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隐居的词语

关于隐居的词语

来源:九壹网
关于隐居的词语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避世墙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用'避世墙东'谓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避世绝俗】: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布衣韦带】: 韦: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 ◎【餐松饮涧】: 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长林丰草】: 长:指深广。幽深广大的树林,丰茂的野草。本指野兽栖息之地。后比喻隐士隐居的地方。

◎【抽簪散发】: 抽掉发簪,散乱头发。比喻弃官隐居。 ◎【出处殊涂】: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出处殊途】: 见'出处殊涂',亦作'出处殊途'。 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处士横议】: 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

书人纵论时政。

◎【大山小山】: 1.汉淮南王刘安召集文人从事著述。2.南朝梁时,何点、何嗣兄弟二人一起遁世隐居。

◎【大隐朝市】: 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大闹市也可隐居。 ◎【东山之志】: 指隐居的念头。

◎【东山高卧】: 晋谢安隐居东山,不肯出仕的故事。 ◎【东门种瓜】: 原指秦东陵侯召平在秦灭亡后不仕新主,在长安东青门外种瓜。借指离官隐居务农。也比喻富贵的人后来贫困潦倒。

◎【杜门屏迹】: 指隐居不出。同“杜门晦迹”。

◎【杜门晦迹】: 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杜门绝迹】: 指隐居不出。

◎【遁世幽居】: 见'遁世隐居',避世而深居不仕。见'遁世隐居'。

◎【遁世离俗】: 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遁世绝俗】: 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同“遁世离俗”。 ◎【遁世遗荣】: 指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遁世长往】: 亦作'遁世长往'。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遁形远世】: 亦作'遁形远世',亦作'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遁身远迹】: 意思是避世隐居。 ◎【遁迹方外】: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遁迹销声】: 指隐居不出。

◎【发扬岩穴】: 岩穴:山洞,引申为隐居之处或隐士。表彰提倡不求功名的人。

◎【焚林之求】: 由于隐居在山林,故烧毁森林使他出来。比喻为求贤才而去毁林。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伏鸾隐鹄】: 伏鸾、隐鹄分别是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和陆云的别号。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膏肓泉石】: 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 ◎【高举深藏】: 高高地举起,深深地躲藏。指避世隐居。 ◎【高举远去】: 意为隐居避世。

◎【高举远蹈】: 远离官场,隐居起来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

◎【高人胜士】: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高人逸士】: 亦作“高人胜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亦作“高人胜士”。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高翔远引】: 飞往远方。比喻避世隐居。 ◎【高翔远翥】: 形容避世隐居。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高蹈远引】: 蹈:踩上;引:避开。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挂冠神武】: 指辞官隐居。

◎【盥耳山栖】: 盥:洗;栖:居住。相传远古时隐士许由,不愿接受尧帝的封让,躲到山里,用颖水洗耳,以免受传言的污染。比喻隐居不仕。

◎【归老林下】: 林下:指隐居之地。回到林间幽境安度晚年。 ◎【归老林泉】: 林泉:山林泉水之境,指隐居之地。回到林间幽境安度晚年。

◎【海怀霞想】: 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鹤鸣之士】: 品德为世人所敬重而隐居不仕的人。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戢鳞委翅】: 戢:收敛;潜:隐居。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箕山之操】: 见'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

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己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箕山之节】: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己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箕山挂瓢】: 意思是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江海之士】: 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角巾东第】: 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角的头巾;东第:即家乡。穿着普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隐居不仕。 ◎【解巾从仕】: 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仕:做官。结束隐居生活,出去做官。

◎【科头箕踞】: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指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旧时指舒坦的隐居生活。也指一种纵恣轻慢的态度。

◎【枯槁之士】: 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敛影逃形】: 隐蔽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林栖谷隐】: 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龙蛰蠖屈】: 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鹭朋鸥侣】: 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鹭约鸥盟】: 指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梅妻鹤子】: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南山隐豹】: 比喻隐居山林而不仕的贤者。

◎【泥涂曳尾】: 释义为形容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的样子,比喻贫贱而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后遂用作典故,以“龟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鸥鸟忘机】: 机:巧诈或权变之心。指像鸥鸟一样,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鸥鹭忘机】: 隐者恬淡自适,不存机心忘身物外。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披发入山】: 指离开俗世而隐居。

◎【被发入山】: 被:同“披”,散开。披散着头发,隐居在山林。形容与世隔绝,不问世事。

◎【妻梅子鹤】: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表示清高或隐居。 ◎【潜光匿曜】: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同“潜光隐耀”。

◎【潜光隐耀】: 隐藏光采。常指隐居。

◎【潜身缩首】: 潜:深藏;首:头。隐居不出头露面。 ◎【潜身远迹】: 指隐居避世,不露踪迹。

◎【潜遁幽抑】: 潜遁:隐匿、躲藏;幽抑:幽居。逃避世俗,过隐居生活。

◎【轻举绝俗】: 犹言避世隐居。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三径之资】: 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散发抽簪】: 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

◎【散带衡门】: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衡门,简陋的门户。

◎【山中宰相】: 南朝梁陶弘景隐居于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梁武帝时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唐徐夤《岚似屏风》诗:\\\"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后亦用以称有宰相之才而不用于世之士。 ◎【山林钟鼎】: 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 ◎【山林隐逸】: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山栖谷饮】: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

◎【深藏远遁】: 藏身于神秘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逃避尘世而隐居。

◎【神武挂冠】: 指辞官隐居。

◎【漱流枕石】: 犹言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 ◎【漱石枕流】: 旧时指隐居生活。

◎【望岫息心】: 意思是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望峰息心】: 息:停止。遥望秀丽的山峰,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就平息了。多指遁世隐居的超脱情怀。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做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霞友云朋】: 与云霞为朋友。指避世隐居。

◎【啸傲林泉】: 林泉:山林泉石,指退隐之地。形容自由自在,放旷不受拘束的隐居生活。

◎【削迹捐势】: 削迹:匿迹;捐:舍弃。隐匿踪迹,舍弃权势。旧指隐居。

◎【岩居川观】: 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岩居穴处】: 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岩居谷饮】: 住在深山洞穴中,饮食在山谷里。指隐居生

活。

◎【岩栖穴处】: 见'岩居穴处',谓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岩栖谷隐】: 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岩栖谷饮】: 指隐居山谷之中。同“岩栖谷隐”。 ◎【烟波钓徒】: 烟波:雾气笼罩着的江湖水面。钓徒:钓鱼的人。本为唐代张志和的别号。后借指隐居江湖的人。也指隐居者。

◎【佯狂避世】: 佯:假装;避世:指隐居不仕。假装疯癫,逃避世事。指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 ◎【养音九皋】: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羊裘垂钓】: 东汉严光少时与光武帝同学,当光武即位后,光乃变换姓名,身披羊裘垂钓隐居。后借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曳尾涂中】: 意思是拖着尾巴在泥路中爬行。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弋者何慕】: 弋者:射鸟的人。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旧喻贤者隐居,免落入者之手。

◎【遗世忘累】: 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 ◎【遗俗绝尘】: 指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因树为屋】: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隐君子】: 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后来借指吸毒成瘾或吸烟成瘾的人隐、瘾谐音。

◎【隐居求志】: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隐鳞戢羽】: 见'隐鳞戢翼',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

◎【隐鳞戢翼】: 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

◎【幽人之风】: 幽人:隐居的人;风:风格。指脱俗高雅的人。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成语,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渔海樵山】: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逾墙避命】: 越墙而逃,躲避被召之命。指隐士隐居不仕。 ◎【凿坏以遁】: 指隐居不仕。

◎【凿坏而遁】: 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凿坯而遁】: 指隐居不仕。同“凿坏以遁”。

◎【朝令夜遁】: 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

◎【振衣濯足】: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枕山栖谷】: 比喻过隐居生活。出自《后汉书·黄琼传》。 ◎【枕岩漱流】: 指隐居山林。同“枕石漱流”。 ◎【枕流漱石】: 旧时指隐居生活。

◎【枕石嗽流】: 指隐居山林。同“枕石漱流”。

◎【枕石漱流】: 枕:头枕着。头枕着石头,用流水漱口。指隐居山林。也作“枕流漱石”。

◎【置水之情】: 《后汉书.庞参传》:'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置水之清】: 见'置水之情',《后汉书.庞参传》:'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筑岩钓渭】: 筑岩:商朝大臣傅说在傅岩从事版筑;钓渭:吕尚在渭水边垂钓。指贤士隐居待时

◎【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敏博之学】: 骈体文之别称。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然朝廷制誥,縉绅表启,犹不免作对,虽 欧 曾 王 苏

数大儒,皆奋然为之,终 宋 之世不废。谓之‘四六’,又谓之‘敏博之学’,又谓之‘应用’。”

◎【望峯息心】: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鳶飞戾天者,望峯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亦作“望岫息心”。《南史·何点传》:“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 ◎【脣敝舌腐】: 犹唇焦舌敝。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名臣巨儒,唇敝舌腐,皆不报。”参见“脣焦舌敝 ”。 ◎【谢公扶病】: 谓不能隐居,未遂素志。典出《晋书·谢安传》:“ 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遗俗絶尘】: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清-戴名世 《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謫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絶尘之志

◎【雾关云洞】: 云雾缭绕的山关洞穴。指修道者隐居之所。 宋 晁端礼 《玉楼宴》词:“光阴到今二纪,算难寻前好,懒访仙居。近来似闻道,向雾关云洞,自乐清虚。” ◎【蝇头楷书】: 犹言蝇头小楷。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今年八十有五,犹时以新作见寄,蝇头楷书不减盛壮,斯可敬也已。”

◎【颜歜抱璞】: 战国齐人颜斶,隐居不仕。尝说齐宣王礼贤

下士,宣王悦服,请致弟子之礼,许以富贵。斶辞去,愿得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见《战国策·齐策四》。颜歜即颜斶。后用以指隐逸生涯。《后汉书·蔡邕传

◎【衡门泌水】: 谓隐居之地。清王韬 《原才》:“乱世而人才亦盛:或躬耕於陇亩之中,或诵读於草野之内。上虽弗之用,而衡门泌水,固有以自乐其天也。”参见“ 衡泌 ”。 ◎【顔歜抱璞】: 战国齐人颜斶 ,隐居不仕。尝说齐宣王礼贤下士,宣王悦服,请致弟子之礼,许以富贵。斶辞去,愿得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见《战国策·齐策四》。颜歜即颜斶。后用以指隐逸生涯。《后汉书·蔡邕传

◎【三教布衣】: 南唐诗人陈陶自号。陶通释、老,善天文历数,隐居,后不知所终。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 唐陈陶,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 三教布衣 。” ◎【三徵七辟】: 谓累次征召。征,天子之召;辟,州郡之召。《晋书·孝友传·王裒》:“於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丹阳布衣】: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丹阳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后以“丹阳布衣”指退隐不仕者。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一:“ 丹阳布衣客,莲渚白头人。”曾益 等注:“《姓谱》:

◎【五大夫城】: 古地名。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北魏郦道元 《水

经注·易水》:“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逕五大夫城 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又名五公城。

◎【介山之志】: 春秋晋介之推功不言禄,隐居介山 。后人称其志为“介山之志”。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一马之田,介山之志愈厉。” ◎【午桥泉石】: 唐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擅权,于 洛阳 郊外建午桥庄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后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宋周密《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谢方叔 惠国 ,自寳祐免相,归江西寓第,从容午桥泉石凡一纪餘。”参见

◎【水南山人】: 指唐温造。造隐居洛水之南,砥砺名节, 乌重胤辟河阳幕。累官至礼部尚书。唐-韩愈《寄卢仝》诗:“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僕从寒閭里。”亦省称“水南”。 ◎【水北山人】: 唐石洪的别号。石洪曾隐居十余年,后仍出仕。唐-韩愈《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宋-张孝祥 《西江月·蕲倅李君达才起兵河东》词:“不识平原太守,向来水北山人。世间功业谩亏成,华髮萧萧满镜。

◎【竹中高士】: 谓竹林中的隐者。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竹中高士》:“ 乐城张廌隐居颐志,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常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廌逃避竹中,不与相见,

一郡号为竹中高士。”

◎【伯成子高】: 唐尧时人。相传尧治天下,他立为诸侯。 尧授舜、舜授禹时,他认为“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就隐居耕种。见《庄子·天地》。亦省称“伯成”。唐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诗:“舜昔授禹,伯成 耕犁 ◎【沈郁顿挫】: 深沉蕴藉,抑扬有致。《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鬱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沉鬱顿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言

◎【陆通歌凤】: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陆通歌凤”为避世隐居的典故。唐-元稹《放言》诗之四:“宁戚饭牛图底事? 陆通歌凤也无端。”

◎【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禧父兆凤,于明 亡后削发隐居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 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

◎【织帘居士】: 指南朝齐沉驎士。驎士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隐居不仕,不与人物通。见《南齐书·高逸传·沉驎士》。清吴伟业《芦笔》诗:“採箬编蒲课笔耕,织帘

居士擅书名。”

◎【养音九臯】: 比喻贤才隐居修德。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南朝宋王韶之《赠潘综吴逵举孝廉》诗:“育翮幽林,养音九皋。”

◎【浔阳三隐】: 指晋周续之、刘遗民、陶潜。因三人皆隐居浔阳,故称。《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续之﹞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跡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徵命,谓之潯阳三隐。”

◎【耐辱居士】: 唐司空图的自号。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 ,作亭名休休,作文以见志曰:“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墯,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作《耐辱居士歌》:“白日偏催快活人

◎【轻举絶俗】:犹言避世隐居。《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絶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