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表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律诗是律诗的⼀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四、六、⼋句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七⾔两体。七字的称七⾔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有四联(即⼋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句称为“⾸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四、六、⼋句最后的⼀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种,四句为绝句,⼋句为律诗。基本句式
每⾸⼋句,每句七字,共五⼗六字。⼀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句可押可不押),⼀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个特定的名称,第⼀联叫⾸联,第⼆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句起韵型2、平起⾸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3、仄起⾸句起韵型4、仄起⾸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加⼀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的对照表:(1)平仄脚
五⾔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七⾔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脚
五⾔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脚
五⾔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第⼀种格式平起⾸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说明:〇表⽰可平可仄第⼆种格式平起⾸句不⼊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第三种格式仄起⾸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第四种格式仄起⾸句不⼊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1]。楼船夜雪⽠州渡,铁马秋风⼤散关。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年⾸。红旗卷起农奴戟,⿊⼿⾼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换新天[2]。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烟。冬云⽑泽东雪压冬云⽩絮飞,万花纷谢⼀时稀。⾼天滚滚寒流急,⼤地微微暖⽓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奇[3]。另⼀式,第⼀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4]。(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长征⽑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民占领南京⽑泽东
钟⼭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登庐⼭⽑泽东
⼀⼭飞峙⼤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可耕⽥?和郭沫若同志⽑泽东
⼀从⼤地起风雷,便有精⽣⽩⾻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蜮必成灾。⾦猴奋起千钧棒,⽟宇澄清万⾥埃。今⽇欢呼孙⼤圣,只缘妖雾⼜重来。另⼀式,第⼀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5]。[1]“那”,平声。[2]“教”,平声。[3]“漫”,平声。
[4]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参看杜甫《客⾄》。律诗⼝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个⼝诀:“⼀三论,⼆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于第七字呢,⾃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三不论,⼆四分明。”
这个⼝诀对于初学律诗的⼈是有⽤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既然它是不全⾯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三论”这句话是不全⾯的。在五⾔“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字不能不论,在七⾔“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第⼀字、七⾔第三字在⼀定情况下不能不论。⾄于五⾔第三字,七⾔第五字,在⼀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仄脚的句⼦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仄脚的句⼦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只能有⼀个字不论。“⼀三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的。五⾔第⼆字“分明”是对的,七⾔第⼆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于五⾔第四字、七⾔第六字,就不⼀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个平声就是了。七⾔由此类推。“⼆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古风式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且对仗也不完全⼯整。例如:黄鹤楼[唐]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这诗前半⾸是古风的格调,后半⾸纔是律诗。依照上⽂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了仄声(“鹤”,古读⼊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了仄声(“去
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些诗⼈有意识地写⼀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崔⽒东⼭草堂[唐]杜甫
爱汝⽟⼭草堂静,⾼秋爽⽓相鲜新。有时⾃发钟磬响,落⽇更见渔樵⼈。
盘剥⽩鸦⾕⼝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句第六字应仄⽽⽤平(“堂”)[32],第⼆句第五字应仄⽽⽤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第五句的“⾕”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篇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