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30年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阐释——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近30年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阐释——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来源:九壹网
第2l卷V0】 21 总第95期 Sum Xo.95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0URNAL OF GUANGDONG RADIO&TV UNlVERSI7-Y 2012年第5期 No.5.2O12 近3O年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阐释 ——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 李泉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l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展及其形态演变承载着城乡居民不同阶段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其演变 进程也清晰地对应着不同的城乡关系发展轨迹。 “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设计、 变迁、城乡关系等均呈复杂多元和动态化特征,其间的新型城乡形态同样含着城乡居民不同的行为方式、经济结 构、产业组织、制度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并且与城乡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制度及其物质、能 量、人员、信息交换等紧密关联。只有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同时重视区别和市场作用的 有效发挥,中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才会具备坚实的保障体系和推进基础。 I关键词】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型城乡形态 【中图分类号l F291.3 【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l 1008—9764(2012)05—0070—06 城乡关系演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区域 自发演进的过程。为了把握中国未来城乡发展的 趋势并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城乡形态的合理 化演进提供依据,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和理解 工业化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区域问或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 原因导致的经济性两极分化现象。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相互关联的内容、形式、结 中国近30年的城乡发展时间以及当今的城乡世 界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将可能发生的事。反 思和检讨中国城乡改革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不 同区域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城乡发展 的态势各有差别;不同区域在处理城乡关系的过 程中特别是在解决特定时空条件下城乡发展的紧 迫问题的过程中,都体现了某种重要的创新功能。 对中国近30年来的城乡发展实践进行反思,可以 为中国继续推进城乡…体化和促进新型城乡形态 合理化提供基本借鉴。 果并不完全相同,城市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与自给 性强的农村经济所产生的二元结构是城乡生产和 组织的不对称性和区域经济社会欠发达的标志, 反映了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差异。在城乡 长期分离的传统运行机制下,城乡之间由劳动力 和产品两个市场联结在一体,两个市场都处于供 过于求的失衡状态:城市化水平低一劳动力市场 失衡一农产品市场失衡一工业品市场失衡。在 封闭经济条件下,这种失衡必须有外力的介入进 行校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这种失衡因城市经 济与外部市场日益紧密的联系而长期被掩盖,导 致失衡状态持久化。一方面,由于城市主要从资 本密集型产业开始推进工业化,城市对劳动力的 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是城乡 体化的本质属性 一、一-元结构是城乡区域在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 吸纳有限,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城乡之问不能充分 【基金项目l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10XJY-015)”;2012年兰 州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西部地区农田小型水利投融资机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2LZUJBWZD005)。 I收稿日期】2012—03—29 I作者简介l李泉(1976一),男,甘肃宁县人,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兰州大 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副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2年第5期 李泉:近3O年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阐释 的交易、互动与融合。另~方面,城乡市场循环会 在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加强中更多的依赖国外市 场,导致农业发展受阻,城乡市场发育迟缓。在政 策设计方面,旨在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再分 配,在中国是全国统~性的,这种统一性最大 的弊端就是缺乏针对性,无法充分考虑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对城乡差距缩小、经济增长影响的实现 路径等具体问题,因而不仅导致再分配的总 体效率偏低,而且其效果甚至有可能事与愿 违。现实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 济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小也并不意味着 就一定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取决于现实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最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方向 是否偏离。 在中国,1990年代以城市中心区带动辐射发 展为主要形式,城乡区域在空间维度上的扩展主 要是中心城区由制造生产或混合功能向以第三产 业为主的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娱 乐等功能转变,城市建设中第三产业和人口居住 用地比重的上升,使得城市空间的演变主要呈现 为以用地置换为主的城市空间更新,以(超)高层、 多层开发为主所导致的城市空间集约度提高,中 心城区原有的其它功能向郊区扩散,郊区大量农 村被征用的土地更多发挥承担外迁城区人口和企 业的功能。在以上力量主导下,城市与区域的关 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 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对城乡区域的发展引领作用日 益重要。实践表明,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其基本途径是推进工 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等诸多“普世 化”进程,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 行彻底改造,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业人口 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 城乡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转型轨道。新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形态的演 变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 居民对市场的依赖性意味着他们要受制于远大于 其自身生活的空问范围更为激烈的竞争、财富积 累和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等法则的引导,城乡 之间以竞争性生产为关联发展基本条件的市场经 济制度本身,正是受这些市场法则的驱动。其最 为明显的结果之一,便是在城乡之问形成主要是 从属于经济关系的其他多种关系的同时,也促成 一种特色鲜明的城乡治理结构,而也正是这种不 同的治理结构,会逐步对城乡经济关系和其他关 系以至于城乡之间的关联互动产生深刻影响。这 就决定了“十二五”时期中国调整城乡关系和促 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 化,通过发挥城市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功能,促 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实现城市现代产业与乡 村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稀缺资源配置。 二、重视市场与作用的发挥是城乡 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科学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新型城乡形态 合理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城乡资 源相对稀缺的状态下,通过某种方式促进生产要 素在城乡之间实现最有效的配置与流动。改革开 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公共 投资始终是农村经济增长、贫困减少和城乡发展 的重要源泉。城乡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城 乡之间双向而非单向的互动过程,它一方面要求 整个城乡社会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又 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下能够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市场机制虽是 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但其白发作用的负面影响 会导致城镇建设失序、城市贫困、城乡区域失衡及 产生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所以,城乡一体化的 推进必须有效发挥的干预作用,主要是 通过手段,如在户籍管理、土地制度、劳动就 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及其他公共服务 等方面实行改革和较宽松的,从而使政 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两种手段 实现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化程 度的目的。其中,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 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竭 尽全力从立法、(包括财政税收、货币金融、 对外贸易)、科技教育等方面,为农业发展保驾护 航。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发育,是城乡协调 过程中使市场和力量有效起作用的物质基 础;始终重视农业技术进步,用先进技术改 造农业,推动农业发展,能够有效培育和提升农村 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形成良性互 动发展机制。尽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1卷总第95期) 主导力量,但地方、民间蕴含着很多推进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将好的做法与经 验推广,无疑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空 间有限、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 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同时,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 业结构调整,致使农业领域沉淀了过多的劳动力, 这也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由于 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及生产技术条件相对稳 定的情况下,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农 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 递减。如果多余的农业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 外的其他领域和部门,必然造成潜在的剩余农业 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 投放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必然造 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下降。改革开放30年 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表明, 必须通过稳定的规模化经营、要素集中投入和科 技进步、结构调整等力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 产力率,用市场之手激活农村各种资源,因地制宜 地发展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使 农业走上大市场,实现效益的倍增。未来国家在 制定通过再分配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 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做法,而且 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促进相对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 ,多渠道增加农民 收入,以及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 务和产品。国家作为经济主体之一发挥经济作用 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必须遵循规则 。在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国家应该提供重要的 公共物品(法律和秩序、国防、良好的通货)和各 种有价值的物品(教育、可能的健康以及缓解人口 贫困程度的社会安全网络),除此之外,经济活动 最好留给私人机构H 。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 转型加速,主要源于生存环境恶劣、受教育程度低 等因素而发生的农村贫困与主要源于文化、年龄 和技能等人力资本约束而产生的城市贫困相互交 织,导致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在失业人口、流 动农民工、实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形成新的贫 困群体,中国的城市贫困阶层已经出现 。在社 会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许多大城市挖空心思 地“挤出”所谓地段人口的同时,企业却叫苦不堪 地落入了招工难陷阱。为适应人口结构转型所带 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为顺利落实社会建设 的既定方针、为伎促进城镇化的宏观目 标不被地方的户籍屏蔽措施所消解,我们必 须关注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如果公共服务资源 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 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城乡社 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 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城乡一体化进程。那种 希望逐步将农民工由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户口、 使农民工成为就业地的“城里人”并以此获得享 用城市公共资源入场券的城镇化思路,会在城市 非常现实的“土地财政”的思想中失去执行 力;改变城市配置中对农民工利益保障的缺 位,不在于将农民工户籍落在当地城市,而在于首 先以居住地和就业地配置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政 策,使农民工能够与城市户籍居民均等共享保障 和公共服务 。 三、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是城乡 一体化的基本保证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状态是城乡社会经济系 统的自组织与互动过程的有机结合,城乡融合发 展的基本脉络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 市的郊区化再到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这是一个 渐进的、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和动态自然 发展过程,是一种恰当处理城乡关系的发展理念。 这种发展过程强调城乡两个单元是互动发展的 过程,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作用;城乡经济一 体化和城乡差别的消失决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 期性的系统工程。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超越阶段, 盲目奢求城乡同样发展;短期内完全消除城乡差 距,实行完全相同的城乡,这既不现实也无法 完成。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警示我们, 应当校正“城市偏爱”导向,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 合起来,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城市问 题突出而乡村衰落萧条的两难困境;城乡一体化 目标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即城 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对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民通盘考虑和整体发 2012年第5期 李 泉:近3O年中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阐释 展的战略思想。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 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 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城乡区域只有在 产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宜居社区建设和制度创新体系等诸多机制和 领域实现有效协调与有机链接,城乡发展才能走 向最终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基础上的一体化。 一切坚定的努力都将支持并加速所有其他方 面的发展。日益加剧的城乡差别和差距与中 国建设现代、富裕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形成了鲜明 的反差。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消除社会不公,克 服可持续发展的最高障碍势在必行,造成中国两 大阶层的城乡二元急需废止 。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城乡制度创新的宏观体 制保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的改变重要的是 推进制度创新机制的建立。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 的战略决策和重大创新,必须要求和地方政 府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城乡 间建立平等的制度平台,赋予城乡及其居民同等 发展的权利 ,致力于经济总量在长时期内持续 稳定增长,着眼于解决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农民 增收的性和结构性矛盾,彻底改革传统经济 社会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推动和 实现各种制度创新,包括乡镇企业的合理集聚和 布局、农村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 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运行 规律和要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城镇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和各有特色而富有成效的行政管理 的建立健全。一个合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就 是在何处就业就可在该处参保以及享受包括教育 在内的一切公共服务。这一要求暗含的又一个政 策含义就是:在不对进城农民工的承包地和林地 权属变更的前提下,以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 促进中国城市化,而不是继续强化户籍制度的福 利与保障配置功能或城乡区隔功能。我们看到, 在城市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能不能吸引农 民工进城,将是城市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中国不得 不面对的现实;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在一定程度 上将不是由城市抑或农村基层单方面说 了算的过程,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 样的城市成为城市市民,会在蓝领劳动力“卖方 市场”的影响下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所 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变化,以基本公共服务的 均等化和对改善民生的关注将常住人口完全城市 化,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 的设想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会以失败告终。 四、特定时空存在适于不同区域的城乡 一体化发展形态(模式) 从不同区域发展实践看,城乡协调发展形态 或模式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以乡村为 中心的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 化发展模式等几种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体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观,强调城市的主导作用; 以乡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农村发展 观,强调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农村经济;城乡一体 化发展模式追求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失和城乡差 距缩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强调城乡之间各种 经济活动主体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不管何种形态或模式,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城乡一 体化发展是科学处理城乡关系的标志和归宿,是 社会生产力和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 物。在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区域 的初始条件的差异性,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大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发展 城市密集区和构建有综合功能的都市圈。这既能 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又能 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扩大城市文明的普及范围,加 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同时,通过城乡联系 过程获得城乡自组织功能效应,重视产业内在联 系密切、要素流转和功能完善,进而选择不同特点 的城乡协调发展系统和促进城乡区域共生共长。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形态演 变,其实质是城乡功能结构从适应一不适应到重 新适应一再次不适应的周期性反复过程,功能形 态相适应的过程是随着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的历史 发展而逐渐变化的,这种变化既是对原有城乡结 构再造重组的过程,也是对新的城乡发展关系的 扬弃适应过程。就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形态 演变的总体状况而言,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 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 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 态演变的主要方向。 实践表明,我们在处理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1卷总第95期) 过程中存在城乡隔离封闭式发展、城市优先发展、 城乡均衡同质化发展和城乡非均衡协调发展等模 式选择。其中,城乡隔离封闭式发展模式强调城 市自身存在对农村劳动力、水、矿产、农产品等资 源的极化“磁石”引力,这一无法克服的必然规律 导致了农村的衰败,农业和农村的良性发展必须 通过区域孤立来避免城市的极化效应。中国计划 经济时代的城乡分割发展实践,恰恰成为导致城 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距不断强化和“三 农”问题聚集爆发的历史根源。尽管20世纪革 命所造就的平等社会结构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奠定了社会基础,在此之上,完成了从激进主 义到务实主义的转变,所领导的成为一 个中性,它关心的不是短期和局部利益,而是 社会的长远利益。但是,中国能否保持这种独特 性?中国是否会变成一个“常态的”发展中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做出一个乐观的回答将越来越难。 一个可能的图景是,当前的收入差距演变为社会 壁垒,并最终葬送平等的社会结构 。在非洲和 拉丁美洲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坚 持认为,一国的经济社会摆脱贫困的切入点在于 优先发展大城市,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足够的就 业并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模式实施的结果是, 在非洲、拉美等地区,城镇体系不健全,村庄大量 消失,农民迅速地涌入大城市,不少国家80%的人 口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城市70%的土地面积被 “贫民窟”所占据,城市脏乱差、疾病流行、治安恶 化,农村衰败,饥民人数多,这是非洲和拉美国家 的普遍现象。实施城乡均衡同质化发展模式最典 型的是美国,美国城市的蔓延提高了城市化率,郊 区化则导致居民生活过度依赖小汽车,资源消耗 严重,且过度的集中与过度的分散同时并存。在 城乡非均衡协调发展实践中,法国及其他欧盟国 家、日本、韩国等地区,农村与城市景观差异巨大, 但农村生活条件非常好,最佳人居环境往往集中 在小镇和农村。因此,城乡发展及其形态演变的 内在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 过程,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增长过程,而是一个 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 城乡关系演变及其促进城乡发展趋势调整的各种 机制之问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也 是多层面、多渠道、非线性的 川。城乡区域在其 内在产业发展、用地结构变化、空问布局调整等推 进机制之间体现出一种整体和组分的关系,城乡 区域整体层面所受到的刺激可达到市场、产业、投 资、等各个组分层面,而每个组分层面所受到 的刺激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层面 与城乡关系演变的方向。因此,拓宽城镇发展空 间,改善区域发展质量,削弱城乡之间分散、封闭 和孤立发展的格局,整合城乡发展优势和力量,不 同等级类型规模的城镇与广大乡村之间由不同容 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讯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 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效链接,是城乡一体化在 不同区域以非均衡状态发展的基本表现:……城 乡企业二元的消解一城乡产业二元融合一二元大 城市与小城镇的一体化一城乡二元消解与城乡关 系融合一城乡分别代表的区域二元融合(区与城 市化、城市区域化)一区域关系协调与城乡区域 发展一体化……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重视城乡规 划的有机结合,强化城乡不同片区的发展的功能 定位,不断创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劳 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体系,促进城乡公 共服务均等化和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的建立,对处 于不同阶段的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始终 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J].党政论 坛,2010,(8):59—6O. [2]吕炜.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学动 态,2011,(12):3o_36. [3】【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 义对经济的求索[M].银温泉译.上海:格致出版 社,2010:180. [44【美】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英]阿兰・A・瓦 尔特斯.发展经济学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1—86. [5]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和 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J].改革,2005,(5):5-20. [6】张翼.农民工户籍转化意愿及其含义[A].吴敬 琏.比较(第53卷)[c].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32—44. [7】[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成都 调查[M].魏平,毕香玲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社,2011:2-4. (下转第8l页) 2012年第5期 从荣刚:油价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8l Oil Price Shocks and Chin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VAR Model CONG Rong—ga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2206,"Lund University,Lund,Sweden,22362) Abstract:The rapid rise in oil price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conomic cycle.Since 2002,the rise in oil price has a major impact on China macro—economy,including CPI.Based on the quarterly time series and the SVAR model,the impact of oil shocks on GDP and CPI in China is analyzed.Some relevant monetary policies are also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1%rise in oil price may decrease the economic output by 0.26%and increase CPI by 0.1 2%.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the rise in oil price has asymmety irmpact on GDP and CPI.In the long term,the central bank may issue additional currency and decrease interest rate to adjust the macro—economy. Key words:oil price shocks;monetary policy response;SVAR model (上接第74页) [8】刘纬,黄忠伟.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战略选择及制度构 建[J].改革,2004,(4):1 18. [10】贺大兴,姚洋.社会平等、中性与中国的经济增 长[J].经济研究,2011,(1):4-17. [1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咖.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6:219—220. [9]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29-31. (责任编辑:四叶)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City-Rur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30 Years in China Also on New Urban and Rural Form in 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Integration LI Quan (Lanzhou Universiyt,Lanzhou,Gansu,China,730000) 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witnessed the changing lifestyl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During the 12th five—years planning and coming long years,the process of city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 tendency in terms of its institution planning and industy developmentr and mechanism changes,and the new—typed city and rural form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behavior and the policy and social culture and so on.Furthermore,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ciy and ruralt integr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local economy,technology,labor,information and geography.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s that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re at the top of the prioriy litst and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should take their active rol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ity and uralr development;integration;new urban and uralr For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