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洛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之圣地,是中华文化之源、文明之本、三教祖庭。以各类文物为依托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但凝聚了中国历史各个阶段的精华,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份额,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现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遍布洛阳各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但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促进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概括起来,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有形资源。可分为8小类:
遗址类: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从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来看,已探明并发掘的有夏朝二里头遗址、商都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既是我国都城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灿烂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古墓葬类:洛阳已发掘的古墓葬数以万计,以洛阳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古代墓葬群,尤其是邙山古墓群最为壮观,是中国的“金字塔”。此外,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后梁宣陵、后晋显陵、烧沟汉墓、西周贵族墓群、东汉刑徒墓、伊尹墓、狄仁杰墓、
杜甫墓、白居易墓、颜真卿墓、范仲淹墓、劭雍墓、二程墓、王铎墓等,都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博物馆类:洛阳现有洛阳博物馆、关林古代艺术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偃师商城博物馆等,洛阳文物众多,馆藏文物达40多万件,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古建筑类:佛教建筑有白马寺、香山寺、灵山寺、龙马负图寺等;道教建筑有上清宫、吕祖庵、洞真观等;名人故里祠堂有伊尹祠、周公庙、光武庙、关林、府文庙等;会馆主要有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名人故居类:出生在洛阳,生活在洛阳,成就在洛阳的名人无数,名人故里、名人文化类资源十分丰富。如玄奘故里、二程故里、李贺故里、老子故宅、狄仁杰故居、邵雍故居等,以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传说,都具有开发挖掘的具大潜力。
石窟、碑刻类: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经过400多年的开凿。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此外,还有千唐志斋墓志铭及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碑刻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洛阳周边还有偃师水泉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宜阳虎头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伊川石佛寺古窟、吕寨石窟、孟津谢家庄石窟和吉利万佛山石窟等,
书法类资源:洛阳历史上书法大家灿若群星,留下了《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瑰宝。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的影响很大,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颜真卿死后,葬在偃师北山。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家,其书法艺术从明末清初直到现代影响了中国400余年,向有“神笔王铎”之誉,这些都是洛阳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传统产品类:最能代表洛阳,且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品种有:
洛阳唐三彩、洛阳宫灯、黄河澄泥砚、仿古青铜器、洛阳杜康酒、洛宁竹帘等。
2、无形资源。无形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根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牡丹文化和古代科技文化等八个方面: 根文化:洛阳是中华文化之源: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文化经典,孕育了中国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萌芽,《河图》、《洛书》、《周礼》、《诗经》等,都堪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洛阳是中华民族之根: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无论是上古传说,还是历史记载都反映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民族起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即使在今天,根在河洛也仍然是全世界华人的共识。
宗教文化:洛阳是三教祖庭。宗教的产生、发展和融合是中国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儒教起源于洛阳,道教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理学光大于洛阳。儒道释三宗的汇聚大大提高了洛阳作为中国宗教圣地的作用和优势。
民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风物民俗就是中华风物民俗的渊源和缩影。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民风、历史传
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民歌民乐、民间舞蹈、杂技等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名人文化:洛阳历史上杰出人物众多。比如伏羲氏、伊尹、周公旦、苏秦、白圭、贾谊、许慎、桑弘阳、玄奘、刘禹锡、李贺、白居易、司马光,以及武则天等众多帝王。留下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洛阳纸贵”、“程门立雪”、“武皇贬牡丹”等众多典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饮食文化:洛阳传统名食名菜主要有洛阳水席、洛阳浆面条、烫面角、洛阳胡辣汤、牛肉汤、羊肉汤、洛阳燕菜、鲤鱼跳龙门、清蒸鲂鱼、长寿鱼等众多品种。特别是洛阳水席,风味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目前,在中国能称为“席”的只有“满汉全席”和“洛阳水席”。洛阳水席是一张难得的城市品牌。洛阳燕菜、 长寿鱼、鲤鱼跳龙门、清蒸鲂鱼等历史名菜,都有一些十分美好的传说故事。
牡丹文化:洛阳是牡丹之乡,洛阳人爱牡丹、养牡丹,千年如一,始终不渝。古往今来,以洛阳牡丹作为艺术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给洛阳牡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目前,洛阳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十三届牡丹花会。随着牡丹成为国花,洛阳牡丹文化资源及牡丹文化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牡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出现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古代科技发明:主要有青铜铸造技术、陶瓦、铁器铸造及使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蔡伦造纸术、指南车、雕版印刷术、火药、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均最早出现于洛阳。
古代文学作品:洛阳是历代文人骚客集居之地,他们在这里著书立说,成就了许多撼世之作。《尚书》开启了中国散文之门,《诗经》汇集了洛阳最早的诗篇。历史上曾有汉魏
文章半洛阳的佳话,还有太康文学、唐宋诗词等。千百年来,洛阳人文昌盛,杰作并出,全唐诗5万余首,其中与洛阳有关的就有5千余首。与洛阳有关的众多文学名家名作是洛阳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洛阳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文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数千年,“多、古、高、少”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具体可概括为四性: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现一个“多”字。截止目前,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24处。仅以博物馆为例,现有洛阳博物馆、关林庙、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等7处,馆藏各类文物多达40万余件,精品荟萃,琳琅满目,许多藏品及国家级文物,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厚重性,体现一个“古”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历史中,洛阳就做了1300多年的京城。洛阳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伏羲氏、高辛氏、后稷、契,以及仓颉造字、伶伦作乐等人物及传说,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品位“高”。洛阳长期作为都城存在,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艺术之精湛,在国内外极为少见。如洛阳龙门石窟,如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河南仅此一处,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五大都城遗址,已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计划,其在东西50里的范围内汇聚了五大都城遗址,其开发价值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震撼;白马寺长期作为
佛事活动的中心,是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此外,还有河图洛书等资源。
四是可视性有形资源“少”。洛阳虽是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洛阳历史文化遗产中可视资源相对较少,大量极具价值的遗存或被后代建筑埋藏在地下,或为残垣断壁、零砖碎瓦,或存在于史料中,洛阳虽有长达1529年的建都史,但现在在视觉上已看不出古城的样子,再加上仅有的部分可视景点景区分散,规模小,使洛阳在视觉上就是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而非古都。
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的现实意义及应把握的原则 (一)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1、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有计划的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2、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和“根文化”,通过对洛阳“母体文化”和“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能进一步提高洛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地位,提高洛阳的知名度,扩大洛阳在国内外的影响。
3、通过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形化,能进一步增强洛阳的城市魅力和视觉观赏效果,为旅游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4、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旅游强市,把洛阳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重要载体。符合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的需要,对于促进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把洛阳的旅游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再造一个新洛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应把握的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以历史文化促进现代文化发展,用现代手法去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连接桥梁、找到契合点,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以市场为导向原则。要注重运用现代文化的艺术表演、文化娱乐、影视作品、图书音像、网络软件等手段,发掘洛阳历史文化的精髓,生产文化精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也要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质量求效益。
3、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通过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休闲文化等洛阳优势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原则。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中既有阳春白雪,如已经推出的《河洛风》和《十万宫廷乐舞》。也有下里巴人,如各种民俗文化,地方风味小吃等。开发中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知识结构和欣赏水平,使感受者能从不同角度满足个人精神需求。
5、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现代技术已能在不破坏遗址的条件下恢复重建古代建筑。所以在开发时还要注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具备条件的可暂缓开发,旧址恢复应尽量使用原址,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在原址复原投入较大,预计短期内无条件复原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微缩复原景观,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浓缩展示。
6、规模化综合开发原则。洛阳历史文化深厚,可开发的项目较多,但在开发时要注意综合连片开发,集中财力、物力,形成规模效益,切忌在开发时撒胡椒面。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选择应具备的条件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既要有好的社会效应,又要具备广泛的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从国内外已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资源的独特性。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历史文化资源与山水类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般不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的特色,但对于内地城市来讲,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而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是我们的优势,虽然我们与西安、开封、北京等城市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同朝代之间文化的差异,只要我们找准角度,把项目开发好,就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二是资源开发的现实性。具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是保存完好,脉络清晰,不受国家和开发条件的制约,具有开发的基础,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开发的难度就会加大。如洛阳的景,市中心区的周王城遗址,部分河洛民俗文化等,恢复起来就很困难。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古老历史文化逐步被人们淡忘,一些传统的风俗渐渐失传,从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看,历史文化内涵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这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
三是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开发成功
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唐芙蓉园,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云南的世博园,广西的刘三姐印象等,都是既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展示魅力,又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效果的开发项目。相反,如果只是一般文物资源和民风民俗文化的一种常态,既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又毫无艺术感染力,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
四是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其对外可展示性非常重要。如一些民族的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一些文物资源,虽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规模小,展示环境固定,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旅客。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参与进去,这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但由于总量规模偏小,总体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远不能满足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适宜人居住城市的需要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的绿色资源。但从近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我市实施旅游强市发展战略和做强做
大旅游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前景及历史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居历史文化“资源大市”之大,满足现状,盲目乐观,在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无烟工厂对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推动旅游经济的作用方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落在了西安、开封、桂林等城市的后面。
二是历史文化的资源开发利用缺少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缺少可行性研究。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市文物部门在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编制了大遗址保护计划,但对于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特别是在资源优势的转化方面缺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是对无形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比较重视,但对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开发重视不够。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明确的要求,各级、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很重视,市文物、旅游等主管部门在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景区保护开发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景点景区项目的开发方面,近几年仅开发了一个“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整修了一条古文化街区,而对洛阳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不仅使河洛文化这一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其他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等,在历史文化资源向有形化转化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四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群众娱乐性、参与性项目少。目前我市主要旅游景点景区的基础
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已经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缺少历史文化内涵。如老城仿古一条街,臵身街中,冷冷清清,体验不到当时历史氛围中古代都城的喧嚣和风土民情。再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历史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视性差,对项目的娱乐性、群众的参与性挖掘开发不够,致使一些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对旅客的吸引度较低。
五是对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资金投入少,精品项目少。目前我市开发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特色不鲜明,包装策划档次低,景点规模小,投入资金少,开发视角缺少美誉度,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项目之间关联度低,资源整合困难。从近几年我市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看,不论从资金的投入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起点上,还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上都缺少像西安开发《大唐芙蓉园》,开封开发《清明上河园》,广西开发《刘三姐印象》,杭州开发《西湖印象》那样的魄力和大手笔。
四、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洛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 首先要改革管理机制,构建全市统一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布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管理,避免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开发格局。其次,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设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论坛,定期就历史文化开发利用问题进行研讨。第三,加大投入,通过投入带动民间投入,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投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逐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成立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担保服务中介机构,吸引优秀人才开发文化产业。第四,健全地方法规和保
障体系,发挥市场作用,加强监督引导。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为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研究确定优先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项目 1、历史遗址开发展示项目
洛阳地面现存的古建筑物虽少,但历史遗址和遗迹却很多,有选择地整治、复原部分历史遗址,使洛阳历史文化有形化,对人们寻觅历史踪迹,强化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促进洛阳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选择性地恢复部分汉魏故城遗址。汉魏故城部分建筑重建工程,应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高品位地设计和建设。有关专家建议,最好能在城南北两面的四个角上恢复部分城墙,在故城东西面恢复两座城门,并以种植的花木连接南北恢复的城墙,这样登上东西城门楼,即可望见汉魏故城的整个轮廓。同时,在汉魏故城遗址内选址修建客家文化展示工程。内设客家人南迁纪念碑、孙中山纪念馆、客家名人馆、客家会馆、客家祖祠等建筑。已有初步规划和图纸。约需资金1亿元。在汉魏故城附近修建丝绸之路起点主体公园和雕塑群。在永宁寺塔原址重建仿木结构永宁寺塔。通过将部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汉魏文化等具有观赏价值和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内容进行整片综合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其与白马寺观光区域连成片,再现昔日汉魏故城的繁华景象。此项目应优先安排。
二是有选择地恢复部分隋唐建筑。隋唐洛阳城兴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时又不断扩大,逐渐形成拥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会。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隋、唐、后梁、后唐,作为陪都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共计530多年。西苑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二百里,
苑内有海,海内造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楼阁在山上,堂殿楼阁穷极华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景色最美,最为壮丽辉煌的一所皇家园林。西苑在建造手法上独具匠心,后来中国南方园林,清代的圆明园,其布局手法多师承西苑而造。目前,隋唐洛阳城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06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重点工作项目。建议借助国家大遗址保护的东风,分阶段对部分隋唐故城主要建筑和里坊建筑进行复原展示,再现市中心和隋唐故城遗址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应天门、天堂、天枢等工程,开发西苑部分景区,再现隋唐洛阳城的繁华景象,以解决洛阳城古都不古的问题。“三天工程”预计投资3亿元,已有初步方案和图纸。此项目应优先安排。
三是在二里头夏都遗址修建“夏都博物馆”(或“夏商周断代工程博物院”)。其价值可与半坡遗址齐名。其中宫殿、宫城、大墓、青铜器、龙饰等许多展品均为世界第一,极具吸引力。预计投资1.5亿元。此项目可结合大遗址保护进行。
四是恢复建设反映汉、隋唐、宋、明清时代特点的街道。即汉街、隋唐街、宋街 、明清街。仿古街区以展示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反映不同朝代的民俗风情特色为主,主要经营餐饮、小吃、茶社、娱乐、休闲、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古玩字画等。建筑风格、经营产品、店面装饰、人员服饰等要体现各个时期的特点,再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此项目可结合汉魏、隋唐故城遗址开发进行安排,近期应重点解决老城仿古街区历史文化品位不高的问题。
2、文物利用展示项目
据文物部的统计:洛阳现有馆藏文物近40万件,这些数量庞大的文物资源,若能合理的开发利用,效益是十分巨大的。目前,除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景点形式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之外,数额巨大的馆藏文物尚未发挥其作用。8个博物馆,除市博物馆为综合性的,其它7个均为专题性的博物馆,从目前馆藏文物的展示情况看,我市的博物馆建设还无法满足文物展示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了解洛阳文物的历史价值,了解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建议尽快将博物馆新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3、名人文化项目
洛阳自古人杰地灵,在数千年的文化演进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人物。可以从众多的历史人物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和一定专题,在城市适当位臵建立历史人物雕像,形成一些标志性建筑。一是在王城广场中心位臵修建洛阳城市之父——周公雕像一座,并附建“制礼作乐”展示长廊。二是在城市广场或街心公园适当位臵修建洛神雕像,并附建“建安七子”展廊,重点介绍曹植及《洛神赋》图及书法碑刻。三是在洛浦公园或隋唐遗址公园建历史人物长廊。如以孔子、老子、武圣关公、苏秦、吕不韦、王充、狄仁杰、玄奘、范仲淹等为主的古代名人专题;以北魏孝文帝、汉光武帝刘秀、刘庄、武则天、宋太祖、宋太宗等为主的帝王将相专题;以张衡、蔡伦为主的洛阳古代科技专题;以竹林七贤为主的“玄学”专题; 以韩愈、白居易、杜甫、杜牧、李贺、元稹为主的唐诗专题;以张旭、颜真卿、杨凝式、王铎为代表的洛阳古代书法艺术专题; 程颐、程颢、邵雍三人为主题的理学、洛学专题;以欧阳修、苏辙为主的洛阳宋词专题;以班固、司马光为主的古代洛阳史学专题等,并配以图文并茂的解说。四是围绕历史名人在洛阳发生的故
事进行文艺创作,形成洛阳系列的电影、电视、戏曲作品,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展示洛阳的历史文化。
4、根文化项目。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古老的氏族传说,到河图洛书,到历史上的主要学派,还有各种宗教,都无一例外地与洛阳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文明最先在这里破土而出,国家最先在这里产生,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根文化。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使洛阳有条件成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圣地。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圣地”、“圣都”的观点。凤凰卫视在制作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纵横中国洛阳篇的时候,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并将其作为制作节目的基本思路,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震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围绕“根文化”和“母体文化”开发研究,把根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一是打造洛阳城市“圣地”、“圣都”品牌。“圣地”或“圣都”品牌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价值,如果能够叫响此品牌,将进一步确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洛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洛阳历史文化产品的旅游价值和竞争力。二是创意策划华夏根文化论坛。三是筹划客家人恳亲大会和寻根祭祖游。既然“根在河洛”已被广大专家学者和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根文化”和“母体文化”的资源优势,并把它做强做大,以提高洛阳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
5、宗教文化项目。洛阳有着极为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现在已逐步形成了龙门、白马寺、上清宫、唐僧寺四个宗教区域。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在进行古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在创意和表现手段上做文章,也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龙门、白马寺、上清宫、唐僧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观赏的宗教旅游项目。一是继续做好龙门石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研究工作。这个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但对其文化内涵的开发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挖掘。要围绕400多年来人们敬佛、造佛、礼佛以及各个朝代所发生的众多人文故事进行发掘,以文学、电影、音像、戏剧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进一步扩大龙门石窟在国内外的影响。二是做好龙门东西山的综合开发。不论是西山的龙门石窟,还是东山的香山寺,其核心都是佛教文化,因此,要通过增加龙门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增添龙门景区的看点,使龙门景区不仅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最佳选择,还要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去处和普通游客旅游观光、欣赏佛教文化的主要景区。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该区的开发,要以汉传佛教起源地的至尊地位为依托,抓住兴办佛教研究院、印度佛殿的机遇,提高寺僧佛学造诣,进一步扩大在佛教界的影响。为把白马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佛教观光、朝拜、修学旅游胜地。一是要开发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如让游客参加寺庙组织的讲经、布道、法式活动等,以吸引更多的佛教徒和游客到洛阳进行观光旅游。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把白马寺文化资源开发的触角向文学、电影、电视等文化领域延伸。三是把佛教研究院办成佛学院,使之成为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高等学府,以扩大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的影响。
唐僧寺区主要景点包括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等,该区虽已小有规模,但还有很多文章可作。唐僧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唐僧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路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如在唐僧寺区开发西游记主题公园微缩景观及唐僧文化旅游项目等,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上清宫区主要由上清宫、下清宫及吕祖庵等组成,是道教的发源地。道家兴起于洛,道教追宗于洛,唐代洛阳上清宫作为第一家官办道观,发挥了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点对上清宫、下清宫和吕祖庵进行整修、开发。
综上所述,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周围环境的治理,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宗教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开发和挖掘,即在不失宗教场所神圣威严的前提下,尽量从项目的娱乐性、旅客的参与性上下功夫,在宗教文化上下功夫。
6、饮食文化项目
洛阳水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洛阳最具风味的传统名吃,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使洛阳水席这个千年名宴发扬光大,已不仅仅是洛阳餐饮人士所思考问题,也是我市弘扬传统文化,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除洛阳水席之外,洛阳的汤也以风味独特,经济实惠,深受百姓欢迎而出名。洛阳人好喝汤,这是公认的。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的汤共有近20种。此外,洛阳及周边县(市)的许多特色的小吃对游客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多存在于背街小巷和民间,不少店铺自生自灭,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推动我市餐饮文化的快速发展。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特色餐饮文化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使其成为洛阳旅游的一大特色。一是每年在全市餐饮行业组织1-2次厨艺大赛,评出洛阳的招牌菜,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布;二是制定水席的行业标准,按照水席文化、传统工艺、各道菜的质量(色、香、味)评出洛阳水席的名宴和名菜;三是鼓励挖掘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定期对洛阳市的名牌特色小吃进行评比,并颁发名牌小吃奖牌;四是在老城、西工、涧西分别规划开发一条洛阳市餐饮文化特色街(可与仿古街道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对外集中展示洛阳的餐饮文化特色。
7、民俗文化和古代科技项目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一是开发洛阳手工业娱乐活动项目,让游客在工匠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唐三彩陶坯,自己进行烧制,并留下个人的印记;让游客自己操作古代印刷机械,体验传统印刷的乐趣。二是开发洛阳历史村落休闲活动项目。展示民歌民乐、民间舞蹈、耍狮子、踏高跷、看花灯、说书、唱戏等民俗文化。三是开发洛浦水上夜景游览活动项目,如水上戏曲茶座、水上游艺活动等。四是开发洛阳电视塔观光娱乐活动。
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文艺精品。应在进一步提高舞剧《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龙门乐舞》、及河洛大鼓、洛阳曲剧、豫剧名家名段文化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作出新的艺术精品。
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一是巩固提升已有品牌。如唐三彩、仿制青铜器、文物复制、洛绣、戏装、民间玩具、印染工艺、金属工艺、饮食工艺、花灯工艺、汝阳梅花玉、新安澄泥砚、洛宁竹编、麦秸画等,引导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如牡丹文化系列产品;文化T恤衫、手帕、折扇、纸杯、剪纸、VCD、小册子等;洛阳文化影视作品;洛阳书法、牡丹绘画产品等。丰富洛阳的旅游文化市场。
建设洛阳古代科技馆。将古代科技产品、重大发明以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
8、节会文化项目
洛阳现有牡丹花会、中国河洛文化节暨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栾川滑雪节及汝阳岘山庙会、宜阳灵山庙会等节庆活动,洛阳节庆活动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洛阳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
升温,也推动了洛阳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洛阳牡丹花会“花会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节庆文化经验。因此,要进一步挖掘节庆文化资源的潜力,不断创新办会形式,丰富节会文化内涵。在把传统节会做大做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些新节会品牌。一是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要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的内涵,把牡丹花会办成洛阳的金字招牌。中国人爱花、栽花、赏花是有传统的,随着牡丹花被评为国花,牡丹花会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来洛领略国花牡丹芳姿的国内外游客将会更多。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做出规划,系统研究如何进一步把牡丹花会做强做大的问题。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来自山东荷泽、安徽亳州等方面的竞争。二是把中国河洛文化节暨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做大。关羽是超越时空,受到历代人民尊崇的历史人物,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海外炎黄子孙心中,它是道德与神祗的合璧,是财神。明清以来,关羽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关公文化的内涵,在节会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把河洛文化节办成与海内外华人联系的纽带和招商引资的桥梁。三是开发民俗节日文化。目前,我市在冬季旅游项目较少,除栾川滑雪节外,没有一个象样的旅游关注点,一到冬季旅游就进入了淡季。因此,建议重点围绕春节、元霄节的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筹办“中国洛阳春节灯会”或叫“中原民俗文化节”,时间上从年前阴历25开始,至正月20结束;内容上以烟火大赛、花灯大赛、灯迷大赛、庙会社火,烟火晚会、游园观灯为主,展示河洛大地传统的春节、元霄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在形式上以自娱自乐为主,直接让广大游客参与到活动中去;在运作上可进行市场化动作,邀请国内外的烟花生产厂商、彩灯生产厂商参加,把洛阳春节灯会办成烟花、彩灯展示博览会,既为生产厂商搭建展示销售的平台,又能让广大旅客
来洛阳享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带来的乐趣。如果策划的好,就可以解决洛阳旅游淡季不淡的问题。
(三)做好河洛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几千年来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使其尽快转化为旅游品牌。
首先要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是弘扬河洛文化的基础,也是发展洛阳旅游的依托。从目前情况看,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的影响还缺少应有的影响力,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要采取措施,将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机构进行整合,集中人力物力,在河洛文化研究上求得突破,在事关洛阳旅游业发展做强做大项目的开发上寻求突破。必要时可拿出资金进行专项研究,通过重点立项或向社会公开招标等举措,使河洛文化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要做好河洛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有关洛阳历史文化方面的通俗读物太少,市志办编辑的《洛阳市志》各卷,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能看到的人太少。而市面上零散的书籍,不足以反映洛阳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抓好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的同时,把洛阳的历史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提上日程,并做出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将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编辑成系统的通俗读物出版。 第三,举办洛阳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在电视台、洛阳日报(或晚报)上开设“洛阳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将洛阳历史文化通俗地加以介绍,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洛阳;也可以请专家学者为市四大班子领导定期进行类似的但更加深入的
讲座,使各级领导对洛阳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第四,在全市中小学进行“河洛文化”和城市发展的普及推广教育,让他们了解洛阳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发展变化,从小就培养他们关心洛阳,热爱洛阳的意识。
附录1.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表 附录2.近期应优先开发的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项目
执笔: 郭滨朗 刘福兴等
附录1
洛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表
历史文化资源项目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1、在城南北两面的四个角上恢复部分城墙,在东西面恢复两座城门, 并以种植的花木连接南北恢复的城墙,以恢复汉魏故城的整个轮廓。 2、在汉魏故城遗址内选址修建客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客家人南迁纪念碑、客家名人馆、客家会馆、客家祖祠等建筑。已有初步规划和图纸。 1)汉魏故城3、在汉魏故城附近修建丝绸之路起点主体公园和雕塑群。 遗址 4、在永宁寺塔原址重建仿木结构永宁寺塔。 1 历 吸引力的内容进行整片综合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其与白马寺观光史 区域连成片,再现昔日汉魏故城的繁华景象。 遗 1、重建隋唐时期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即应天门、天堂、天枢工程; 址 2、分阶段对部分隋唐故城主要建筑和里坊建筑进行复原展示; 2)隋唐遗址 3、部分复原隋唐西苑景点; 通过连片开发与洛河南岸隋唐公园呼应,再现隋唐洛阳城的繁华景象。 3)夏都遗址 修建“夏都博物馆”(或“夏商周断代工程博物院”)。 4)仿古街区 通过将部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汉魏文化等具有观赏价值和对游客有恢复修建反映汉、隋唐、宋、明清时代特点的街道。即汉街、隋唐街、宋街 、明清街。再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修建博物馆新馆; 1、在王城广场中心位臵修建洛阳城市之父——周公雕像,并附建“制2 文物文物展示项目 利用 3 名 1)人物雕塑人 项目 文 化 4)名人文化开发项目 1)打造圣地根 品牌项目 文 化 2)策划客家人恳亲或寻根游 礼作乐”展示长廊。 展廊,重点介绍曹植及《洛神赋》图及书法碑刻。 3、在洛浦公园或隋唐遗址公园分专题建历史人物长廊。 2、在城市广场或街心公园适当位臵修建洛神雕像,并附建“建安七子”围绕历史名人在洛阳发生的故事进行文艺创作,形成洛阳系列的电影、电视、戏曲作品。 1、创立文化论坛;2、河洛文化研究;3、圣地文化的包装策划;4、确定圣地文化宣传策略等; 以确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洛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根在河洛”已被广大专家学者和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可,充分利用“根文化”和“母体文化”的资源优势,并把它做强做大。 4 1、围绕400多年来人们敬佛、造佛、礼佛以及各个朝代所发生的众多人文故事进行发掘,以文学、电影、音像、戏剧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 1)对龙门文化 2、丰富武皇礼佛内容,扩大规模,让游客参与进来; 内涵进行发掘 3、增加龙门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去处和普通游客旅游观光、欣赏佛教文化的主要景区。 宗 教 文 化 1、开发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如让游客参加寺庙组织的讲经、布道、法式活动等,以吸引更多的佛教徒和游客到洛阳进行观光旅游。 2)白马寺区开2、把佛教研究院办成佛学院,使之成为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高等学府。 发项目 3、把白马寺文化资源开发的触角向文学、电影、电视等文化领域延伸。 要以汉传佛教起源地的至尊地位为依托,抓住兴办佛教研究院、印度佛殿的机遇,把白马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佛教观光、朝拜、修学旅游胜地。 3)唐僧寺区开在唐僧寺区开发西游记主题公园微缩景观及唐僧文化旅游项目 发项目 5 4)上清宫区开 重点对上清宫、下清宫和吕祖庵等古建筑进行整修、开发,展示道教文化。 发项目 制定水席的行业标准,每年组织1-2次洛阳水席的名宴和名菜评竞赛活1)洛阳水席厨动,也可参照电视台的做法,进行洛阳水席电视大赛,弘扬洛阳水席艺大赛 文化。 饮 食 2)全市餐饮行 每年在全市餐饮行业组织1次厨艺大赛,评出洛阳的招牌菜; 文 业厨艺大赛 化 1、每年组织对特色小吃进行一次评比;2、颁发洛阳市名牌小吃奖牌;3、3)发掘传统小在老城、西工、涧西规划开发餐饮文化特色街,对外集中展示洛阳的餐饮吃制作工艺 文化。4、出台扶持。 1、开发洛阳手工业娱乐活动项目。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唐三彩陶坯,自己进行烧制,并留下个人的印记;让游客自己操作古代印刷机械,体验传1)民俗文化旅统印刷的乐趣。 游娱乐项目 2、开发洛阳历史村落休闲活动项目。展示民歌民乐、民间舞蹈、耍狮子、踏高跷、看花灯、说书、唱戏等民俗文化。 民 3、开发洛浦水上夜景游览活动项目,如水上戏曲茶座、水上游艺活动等。 俗 2)创作文艺精在进一步提高舞剧《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龙门乐舞》、河洛 与 品 大鼓文化品位的基础上,请大师策划创作洛阳文化影视作品。 科 1、巩固提升已有品牌,如唐三彩、青铜器等。 3)文化旅游商技 2、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如牡丹文化系列的文化T恤衫、手帕、折扇、纸 品 杯、剪纸、书法、牡丹绘画、VCD、小册子等。丰富洛阳旅游文化市场。 将古代科技产品、重大发明以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如青铜铸造技术、陶4)建古代科技瓦、铁器铸造及使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蔡伦造纸术、指南车、雕版 馆 印刷术、火药、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 节 1)洛阳牡丹花要不断创新办会形式,丰富节会文化内涵,把牡丹花会办成精品。 会 会 文 挖掘关公文化的内涵,在节会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把河洛文化节办成 2)河洛文化节 化 与海内外华人联系的纽带和招商引资的桥梁。 6 7 8 3)筹办“中国以烟火大赛、花灯大赛、灯迷大赛、庙会社火,烟火晚会、游园观灯为主,洛阳春节灯会”展示河洛大地传统的春节、元霄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让游客享受或叫“中国洛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带来的乐趣,解决洛阳旅游淡季不淡的问题。 民俗文化节” 附录2
近期应优先开发的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项目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从“无形资源有形化”、“有形资源规模化”和“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化再现”入手,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分期分批实施,经过5至10年的努力,部分再现洛阳古代都城的辉煌,为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中国古代“圣城”品牌奠定基础。因此,建议在未来几年重点做好以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工作:
一、近期开发项目
在有形资源的规模化方面
1.借助国家对大遗址保护的东风,争取、资金支持,统一规划、整合、开发白马寺、汉魏故城区域的景观资源,通过有选择性地恢复部分汉魏故城遗址和对部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汉魏文化等具有观赏价值和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内容进行整片综合开发,使其与白马寺连成片,形成规模,再现昔日汉魏故城的繁华景象。
主要内容:
①在城南北两面的四个角上恢复部分城墙,在东西面恢复两座城门,并以种植的花木连接南北恢复的城墙,以恢复汉魏故城的整个轮廓。
②在汉魏故城遗址内选址修建客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客家人南迁纪念碑、客家名人馆、客家会馆、客家祖祠等建筑。已有初步规划和图纸。
③在汉魏故城附近修建丝绸之路起点主体公园和雕塑群。 ④在永宁寺塔原址重建仿木结构永宁寺塔。 主要理由:
2.有选择地恢复部分隋唐建筑。 内容:
①重建隋唐时期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应天门、天堂、天枢工程;
②在隋唐遗址公园附近对部分隋唐故城建筑和里坊进行复原展示;
③对洛阳古代园林建筑开发做出规划,分阶段复原部分隋唐西苑景点;
目的:通过洛河北岸唐代“三天”工程、隋唐故城主要建筑和里坊建筑的复原,使其与洛河南岸的隋唐遗址公园相呼应,再现隋唐洛阳城的繁华景象。
3.市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
目的:改善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的展示条件,并通过对我市40余万件文物的集中展示,让广大旅客了解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在无形资源的转化方面
1.做好宗教文化有形化项目的开发 内容:
①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宗教活动项目。白马寺可以让游客参加寺庙组织的讲经、布道、放生等法式活动;龙门石窟可以丰富武皇礼佛内容,扩大规模。
②佛教研究院建设项目。积极寻求支持,争取把白马寺佛教研究院办成佛学院,使之成为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的高等学府。
③对上清宫、下清宫和吕祖庵等古建筑进行整修、开发,展示道教文化
目的:通过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宗教文化项目,增加相关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使广大游客直接参加到宗教活动中来,以增强宗教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使其成真正成为宗教徒朝拜的去处和普通游客旅游观光、欣赏洛阳宗教文化的理想场所。
2.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内容:
①开发洛阳手工业娱乐活动项目。如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唐三彩陶坯,自己进行烧制,并留下个人的印记;让游客自己操作古代印刷机械,体验传统印刷的乐趣等。
②开发洛阳历史文化村落休闲活动项目。展示民歌民乐、民间舞蹈、耍狮子、踏高跷、看花灯、说书、唱戏等民俗文化。
目的:展示洛阳民俗文化精髓,增加游客参与性娱乐旅游项目,扩大河洛文化的影响。
3.规划建设历史名人文化长廊和城市雕塑项目 内容:
①在城市广场或街心公园适当位臵修建城市雕塑。可在王城广场中心位臵修建洛阳城市之父——周公雕像,并附建“制礼作乐”展示长廊;在洛浦公园适当位臵修建洛神雕像,并附建“建安七子”展廊,重点介绍曹植及《洛神赋》图及书法碑刻。
②在洛浦公园或隋唐遗址公园分专题修建历史人物长廊。 目的: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
4.打造洛阳根文化品牌项目 内容:
①在汉魏故城遗址内选址修建客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客家人南迁纪念碑、客家名人馆、客家会馆、客家祖祠等建筑。已有初步规划和图纸。
②策划客家人恳亲祭祖大会和寻根祭祖游。 ③创立河洛文化论坛。
④确定圣地文化宣传策略,对圣地文化进行全方位包装、宣传、推介。
目的:通过对根文化项目的开发,进一步确立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河洛文化——“根文化”和“母体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根在河洛”成为广大专家学者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以推动洛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5、筹办“中国洛阳春节灯会”或叫“中国洛阳民俗文化节”
内容:
以烟火大赛、花灯大赛、灯迷大赛、庙会社火,烟火晚会、游园观灯为主,展示河洛大地传统的春节、元霄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让游客享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带来的乐趣。
目的:解决洛阳旅游淡季不淡的问题。 三、在历史文化资源的艺术再现方面 1.开发影视艺术项目: 内容:
邀请或委托文学艺术大家围绕洛阳历史重大事件、城市变迁、民俗风情、洛阳水席等进行文艺创作,形成以洛阳为背景的系列电影、电视剧、戏曲作品等。
围绕龙门石窟400多年开凿过程中发生的众多人文典故及人们敬佛、造佛、礼佛的传奇故事进行发掘,以文学、电影、音像、戏剧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
拍摄历史人物在洛阳的历史故事片、专题片。如以一代女皇武则天及其他著名历史人物在洛阳发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以洛阳为创立河洛文化论坛。
④制作有关洛阳龙门、白马寺、关林、邙山古墓、天子驾六等动漫作品。
2.开发曲艺精品项目: 内容:
巩固提高舞剧《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龙门乐舞》、河洛大鼓文化品位,把其做成精品,同时在展示形式上寻求突破。
以周易、龙门大佛、洛神、黄河(小浪底)、牡丹、根文化为主题,请大师策划创作类似《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的大型文艺作品,以增强洛阳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3、拍摄洛阳文化专题片。 内容:
拍摄有关介绍洛阳龙门、白马寺、关林、邙山古墓和“五都汇洛”、“五教同源”的文化专题片。
拍摄介绍洛阳历史文物的专题片。 拍摄介绍洛阳山水文化的专题片。
目的:通过电影、电视、乐舞等艺术手段对洛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再现,不仅能增强历史文化项目的观赏效果,又能扩大洛阳历史文化景点在国内外的影响。
四、在已有历史文化品牌的深度开发方面 1.继续办好洛阳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节。 内容:
加强对牡丹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牡丹花会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创新办会形式,充实花会内容,使牡丹花会年年都有新看点。
充实河洛文化节的文化内涵。要把弘扬根文化、客家文化、关公文化做为办好河洛文化节的突破口,力求在节会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
加大对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节的宣传推介力度。 目的:把赏花、朝圣、招商做为的主线,力求使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节年年都有新的看点,逐步把洛阳牡丹花会
办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节会,把河洛文化节办成与海内外华人联系的纽带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2.培育洛阳饮食文化品牌: 内容:
定期组织洛阳水席厨艺大赛、全市餐饮行业厨艺大赛、传统小吃厨艺大赛,并为获奖者颁发奖牌。
规划餐饮文化特色街,对外集中展示。
除上述应优先开发的项目之外,对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则应当编制开发规划,分期、逐步进行开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