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oct.2012 No.5 Ser.No.105 第5期总第105期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白_==;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女性发展的理论审视及 口 、 温航亮,安春焕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运动在理论上受西方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的影响,追求以男性为标准 的男女绝对的平等,但当时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社会分工又阻碍了此一目标的实现。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吸收西 方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承认男女差异基础上的真正的男女平等思想,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容,在男女平 等与社会分工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正确继承中西方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的女性道德和女性发展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性发展;理论审视;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012)05—0006—05 On Theoretical Survey of Women’s Develop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under the View of Marxism .WEN Hang—liang,AN Chun—hua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 1201,China) Abstract: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influenced by the the— ory of the ifrst wave of Western Feminism,aimed to achieve the male—standard equality between sexes.But it was blocked b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duction status.To build the socialist female moral and female development views,we should make the Marxism rich in theory by inheriting the real gender equality theory of the second wave of Western Feminism which based on the approval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xes,and should seek the equilibrium point between gender equality a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d west— ern cultures. Key words:Marxism;women’s development;theoretical survey;enlightenment 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我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封建意识残余 在一定条件下依然有其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 在女性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 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两性平等和女性发展的 问题上,依然存在着部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2—06—11 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状 况相适应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过程的必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礼》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项目编号:913一E50921) 作者简介:温航亮,男,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博士;安春焕,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6・ 然现象。 一追求以男性为标准的男女平等,这体现在种族平等、 男女平等的人人平等的民主政治化进程中;第二次 浪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着眼于男女之间 的差异,追求体现男女差异下的真正平等,以吉利根 1982年出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与妇女发 、“不同的声音”:近代以来女性发展的理论 审视 近代以来,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运 动的影响,中国的女性运动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辛亥封建统治秩序的成功,女性 运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新文化运动时期, 女性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进入高潮, 展》一书为其代表。吉利根在书中批判了以弗洛伊 德、埃里克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为代表的理论学 说,认为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几种模式都犯了同 样的错误,即都是把男性的抽样研究作为他们理论 建构的经验基础,就是说,把男性的道德发展作为整 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女性运动呈 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从思想上以西方女性主义 思想全面批判封建女性道德;二是从接受西方女性 思想的影响发展到以之为理论武器来指导中国 的女性运动。这决定了此后的女性运动, 一方面是对封建女性道德的反动,另一方面又是西 方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但由于其对封建女 性道德的批判往往有失于简单的否定,而其所倡导 的来源于西方的女性道德在当时又缺乏经济基础, 这使得其批判并没有能够真正消除封建女性道德在 现代中国的影响。这种不彻底性导致中国当代女性 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受到封建女性道德的影 响和制约。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指导女性发展的实践, 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 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保障女性权益的 法律法规体系、组织机构体系等已基本形成和完善, 在各级妇联的有力推动下,女性基本权利的实现不 断取得新进展,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各方面都得到 了很大提升,女性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由于封建礼教残留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于人们的 观念中,现实的社会生活还存留很多男尊女卑的旧 思想,歧视女性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如:在家庭和 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对女性的偏见,农村特别是 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女性还没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 机会,用人单位往往设置门槛导致女性就业形势相 对严峻,女性在参政比例上远远低于男性,等等。要 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引导形成正确 的社会主义女性观,显然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以来 的女性运动进行理论上的反思。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西方对男女平等的价值追 求,主要表现为两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①[ ] -8)。 第一次浪潮发生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 个人类的道德发展,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女性的道 德发展。吉利根为此喊出了“另一种声音”,要求从 女性的角度,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建构男女平 等,由此提出了旨在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 关怀伦理理论。 吉利根关怀伦理理论的提出,是女性发展理论 上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封建女性道德是以承认 男女差异为前提来论证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合理性 的。董仲舒“阳尊阴卑”思想不过是男女差异的一 种抽象表达,而“三从四德 、“女主内”等封建女性 行为规范所要求于女性的,也恰恰根基于女性异于 男性的自然差异,由此形成的女性道德就特别强调 女性柔顺、卑弱、服从等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 来看,如果封建社会建立在男女差异基础上的男女 不平等状况,是女性发展理论的肯定阶段,那么,西 方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追求以男性为标准的男 女平等,则是否定阶段,而第二次浪潮追求承认男女 差异基础上的真正男女平等,则是否定之否定阶段。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吉利根关怀伦理从理 论上将女性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是实现男女之 间真正平等的不可逾越的理论前提。 从时间上看,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运动显 然只能受到西方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影响。 从内容来看,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也是以男性为标 准的男女平等。因此,发生在中国的这次女性 运动,从理论上应归属于西方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 浪潮。而西方第二次女陛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关怀伦 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还处于介绍阶 段,事实上并没有能够真正影响到国内的女性 运动。这种理论上的滞后,对我国的女性运动 显然存在着不利影响。 对于今天正指导中国女性发展事业的马克思主 ・1・ 义妇女观来说,应当开阔自己的眼界,积极主动地在 社会主义女性发展的实践中吸纳西方女性主义第二 次浪潮的理论优势,丰富我们的理论内容,使其更加 正确地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女性事业向前发展,实现 真正的男女平等。 二、生产力条件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本质 我们探究封建女性道德的本质时可以发现,男 女不平等的现象其实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决定 的,其实质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以性别为划分标 准的社会分工的体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 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 合的生产关系。”[31( 中国自古便以农立国,农业 生产是我国社会生产的基础,而“男,丈夫也,从田 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说文解字》)。在当时的 生产条件下,男性凭借其自然特性而成为经济的支 柱,“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 劳动比较起来已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 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4](P162)。女性只 能处于依附地位,从事的主要是桑蚕、纺织、处理家 务等辅助男性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女性相对于男性 的不平等地位。 恩格斯认为,“妇女的,只有在妇女可以大 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 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 工业才能办到……”[ ]‘H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 是西方近代以来工业、科技等的推动,女性 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开始慢慢改变,她们走出家门、 走进工厂,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相对于男性的依附地 位,获得了一定的性。在这种条件下,女性的主 体意识开始觉醒,她们要求获得男性在社会中所拥 有的一切权利。这是女性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根 本推动力,也是封建女性道德必然瓦解的根本原因。 但问题是,恩格斯只是说明了女性的一个必要 条件,即女性参与社会劳动是女性的开始,只有 首先具备了这个条件,女性才是“可能”的。何 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女性已经大规模参与社会 劳动,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女性在社会分工中依 然处于不平等地位。如:同工不同酬,认为某些职位 更适合男性,等等。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今天,尽 管我们的生产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女性已经 逐渐从家务劳动中出来,但这种发展并不足以 .8. 完全消除两性在社会分工时受限于自然特性的问 题。如果说,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是由 于女性在主体意识的觉醒中欣喜若狂而忽视了这一 点,从而在高度自信中要求获得以男性为标准的一 切权利,那么,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者们则已经 注意到了这一点,并由此调整自己的理论思考,试图 阐释女性天生异于男性的伦理向度,要求正视女性 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现实,从而实 现真正的男女平等的理论目标。 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男女不平等现象,固然有 封建意识死而不亡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这也是 由当前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正 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需要社会 存在合理的分工,因而社会中的部分工作因其特殊 需要而更适合于男性承担(当然,也有部分职位更 适合于女性承担),这种生产力现状必然造成当前 两性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要彻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 现状,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需要我们不断地推进经 济改革,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使生 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 变革”『5¨( ¨。在社会主义阶段,尽管我们在公有制 的下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但由于生 产力发展的阶段陛,我们不可能真正消除一切社会 分工的差别,也就无法避免两性在分工上的差异。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的,女性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以后才能获得。 只有“在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 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 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r,3o5一 我 们当前所能做的,便是在当前生产力条件下,在两性 真正平等与社会分工之间寻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建立适合于当前时代条件的社会主义女性观,为实 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做准备。 三、对当代女性发展的启示 那么,以上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女性发展所 进行的理论审视,对于当前中国的女性发展有着怎 样的启示呢? (一)社会主义女性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 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在春秋战国 时代遭到了破坏,而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到 汉朝建立之时,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已经 取得了统治地位。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大一统政 治格局,作为上层建筑,势必要求维护和强化其经济 基础,因而要求围绕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 继承和吸收文化成果方面,应当从狭隘的女性道德 视域中出来。也就是说,女性道德的建构是以 女性全面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前提的,而不应 局限在对此前的女性道德的批判继承方面。如果理 论的视野还只限于 ̄tl:N地继承传统女性道德,而不 是面向全部人类文化,则依然是男权制的话语。 的道德规范。董仲舒在《公羊春秋》学的基础上融 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的理论,提出了“阳尊阴卑” 的学说体系,由此确立了“夫尊妇卑”的封建女性规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和否定,往往有 失于简单之嫌。启蒙思想家们为了迅速确立新思 想、新风尚的地位,不惜以彻底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为 范,并通过白虎观会议以官方文献的形式确立为国 家意识形态。而围绕这一核心思想,“三从四德”分 别通过扩大化解释和创新性诠释成为封建女性道德 的基本规范,通过制度化与内化的双重过程取得了 社会尤其是女性的认同 J。可见,封建女性道德的 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汉初开始到班昭认同,经 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我国当代女性道德的建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的新型女性道德,即使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的女性 道德算起,到现在也不到100年。而如果从现代经 济取得初步成果的改革开放算起,则只有短短 的三十几年。尤其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 处于转型的过程当中,完成生产力的全面和发 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问。因此,当代女性道德的 建构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 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其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充 足的认识。我国虽已取得了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政 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②,如何抓住 历史机遇,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 软实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命题。仅有经 济基础的促进,并不足以完成当前女性道德的建构, 还需要社会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文 化实力增强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也是我国当前女性道德建构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发展应以批 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 在建构当代女性道德、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具 体措施方面,我们应当思想,确立一个更为广阔 的视野。由于我们所要确立的是以男女平等为目标 的社会主义女性观,因而新时期女性道德的建构在 代价,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他们在论战中故 意混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这两个概念,以彻底打 倒封建文化为由将传统文化也一并。这种做法 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适宜之举。“非再把他(指孔、 孟、老、墨)丢在毛厕里三十年。现只鼓吹成一个干 燥无味的物质文明,……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什么 国故,毫不嫌迟。” J( 他们认为,当时如果再不 发展物质文明,只怕有亡国亡种的危险,只有等我们 度过了这个难关,才有讨论继承传统的机会和资格。 我们现在不但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各方面都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实现了他们认可的“整理 国故”的条件。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在这样做了,“优 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 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 撑。”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来建构社会主义女性观, 当然也应以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为前提。 当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以发展马克思主 义妇女观的时候,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封建女 性道德,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在封建男权时代,女性 不得不通过男性来建立其与社会的联系。而今天的 女性已经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凭借其才智为社会做 贡献,作为“三纲”之一的“夫为妻纲”,以及原本只 是丧礼规范、后来被扩大解释为日常规范的“三 从”,在当前显然已不再具有任何价值。但与之相 关的一些思想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妻者,齐 也。”(《白虎通・嫁娶》)“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礼・郊特牲》)这要求人们珍视自己的配偶,两个 人的婚娶之道是上合于天地的,所以一旦结合就不 应该轻易地放弃对方。“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 也。”(《白虎通・嫁娶》)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应 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实现人生价值。至于妇 德、妇言、妇功、妇容“四德”规范,如果我们剥离其 ・9・ 中的男权制话语,进行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阐释,它无 疑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女性成就其道德指示出十分具 体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要求正确理解西方的 自由、平等思想 西方近代以来的根本精神就是自由、平等思想, 这是西方社会及其民主政治得以存在的精神内核, 也是马克思主义继承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当 代的女性发展来说,当然有必要批判地继承这一思 想,而对于我国女性则尤为必要。 前面说到,西方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提倡以 男性权利为标准的男女平等思想,而第二次浪潮便 反思了这一绝对平等的思想,辩证地提出了以男女 差异为基础的真正平等的思想。第一次浪潮存在的 理论困境,固然与理论的发展阶段有着重要的联系, 但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由 此带来的女性走进社会时的过于自负,显然也是其 重要原因之一。她们无视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要 求女性像男性那样工作,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才 有第二次浪潮的深刻反思。 我国当前女性在自身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显 然也存在与西方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一样的自负倾 向。她们刚刚从封建的女性枷锁中出来,很容 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 旧的封建女性道德规范已然解体,而新的道德规范 又没有及时形成,处于道德真空的边缘,在接受西方 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她们很容易偏向于强调个人的 自由而缺乏对平等的领悟(这事实是当前中国的普 遍问题),即在享受自己的自由权力的过程中,往往 是以伤害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 事实上,这种倾向也是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 文化的结果。“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中庸》) 这虽然不能说就是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但却与这 一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每个人都有“率 性”的权力,但这种“率性”显然不能仅仅是“尽其 性”,还要注意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这样才 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当前的女性道德建构显 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正如1868年12月5日马 ・10・ 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中所说:“我认为德国妇女 应当从推动自己的丈夫去为自身而斗争开 始。”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以获取人类的道路上, 男性是女性的天然同盟者,而不是相反。 总之,当前存在的部分男女不平等现象,本质上 是当前生产力状况在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我们要 求得女性的健康发展,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只能是 在男女平等与社会分工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要求 我们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既正视当前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男女不平等 现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建立符合时 代条件的社会主义女性道德,从而实现当前条件下 的有限的男女平等,又要保持对真正的男女平等的 理想追求,矢志不渝地向着主义社会前进。 注释: ①关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分期,学界存在着多种看法, 本文采用肖巍的两期说。 ②参见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党第十七届委员 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参考文献: [1] 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 及成就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1):23— 27. [2] 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 安春焕,温航亮.“三从四德”与封建女性行为规范的 形成[J].铜陵学院学报,201l,(6):78—79. [7] 吴稚晖.箴洋八股化之理学[A].科学与人生观[c].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