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列宁新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列宁新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九壹网


------------

论文题目: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思想及其

当代价值

浅谈列宁新经济的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列宁新经济是在战时主义失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是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指出要现实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向资本家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并揭露其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 当代价值 基本思想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这里,认为列宁的新经济对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之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因为新经济探索出一条像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因而,“研究和探讨‘新经济’,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新经济思想的提出

列宁新经济思想提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战争和实行战时主义所导致的国内出现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月胜利后,列宁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高度要求苏俄与德国谈判,缔结和约,退出战争。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人会通过了与德国签订利约决议案。英德之间不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战争。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正是在这以后,苏维埃政权获得了一个和平喘息时机,党和国家政权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和发展生产上,展开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最初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很快就被1918年夏季开始的十四个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所中断.在苏内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形势,实行了“战时主义”,即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实行计划调拨制和分配制,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这一,有力地支持战争,使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战胜了国内的白匪叛乱。但是这一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利文化建设则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1921年春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于“新经济”,列宁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就不能在这经济破坏的小农国家内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主义”所引起的政治危机表现为苏内政局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为:一是农村的许多地方,如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行骚动和,杀害农村的苏维埃工作人员,毁坏农村生产机器和其他

生产资料,烧毁国家的粮食仓库,二是在大中城市,工人阶级队伍不稳定,一部分工人离开城市和脱离工人阶级队伍,到农村去寻找生路,使城市工人的数量锐减,另一部分工人则在工厂里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国家的不

满意和不理解;三是1921年3月初发生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即苏维埃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城,一部分水兵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要求建立没有党人参加的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苏内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对苏维埃政权构成直接威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不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战争及在这一背景下推行的“战时主义”影响,苏俄生产力水平倒退了几十年.

的国情是苏俄实行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苏俄当时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列宁指出,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他还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因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由此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度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主义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基于对“战时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苏情的正确把握,列宁和俄共提出有别于“战时主义”的“新经济。”即改变了国家的粮食,由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税制,改变了禁止买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允许自由贸易;改变了所有制的,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发展,并且实行租让制,即一部分国有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让他们到来经营等等.

二、新经济的基本思想

列宁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的途

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新经济是由当时苏俄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其国情所决定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举措。其实质不仅仅在于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探寻了在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正如列宁所说,实行新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途径的唯一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新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一次伟大的探索、实验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 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认为,在宗法式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结构中,占优势并对社会主义形成威胁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这种情况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以实行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为重要途径。

2. 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是新经济的主要内容。

粮食税是新经济的启动点,是从“战时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意味着可以把最必需(对和工人来说)的粮食作为税收来征收,其余的粮食,可以用工业品与农民交换。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恢复工业生产,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

贸易自由是实行粮食税以后必将出现的结果,苏维埃在国内战争时期明令取缔一切自由贸易,想用战时主义正面进攻的办法,去攻破城乡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实行实物税就不能不恢复流转自由,好让农民用税后剩余粮食去交换他们所必需的工业品。恢复贸易自由是农民的经济要求。列宁指出“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这就离不开地方流转自由。”在小农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一定程序的流转自由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分析指出,掌握工业和工厂的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同农民建立流转关系,掌握一定数量商品的国家,把这些商品投人流转,就能活跃农业,并且能使国家用工业品换得粮食,以满足城市、工厂和工业的需要,“那么在恢复经济流转的情况下,国家政权就能够仍然保持在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得到巩固”。

列宁在报告中提出实行流转自由和商品交换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但当时在理论上只是从小农经济的存在看到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用实物税和一定的流转自由的办法,建立起工农之间的直接联系,来拯救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后来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在《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论合作制》等著作中指出,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活跃商业,使社会主义大工业通过商业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列宁在《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提出和阐发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是直接针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但它对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也有普通的现实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对待商品交换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是禁止、堵塞商品交换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允许其发展,采取正确的引导和发展壮大社会主义

经济呢?前者是愚蠢的行不通的,只有后者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列宁的这一报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它可以提高我们对执行党的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增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贸易自由又会导致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对此不应实行“堵”的办法,而应实行“导”的,即努力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人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是在无法拿出小农所需要的全部工业产品来向小农交换粮食和原料条件下的唯一合理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包括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赁制。

3. 要现实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向资本家学习。

对于资本主义,应该放到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背景下来分析。“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因为与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它与现代生产相联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而应利用资本主义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来促进社会主义。要学会管理,就要向资本家学习。列宁主张党员应该“向那些有知识的人(专家)和有组织大企业经验的人(资本家)学习”,而不管他是承租企业的大资本家,还是代销商,抑或是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等等。

此外, 列宁关于新经济的基本思想是从苏维埃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却不仅仅局限于苏维埃,而是对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经济是适应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但其许多方面也适用于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三、列宁新经济的当代价值

列宁的“新经济”不仅使当时的摆脱了严重的危机,化险为夷,而且其中的许多思想具有超越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使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主要办法。我国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环境保护、人口和就业压力、城乡区域差别、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矛盾和难题。而这些矛盾和难题的解决,依赖于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力发展上去了,我们才可能在一定速度的基础上追求质量和效益,完成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向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营造出生态经济。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才可能具备较强的国际谈判和竞争能力,从容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二)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的根本途径。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

(三) 重视基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取得,主要取决于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占有。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保障基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四)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列宁的新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我们社会主义来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苏维埃政权能否和资本主义中进步的东西结合,以及结合的好坏。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成果。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我们应大胆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总之,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都可以用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对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意义

列宁的新经济虽然制定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但他的一些思想对新世纪的国际主义运动、对新世纪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他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应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列宁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立足于当时的国情,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社会主义家在发展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其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站稳脚跟,才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存活下来。否则就会衰落,就会被淘汰。最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战时主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产生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1921年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此关乎新生社会主义政权兴衰存亡之时,列宁果断而又明确地提出了对有深远影响的“新经济”。“新经济”不仅使当时的摆脱了严重的危机,化险为夷,而且其中的许多思想具有超越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苏联党和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1卷[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5]宣传部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社,1995.

[6]殷秋明.论列宁“新经济”及其当代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2001(5).

[7]俞良早.俄共(布)的建设与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8]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9]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J.党校出版社,2001,3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443.

[11] 列宁全集第41卷[M].215.

[12].在庆祝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社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1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443.

[15]列宁选集第4卷〔M〕.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