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8952王9学校代码:10269学号:YS03103017攀塞镡忿震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院专系:业:直堂随墓匪垒融塞麴经进盆扭:煎些堡堑聂盆副熬援拉霞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2006年4月完成摘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紧缩状态,到2002年经济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到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开始加快,虽然“非典”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是2003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增长30.5%,2004年第一季度超过了40%,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从2004年开始国内出现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是否过热等问题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介入,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上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否过快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否合理,并给出了合理的投资率的波动范围。本文首先在导论部分对关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简单介绍关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情况以及已经取得成就。因为与投资和经济增长相关的概念都非常多,比较复杂,容易混淆,所以文献综述之后,本文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在正文第一章,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相关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投资的绝对数量、投资与国民产出比率、投资的增长率等方面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正文第二章主要回顾我国从1978年到2005年28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情况,从实证角度初步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正文第三章利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和格兰杰(Grang神协整检验、科克兰内一奥卡特(Cochran.Occult)二阶段迭代法等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量与国民产出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滞后效应、固定资产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存在均衡稳定关系的结论,并且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有所下降。在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爱,本文在结论部分对我国投资率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根据相关理论推导出了我国投资率的合理区间,得出了我国投资率过高的结论,并对我国的投资率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投资率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投资率AbstractTheeconomyofChimhadbeend印rcssedforseVeralyears啦er也eA-sianFinancialCrisisin1997andmesignofrecoveryappearedin2002.Theincre船ingfixed嬲setSbegaIltospeedupin2003.A1mou曲“111eof如estmemfixedassetSofNon由picalPne啪onia,'hurttheeconomyseriously,t11eiIlvesnllentrateonon血eprecedingthreeq1墙nersincre懿ed30.5%iIl2003aIldtllefirstquarterof2004exceeded40%.Astlleinves廿nentaonfixedassets锄deconomymcre勰edinves协1锄ton矗xeddmmatically,a11dmegreatdealofdebatesandarg哪emsa_bout山eassetsspeedofeconomydevelopnlentappeared.ByusiIlg也eoretic柚demp试calonmetllod,thisaIticle埘tosnIdy也einlponanceofinvesmlentinvestmentonf.Ⅸed髂setstoeconomy丘_0mtllepointoftherelationshipbeMeendiscussfixedassets锄doneconomy羽Ⅺw山..This枷cler哪onable.AtlastthiswiUalsow_hetllertheinves乜Ilentinves廿nentonf.ⅨedaSsets抽creasetooquicMy卸dtllera把ofthegiveafixedas∞tstoGDPisarticle晰ll糟啪眦出lemgoftlle豫te.Atfirst’thisarticles珈姗arizetlletheoryandresearchthatarerel咖dtoinves乜llentandeconomy伊owmmtlleimroductionpan.In吐lispan,theall廿10rin廿oducetheprocessoftlledevelopmentofinvesnnentandeconomyandtlleoryandresearchaSwellasmecu玎entresearchabroadandhome.Because也erearetooarem锄ycomplicatedconceptsrel舢edt0investnlent粕deconomy铲ow吐landtlley黜atonenconfIlsed,tlleau也or、villdefinesomeconceptst11atmaybeu∞dinthisanicleⅡlcendof血eimroductionpan.Innlefirstchapt盯,t11isfunctionofinvcstIIlem0narticle研Ua叫yzet王1eeconomygrowmbyin仃oducingsomet11eoriesofeconomygrow山蛆deconorniccycle.Then也isaniclew-llanalyze也erelationshipbet、veeneconomygrowthandmeonqu趾tityof抽vestIllentonfixedassets,therateofinVes缸lemfixed硒setst0GDP,therateofincreasingoftheinves咖ent0nfixedassets.hl也csecondchapter,t11eau协or谢llmailllyintroducethedevelopmentof也einvestrnentofon丘xed嬲setsandeconomygm伽lCh妇助m1978to2005andempiricallyanaIy聆t11erclationshjpbetweeninvestment趾deconomygrowm.Inmeautllorwillusetlle曲d-chapter’G锄ger-EngletllerelatioIlSllipme拓aditionaleconomicmeasuremetllodandalldCochran-OccultmethodtooniIltel蹦ionorigiIlal蚰dtestmetllodanajj偿ebe“忙entllequantityofmeinvestnlentfixedassetsandnationalproduction,meonleggede丘bctof血ei11vesnnemonfixedasse协,t圭lerelationshipbetweenthemteof廿1einvestmentfixedassetstoGDPandeconomy粤.owtll,theincreasing础offixedtheinvestr工lentcaIlseeon触edaassetsandeeonomygrow出.By也eprece曲lgonOnanalysis,wethereisbaIaIlceds懈ldyrelationsllipabet、veen廿1einvestmemassets趾doneconomygrowtllinlongtime.EI)onomy掣DwtllreliestheinvesnnentfIxedassetsmoreaIldmoreandmee丘色ctof也eiIlvesⅡnentonfixedoftheoftheas船tsh船decreased.Inmelastchapter,meau也orwilldiscusswheⅡler也erateinves舡n曲tonfixedassetstoGDPisreaSonablecalland垂vemere豁onabler趿gaIld也emte.Bythat,wereasonseetherateofCMnaistoo王lighsoautllor谢lldiscusstllewhy也eratehasbecomelligh.At1ast,tllisaniclegi、,csomeadVicetottImdowntherate.Keywords:meinvestmentonfixed鹳setseconomygrowmrelationsmp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盏选日期:塑』:查:r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娩论愎导师签名:办日期:塑』:61£日期:!!!!导论0.1选题意义在当代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投资都是国民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基本力量之一。在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以前,人们受萨伊的“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这一理论的影响,对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投资对未来的供给作用;在凯恩斯《通论》出版后,经济学家们对投资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投资对当前经济的需求作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投资的研究则更多的集中于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又强调了投资对经济的供给作用。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从而引起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投资膨胀一直被认为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伴生物。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14.5%的增速,同时,投资率也保持了较高水平。中国投资增长的波动状况与GDP的增长周期在起始时间、持续长度等方面基本吻合。例如,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此后,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扩大投资规模,到2003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开始加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7.7%,而GDP则增长9.3%。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40%,随之引起了国内经济理论界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通货膨胀等方面,也出台了众多措施甚至动用行政手段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并使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25.8%的水平,2005年也达到了25.7%。伴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人们对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过热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介入,通过理论和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经济增长角度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否过快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否合理,建立适度投资规模的区间,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些有价值的参考。O.2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研究方面,分别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寻找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面,运用传统和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研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测度中国的投资效率,并运用理论模型确定了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合理区间。本文首先在正文第一章,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回顾我国从1978年到2005年28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情况,从实证角度初步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正文第三章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1978—2004年)作为研究样本,运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和格兰杰(Grallg哪协整检验、科克兰内一奥卡特(cochran.Occlllt)二阶段迭代法等分别对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量与国民产出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滞后效应、固定资产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一章,对我国投资率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根据相关理论推导出了我国投资率的合理区间,得出了我国投资率过高的结论,并对我国的投资率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投资率的建议和对策。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有:l、运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建立适当的理论模型。2、采用统计软件Eviews和高级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各变量之间的计量关系。O.3文献综述对投资的研究最早的要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分析了投资对各类资本积累的影响及资本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由于分工与专业化,资本积累变得十分重要。国民产出的增长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资本的积累,二是资本的有效配置,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斯密之后,李嘉图把研究的重点从国民收入的增长转向了收入的分配和对外贸易,因而未能象斯密那样比较深入地研究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和斯密相同,李嘉图相信,增长是他所说的“积累”,也即资本形成的结果。1848年,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分析的是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穆勒之后近百年,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分配不均日益严重,使经济学家们忙于研究短期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伴随着资本积累而出现的技术变革和伴随着产量增加而出现的规模经济这两个因素,又使西欧和北美的经济从整体上仍然保持了有效增长,这也使经济学家们忽视了长期增长问题。除了熊彼得等少数人外,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忙于研究边际的有效分配等短期经济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得企业的产品销售问题成为资本主义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仅仅有投资的增加所形成的供给作用,不能实现经济顺利增长,研究投资的需求作用的理论便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试图通过乘数论来说明增加投资对于解决失业、实现经济繁荣、摆脱经济危机的重大作用,推出: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产出达到均衡。但是凯恩斯均衡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考虑人口数量、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vseyDomar)和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F.HanDd)系统地从长期和动态角度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们认为凯恩斯只注重了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投资在供给方面的作用。他们先后发表了《论动态理论》、《资本扩大、增长和就业》等文章,形成了著名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该模型认为资本与劳动的比例是固定的,而且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一种“刃锋条件”,不具有自我调整的功能。这与经济现实差距很大,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它进行了改进。美国经济学家索罗(R.M.Solow)第一个用生产函数框架对美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研究,他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提出了一个新的增长模型,使劳动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的增长。索罗将产量O的增长分解为基本因素K、L和T的增长:崆|Q=Ⅺ|T+SL吐|L+st缢|K8叭劳动和资本的份额可以用它们在国民收入帐户中的比重代表。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对7个最大的拉美国家1940一1974.年问的研究发现,在人均产量增长中资本积累的贡献远大于技术进步(即索罗剩余@)。这表示,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等在对新古典模型反思的基础上,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的成果,把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引入模型,逐步形成了目前流行于西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大致有三种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继承阿罗模型(1962),假定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以在生产中的累。引自费方域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2003年.第798页。崤删熊△叫r=岂铲吲警一争雕刚观察从均产量增长率黜人均蝻舭变化宰与产出中的资本份额乘积的差。经济学家把索罗剩余解释为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部分。积资本代表当时的技术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代表人物有保罗・罗默(1986)、巴洛(1991)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为知识积累模型;第二种思路是建立在宇泽模型(1965)的基础上,引入了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进步取决于对非生产线的科研开发部门(R&D)的资本投入,代表人物有:卢卡斯(1988)、琼斯(1995),这一类模型称为人力资本模型;第三种思路是杨晓凯与其合作者博兰德1991年在JPE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为代表,从Young(1928)的论文中获得灵感,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这类模型被称为分工演进模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分工演进模型更多的集中在微观层面,我们不去考虑,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人力资本的提高导致的技术进步都是内生的,都与资本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对经济增长新的研究表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索罗增长框架的测度。这一研究的基本观点认为,资本投资,不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都会形成“正的外部性”。投资不仅会提高被投资的企业和工人的生产能力,而且也会提高相关的其他企业的企业和工人的生产能力。我国1978年前基本是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投资的配置基本是由计划来实现的,投资理论的研究也基本是空白。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对我国1953一1990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研究认为,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07%。耿明斋、胡晓鹏研究认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过度的投资又会诱发经济的剧烈波动,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裴春霞研究认为,投资波动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要比消费同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高的多,投资不足,尤其是非国有投资不足,是影响当前经济回升的根本原因。王洛林在其《2002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一书中指出,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的,同时指出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应适当调整,扩大内需的应更多兼顾消费;解三明在《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一书中认为,国有经济投资占我国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我国的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胡春(2001)通过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依赖程度高,并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过于频繁。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2004)的研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变动领先通货膨胀变动一年左右。8引自费方域译:《全球观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17页。0.4相关概念的界定0.4.1与投资有关的概念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含义固定资产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时期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实物形态基本不变,但其价值会逐步转移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资资料,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而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个人或公司团体以及部门等购进固定资产的活动,在统计意义上,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购买固定资产上所花费的资金。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按再生产的性质和管理的要求,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二、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l、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方法一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伎出法GDP)×100%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两种计算投资率的方法:方法二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loo%方法三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生产法GDP)×lOO%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理论上,生产法GDP与支出法0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本文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2、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指当年固定资本形成额年度实际增量占当年GDP实际增量的比重。该指标是从需求角度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FI/△GDP×100%3、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考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等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乘以GDP增长速度。该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把“占GDP增量的百分比”,变成了“增长遮度中的若干百分点”,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FI/△GDP×(△GDP/GDPo)×100%其中,△FI代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GDP代表报告期GDP增量;GDPo代表基期GDP:△GDP/GDPo代表报告期GDP增速。(2)投资乘数法。投资乘数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或数倍于这笔投资额的GDP的增加。它等于每单位投资量的增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的数量。其公式为:投资引发的GDP=投资乘数×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其中:投资乘数=1/(1一边际消费倾向)(3)投入产出法。此种方法主要通过投入产出表中反映行业间投资产出关系的系数,计算增加某个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各部门产出的影响。这些系数主要反映出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决定的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衡量投资对各个部门总产出影响。用国民收入法计算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时,只考虑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没有考虑投资品行业收入增加所推动的一系列次级消费的增加。而投资乘数法通过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定量投资对GDP的贡献。投资乘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较好地弥补了国民收入法所衡量的投资贡献不包括投资引起消费增长对经济间接的贡献这一缺陷。由于国民收入法的这一缺陷,用此方法计算的投资贡献率会少于投资实际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但是按国民收入法计算所要求的数据,获取容易、计算方法简便。而用投资乘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计算所要求的数据获得较难,来源质量也不很高。因此,尽管国民收入法考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准确性并不如其它两种方法,但由于这一方法的可比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计算上的简易性上,具有相对优势。目前国内外在考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时,仍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上述三个指标都反映了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投资率反映了当年投资总量与GDP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贡献率和拉动率则反映了当年投资增量与GDP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投资贡献率在本质上决定于投资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投资率的分析也适用于投资贡献率。0.4.2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总供应量的增加,即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指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是增加的:其二,人均占有的GNP也是增加的。如果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不能算经济有实质性的增长。经济增长又分为实际经济增长和名6义经济增长,实际经济增长是按可比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名义经济增长是按当前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第一章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综观从亚当・斯密时代到现代的各种经济理论,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中,本文为了从理论上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介绍一下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并从中总结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1经济增长理论一、哈罗德一多马(Harrod-Domar)增长模型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oyForbesH姗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vseyDomar)共同提出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由以下几点假设:(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其基本公式是:G=J/v1一l式中:G一经济增长率:s一储蓄率;v一资本一产出比。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为:囟=G一=G“其中:G一经济实际增长率;G”一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增长率;函一人口增长率。然而,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增长并不自发稳定。如果已,Gr,那么在社会所提供的既定的储蓄率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结果将导致世纪经济增长率不断扩大,直到这种扩大收到劳动力为止。如果函。G一,结果恰好相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不断地下降,赢到出现大量失业。实际上,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刃锋”。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简化形式清晰地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由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率v共同决定的,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率成反比,在资本产出率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哈罗德一多马(Harrod—DoIIlar)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的,理论上,他们从“加速原理”出发,着重强调投资增长决定于收入增长率的“引致”作用,而不是收入水平的绝对变化;最后,他们发现,投资行为不仅能增加需求一投资的需求效应,更重要的是投资能扩大生产,提高产品的供给能力(即多马的“投资二重性”)。实际上,哈罗德和多马通过不同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储蓄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均衡属“刃锋”上的均衡,是极不稳定的。尽管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存在这些致命的弱点,但哈罗德和多马是首先使用数学方法来表示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家,因此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标志着数理方法应用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次。另外,在对其模型的批判过程中孕育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同时他们还正确地强调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投资,且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双重作用,它既创造需求,又创造供给。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索罗(R.Solow)和斯旺(T.sⅥ舳),他们在对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和储蓄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之所以会出现“刃锋上均衡”的“不愉快”结果,是因为他们的模型暗含着资本与劳动完全不可替代的假定。因此,索罗和斯旺对该假定进行修正,提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典型模型——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索罗一斯旺(Solow.Swan)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是:△七=矿(☆)一(肝+J)七l一2式中:sf@);表示人均储蓄;(n+6)k:表示为维持人均资本量不变时所需的投资量,可称为资本广化;△七:表示资本存量的变化率,可用于衡量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资本存量,通常称为资本深化:solow.s啪n模型的基本方程表明:储蓄一方面可促使资本广化,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资本的深化。当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人均资本停止变化而成为常数,则最优人均资本存量满足:矿(七’)=(n+J)七’l一3在稳定状态中,资本/劳动比率固定,资本存量、产量都以劳动人口的增长率n增长。在Solow—Swan模型中,储蓄率对稳定状态增长率无影响。即无论s为何值,长期中经济都按n的速率增长,但储蓄率会影响短期增长率和长期稳定状态中的人均收入水平。新古典增长理论为一些经济增长事实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启示。它认为储蓄率的上升只有在其能带来资本边际产品增加的前提下,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储蓄率的变化仅产生水平效应,而不具有增长效应,暗示发展中国家在鼓励国民储蓄以提高储蓄率和引进外资时,不应仅重视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应更关注资本质量的提高。只有将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相结合,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长期均衡状态。如果忽略技术变化,在穗定状态中.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结果,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定状态,k和Hk)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9但是,索罗一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察的主要是静态最优资本积累,如果要考虑从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就需要考虑对应有效资本积累途径的动态储蓄率。同时,索洛一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均衡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劳动增长率,即使后来加入了技术进步这一变量,也把技术进步定义为由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因此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把经济的长期增长仍然归因于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三、新剑桥增长模型提出新剑桥增长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琼.罗宾逊和卡尔多等,此模型有以下几个假设:(1)资本生产率盯不变;(2)均衡时储蓄等于投资;(3)社会只有两大阶级,即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他们的平均储蓄和消费倾向不变,都为常数,且利润收入者的平均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平均储蓄倾向。其基本公式是:G叫&爹曲争l_4式中:G表示经济增长率;盯表示资本生产率;&表示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兰表示利润收入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斯表示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竺YY表示工资收入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收入的分配。过分提高利润收入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高,会导致经济膨胀;过分提高工资收入者占总收入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小,会导致经济萧条。因此,社会可采取调整收入比重的办法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德里克(J-W・Ken埘ck)、丹尼森(BF・Demson)、库兹涅茨(s.Kumets)、罗斯托(waltwhi咖anRostow)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肯德里克将经济增长归之为由全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的。美国在1889一1957年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5%@,肯德里克通过计算得出,由全部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为1.7%。其余则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左右。肯德里克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他指出:无形投资、资源配置、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资源质量和生产规模变动都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丹尼森运用统计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要素投入因素,包括劳动投入量的变化和资本。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投入量的变化;另一类是要素生产率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知识进展等。美国在1929一1969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82%;要素生产率因素提高引起的增长率为1.59%,其中知识进展引起的经济增长为0.92%,教育和知识进展相加引起的经济增长率为1.33%。其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也主要倾向于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理论致力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尽管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很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普遍认为储蓄增长和(或)投资增长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2经济周期理论一、卡尔多(N.Kaldor)的观点卡尔多的经济周期模型是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开始的。他认为,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二者不能都是线性的,至少在经济周期时期是如此。如果把周期分为较高收入、较低收入和正常的收入这样几个阶段,对于较高和较低的收入水平来说,边际投资倾向接近于零。较低的收入水平时,由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开始并不能引致投资支出增加。在收入较高的情况下,由于建筑费用提高,成本日益增加和贷款的日益困难,使企业由于负有大量债务而无法更快的扩大投资,从而边际投资倾向也是同样的小。经济周期中,储蓄函数也同样是非线性的。在较高和较低的收入水平上,情况同投资所表示的正好相反。衰退时期,收入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时,人们就大大减少储蓄,以大体上维持从前的生活标准;当复苏开始时,人们就大大地增加储蓄,以便使用尽了的储蓄恢复到通常的水平。相反,在收入提高到较高水平时,人们用于储蓄的部分占收入比重增加到一定程度便不在增加。因此,只有在特别高或特别低的收入水平时,投资和储蓄才能相等,经济才能实现均衡。收入水平并不是影响经济中储蓄与投资数量的唯一的主要变量。卡尔多在储蓄和投资的周期性变动中引进了起主要作用的第二个变量,即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储蓄是资本存量的正函数,对于任何收入水平来说,资本存量较大,储蓄率也就较大;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反函数,资本存量越大,投资量就越小。现假设经济处于较高的超过正常收入水平的情况,这时投资也相应是高的。但随着投资率的增高,资本存量的规模迅速增加,而资本存量增加意味着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资本存量的增加也是经济财富的增加,这种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到了危机点。周期性收缩一旦开始,就使得收入水平下降,直到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达到新的均衡。因此。卡尔多所描述的周期性过程都是由平均储蓄倾向、资本的积累和折旧大小的变化等内生的变量引起的。二、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波动。生产资本工业跟生产消费品工业相比,有了过度发展,超出了实际局势所能忍受的程度。因此,促使繁荣趋于崩溃的原因是生产结构的失调,并非仅仅是由于资金不足。投资过度论大致可分为两个派别:一种是以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FriedRichAugllstvonHayek)和米塞斯(LudⅥ幢vonMises)为代表的“货币投资过度论”。他们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膨胀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发经济扩张并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危机之所以出现,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例失调,即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相对过度扩张了。只要银行扩张信贷,导致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对资本投资需求就会增加。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由信用膨胀引起的投资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只得把原用于创造消费品的资源转用于生产资本,从而引起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价格上涨,消费者将因此削减消费。这种人为的信用膨胀引致的经济扩张不可能持续下去,迟早会出现危机和衰退。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变成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将恢复原有消费量,进一步引起消费品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扬。另外,银行由于受法律和习惯的制约,不能无限地扩大信用。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表现为货币资本供应短缺。其后果,要么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半途而废,要么是已经生产出的资本品因需求不足而跌价积压。因此,资本家的投资活动超过了货币资本的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只要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增加货币资本的供给,就可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所引起的经济扩张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另一种观点是以斯庇京夫为代表的“非货币投资论”。他认为,消费品生产相对不足是危机的真正原因。引起高涨的动因是新技术发明、新市场开拓及萧条阶段利率低落。这些因素促进了投资活动,从而资本品和耐用消费晶生产大量增加,扩大投资所需要的货币资本首先依靠资本,然后主要来自银行的信用膨胀和企业未分配利润转用于投资。“非货币投资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卡塞尔认为,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固定资产的生产在高涨阶段增加很多,在萧条阶段则减少最多,并且,资本品工业的就业数量波动加剧,制造固定资本货物的原料的价格波动最大。如果储蓄代表资本供给,实物资本则代表对资本的需求。在经济扩张前期,由于新发明等因素成本低、利润高,储蓄增长率大于资本生产增长率,引起利率下降而资本物现值增加,进一步刺激资本物的生产。到高涨后期,利润及储蓄率随成本上升而下降,同时利率上升资本物现值下跌。由于资本品生产周期较长,难以转换生产方向,迟旱会出现固定资本物品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三、乘数与加速数理论用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认为,一定时期的生产和就业决定于私人和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投资支出的波动又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说,资本存量的多寡和投资量的大小标志着并决定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循环变动。l、投资乘数理论乘数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Kahn)于1931年提出来的,后来被凯恩斯用来研究投资变动对收入的倍数作用。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增加。投资乘数理论是从数量角度说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国民收入变动看作因变量,把投资变动看作自变量,阐明投资的变动在多大幅度上带动收入的变动。凯恩斯认为,由于各个生产部门之问连锁反应,一个部门投资增加必然引起对另~部门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又使另一部门投资增加。如此连锁影响以致使一系列部门的收入随之增加。所以,全社会的收入将成倍增长。简言之,投资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即投资乘数。其公式是:埘:上1—51一r其中,MK表示投资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即投资乘数;r表示边际消费倾向:1一r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凯恩斯认为,投资增加之所以能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是因为相互关联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笔投资,会增加有关部门的收入,从而使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这些消费又可形成其他部门的收入和消费,这样投资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促使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呈现乘数效应,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一定时期投资增加额的数倍。反之,若投资额下降。国民收入将以投资减少的若干倍萎缩。2、加速数理论加速数理论也被称为加速原则或加速原理,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加速数理论是一种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关系的投资理论,其中心内容是投资支出水平的变动取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它认为“社会所需要的资本品的总量,不论存货还是设备,主要取决于收入或生产的水平。资本品总量的增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净投资,只有在收入增长时才会出现。”如果以Y代表产出水平(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实物数额),K代表资本存量,∞代表资本一产出比率,则有如下关系式:K=∞j,1—6以K表示t时期的资本存量,r表示t时期的产量,K一,表示t一1时期资本存量,r一.表示t一1时期的产量,同样有以下关系式:墨一l=∞鼍l・墨=国r以l代表t时期的净投资,有:‘=K一墨一,1—7卜8将蟛代入K,将∞I一,代入K∥产量水平变化与净投资额的关系可以描述为:,r=国I一∞r一。=∞(r—I—1)l一9如果以投资总额表示,则上式两边同时加上时期t的更新投资口,则有:乇=‘+Df=国(r—r—1)+D,其中:,。表示时期t的总投资;m表示加速数,m>1。3、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1—10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会造成局部扩大规模的衰退或复苏,繁荣或萧条。假设在失业的情况下,产出开始复苏和增长,不断提高的产出通过加速数引致新的投资,新投资进一步通过乘数造成产出增长。双方共同作用形成经济不断扩张的正反循环。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会碰到充分就业的约束,进而由充分就业上限回到衰退的界区里。因为,在充分就业时,生产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消费品的生产无法增加,而根据加速原理,仅仅是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率有所降低就将导致投资回落。而生产缩减一旦开始.必将导致生产减少、失业增加的累积性紧缩。当产出骤然下跌时,加速原理要求有负的投资。但是对于整个经济而言,总投资不可能为负数,这就为投资的跌落设置了下限。一旦投资达到下限,企业可能开始新的投资,于是新的一轮周期又启动了。1.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上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可以看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或促进作用。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两重性,即它既能对生产形成需求,又能增加生产能力,由此决定了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双重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客观经济过程表明,投资的需求效应是与投资的过程同时产生的,而投资的供给效应是在形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或投入生产并与流动资金相结合之后才能显现。二者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投资的供给效应滞后于需求效应。因此,从时间范围来看,投资的需求效应属于中短期分析.主要是在宏观经济的周期理论和经济调节理论中进行,着眼于解释中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寻求利用投资来调节经济、熨平周期。而投资的供给效应属于长期分析,主要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进行,目的是分析积累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投资的需求效应投资的需求效应,是指因投资活动引起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务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由于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出口需求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又很多,所以,当一个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通过提升投资需求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投资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既表现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总量上,又表现在影响总需求的结构上。投资的需求效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即时性。只要投资活动一开始,就立即会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需求的即时性要求在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与当时可支配的资源相适应,否则将影响社会的供求平衡。这里的相适应,既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总量相适应,又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结构相适应。2、无条件性。这是指投资对社会产生的相应需求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只要有投资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大,需求就大;反之,需求就小。投资需求的无条件性要求在安排投资规模时,应该充分认识投资产生的需求的不易控制性,要站在社会供求平衡的高度来处理投资问题。3、乘数性。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与前文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理论中的乘数效应是一致的,它表示投资增加会带来需求的成倍增加进而带动国民产出的成倍增加。二、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的供给效应是指投资能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资本,具体表现为增加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的供给。投资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投资是保持社会资本存量的主要手段。资本存量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会逐步转移,实物会逐步磨损,无论在哪个时点上,总有一部分资本要退出使用。为了保持社会资本存量不变,需要有相应的投资形成的资本加以弥补,这类投资通常称为重置投资。其二,投资是实现社会资本增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必须增加社会资本量。为增加社会资本量而进行的投资,通常称为净投资。因此,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当总投资小于重置投资时,意味着社会资本量在减少,这时要使经济不出现负增长就会非常困难;当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时,意味着社会资本量将保持不变,这时要实现经济增长也比较困难;只有总投资大于重置投资,经济增长才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当然,不能将投资的供给效应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从上述经济增长理论可见,除了投资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如人口的增加、自然条件的好坏、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经营组织方法的改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政局的稳定、的正确、国际环境的制约等。但投资的供给效应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投资的供给效应有以下两个特点:1、滞后性。即相对于投资需求的即时性而言,投资的供给效应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其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项目不可能一夜之间建设起来,这里存在一个建设周期问题。2、有条件性。投资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供给,倘若建设条件、生产条件不具备,结果只能是无法顺利建成,或建成后无法顺利投产,从而形成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对国民经济是不会产生任何供给效应的。1.4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分为实际经济增长(RJ)和名义经济增长(NI),实际经济增长是按可比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名义经济增长是按当前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于是,实际经济增长(RJ)、名义经济增长(NI)与通货膨胀率(石)之间的关系式为:M=肼+万1一ll投资率(RK),是按当前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值,投资乘数用MK来表示。名义经济增长率(NI)、投资率(RK)及投资乘数用(MK)之间的关系推导如下:因为Ⅳt=△Z/r一。=(△r/△K)×(△巧/0。)而^d瓦=△l/△K,所以R置一l=K—l/r.。卜12心=蝇×心一lJR,=^刀lxR墨一l一万根据式1.1l和式l。12,可以得到实际经济增长率(砒)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即:l—13分析l—12、1—13式,我们不难发现:1、实际经济增长率不仅受通货膨胀率(万)的影响,而且还同时受到投资乘数(MK)、投资率(RK)的影响。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即万=O时,卜13式变成了:魁=溉×足墨一l资率不变时,投资乘数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卜141.14式说明,当投资乘数不变时,投资率越高,经济增长(I)越快;当投2、1.14式中的投资率和投资乘数之间有倍数扩大效应。即某个因素或两个因素同时扩大时,经济成倍增长。相反,若其中某个或两个因素同时下滑,经济将迅速下滑。3、本期经济增长速度受前期投资率的影响,而不受本期投资率的影响。因此,前期投资率已知时,影响本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本期的投资乘数。4、在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率比较容易控制,而投资乘数受较多因素的影响,难以控制,正是因为投资乘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5、投资乘数反映的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受到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和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投资乘数受到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影响而变小,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使投资乘数扩大。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时,投资乘数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而变小,但受到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影响而变大。1.5合理投资率的确定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最优投资规模或最优投资率时,将其与最优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认为最优投资规模对应的是最优经济增长率;然后把最优投资率与长期中消费序列的现值联系起来,认为能够使消费序列现值最大的投资率是最优投资率,而贴现值的选择取决于人民对未来消费的耐心程度。因此,合理投资率的确定对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考虑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其中,经济以自然增长率g增长,v为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即每单位投资可实现的最大产出),RK为投资率(或储蓄率)。在上述假定下,则若令当前的总产出为1,则当前的投资需求为RK,消费需求为1一RK,下期的投资需求为RK(1+g),下期的消费需求为(1一RK)(1+g)。由于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为v.则当前的投资需求K形成的生产能力为P=RK×v卜15这将形成下期的供给,而下期的总需求是下期的消费需求(1一RK)(1+g)和投资需求RK(1+g)之和,即:D=(1一RK)(1+g)+RK(1+g)=1+g卜16若每一期都是均衡的,要求供需相等,那么:P=D1一l?将1.15和1.16代入上式,得到经济以自然增长率稳定增长,或者说以最可能快的速度增长且能维持长期充分就业均衡时,投资率或储蓄率RK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RK=(1+g)/v卜18上式表明,合理的投资率RK取决于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具体来说,与经济自然增长率成正比,和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v成反比。如果RK过大,就表明经济中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如果RK过小,就表明需求过度,生产能力不足。假设投资生产率v不变,根据弹性的定义,则合理投资率的增长率的点弹性系数是:E=(积足/幽)(g/R足)卜19将公式1.18代入,可得:E。=(g/1+g)卜20上式的经济含义是:投资生产率不变时,经济自然增长率增加一个百分点时所需合理投资率变化为∥(1+g)个百分点。当增长率为正时,由于g/(1+g)<g,所以,合理投资率的增长率弹性系数的大小不超过自然增长率自身的大小。由于经济增长率通常不会超过10%,所以,合理投资率的增长率弹性通常不会超过O.1。这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经济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所需要投资率的变化比增长率本身的变化要小的多。同理,当经济自然增长率g保持不变时,合理投资率的投资生产弹性定义如下式所示:E=(dR置,咖)(v/兄K)卜2l将1.18式子代入上式,得到当经济自然增长率g保持不变时,合理投资率的投资生产率弹性为:E=一I卜22上式的经济含义是:经济自然增长率g保持不变时,投资生产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时会使合理的投资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投资率的投资生产弹性绝对值的大小比合理投资率的增长率弹性绝对值的大小要高的多,这就是说,投资生产率的变化比经济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对合理投资率的变化影响要大的多。第二章1978年到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回顾在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对我国1978年2005年28年间投资和宏观经济状况作总体的介绍,以便了解我国在这28年间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变化状况。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的数据和走势见表2—1和图2.1。通过图2.1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名义经济周期在大体上保持同步变动的趋势,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峰谷位置在时间上有所差别,经济增长往往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一年达到峰值或是开始上升。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89年达到谷底,1990年开始回升,而名义经济增长率在1990年达到谷底,1991年开始回升;投资增长率在1993年达到峰值,而名义经济增长率在1994年才达到峰值,都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滞后一年;第二,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近20多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以年度增长率的离差系数(标准差,均值)来衡量,1979—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O.71)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幅度(0.62)的1.15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幅度(O.29)的2.45倍。表2.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同定资产投资增实际经济增长名义经济增长年份长率(%)AK率(%)R1率(%)NI197822.0%11.7%13.2%19794.6%7.6%11.4%19806.8%7.8%11.9%19815.5%5.3%7.6%198228.o%9.O%8.9%198316.2%10.9%12.1%198428.2%15.2%20.8%198538.8%13.5%25.o%198622.7%8.9%一3.5%198721.5%11.6%38.2%198825.4%11.3%24.8%1989—7.2%4.10%13.3%19902.4%3.8%9.7%199123.9%9,2%16.6%199244.4%14.2%23.2%199361.89613.5%30.o%199430.4%12,6%35.096o所有数据均由国家统计局阿站相关数据计算而得。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l2002Z003200417.5%14.8%8.6%13.9%5.1%10.3%13.1%16.9%27.7%26.1%10.5%g.6%8.8%7.8%7.1%8.O%7.5%25.1%16.1%9.7%5.2%t8%9.O%8.8%8.1%11.5%16.4%33.6%8.3%9.3%9.5%200526.4%19.76%0.719.9%9.44%平均值离差系数16.04%0.620.29图2.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走势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运行的实践表明,我国的经济周期是由投资增长的波动性造成的,从图2.1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投资的高涨,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高峰;而每一次投资的低迷,也势必会导致经济增长进入低谷。我们可以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1年、1982—1990年、199卜-2002年、2003—2005年。2.1第一个经济周期(1978.1981)1978年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当年2月转发了国家计委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重点》,指出在1980年以前基本实现工业机械化,钢产最达到3600万吨。于是,1978年这一年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成套技术设备,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9月后的几个月又加大了投资力度,全年投资额高达7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1.96%(见表2.1),刺激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64.1亿元,年增长率也达到了11.7%,成为了第一个经济周期的高峰。但是,这次以大量引进“洋设备”为特征的投资膨胀使1978年外汇储备下降到1.67亿美元.在这种压力下,1979年3月出台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但由于货币仍然是扩张的,1979、1980两年的投资增长率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经济运行中的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率日趋严重,1980年全年通货膨胀率达到7.5%。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不得不出台更大力度的紧缩的经济,对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进行打压。国家经委、财政部、建设银行在11月联合发出了企业投资“拨款改贷款”的通知,由于“拨改贷”是企业资金使用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对企业投资形成硬约柬,故而1981年投资增长率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仅为5.57%,相应的,1981年的经济运行出现急刹车,经济增长率降到5.2%,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低谷。2.2第二个经济周期(1982.1990)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83一1984年,根据党提出的目标,实施了积极的财政,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两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所占比重高达23%,带动了全国投资形势的好转。1982年到1985年四年间,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7.8%(表2≈),相应的经济增长率也逐年提高,分别达到了:9.1%、12.1%、15.2%、13.5%,大大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同时也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截至1985年年底,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1.2元,比改革初期翻了一番,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是1979年133.6元/人的三倍。但高速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1985年的通货膨胀高达9.3%,高通货膨胀率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于是在1986年的4月和7月,先后发出《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和《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并进一步强调了控制固定资产规模的要求。于是1986年投资规模略有回收,增长率从1985年的38.8%下降到22,7%,该年】986年的经济滑坡是一次不成功的“软着陆”,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在于包括在内的许多利益集团还想快,当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刚一回落,企业遇到一些困难,就顶不住惊呼“滑坡”、要求放松的压力,又放弃了“软着陆”。1987年3月底,发出《关于放宽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和简化审批手续的通知》,意在进一步刺激投资,1987和1988两年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3.5%,带动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3%(表2.1)。同时,“抢购风”刮遍大江南北,危及正常的经济秩序。于是,在1989年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紧缩性经济:3月,总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中提出,各项改革要紧密围绕治理整顿这个中心,做到有利于压缩需求,调整结构,还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控制货币发行,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引导经济健康运行:11月,还转发了党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坚决控制社会总需求,继续压缩投资规模,坚决调整投资结构,坚持实行从紧的货币财政。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这些旨在压缩投资、进而使过热经济放缓的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89年经济急刹车,当年投资总额实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增长率为.7.2%,这次投资的大幅下跌,直接导致1989、1990两年的经济增长幅度持续下滑,1989年仅为4.1%,而1990年的3.8%更是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低点。2.3第三个经济周期(1991-2002)面对1990年超低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改革的压力,1991年4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该纲要指出,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20世纪末要比1980年翻两番,从1991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6%左右,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又一次大幅启动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主要是通过启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的。从图2.2可以看出,1991—1994四年间来源于国内贷款的投资大幅上涨,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45%,在整个增长图形上形成了一个陡坡。1991年当年全部投资资金由1,4都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达到1314.73亿元,比1990年的885.5亿元增长了48.5%,当年经济增长率一下予从1990年的3.8%上升到9.2%,投资的拉动效应可见一斑。眦瑚㈣姗伽蛳嬲伽。1蕾119田1铂5闱2‘1aa710∞1∞119越19口51∞71口∞2∞I坤Sl一∞口2嘻最蹿j’闲瞻话霰灼地啊Jf!j粕式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隔站年度数据193l一2002。在南巡讲话精神以及当年10月在十四大上所做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的激励下,当年以至以后几年举国上下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投资规模迅速膨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1992—1994三年间,年均投资增长率达到45.5%,引发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3.4%,1994年年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6759.4亿元,几乎是1990年的三倍。但是,这几年经济的飞速增长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3.O%、21.7%和14.8%,这就迫使实施了压缩银根,控制货币发行。清理固定资产在建项目等一系列旨在降低投资增长速度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着陆”,相对于1986年那次不太成功的“软着陆”来讲,这次的“软着陆”是成功的,1985、1986年的投资增长率分别降到17.5%和14.8%,经济增长速度相应放缓,1996年降到了10%以下。仅为9.6%,物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6年的通货膨胀率仅为6.1%。1996年“软着陆”成功以后,经济运行本该步入上升通道,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但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的恶化了国际经济环境,我国的出口受到重挫,外商投资持续低迷。旦丑图2.3所示,1996年外商投资在全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为11.8%,达到了2746.6亿元,而截至2002年年底,外商投资占全部总投资的4.1%,仅为1730.73亿元,相对于1996年下降了36.99%。尽管1998年以来,为了使经济早日走出低谷,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的财政和货币:首先通过银行降息,取消信贷规模等货币来刺激投资,但收效甚微,1998年投资增长率仅为5.1%,经济增长率也将为1991年投资拉动以来的最低点,仅为7.1%:在货币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即由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领域进行投资,旨在拉动总投资的增长。截至2002年年底,国家共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1998年一2002五年间,投资飞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1%。但同以往明显不同的是,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但社会总投资规模并没有大幅上扬,出现了启而不动的局面,投资增长率始终徘徊在10%一15%左右的低速空间,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始终没有出现起飞的势头,在7%一8%之间震荡。2.4第四个经济周期(2003.2005)2002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转暖的迹象,摆脱了1997年以来长达六年的低迷状态,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受“非典”疫情的冲击,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只有6.7%,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了9.1%,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全年增长27.7%,并且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依赖明显减弱,投资自主增长的活力明显加强。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超过40%,由于担心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接连出台各种对宏观经济进行,但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25.8%的增长速度。GDP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高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平稳的一年,经济界对宏观经济形势都没有太多的争论,全年GDP增长平稳,波动范围较小,一直没有超过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在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达到25.7%。第三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3.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绝对规模与国民产出的关系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产出都是时间序列变量,如果直接用传统的经济计量研究方法会使得研究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所以本文将在传统计量研究方法基础上对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一、数据的选择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以研究的期间以1979年为起始期,以2004年为终止期,样本容量n=26;因为GDP代表某一地域内的产出,所以用生产法GDP来代表国民产出,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在研究过程中,以F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DFI表示固定资产的一阶差分,DDF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的二阶差分,其他经济变量规则相同。二、相关性分析直接计算FI和GDP的相关系数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8,如此高的相关性很可能是由于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或者高度相似的时间趋势造成的,所以对FI和GDP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我们将终止期固定在2004年,不断改变起始期,从1979年一直变到1998年,计算结果见表3.1。从计算结果发现,不论样本期的长短,周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之间总是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大部分相关系数在O.77到O.87之间,但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并且起始期在1993年时相关系数最小,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GDP的增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并且在1992年到2004年这段时期里影响最小。这些都是通过相关性计算获得的结论,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协整分析,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在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表3—1Fl和GDP一阶差分的相关系数年份相关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O.8680.8680.864O.8610.858O.854O.8500.846O.849O.843系数年份相关O.8360.8190.800.783o.774O.776O.8190.8930.9270.93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系数三、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协整分析对两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要检验两者的平稳性,如果不平稳或者不是同阶单整的就不能进行协整性分析。在稳定性检验之前先绘制FI和GDP的时间趋势图,如图3.1。从图中可以看出,FI和GDP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是不平稳的需要对两者的一阶差分进行稳定性检验。对固定资产投资和GDP进行稳定性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在检验中滞后阶数全部设为零,因为原序列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检验中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而一阶差分只含有常数项,二阶差分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见表3-2。图3.1FI和GDP的时间序列图表3-2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ADF检验结果从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原序列和一阶差分都不是平稳序列;而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二阶差分分别是-2.8938和.1.9670,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两个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或者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的。由于原序列是二阶单整的,不能对原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只能对原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协整检验,研究两变量的增量之间在长期内的关系。对DFI和DGDP用Engle—GraIl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DFI对DGDP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方程见公式3.1DGDP=2086.39+1.16032DFI3—1(3.33123)(8.36436)R=0.75259Dw=O.81032F=69.9625然后计算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其取值如图3—2对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3.3。序列e的ADF检验值为-2.4905,小于显著性水平5%时的临界值.1.9559,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e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所以可以认为e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DFl和DGDP具有协整关系,或者它们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表3—3DFl、DGDP协整检验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结果四、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的数学模型1、模型设定根据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民产出(Y)由消费(C)、投资(1)、支出(G)、出口(X)和进口(M)共同决定。用公式来表示即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3—2根据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消费C;a+b(Y—T)3—3其中a代表自主性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收,Y—T即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因为b大于O,所以国民收入越高,消费越高,反之则越小。投资由利率决定,用i表示利率,则I=d。一ei3—4其中,d为自主性投资,不受利率影响,e大于0,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利率越高,投资越小;利率越低,投资越大。对外经济方面,根据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和弹性理论,汇率、本国国民收入和外国国民收入是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变量,进口由本国国民收入和边际进口倾向决定,在边际进口一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越高,进口越大;反之则越小;出口则由外国国民收入和外国边际进口倾向决定,外国收入越高,出口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一般本币贬值,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反之,则进口增加,出口减少。综合吸收分析法和弹性理论,我们可以获得一国进口和出口方程,如式3—5和3一X=u—hREER+qY’M=n+wREER+IIlY3—53—6其中,u代表自主性出口,h代表出口对汇率的敏感程度或弹性系数,Y7代表外国国民收入,q代表出口对外国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或弹性系数:n代表自主性进口,w代表进口对汇率的敏感程度或弹性系数,m代表边际进口倾向,Y代表本国国民收入;REER代表本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因为一国实际有效汇率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所以这里不使用双边汇率。u、h、n、w、m、q均大于0。由公式3—2至3—6可以推导出国民收入的表达式,即y=!±!二!一l一6+m皇1—6+州丁+!1—6+川,+!1—6+肌G一!±生REER+1—6+m垡l一6+Ⅲy,3—7方程右边包含五个自变量,分别是投资I、税收T和支出G、实际有效汇1率I也ER和外国国民收入Y7。其中投资I的系数是-—:二一,因为b大于O小于1、l一6+研11m大于o,所以-÷一>o,但是不能确定_÷一是否大于l,所以公式3.7表明l—D+,”l—D+朋投资增加,国民产出会增加;投资减少,国民产出也会减少,但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能确定。其他变量中,支出、外国国民收入对本国产出都有正的影响,税收和实际有效汇率对国民产出有负的影响,税收增加会对国民产出产生紧缩作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也对国民产出有紧缩作用。2、数据的选择(1)投资的选择。在模型中,投资是构成国民产出的一部分,所以应该采用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但是由于此处着重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产出的影响,并且固定资产投资去除了意愿和非意愿存货投资的影响,更能反映投资根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所以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投资,本文选取我国1979年到2004年2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税收和支出。税收和支出是完全由控制的,属于外生变量,每年都会公布,容易获取,不需加工。数据全部来源于财政部网站公开数据。(3)汇率指标的选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使用名义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程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但名义有效汇率没有包括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化,因而不能反映一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而实际有效汇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货币地真实对外价值,所以本文选择实际有效汇率来代表汇率指标,用REER来表示;数值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金融统计年鉴》。(4)本国国民产出和外国国民收入。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两者在统计上反映了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区分,其差额发生在国外要素支付净额上,因此两者的内容是一致的。由于按国土原则计算更为便利,美国以及西欧各国较多地使用GDP。鉴于本研究需要用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数据,我们选取实际GDP作为衡量实际产出的指标。本国国民产出用我国每年公布的GDP来代替,外国国民收入用外国综合GDP来代替,用Y’表示,外国综合GDP=∑A国GDP×权数,其中的权数采用进出口贸易权数,即A国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来研究中国伙伴国的经济联系。从贸易额占比角度,我们选取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及中国与地区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来计算权数o。3、对数学模型的回归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则用这一组变量对模型的线性回归就是伪回归。所以,我们首先对国民产出Y、固定资产投资FI、税收T、支出G、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外国国民收入Y‘进行稳定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3—4。表3—4Y、T、G、FI、REER和Y’的ADF检验结果DDYDDT00否否-1.967044一1.9566—1.9566-1.6235-1.6235一2.165837o相关数据来源于《国际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年鉴》DDGDDFI否否否一3.358351一2.893835-6.525036—1.9586—1,9566.1.9574・1.6235—1.6235-1.6238DDREERDDY’否一3-713193—1.9566—1.6235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六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不能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只能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稳定性检验,经检验后发现只有实际有效汇率和外国国民收入的一阶差分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只有实际有效汇率和外国国民收入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所以不能用六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对模型进行回归。对六个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并进行稳定性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3—4。可j!三【看出,六个变量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序列,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回归结果见公式3—8Y=O.596FI+4.082T一1.885G+66.45REER+171.71Y7—148.811.9972.243一O.8292.639F=5.2461.907DW=1.943一O.3153—8R2=O.621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系数的t检验值为1.997,不能在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零的原假设,但可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产出的影响是显著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民产出会增加O.596个百分点,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产出增加的幅度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产出的影响较小。3。2我国固定资产投瓷效益及其滞后效应分析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一般是指固定资产建设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即在固定资产建设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与其所取得的有用的成果之比。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综合指标可用效益系数E来表示,其定义公式为:E=△】,/葺3—9其中尼为一定时期(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额,△y为该时期GDP增加额。可见,固定瓷产效益系数就是该时期单位投资增加的GDP;其倒数称为投资系数,表明增加单位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只能概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效益。因为决定GDP增长的因素很多,除固定资产投资外,还有流动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及管理的不断改善等。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当年新增GDP不一定起很大作用。这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期和投资期的时间差形成效益滞后。称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滞后效应。考虑到滞后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巨1=△,,/K—IE2=△,,/墨一23—103一113.10式为滞后一年的效益系数公式,3一11式为滞后二年魄效益系数公式。这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滞后效应的理论模型。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滞后效应的变化情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及其滞后一、二年的效益系数如表3.5@所示,三种效益系数的波动情况见图3—3。表3.5我国198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和滞后一、二年的效益系数固定资产GDP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t—1)年853.2910.99611230.41430.11832.92543.203120.603791.704753.804410.404517.00559d.508080.1013D72.3017042.1020019.3022974.OO24941.1028406.2029854.7032917.70S?213.5043499.9055566.60周定资产投资额(t一2)年815.8853.2910.996I1230.41430.11832.92543.203120.60379l,704753.8044lO.404517.005594.50808nlO13072.3017042.1020019.3022974.0024941.1028406.2029854.7032917,7037213,5043499.90固定资产投同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Et)0.52650.35860.3513O.{4740.67460.70520.3967O.46430.62390.449lO.3628O.5487O.62130.61170.71150.58540.40940,26370.13670,12470.22290.2109O.18060.2174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E。。)0.58790.40390.4746O.66j81.00501.2540投资额(t年)910.9961.01230,41430.11832.92543.23120.63791.74753.84410.44517,05594.58080.113072.317042.120019.322974.02494L128406.229854.732917,737213.543499.955566,670072.7资效益系数(El。)0.562lO.37830.4498O.52000.8646O.97840.4867O.564l0.7822O.41670.37160.67960.89740.98960.92750.68760.46990.28630.1557O.13100.24570.23840.2lll0.27770.3467年份1980198l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l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l20。220032004额(t年)479.6344.6432.3639.81236.51793.41237.81760.32965.81980.91638.73069.95020.37996.31212511718.79406.565783882.63722.2733丘l7846.77857.5120?9.6192f;3.10.67鹌O.69220.9504o.52240.3447O.∞6l1.ill41.4二931.50060.S9沥0.j5200.37860.18900.1402O.1583O261R0,:=;870.32{60.2利9O到:88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图3・3我国1980.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和滞厉一、二年的效益系数波动情况l、可以从图中看出三种口径的效益系数相互关系是:E<E1<E2,其说明效益系数随滞后期增加而依次递增。而它们之间依次递增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稳定增长的。2、从图3—3中还可以看出,三种效益系数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在1996年以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有三个波峰,分别在1985、1988、1995年;三个波谷分别在1982、1986和1990年。效益系数虽然有所波动,但一直高于O.35,而1997年后不带滞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最高不到O_3,最低达到O.1247,出现在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走低的年份正好出现在1997年后,与我国1997年后经济紧缩阶段相一致。所以在这个时期效益系数走低的原因大致有三个:①从投资总额上分析,1998年以后我国连续数年实行积极财政,不断降低存贷款利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较快,如“九五”期间也就是1996年到2000年,年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775.9亿元,而“八五”期间即1991年到1995年仅为12761.7亿元,“九五”比“八五”时期多1.18倍。由于投资额增加较快和效益滞后效应,必然使效益系数偏低。②投资结构变化。从建设性质上看,1996年以后基建投资中改建、扩建投资比重下降,而改建、扩建投资效益要比新建高;从管理渠道上看,基本建设投资比例提高,更新改造投资比例下降,一般来说基本建设投资效益要低于更新改造投资效益;从国民经济行业角度看,基本建设投资中对经济增长间接起作用的行业投资比例上升。3、合理滞后期的确定。为了确定巨、E1、互2哪个接近实际和较为合理,,根据表3-5的数据,以各年GDP的增加值为因变量,分别以当年、滞后一年和滞后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自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相应的参数,并利用科克兰内一奥卡特(CochraIl—cfccult)二阶段迭代法克服自相关,可得三个方程如下:DODPc=706.185+0.2709FIt3一12(O.3566)(5.0556)R2=0.5374DW=12529F=25.559DGDPt=736.803+0.3202FI・.3一13(0t3178)(4.3606)F=28.778R2=o.5558Dw=1.1809DGDPt=1887.72+O.2654FIl_2(2.0550)(5.3645)F=19.0153—14R2卸.4636DⅥ。O.5241从3.12到3.14三式的Rz、t、Dw值分析,三个公式通过检验,符合经济含义和数学要求。从R2值看相关程度依次为3.13式、3.12式和3.14式,即滞后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这说明滞后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量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与实际情况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三个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即滞后二年、一年和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为自变量进行三元回归,为了提高回归估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用各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回归,回归方程和检验值如下:DGDP=1365.522一1.8446FIp2+1.56】3FIp1+0.2459FIt3一15(2.4257)(-4.1139)(2.4247)(0.8619)R2=o.80D、^,_1.49F=26.83该式表明,如果只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作用的角度考虑,从纵向上比较,每年GDP增长主要取决于前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当年的投资也起重要作用,丽滞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就降低了很多,这与固定资产投资自身性质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时滞效应是客观的.一般来说,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时滞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生产性投资一般会直接增加GDP,而非生产性投资间接影响GDP增长。因此,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减少非生产性投资会增加固定资产效益,减少滞詹效应。但非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比例。(2)基建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比例。更新改造投资比基本建设投资见效恢,更新改造投资比例增加会减少滞后效应。(3)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投资的比例,直接生产投资能更快促进GDP增长,而基础设施缺少会阻碍GDP的增长。(4)大中小型建设项目的比例。大中型投资项目建设工期长,投资效益的时滞效应强。3.3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协整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表示,经济总量的波动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用AK表示,名义经济增长率用NI表示,实际经济增长率用RJ表示,本文主要研究AK和实际经济增长率RJ的关系。为了分析AK和砒的关系,首先建立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对两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在ADF检验中,滞后阶数全部设定为O,原序列带有常数项,一阶差分不带常数项,检验结果见表3.6。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原序列ADF检验值都小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但是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所以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原序列是不稳定的。但是AK和RJ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所以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AK和融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表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AK和经济增长率RI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对AK和RI进行Granger协整检验,首先,用AK对Iu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方程见公式3.16RI=O.1643AK十6.213(7.246)R2=0.686F=52.5l(11318)3—16DW=1.5228S.E=o,0166然后计算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其取值如图3.4・E盈图3-4AK和RJ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e取值对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3.7。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所以可以在l%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e的稳定的。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在1979年到2004年26年内是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的大小不能用公式3.16中AK的系数,因为AK和m都是不稳定的,用两变量拟合的方程是伪回归的。表3。7AK和RI协整检验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结果因为AK和Rj的一阶差分是稳定的,为了准确得找出AK和Ⅺ之间的关系,用AK和Ⅺ的一阶差分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出AK对甜的影响,用DAK和DRI表示二者的一阶差分,并用DAK对DRj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方程见公式3.17DIu=O.1376DAK—O.O0043一17(2,214)R2=0.4936F=22.42DW=2.24从公式3.17可以看出,DAK系数的t检验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可以认为DAK对DRI是有影响的,并且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经济便会增长O.137%,说明经济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会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并且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小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波动幅度。3.4我国投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在第一章我们已经阐述了投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学模型,我们运用此模型对我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投资乘数反映的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单位投资所带来的产出增量的倍数,投资乘数的大小一般要受到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和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而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个很难量化的淆标,并且随经济情况而变动。因此,将此模型应用于实际情况的分析时,我们剔除投资乘数的影响,而只采用另外两个比较容易量化的指标,即投资增长速度(AK)和投资率(RK)来验证对经济增长速度(I)的影响。表3—8列出了AK、RK和I三大指标近二十多年来的数据,并绘制了走势图(图3—5)35表3-8我国投资率、投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指标年份RK(t—1)^K(t)I(t)19802l13%198l2n16%5.5%5.3%1982lg.76962&096198319841985198628.37%22.7%198736.06%21.5%11.6%19883L07%254%19893l_84%一72%d.1096199026.08%2.4%199l242335%9%199225.8896444%23.2“16.Z%10.9%24.1%2&2%152%25.5麟38.8%135%6.蹦7.辐9.腓8.蛳11.3%3.896g.2%14.2%年份RK(t—1)Al【(t)f(t)1993199437.74%30.4%12.6%l盼536.45%17.5%10.5%199634.23%14.8%199733.84%199833.499I199936.26%5.1%7.1%20003矗38%10.3%200l36.79%13l*200238.24%200341.36%27.7%2004200551.33%264%9.9%30.3揣6L8%13.5%47.3瞻26.1%98.6%8.8%13.外7.麟16.铺8.3%9.嘣8.o%7.5%9.弛5%图3.5我国投资率、投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趋势图通过观察图3.5,我们可以看到,剔除投资乘数及通货膨胀的影响,‘、RK。爿丘三者在中国的走势基本符合模型的结论:1、当投资增长速度彳K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年份,投资率RK一。提高。如图中的1981一1988年及1990一2005年,投资增长速度曲线一直在经济增长速度曲线上方,而此时投资率曲线也一直是稳步向上。而在投资增长速度曲线低于经济增长曲线的1988—1990年,投资率曲线有明显的下探走势。2、本期经济增长速度上与前期投资率R墨一。曲线走势大体一致,二者表现出了较大的相关性。3、经济增长率受投资增长率影响较大,二者在波动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在投资增长率波动剧烈的1981—1989年以及1989一1999年两个时间段内,经济增长表现了明显的周期性。第四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合理性4.1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率的合理性根据第三章的实证分析可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与GDP增幅之间在长期内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一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是在1997年后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系数开始下降,而投资率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却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我国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所以必须对我国的投资率进行研究,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率。根据第一章中的公式1.18要确定我国合理的投资率。必须要知道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而由第一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增长率的变化对合理投资率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关键在于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的确定。我们假设经济快速发展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不会引起劳动力要素价格上涨使企业选用更加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方式。即生产技术选择方式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每种经济组织的投资生产率不变。那么,根据公式1—18可得经济稳定增长时,投资生产率和投资率及增长率有如下的关系:v=(1+g)瓜K4-1上式可用来推断各种不同经济组织技术可行的投资生产率。由于长期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相当稳定,约为23%左右,而经济增长率约为2%,根据公式4.1可得世界平均技术可行的投资生产率可达4.43。而在中国劳动力人口过剩、可以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外赘企业的资本产出效率应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否则就没有必要放在中国生产了。而个体私营经济效率更高,所以其技术可行的投资生产率也不应低于4.43。在改革初期的1979一】984年间经济运行平稳,投资率平均约为34%,此外,那时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96%,代入4.1式,可算得那时的经济技术可行的投资生产率约为3.22。由于改革初期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超过9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技术可行性的投资生产率可以达到3.22。近20年来,随着各种经济形势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一些新的企业制度的引入.在我国劳动力人口过剩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的技术上可行的投资生产率会下降:另外,由于集体和股份制经济整体上效率相当且高于国有经济,两者相对国有经济比重在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当前个体私营等经济和国有集体等经济按1:9构成时整体上技术有了不同经济组织技术可行的投资生产率,根据其在经济中的比重加权就可得出社会平均的投资生产率。令个体、私营及外资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比重为w得出社会平均的投资生产率。令个体、私营及外资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比重为w可行的投资生产率仍然可以达到3.22。(O兰w主1),那么剩下的国有、集体及股份制经济比重就为1一w,加权平均就可得社会平均投资生产率为:Vr叫.43×、v+3.22×(1一w)_3.22+1.21w4—2由于合理的投资率和经济自然增长率成正比,而我国的经济自然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10%,因此,根据公式1.18,可得经济以不超过10%的速度增长时,我国合理的投资率RK,也不应超过:RK,;1.1“3.22+1.2lⅥ,)4-3从上式可以看出,我国合理投资率的上限取决于高效率的个体私营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比重越高,维持充分就业均衡所内在要求的投资率就越低。容易算出,当其比重为O时,也就是当w=O时,投资率不应该超过34.2%,随着比重的提高,合理投资率上限变低。就当前所有制结构条件下来说,由于当前的固定资产是以前若干年的投资所形成的,那么,计算不同经济组织在经济中的比重,还必须考虑投资的平均使用年限问题,1990年后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均高于11.5%,所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低于9年,考虑到投资的平均投产周期为1—2年,这就是说目前使用的投资可认为是近10年内形成的。由于我国1992年后10多年内,固定资产中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3%(其中个体私营经济高于外资且呈上升之势),而国有、集体、股份制经济整体比重为77%(其中国有经济呈下降趋势),所以,根据4.3式可得我国投资率不应该超过31.4%。探讨合理投资率的上限必须在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背景下进行,同样,就合理投资率的下限来说也是这样。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从我国已有及世界各国的投资率经验来看,即使我国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我国的合理投资率也不应低于18%。所以,随着我国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比重提高,我国合理投资率应该逐步收敛在18%一34%这个区间之内。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在高位上持续提高,1997—2004年的平均投资率为40.2%,已经远远超出了18%一34%的区间。图4.1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率情况。图4.1固定资产投资率变化曲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投资率已经超过1993年成为历史最高。1998—2004年的平均投资率为41%,明显高于1979一1997年的平均投资率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投资率要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也比一些国家历史上处于类似发展阶段也要高一些。比如在2002年,美国的投资率为18.2%,德国的投资率为18%,英国为16%,日本为26%回,而中国在同时期的投资率高达41.36%。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自{投资率大体在30%一35%之间,韩国基本在37%以内。4.2中国高投资率的原因对我国近年的经济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我国高投资率的原因主要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业化推动。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曾有过专门的阐述。钱纳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工业化阶段大约是人均收入200一3600美元的一个阶段。其中,人均GDP在200一4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始阶段,在400—15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在1500一36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人均GDP达到200美元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后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1000美元。按钱纳里的划分,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其中的制造业比重较大且相对稳定,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比重上升加快,要求的投资也相应更多。在工业化过程完成之前,我国投资率仍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2、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8姚枝仲:“中国的商投资牢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9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福利分房逐步取消,使长期被压抑的需求迅速释放。因此,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从1998—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从3614亿元增加到】5759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1.7%,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17.47≤)高4.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12.7%提高到2004年的18.8%,2005年经过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这一比例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达到17.8%。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消费有其双重性,对个人而言,住房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投资品。既能促进装修等消费,也会抑制其他消费。旧下,住房通常是福利性消费,不需个人直接支付消费成本,个人收入可以更多地用于其他消费;在新下,住房逐渐成为商品,个人消费时需要直接支付费用,这必然挤压个人的其他日常消费。2004年个人购买商品房已占商品房销售的90%以上。这也是为何现阶段投资率高、消费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3、积极财政。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国内需求,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通过发行国债带动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2005年间,国家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900亿元,由此形成了数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经过若干年不断的追加投资,国债投资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出来,形成了较强烈的投资惯性,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表现尤为突出。如,总投资262亿元的青藏铁路、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lO多万公里的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屋改造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同时,在国债资金带动下,民间投资主体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几年来积极财政的累积效应逐渐释放促进了我国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率快速升高。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外商投资环境迸一步改善等多种因索的影响下,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投资,一些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8年(1998—2005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5亿美元,比前19年(1979—1997年)的总和还多1804亿美元。利用外资又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达到71%,比1998年提高1417个百分点。与此相伴,一些高耗能产业也在向我国转移,许多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进入我国的。2004年我国已成为钢铁、铝锭净出口国。5、城市化假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自建国以来迅速提高,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停滞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1952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5%,改革前夕的1978年为17.9%,到2005年底,已达43%。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必然带来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另外,城市的积聚效应将使在城市的投资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城市化本身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促使投资增加。造成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微观因素主要有:1、利润及预期利润的增加。根据投资理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投资人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将来获得利润。目前我国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投资收益及预期收益好都有所提高。从2001年起,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率呈现连续上升的势头,面对良好的盈利状况,企业家投资信心增强,良好的盈利预期促进了投资较快增长。2、地方追求政绩。各级的行政干预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还没有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互相攀比,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眼下的高投资回报率具有一定“虚”的成分,难以持续。近些年,由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一些重化工业的大规模投资,引发了对钢材、水泥、能源、化工等相关行业产品的需求,使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猛涨,投资回报率提高,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局面和高投资回报率,又会刺激上述行业的投资,新一轮投资又会对基础设施和上述相关行业产品形成新的需求,如此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循环。一旦这种循环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投资回报率就会迅速降低,对钢材、水泥等行业产品的需求将很快下降,进而导致这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相关企业的还贷能力明显下降,银行的呆坏账也会上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地方在这一封闭循环中起到了加速和放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政绩考核机制不含理,片面地以发展快慢作为政绩衡量的主要指标,刺激了地方的扩张性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转让制度的缺陷和地方权力过大,使得地方靠“借贷”进行投资扩张成为可能。这无形中进一步加大了高投资的风险。4.3降低我国高投资率的建议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长迅猛,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需求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规模过大,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投资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生产过剩,进而引发新的通货紧缩,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投资率过高的状况,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货币方面,建议采取稳中有紧的货币,控制贷款的过快增长,降低一般投资规模。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建议财政方面,在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的现有水平下,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既可以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又可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还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适当减少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参考文献1、杰弗里.萨克斯著,费方域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w阿瑟.刘易斯,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4、杜两省:《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5、刘正山:《新编固定资产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6、Scott,M.绝:”Thecollt曲嘶onofInvesⅡnenttoGrowtll”,ScottishJo啪alofPo腼calEconomy,V01.28,No.3,Lon鲫aIlGroupLirnited,198lWbrldBank:”TechIlicalChangeaIldtlleAggregateProduction7、TheFunction,ReviewofEconoIllicandPubIic8、Ahn,Kookshin2003:AreEastAsianeconomicdeVelopment,、厂01.28,No.1Policy,’,C锄bridgeUniVers至tyPress,1993economicsdyn锄oicaJlye蚯cient?Jo啪alof9、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上下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lO、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邺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2、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3、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014、邱华炳、孙健夫:《中外宏观投资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5、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6、耿明斋,胡晓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考”,《经济学动态》,1999.1117、裴春霞:“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学习与探索》.2000.618、刘金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119、郑思齐:“中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20、杜丽群:“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l、罗云毅:“关于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的若干问题研究”,《投资研究》,1999.422、胡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西南金融》2004—24、周景彤:“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与展望”,《中国经贸导刊》,2005.2225、陈朝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v26、王天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研究”,《经济问题》,2004.1227、夏和平:“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分析与我国未来选择”,《特区经济》,2006.128、高杰;“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师》,2006.129、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学习与探索》,2005.630、蔡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宏观经济研究》,2005.1231、刘树成:“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宏观经济研究》,2005+1232、刘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与宏观”,《经济科学》,2004.233、欧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优化控制分析”,《经济师》,2004_234、王彤:“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物价》,2003.635、陈汉臻:“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方向研究”,《统计研究》,2003.936、胡永平:“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3.237、侯荣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益分析”,《财经大学学报》,2002.1038、刘金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139、姚枝仲:“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9后记三年的寒窗苦读,数月的笔耕劳作,我的硕士论文终于可以脱稿,也意味着我即将离开美丽的华师大、美丽的丽娃河。本文是在我的导师聂丹副教授以及吴信如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他们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我要深深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与帮助。我的导师聂丹副教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为人谦和。在我就学期间,她经常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我谈学习、谈人生。不仅教我认真做学问,更劝我踏实做人;不仅关心我的学习,更关心我的生活。我将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把这些牢记在心,时时鞭策自己。、感谢我的室友以及好朋友们,在平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积极的跟我交流思想,给了我无私的支持和鼓励,我将带着这些温暖、这些友情去面对我今后更长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