCDE 三、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填空

1.复杂总体 2. 基期 报告期 3. 指数体系 4.质量指标 5.基期 报告期 五、名词解释

1. 统计指数,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综合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方向和程度的相对数。

2. 综合指数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综合总量指标的对比计算的总指数。

3. 平均指标指数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标对比来计算的总指数。

4. 指数体系,从狭义上说是指由不仅在意义上具有联系,而且在数量上具有一定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六、简答

1.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哪个时期,要从编制指数的现实意义和指数体系的要求出发,对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有不同选择。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动情况;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说明在报告期实际条件下,数量指标的变动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选择什么

时期的指标数值做同度量因素,结果不同,经济意义也不相同。

2.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的基本思路不同。综合指数的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的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②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综合指数要求全面的资料,平均指数既可以用于全面资料,也可用于非全面资料;③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不同。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加以应用的情况外,主要是用以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一般不用于因素分析,综合指数因用以对比的总量指标有明确的经济内容,因此在经济分析中,不仅用于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且用以因素分析,表明因素变动对结果变动影响的程度。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之间有变形关系,平均指数可以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加以应用。

3.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特定权数的条件下。具体地讲,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p0q0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p1q1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列式证明如下: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0q0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q1p0q0Kqp0q0q0pqKq01

p0q0p0q0p0q0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1q1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Kpp0q0p1q1pq11

1pp0q1p1q11p0q0Kpp04.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区别有三个方面:①平均指数是对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

而平均指标指数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平均指标对比;②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有变形关系,而平均指标指数则没有;③平均指数反映总量指标的变动,而平均指标指数反映平均指标的变动。

5.指数体系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利用指数体系分析复杂现象的总变动及各个影响因素的具体变动和影响,从而揭示现象总变动的具体原因,并对其作出正确评价;

(2)利用指数体系进行指数推算。依据指数体系中的等式关系,可根据已知指数推算未知指数;

(3)利用指数体系可以检验指数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七、计算 1.解:(1)列表计算如下: 零售价(元/公斤) 销售量(万吨) 物价个零售额 (千万元) 蔬 菜 猪 肉 鲜 蛋 水产品 p0 2.0 10.0 4.0 10.0 p1 2.5 15.0 6.0 16.0 —— q0 5.00 4.00 1.00 1.00 —— q1 5.00 6.00 1.10 1.50 —— 体指数(%) 125.00 150.00 150.00 160.00 —— p0q0 10 40 4 10 p1q1 12.5 90 6.6 24 133.1 p0q1 10 60 4.4 15 .4 合 计 —— (2)物价总指数:

Kpp1q1133.1148.%

p0q1.4(3)全部商品价格变动的支出:

p1q1p0q1133.1.443.7(千万元)

其中:蔬菜价格变动增加(12.5-10)=2.5(千万元)

猪肉价格变动增加(90-60)=30(千万元) 鲜蛋价格变动增加(6.6-4.4)=2.2(千万元) 水产品价格变动增加(24-15)=9(千万元) 2.解:列出计算表: 甲 乙 丙 合 计 价 格 (元) 销 售 量 销 售 额 (元) p0 0.40 0.20 0.30 —— p1 0.50 0.30 0.20 —— q0 300 200 1400 —— q1 360 200 1600 —— p0q0 120 40 420 580 p1q1 180 60 320 560 p0q1 144 60 480 6 (1)销售额指数:Kpqp1q156096.55%

p0q0580(元)由于报告期比基期销售额增加:p1q1p0q056058020

(2)销售量指数:Kqp0q16114.48%

p0q0580(元)由于销售量增长而增加的销售额:p0q1p0q0658084

(3)价格指数:Kpp1q156084.34%

p0q16(元)由于价格上升而增加的销售额:p1q1p0q15606104

(4)三者的关系:96.55%114.48%*84.34%

2084104

3. 解:列出计算表: 产品 产量指数(%) 产 值 (万元) p0q0 p1q1 Kqp0q1 Kq 甲 乙 丙 合计 125 110 140 — q1 q0 200 450 350 1000 240 485 480 1205 250 495 490 1235 (1)产值总指数Kpqp1q11205120.5%

p0q01000由于报告期比基期增长20.5%使产值增加:

p1q1p0q012051000205(万元)

p0q1Kqp0q01235(2)产量总指数Kq123.5%

p0q0p0q01000由于三种产品的产量平均增长23.5%使产值增加:

Kqp0q0p0q0p0q1p0q012351000235(万元)

(3)产值总指数=价格指数×产量指数

价格指数=120.5%÷123.5%=97.57%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

1.B 2. D 3.C 4. D 5. B 6. A 7. D 8. C 二、多项选择:

1. ABCDE 2. ABCDE 3. BCDE 三、填空:

1. 可比性 2.累积 3. 逐期增长量 累积增长量 4. 定基发展速度 5. 环比发展速度

26. 环比发展速度 7. 年距 8. (yyc)最小

四、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7. ×

五、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的每个总量指标数值都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所达到的绝对数水平值时,这种数列为时点数列。

2.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时间数列中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加以平均所得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均数。

3.平均增长速度是时间数列中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代表值,它用以表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平均递增或递减的一般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根据各期环比增长速度来直接进行序时平均,因为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总增长速度。若计算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还原为发展速度,求出平均发展速度(x),平均发展速度再减1求得平均增长速度。

4.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 六、简答: 1.(1)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历史状况;

(2)可以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速度、趋势及其变化的规律性;

(3)根据时间数列发展变化的趋势,可以预测社会经济现象未来的变化状况; (4)将互相联系的时间数列对比,可以研究现象的联系程度。

2.两种方法除了数理论据计算方法不同外,在应用上尚有三个区别:(1)考察重点不同;(2)影响因素不同;(3)适用对象不同。

3.1)正确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认识并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决策者制定经营决策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2)为统计预测提供必要的条件;

(3)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更好地研究季节变动,为季节预测提供条件。 4.(1)测定季节变动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掌握季节变动规律,从而克服它的不良影响,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经营活动,安排好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可根据季节变动规律,配合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季节预测;

(3)有利于消除时间数列中季节变动的影响,正确地评价工作成绩,进行经济分析。 七、计算: 1.解:

aa3aana1a2f12f2n1fn1222af1f2fn1

180020002000210021001940231222

2311995(万吨)2.解:(1) 月 份 1月 产值(百元) 4000 月初人数 (人) 60 2月 4200 3月 4500 68 4月 4800 67 平均人数 (人) 62 劳动生产率(元/ 51.61 人) (2)c66 6363.63 67.5 6666.67 a40004200450096.16(元/人)

6067b6822a40004200450019488.49(元/人)

65.17b(3)c 或nc396.1619488.48(元/人) 4.解:(1) 月 份 月初职工人数 月平均人数 1月 500 505 2月 510 512 3月 514 520 4月 526 533 5月 540 549 6月 558 5 7月 570 577 a505512520 512.33(人)n3a5335495 第二季度:a 548.67(人)n3a512.33548.67 上半年:a 530.(人)5n25. 解:

(2)第一季度:a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国内生产总值6363

亿元,已知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要求:

(1)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6363-568845=67618亿元,增长率=(6363/568845)*100%-100%=7.4%。

(2)2015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做了“工作报告”,2015年的各项经济指标正式公布,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0%。预计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363亿元*(1+7.0%)=6363亿元*107.0%=681015.4亿元。

第九章 动态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单项选择:

1. C 2. B 3. C 4. B 5. D 6. B 7. C 8. B 9. C 10. B 二、多项选择:

1. ABCDE 2. ABCDE 3. BCDE 4. DE 5. ABCE 6. ABCDE 7. ABCE 三、填空:

1. 年距 2.增长速度 3.周期 4.(k-1)/2

25. 26 6. (yyc)最小

7. -28 8. b=30 四、判断

1. × 2. × 3. √ 4. × 5. √ 6. √

五、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的每个总量指标数值都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所达到的绝对数水平值时,这种数列为时点数列。

2.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时间数列中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加以平均所得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均数。

3.平均增长速度是时间数列中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代表值,它用以表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平均递增或递减的一般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根据各期环比增长速度来直接进行序时平均,因为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总增长速度。若计算平均增长速度必须还原为发展速度,求出平均发展速度(x),平均发展速度再减1求得平均增长速度。

4.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 六、简答: 1.(1)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历史状况;

(2)可以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速度、趋势及其变化的规律性;

(3)根据时间数列发展变化的趋势,可以预测社会经济现象未来的变化状况; (4)将互相联系的时间数列对比,可以研究现象的联系程度。

2.两种方法除了数理论据计算方法不同外,在应用上尚有三个区别:(1)考察重点不同;(2)影响因素不同;(3)适用对象不同。

3.1)正确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认识并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决策者制定经营决策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2)为统计预测提供必要的条件;

(3)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更好地研究季节变动,为季节预测提供条件。 4.(1)测定季节变动的目的,在于认识和掌握季节变动规律,从而克服它的不良影响,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经营活动,安排好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可根据季节变动规律,配合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季节预测;

(3)有利于消除时间数列中季节变动的影响,正确地评价工作成绩,进行经济分析。 七、计算: 解:aty55y1871.9 26.714 ,b228n7t ycabt26.7141.9t

(万吨) y200426.7141.9434.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