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 以宝珠传统村落为例 口福建工大建筑设计院叶青 ■匿疆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属性和极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 进步,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传统聚落型的古村落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以宝珠村为例,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事宜,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圜圈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 不破坏地形、不破坏植被、不破坏山体生态系统为基础。 (2)严 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促进土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保护农 耕种植传统生产方式。对农田周边碎石垒筑的田埂、挡土墙等已损 坏的地方,应按传统技术和工艺施工进行加固修整。 (3)通过规 传统聚落型古村落的保护是当前的时代主题,更是可持续 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前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数量因人为 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正在不断减少.保护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亟待解 决。随着传统聚落型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利用,很多古村落遭受破 坏,因此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古村落的保护 只有保护 好古村落才能够实现旅游开发.本文主要以宝珠村为例。 划手段,让沟渠水系成为宝珠村的文化要素和生活要素 并且服务 于生活。利用监督手段 禁止填埋自然沟渠。其次,生活污水要经 过一定处理后方可排出.避免毁林坏水。 1.宝珠传统村落概括 宝珠村坐落于福建省南平市茫荡镇,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有 2.2物质保护。 (1)将八角井、上水窟井、下边井、东 边井以及后门井统一挂牌编号。保护村民正常的用水习惯,恢 复古井周边的环境景观以及原有面貌。 (2)根据名树名木的性 千年的历史,海拔840m.经济以农业为主,旅游为辅,基础设 施一般 仍需亟待加强。宝珠村的景观特色包括宝珠长桥、卢氏 宗祠、凌云桥、接龙桥、越王亭、后门井以及福主庙等。宝珠村 建筑种类繁多, 麻雀不大 五脏俱全”,目前仍存有古官道、 古巷道 古墓、亭阁、供销社、礼堂、宫庙、廊桥以及祠堂等建 筑,均反映了不同时代留下的痕迹 村中留有四座廊桥,即接龙 桥、凌云桥、赏桂轩以及宝珠长桥.有金峰庵、临水宫、华光庙 以及福主庙等宫庙.自然环境和建筑环环相扣 具有较高的视觉 美感以及心灵享受。民居平面布局与构造做法独具山地建筑特 色,民居平面行制主要包括一明两暗和合院式两种布局形式.建 质划分保护区,通常以五米为基准。禁止搬迁古树或者对古树 周边进行挖土、修建房屋以及倾倒垃圾等行为,对于比较高大 的古树需要酌情安装避雷针,并且及时做好修剪枯枝、填土以 及排水工作,预防病虫害,定期诊断古树名木.去枯弱枝.促 发新壮枝。 (3)保护古驿道的原有线型不变。保持古驿道路面 的材料以及宽度,如果道路较窄可以酌情加宽,保护古驿道的 绿色植被,并且增加地被的种类。 (4)保护历史街巷固有的宽 度和尺寸 并且保持原有的排水措施 纹样、铺地肌理 尺寸 以及材料性质.街巷两侧绿化要维持现状 沿街建筑高度不得 超过两层。街巷的卵石和条石路面格外保护 。 筑装饰简洁明快,并且伴有宗族文化特色。宝珠村非物质文化遗 产也是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宝珠 之美称。民间 民俗有农历四月初一迎 华光天王菩萨”、九月二十九迎“间山 2.3非物质保护。继承和弘扬宝珠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 保护具有宝珠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传统产业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宝珠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心、宝珠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宝珠民间故事传说 展示馆、宝珠宗族文化和村史展示馆,以全面对宝珠非物质文化 大士陈靖姑大奶菩萨”以及正月十五迎桥灯.地方戏曲和名人层 出不穷,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都展现了宝珠古村深 厚的文化底蕴。宝珠村坐西朝东,形成”五马饮槽 形状,古村 背山面田 南北双桥.四周古树参天,天关地轴,屋舍俨然,景 色秀丽。古村内街巷纵横,蜿蜒曲折的穿插于民居之间.还富有 高差变化.台阶错落,古村周边自然山体整体保护状况良好。山 体植被及山体轮廓线基本得到很好保护,景色壮丽、别具一格, 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和保护。 3.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旅游开发 3.1发展原则。 (1)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开发旅游的前提所在。 (2)确定主题.对于 宝珠村的旅游主题要彰显出来,例如传统文化民俗游、传统建筑 2.传统聚落型古村落保护 2.1环境保护。 (1)保护山体边界以及植被范围,严格控 制建设程度。进行山体建设过程中 均要以尊重自然、尊重环境 游、农耕体验游、采摘游等。 (3)提高群众参与性 通过民俗活 动、祭祖、迎神以及迎桥灯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4)提高旅游 DOI:10.16116/J.cnki.jskj.2015.19.029 规划设计 旅游策划为乡村改造计划载体的实践思考 以江浙地区村落营造案列为方向 口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裴纹英 ■暖圈■目圈 通过桑梓枯荣工作室近年来的课程实践,来观察祉区营造与新捉村建设的区别,探讨社区营造的现状与手法, 以及我们团队目前所做的内容和主题。 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区营造;方法与主题 坏境的整理与美化、村落特色产业体系初见端倪、关注与整理民 俗乡风、导入乡村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 乡村建设另一种尝试就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乡村互助型营造 运动。最近备受关注的就是由欧宁、左靖发起的”文化复兴型” 农乡振兴活动:碧山计划和碧山共同体。具体内容这里不加详 述。需要拿出来思考的,我更愿意将它放在整个中国农村改造振 兴的层面。这种统称为“农业复兴型”的活动究其源头,可自上 世纪2O・3O年代以费孝通、梁漱溟、晏阳初等老先生为代表的农 村建设运动说起.都是以振兴农村经济、重构农村社会生活、再 《旅游策划与设计》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于2009年在地域振 兴方向上由桑梓枯荣工作室设立的一个实践研究型课程.在近六 年的课程实践过程中,工作室以浙江三线村落为对象.逐步解构 层级、清晰界定农村改造计划的定位、完善地方性文创实践的框 架、探索研究课题操作的模式,有若干思考以资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省在“十二五 期间制定的《浙江省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建设“村村优美、家家 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参与人群主要为当地政 府、在地居民、以及由委托执行的设计施工人员:践行内容 包含了: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生态健康、经济产业独特、 乡土文 明和谐四个层次:施行以来基本上已做到:空间环境和生态循环 造乡民民主为目的.初衷基本相同。目前种种的改造活动基本践 DOI:10.16116;/j. ̄nki..isk,i.2015.19.030 知名度.联合茫荡山旅游圈.联合依朝、筠竹以及茂地等村落打 响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 史文化产物 破坏一个少一个.所以必须要做到 应保尽保”, 只有保证古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原始性才能够实现旅游开 发.其次需要在文化层次上传承、提炼、发掘,感染人的心灵, 3.2发展策略。利用自身特色实现主体旅游景观。从大方 向来说,宝珠古村茫荡山风景胜地的一点,从小的方向来说.一 个典故、一棵树、~座廊桥以及一个古民居可以作为旅游景观宣 传。融合性开发.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共存.保持古村特色,展 但是这些无形资产并不能够画地为牢顾影自怜,需要发挥其最大 的价值,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实现其传统文化的传播.展现历史 文化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示传统风格,保持历史遗存的原始风貌,同时不排斥现代生活的 介入。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的诸多要素如习俗、土特 产品、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组合起来.开发出表演地区文 化以及游客能够亲身体验的交流场所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传统聚落型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需要 在确保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将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并发扬光大.旅游开发需要创新,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更是如此, 3.3发展手段。 (1)动静结合,将景点中的每个空间和时 间归纳起来,并且特别关注游客的访问频率.避免游客出现审美 古村落旅游具有群众参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以及规模较小等 特点.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投资小.见效快,被诸多开发商所青 疲劳。 (2)增加游客可参与的项目,使游客获得的满足感,并 且利用景点联系使游客心理的景观发生变换并且形成一整套的印 象。 (3)将旅游项目具体化,使游客了解宝珠村的历史人文景 观,并且开发周边潜在的旅游资源.例如旅游休闲登山步道、凌 云洞.南天岭以及石铎泉等。 睐 但是旅游开发不代表破坏.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避免盲目投资建设 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 参考文献: 3.4旅游项目。宝珠村旅游项目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观 光、农耕文化体验、民俗表演中心、民俗展示馆、文化展示馆、 宗族文化和村史展示馆.宗教文化展示馆、风情购物街、迎桥灯 活动、特色旅馆、森林SPA、采摘体验、旅游接待中心等。 【l 魄峰群.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混合效应模式 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97—200. 【2J高茜.黄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探析——以山 西师家沟古村落为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33:758— 76l。 3.5旅游开发作用。传统聚落型古村落是无法再生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