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需要分清,古代中国陪葬和殉葬的区别。虽然广义上的陪葬指的是把各种生前荣耀葬在身边,包含了财宝、家奴等,但大多数指的是埋葬一些已经死去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臣子如果能够葬在帝王身边,那是何等荣耀的事情。可是殉葬指的则是在人或者动物活着的时候,就直接生生推入墓穴。我们今天主要说的,就是这最为可怜的活人殉葬。
这种在我们看来不能接受的制度,古人又是如何看待的?首先就是古人普遍认同一个观点,人在死后居住的场所也应该和生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很多有关盗墓的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墓穴大都十分宽敞,人员在里面穿梭自如,就像在地上的宫殿游走一样。
有了这个观念做铺垫,活人殉葬就成为墓穴文化的一大特点了。因为既然生前我拥有这些家奴,为什么不能在死后也一样拥有呢?人殉早已有之,主人生前接触过的随从、侍女到奴隶都可能作为陪葬品。《诗经》中就有哀叹这种人殉制度的诗句,讲述秦穆公的墓中陪葬了100多人,其中不乏优秀的将领。可是诗歌还表现了一层意思,即如果可以,应该用普通人来代替将领陪葬,也就说明大家普遍持有人殉的意图,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它。
人殉大多数是将人毒死之后再葬入墓中,可是在人还活着、意识清醒的时候将其作为陪葬品,则是最为残忍的一种方式了。而这种方式在早期的战国十分常见。胡亥的墓中,就有大量妃子,她们因为没有子嗣被迫陪葬,以及很多修建陵墓的手艺人。在那时,规模庞大的活人殉葬,可以说在秦朝到达了一个极点。
到了西汉,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之后就开始使用俑来代替活人了。虽然汉代之后开始用别的东西代替人进行陪葬,可明代前期又重新兴起活人殉葬了。如果说早期的人殉是因为处于奴隶时代的背景之下,大家的思想比较野蛮,可是从奴隶时代过渡到了封建时代,为何这种惨烈的方式还是没有遭到禁止呢?
有学者认为,明朝有延续一部分宋元时期的思维。宋朝的理学广泛散播一种思想,即应该将妇女进行陪葬。而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十分能打仗,和原始部落有一些相似,居无定所缺乏厚重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原始的信仰。他们认为杀掉平民进行陪葬,这些被杀死的人会成为死者的保护神,出于这个想法,他们会在墓中殉葬大量活人。
所以这种人殉制度在秦汉之后,于明朝前期复兴便可以找到理由了。在那时嫔妃中品阶小的都需要陪葬。这也显示出女子在古代低下的地位,哪怕身在皇室也逃不过惨忍的人殉制度。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我们搞清楚殉葬制度的含义和发展后,也接触到了活人殉葬的残忍方式。我们都知道墓穴往往是建造得密不透气,在进入前需要放置蜡烛观察燃烧情况,只有这样墓穴才能够存在的时间长久一些。我们发掘的很多古墓,甚至能看出来陵墓主人生前的样子,充分说明墓穴内空气的稀薄。
因此活人在生前被捆绑后,推入墓穴中是非常绝望的事情,他们会被推入两道封闭的大门之间。而且活人殉葬和牲畜所处的墓室并非同一间,就算他们挣脱了绳索,稀薄的空气也很难支撑他们走到有粮食的墓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冰冷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