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烛之武退秦师先学后教优质课评选授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先学后教优质课评选授课教案

来源:九壹网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师版)

天水二中 张玉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边诵读边翻译,积累翻译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对文本勇于质疑 ,发表看法。

3、情感美育目标:知人善举;知错能改 ;有大局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运用诵读法 、导学法 、质疑法,体现先学后教。

[课时安排] 2

1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战争题材的影片吗?比如《战狼2》,战争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所以我们要反对战争,拿起武器,维护和平。可是有一种武器,非常普通但威力巨大,用不好就会伤人害己,用得好可抵兵车千乘,雄师百万,救民于水火之中,大家猜猜这种神秘武器是什么?就是“三寸不烂之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运用这种武器达到“兵不血刃,以弱胜强”目的的成功案例。(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故事在我国春秋时期的两个大国秦、晋和一个弱小国家郑国之间展开。故事记载于《左传》,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熟记课本注释一(2分钟)教师板书“春秋三传”进行补充。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背景知识] (课件展示)

1、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2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联合也就必然了。

2、课件展示地图。

[诵读正音]

①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圈出不会读的字,读完和同桌交流解决。

②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在文章中标注读音,重点注意你不会读的字,还要注意朗读节奏,可用“/”标注。

(PPT)重点读音:

为也已(音 wéi 义做事)也矣

且君尝为(音 wéi 义给予 )晋君赐矣

3

秦伯说(音 yuè 义同“悦”高兴)

微夫(音 fú 义指示代词 那 )人之力

失其所与(音 yǔ 义结交 ,亲附 )

(PPT)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疏通文意]

自学第一段

要求:⑴和同桌一起利用课文注释口头翻译第一段句子,在课本上标出不会解释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共同解决。

4

⑵用四个字概括第一段内容。

⑶想一想,你对第一段哪句话有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示:⑵围郑(板书)

⑶老师的看法:郑被围,理由有两个,这两个理由都是“郑负晋”,而不是“郑负秦”,既然这样,那我认为秦国帮助晋国包围郑国并非出于本心。可以说秦国就是打酱油的,迫于同盟来造势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离间联盟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看出驻军,一南一北,声气不同,这又为烛之武夜见秦伯进行游说提供了便利条件。同学们,这两个句子这样理解可以吗?你为什么没想到呢?因为你做不了烛之武,从下文看出烛之武也想到了。

自学第二段

要求:⑴和同桌一起利用课文注释口头翻译第二段句子,在课本上标出不会解释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共同解决。

⑵用四个字概括第二段内容。

⑶想一想,你对第二段哪句话有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5

提示:⑵临危受命(板书)

⑶老师的看法:①我在想,佚之狐为什么就如此肯定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而不是用了模棱两可的话,师可能会退?②为什么佚之狐不说 “若使烛之武见晋君,师必退?”同学们畅所欲言。老师认为:佚之狐平日很了解烛之武,尤其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非常自信的,同时佚之狐也看出了围郑心不齐,同盟不牢靠。佚之狐作为大夫知人善举。对于第二个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了第一段围郑的原因,对这一点,佚之狐是看的很清楚地。

③从烛之武推辞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为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

④从郑伯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国也。”你想到了什么?(知错就改)

⑤烛之武完全可以撒气推辞这个请求,最起码讲讲条件抬高自己的身价,但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很快就答应了夜见秦君的请求呢?

老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郑伯很讲究说话艺术,他从“利益”入手把烛之武个人之利益与郑国之利益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让烛之武明白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二是烛之武有大局意识。他站在国家大局的高度去看待个人得失,个人得失又算的了什么呢?这就是一个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境界。

[熟读成诵]

6

要求:熟读一二段当堂背诵。

[当堂训练](PPT)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 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3.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布置作业]

自学第三四段

7

要求:⑴和同桌一起利用课文注释口头翻译第三四段句子,在课本上标出不会解释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共同解决。

⑵用四个字分别概括第三四段内容。

⑶想一想,我们分析完烛之武的125个说辞后发现,烛之武之所以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离间了联盟,退去秦师,除了口才好,关键善于洞察形势,剖析大国间的矛盾,利用好矛盾,是具体分析烛之武是从哪五个角度说服秦君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