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评价实
践报告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前言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土壤资源是一种具有脆弱性的非再生资源(人类的时间尺度上)。因此,了解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并对其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保障土壤资源可续发展的前提。为了较全面的理解胶东土壤资源,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进行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野外实习。通过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主要土壤资源的现状,农业利用和肥力水平以及存在的生产障碍问题,并结合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我们在更好地掌握土壤调查与评价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认识土壤,野外调查土壤的知识与方法。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大,土地结构差,土壤肥力弱,生产力不强。加上人口众多,为了人民生活需求,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土地严重退化。土地资源减少。所以在现在开展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势在必行。
区域概况:
桐木岭地处花溪区城市中心南片区,东抵花孟社区,南接青岩镇,总面积为15.39平方公里,总人口3930人,其中少数民族3140人,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辖区内210国道横穿而过,村支两委综合大楼坐楼在花溪青岩景观大道旁,与贵州党校隔路相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汉”,“苗”,以种植业为主。
实习概况
(一)
实习目的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土地资源专业的实践环节,通过次环节能使学生加强对地质地貌特征、土壤学特征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原理和技术的感性认识,巩固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的理论知识,掌握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实习意义: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改良利用土壤的措施,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任务: (二)
认识土壤的成土因素。
(三) 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土
壤剖面的方法。 (四)
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五) 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
措施。 实习区的自然经济概况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第一个剖面: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1)地名:桐木岭大坡上 A 0-10cm 轻壤土 粒状 6.4 (2)海拔:1118.6 B 10-33cm 壤土 块状 6.4 (3)植被:野菊花,蔷薇 C 33-60m 壤土 块状 6.4 (4)地貌:低山丘陵 (5)坡向:东北
(6)土壤名称:薄黄泥土
第二个剖面
(1)地名:桐木岭埋头井
(2)海拔:1104.1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3)植被:水稻 A 0-27cm 轻壤土 团粒 6.8 (4)地形地貌:丘陵 B 27-50cm 黏土 团粒 6.8 (5)坡向:西东 (6)土壤名称:黄泥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第三个剖面
(1)地名:桐木林老关口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2)海拔:1112.7 A 0-11cm 壤土 块状 6.8 (3)植被:刺丛 B 11-60cm 壤土 块状 6.8 (4)地貌:低山丘岭 (5)坡向:东北 (6)土壤名称:黄泥土
第四个剖面
(1)地名: 迎宾大道旁(2)海拔:1172.5 (3)植被:毛稗 (4)地形:破腰 (5)坡向:东南 (6)土壤名称:黄泥土
第五个剖面
(1)地名: 尖山 (2)海拔:1145.5 (3)植被:水稻 (4)地形:洼地 (5)坡向:东南 (6)土壤名称:黄泥田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A 0-10cm 轻壤土 块状 6.4 B 10-35cm 壤土 块状 6.8 C 35-80cm 粘土 块状 6.8 层次 厚度 质地 结构 PH A 0-20m 壤土 团粒 6.8 B 20-65cm 黏土 团粒 6.8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工作步骤:
1.概查:概查前,根据地形图及有关资料设置土壤剖面及工作路线。明确概查需要完成的五项任务;
2.详查:主剖面定点上图,地表描述,剖面观察描述,检查剖面及罗盘的使用,定界剖面及土壤边界的绘制; 3.评土比土、绘制土壤分布图; 4.绘制土壤分布图及编写实习报告
成土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土壤分布规律:
1.气候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气候影响温度、降水量和蒸发的同时,也影响母质的风化速度和成度、植被的分布等,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2.地形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地形的起伏,引起水、土、光、热的分布,导致自然特征和农业特征的差异,土壤的性状和分布也受到地貌条件的影响。 3.母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它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方向、速率、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营养成分和组成成分。
4.植被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植被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植被发育不同土壤类型,影响发育方向和分布。山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也体现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5.时间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时间影响土壤质地、土层厚度。人为活动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人为活动能破坏土壤的典型性 黄壤:
黄壤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其中以水云母类与蒙脱石为主,伴有石英、长石、云母以及绿泥石等矿物,含一定量的有机质,粒度在0.005mm左右,属黏土级。黄壤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富铝化作用指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是所有发育于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共有过程。由于这些地区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黄壤可发育于各种母质之上,以花岗岩、砂页岩为主;此外还有第四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纪红色粘土及石灰岩风化物,以贵州高原较有代表性。发育于不同母质上的黄壤,其特点各异:①发育于花岗岩、砂岩残积、坡积物上的黄壤。土层较厚,质地偏砂,渗透性强,淋溶作用较明显。②发育于页岩上的黄壤,质地较粘重。③发育于紫色砂页岩上的黄壤。心土也见黄色,底土逐渐过渡为紫红色。母质极易风化崩解,多为壤土,渗透性好,风化度较低,淋溶脱硅作用较弱。④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黄壤。土层深厚,富铝化作用较强,心土为棕黄色,以下逐渐转为棕红色或紫红色,质地粘重,渗透性差。 水稻土:
各种田质的土壤,经人工垦种水稻,通过水耕熟化作用,发育成具有特殊剖面性态的水稻土,水稻土的剖面的基本特征是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潜育层,水稻土又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沼泽型、盐渍型及矿毒田等七个水稻土亚类。
1、淹育型水稻土:由于所处地势高亢,地下水位低,形成稻田时间短,水耕熟化程度较低,犁底层浅薄,有的尚未形成,底土层仍保持母土性状,剖面构型为A-P-C或A-C型。
2、潴育型水稻土:水耕时间长,土壤熟化程度高亢,不存在干旱、涝渍、咸、酸、毒等土壤障碍因素,耕作层下面有完整的犁底层,犁底层下面有发育良好的潴育层,潴育层下是潜育层或母质层。剖面构型为A-P-W-G或A-P-W-C型。 3、渗育型水稻土:土壤长期受侧渗水或下渗水强烈漂洗,铁、锰和粘粒等物质淋失,而成白色粘土层和沙层的渗育层,养分淋失,土壤贫瘠化,剖面构型为A-P-E-C、A-PE-E-C或A-P-W-E型。
4、潜育型水稻土:因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或因水利设施不完善,雨季排水不畅,使土壤剖面较高层次出现潜育层,潜育层在缺氧条件下,还原作用强烈,土壤中铁、锰氧化物被还原成低价铁、锰,使土壤颜色呈黑灰色、青灰色或蓝灰色。剖面构型A-P-G或P-WG-G型。
5、沼泽型水稻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或泉水涌出,土壤长期受水浸渍,脱沼过程无法进行,土壤浮烂成糊状,土壤长期处于嫌气状态,还原性强,稻根受亚铁、硫化氢等毒害,常致黑根腐烂。剖面构型A-G或A-PG-G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6、盐渍型水稻土:滨海盐渍沼泽土经人工围垦种植水稻发育而成的。因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物,盐分含量高,部分因土层中有红树林残体,有大量硫化物积累,经氧化生成硫酸,使土壤变得又酸又咸,形成咸酸田。剖面构型为A-P-G型。 7、矿毒型水稻土:地处矿区下方,受矿区采矿、选矿的废水、废渣的直接污染,致下游长期灌溉污染的水形成矿毒田。剖面构型A-P-W-C型 该区域土壤分布规律:
该区域土类属于黄壤和水稻土,细说为石灰质黄泥土、石灰质薄黄泥土和大眼黄泥田。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山地居多,不易发展种植业。山坡土层较薄,有水土流失现象。低洼地带土层较厚,地形较为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该地植被以灌木丛、荒草居多,没有高大乔木类。 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
(1) 该实习调查区域存在问题,山地多,耕地少,荒山多,利用少,耕作粗放,土壤肥力低下且不均。由土地利用现状来看,该区域正被开发利用,许多建筑区和石场油然而起。这也是该区域土地转型利用的有效手段。 (2)改良利用:
低洼地带以上农作物为主,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山坡地地要以开源节流,培肥地力,以旱生型作物为主,同时发展干鲜果树。山坡地尤其近山坡、缓山坡,大力发展工程措施,以经济林为主较高较远发展草被和用材林为主。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水土,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的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统一规划,充分利用黄壤资源,林果粮经济作物全面发展,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经济效益,从生态角度出发,发展立体农业。
实习体会
经历了5天的教学实习,我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结合起来了,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土地调查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在花溪区桐木岭实习中,虽然实习条件很苦,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互相讨论,让我体会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桐木岭的实习充实而美好将成为我大学最美好的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