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习诗歌范文3篇

学习诗歌范文3篇

来源:九壹网
学习诗歌范文3篇

怎样学习古代诗歌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而特别受到学生青睐,但诗歌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遵循其规律,学习鉴赏和解读诗歌。下面就诗歌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前提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指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背景知识,才能了解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进而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 才能更容易把握同时代作家具有的共性。

二、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 是一篇诗词的眼目,指的是作品中的点睛传神之笔,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整首诗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眼的设置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顿时灵化。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读到这里一片春意迎面而来。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指的是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陆机的《文赋》里有一句极为精粹的名言:”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含义是说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或词语总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2.用典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以精炼

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最。 3.词性活用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比喻,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如“燕山雪花大如席”;对偶,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三、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有意境。简言之,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

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咏诵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指出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其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总之,只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 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就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非诗歌文本教学中的诗歌学习

诗教是中国的传统,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有着极好的诗教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只能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非诗歌文本的教学中,结合不同文本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学习诗歌,以充分发挥诗教的作用。 一.课前――搜集与文本有关的诗歌

为了增加读诗的数量,扩大读诗的范围,我们在教学每一篇非诗歌文本前,都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该文本的具体特点,自己搜集一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诗歌。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之前,学生搜集的诗作有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

不识愁滋味》、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教学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之前,学生搜集的诗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曹操的《短歌行》等。

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是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读诗的积极性,因为为了搜集到更多更好的诗作,学生们就不得不上网浏览,不得不跑图书馆阅览室,不得不去翻阅各种各样的诗集和诗歌报刊。其次,虽然这种读法对学生来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但它可以使学生明显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领略中国诗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再次,这种做法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泛读、略读和速读的能力,为以后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准备条件。 二.课上――将搜集到的诗歌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有些作品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一节课,学生还是不甚理解,但若用比较法就会容易得多。因此,我们教学每一个文本时,都应该从搜集到的诗歌中精选几首跟文本关系最密切、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思想和情感都比较难把握的作品。郁文的内容是描写秋的清、静和悲凉,借以抒发那落寞孤独的清愁,但全文竟不着一个“愁”字。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就将该文本跟辛弃疾的《丑奴儿》来比较阅读。辛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本身不就是答案吗?郁文的表现手法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理解呢?用李煜的《相见欢》来进行比较阅读,理解起来就显得很方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中哪一景象,哪一词语不透出一股情感呢?即使是“西”、“钩”、“梧桐”、“秋”,这些名词儿,也露着活鲜鲜的愁思。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叫情景交融。

通过比较阅读,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加深对选学诗歌的理解,进而也就会更加真切地体味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独到之处,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课下――尝试着写一点诗

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适宜写诗;同时,中学生又有着极强的模仿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后,很容易做到“不会写诗也会吟”。但是,

由于中考和高考对诗歌这种文体写作的,平时教学中我们几乎忘记了学生还可以写诗。其实,随着读诗背诗数量的增加,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欣赏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诗歌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大,有时会萌发出写诗的欲望。这时,老师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一点诗。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诗作,让学生运用“仿写”的形式模仿他人的诗来写;还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用诗歌的形式写几句读后感写评论什么的。如,学习《荷塘月色》后,有学生写了这样的小词:“荷花红,荷香浓。喜淡愁亦淡,月色正朦胧。蝉唱蛙鸣千般闹,我心如塘水自清。”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后,有学生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士为知己死,千古传英名。信陵今若在,何处寻侯生。”这两首诗,前者概括文意,后者发表感慨,不仅扣住了文本的内容,而且也有比较浓郁的诗味。对这类喜欢诗歌、愿意写诗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诗歌创作;而对于个别对诗歌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也不必强求他们去写诗,顺其自然即可。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中国历代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曾从诗歌中汲取过丰富的营养。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尤其应该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一点深邃和宁静,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仇丽妍,教师,现居山东莱西。学习诗歌兴趣激励方式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包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更能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趣。优秀的诗篇承担者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涵永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光是诗歌就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如王维的《观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古体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形式更加自由,是自由诗(新诗)。优美的诗歌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欢。但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初级中学的学生对新诗却很不感兴趣,对新诗的学习很厌倦。教育

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对诗的理解能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是很难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的,学起来很茫然,久而久之,看到诗歌就头疼。 为什么学生对新诗毫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考就是指挥棒,中考考什么,什么就是重点。而新诗是不在中考考查范围内的,对于诗歌的考查只限于古诗文填空和近体诗的赏析,所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应试教育期间,首先教师就对新诗的教学不重视,对于新诗的授课只限于让学生读读,教师分析点拨,根本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很难真正把握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二是要真正体会新诗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一见新诗就发愁:诗人这是想抒发什么感情呢?根本打不开诗人心灵的大门。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新诗就成了被师生遗忘的角落,根本没有发出它那耀眼的光芒,成了被尘土掩盖的珍珠。如今素质教育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因为初中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十七课二十三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对新诗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新诗的能力刻不容缓。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准确的捕捉诗人的思想感情呢?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兴趣的培养在于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这与朗读的好处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朗读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诗的理解,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诗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样

看来,只要注重朗读训练就有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而且从学生本身来看,朗读也是他们所喜爱的,学生喜欢朗读继而也会喜欢所朗读的内容。这样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在师生面前一展自己的朗读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对诗的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针对这一情况,朗读可四个阶段进行,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一阶段是: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这一阶段的要求是能流畅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这样要求不难达到。效果检查可在自习课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负责让每个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放手人学生自主完成,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意象,为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把握诗的感情打下基础。在所有学生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告诉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理解诗的内容为前提,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读诗要读出感情来。感情是可以读出来的,因为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的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至于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要告诉学生,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这样作者的感情会在朗读中自热而然的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去研读作者所处的年代,诗的写作背景,诗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中,感知诗的形象,深入的感受诗的意境,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才能读出准确的感情。学生喜欢朗读为使朗读读出感情,他们会很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内容,把握感情。对于内容教师只能进行关键性的点拨,不宜多讲,否则面面俱到会使整首诗索然无味,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要指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一九三八年祖国所遭受的一切,从而很容易知道诗中的“鸟”表面上说的是自然之鸟,但实际却另有所指,象征那深情热爱祖国这片土地的一代诗人;而诗中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我们也不能落得太实,而要加以虚化,领会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那这首诗的主题显然是爱国,但全诗没出现过一次有关爱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时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对诗歌的兴趣,而现在以朗读为核心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读出感情,学生会主动去深入理解诗的形象、诗的内容,在探讨中把握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带着兴趣完全主动的去学习,自然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一个小小的有关诗的内容、诗的感情的发现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第二阶段是课堂朗读大展示:在这一阶段尽量让每个学生得到朗读的机会,不点名,谁想展示就展示。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活跃。再是做好点评T作,一名学生朗读完后,学生踊跃发言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指出该生的优缺点,让他加强不足方面的训练,这样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及感情的把握,点评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处教师进行点拨,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感情忧郁、愤怒,但对祖国是深沉的爱。第三四节写祖国的现状,蒸蒸日上,感情积极高昂同样饱含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虽都是对祖国的爱但读起来语调、语速都不一样,教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讲解了诗的内容,把握了诗的感情。二这是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然后听磁带,听名家范读,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反复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第三个阶段:师生比赛,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难光说不练,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露一手,在课堂上和学生朗读比高低,让学生做评价。在这之前,教师当然要好好准备,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再是用于面对学生提出的不足之处,虚心接受,努力改正,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这一环节学生的气氛再次高涨。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身手。这样环节也不限定人数,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提高。第四个阶段:学生和名家大比拼。这需要将学生的朗读录下来,这样才有一个清晰的比较,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己的水平,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和名家的差别,这样才能有大的提高,而气氛又达到一个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注意不要让名家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给学生多次录音,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教师还要适时教育:熟能生巧,朗读的次数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要勇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

步。

通过四个阶段的朗读,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而且由于朗读促进学生主动的感知诗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平常令学生头痛的诗歌提高朗读,学生都喜欢了,诗歌的教学目标很轻松的实现了,一切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学生告诉我说,现在看见诗就想读一读,就想去看一看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在开始喜欢诗歌了。这样看来,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只要开动脑筋换个角度,改变以往令学生厌倦的做法,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虽还是那些学生,他们的精神状态却大大改变,那么这样的教学学生喜欢,教师也高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