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强化作业
第4章 第4节 氮及其化合物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现象的产生与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氮的氧化物无关的是( )
A.闪电 B.光化学烟雾
C.酸雨 D.臭氧层空洞
解析:B、C、D选项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的结果,均与人为排放的氮的氧化物有关。而A选项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答案:A
2.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NO2,NO2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日光照射下,NO2发生一系列光化学烟雾的循环反应,从而不断产生O3,加重空气污染。反应过程为
①2NO2―→2NO+2O;②2NO+O2―→2NO2;③O+O2―→O3。下列对该反应过程及产物叙述正确的是( )
A.NO2起催化剂作用
B.NO起催化剂作用
C.NO2只起氧化剂作用
D.O3与O2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反应过程①+②得O2―→2O,③O+O2―→O3,NO2起催化剂作用,反应过程中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项正确,B、C项错误;O3与O2相对分子质量不相同,不是同分异构体,属同素异形体,D项错误。
答案:A
3.下列反应中,浓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①浓中滴入石蕊试液并微热 ②氧化亚铁与浓反应 ③氢氧化铝与浓反应 ④碳与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4.(2011·山东菏泽质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②实验室用浓氨水与NaOH固取氨气 ③氨和酸反应生成铵盐,与挥发性酸相遇时能形成白烟 ④某晶体与NaOH共热放出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晶体中含有NH4+ ⑤氨水中含氮微粒中最多的微粒是NH4+ ⑥把NH3通入稀HNO3中,当溶液的pH等于7时,溶液中NH3和HNO3等物质的量反应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⑤⑥ D.②⑤⑥
解析: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部分电离而使氨水导电,故NH3不是电解质;在氨水中,NH3·H2O电离很微弱,是一元弱碱,含氮微粒最多的是NH3·H2O;当NH3和HNO3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NH4NO3时,因NH4+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
答案:C
5.已知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2CuO+4NO2↑+O2↑,某人将少量的Cu(NO3)2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NO2能支持燃烧
B.NO2不能支持燃烧
C.木条复燃是因为铜分解产生了氧气的缘故
D.木条复燃是因为铜分解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氮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Cu(NO3)2受热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中O2体积分数为1/5,等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1/5),故木条复燃是因为铜分解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氮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D
6.(2012·吉林通化质检)从某些性质看:NH3和H2O,NH4+和H3O+,NH2-和OH
-,N3-和
O2-两者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
①2Na+2NH3===2NaNH2+H2↑
②CaO+2NH4Cl===CaCl2+2NH3↑+H2O
③3Mg(NH2)2Mg3N2+4NH3↑
④NH4Cl+NaNH2NaCl+2NH3↑
其中正确的是( )
A.③ B.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从题干可知,每组粒子性质相似,所以判断以上反应是否正确,应看熟悉的反应和所给反应是否相似。①因为NH3与H2O相似,所以该反应与钠和水反应相似,所以
该反应成立。②因为NH4+与H3O+相似,所以该反应与CaO和H3O+反应相似,所以反应正确。③因为NH2-与OH-、N3-与O2-、NH3与H2O相似,所以Mg(NH2)2的分解与Mg(OH)2的分解相似,所以此反应成立。④因为NH2-与OH-相似,所以该反应可与NH4Cl和NaOH比较,两者相似,所以该反应成立。
答案:D
7.(2011·邵阳模拟)如下图所示,相同条件下,两个容积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满NO2和NO气体,分别倒置于水槽中,然后通过导管缓慢通入氧气,边通边慢慢摇动试管,直到两个试管内充满液体。假设试管内的溶质不向水槽中扩散,则两个试管内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
B.5∶7
C.7∶5 D.4∶3
解析:两试管中含N原子相等,全部转化生成的HNO3相等。
答案:A
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盐酸:
3Fe2++4H++NO3-===3Fe3++NO↑+2H2O
B.铜片与浓HNO3:
Cu+NO3-+4H+===Cu2++NO↑+2H2O
C.氯化铵浓溶液跟浓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
NH4++OH-NH3·H2O
D.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
NH4++OH-NH3↑+H2O
解析:B项Cu+4H++2NO3-===Cu2++2NO2↑+2H2O;C项NH4++OH-NH3↑+H2O;D项HCO3-+NH4++2OH-CO32-+2H2O+NH3↑。
答案:A
9.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 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A.NH3、NO2、N2
B.NH3、NO、CO2
C.NH3、NO2、CO2 D.NO、CO2、N2
解析:因为是无色混合气体,所以没有NO2,从反应流程看,气体部分被浓硫酸吸收,说明存在NH3,通过足量的Na2O2后,气体显红棕色,说明生成了NO2,则原来气体中存在NO以及CO2,最后气体被水吸收后有气体剩余,可能是生成的NO和过量的氧气,也可能含有N2,所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H3、NO、CO2,可能有N2,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B
10.(201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月考)某学生想利用下图装置(烧瓶位置不能移动)收集下列气体:
①H2 ②Cl2 ③CH4 ④HCl ⑤NH3 ⑥NO ⑦NO2 ⑧SO2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烧瓶是干燥的,由A进气收集①③⑤
B.烧瓶是干燥的,由B进气收集②④⑥⑦⑧
C.在烧瓶中充满水,由A进气收集①③⑤⑦
D.在烧瓶中充满水,由B进气收集⑥
解析:若烧瓶是干燥的,由A进气是向下排空气法,可收集①③⑤;由B进气是向上排空气法,可收集②④⑦⑧,NO极易与空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在烧瓶中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短进长出,即A进气,可收集①③⑥,②④⑤⑦⑧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A
11.一定条件下,将34 mL NO和O2混合气体充入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为6 mL,则混合气体中NO与O2的体积分别为(多选)( )
A.22 mL、12 mL B.13 mL、21 mL
C.16 mL、18 mL D.21 mL、13 mL
解析:参与反应的气体总体积为:34 mL-6 mL=28 mL,依反应4NO+3O2+4
2H2O===4HNO3知,反应的V(NO)=28 mL×=16 mL,V(O2)=28 mL-16 mL=12
7mL。
(1)当NO剩余时,则V(NO)=16 mL+6 mL=22 mL,
V(O2)=12 mL,A项符合。
(2)当O2剩余时,则V(NO)=16 mL,V(O2)=12 mL+6 mL=18 mL,C项符合。
答案:AC
12.(2012·黑龙江大庆模拟)将22.4 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0.8 mol HNO3的溶液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假设HNO3的还原产物中有NO)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解析:发生的反应为Fe+4HNO3(稀)===Fe(NO3)3+NO↑+2H2O,Fe+2Fe(NO3)3===3Fe(NO3)2,通过计算,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4分)将红热的固体单质甲放入久置呈黄色的溶液乙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且有以下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B________(填化学式)。
(2)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与丙也能反应,写出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常温下A的体积是5.6 L,则相同条件下从澄清石灰水中挥发出的B的体积约为________L。
解析:由溶液乙久置呈黄色可知乙为浓,从而知甲为炭,气体A为CO2和NO2混合气体,B为NO;由C为蓝色溶液可推知C中含有Cu2+,即丙为铜。
答案:(1)C HNO3 Cu NO
(2)C+4HNO3(浓)CO2↑+4NO2↑+2H2O
(3)Cu+4H++2NO3-===Cu2++2NO2↑+2H2O
(4)1.49
14.(10分)(2012·浙江杭州模拟)已知A、B、C、D为气体,E、F为固体,G是氯化钙,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
(1)D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E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__。
(2)A和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E和F反应生成D、H和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解析:仔细观察分析E、G为此题突破口,A、B、C、D均为气体,生成的E却为固体,E与F反应的产物中又出现D;G为CaCl2,可知CaCl2中的Cl元素来自反应物E,
根据中学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可确定E为盐类,由非金属元素原子组成的盐即为NH4Cl,则D为NH3,根据氨的实验室制法可知F为Ca(OH)2,H为H2O,C为HCl。
答案:(1)NH3 NH4Cl (2)H2+Cl22HCl
(3)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15.(14分)(2012·安徽巢湖质检)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图验证NO2的氧化性和NO的还原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NO2具有氧化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NO具有还原性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一成员对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乙中的现象不足以证明NO2的氧化性,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小组讨论,他们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
A.NO2与HCl气体混合
B.NO2与H2S气体混合
C.NO2通入Na2S溶液中
解析:(4)将NO2通入Na2S溶液中,虽能产生沉淀,但仍不能排除是因的氧化性所致,因为NO2与水反应生成。
答案:(1)Cu+4H++2NO3-===Cu2++2NO2↑+2H2O
(2)乙试管中溶液变蓝色
(3)打开开关,挤压气囊;丙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4)挥发性出来的HNO3、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氧化性酸,也可将I-氧化成I2,使溶液变蓝 B
16.(14分)(2011·北京顺义模拟)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①下图是进行氨气喷泉实验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
②氨气使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________(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
①实验现象为:黑色CuO变为红色;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无污染。请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
③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________。
(4)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2O。已知: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在酸
性溶液中,Cu+的稳定性比Cu2+差(Cu+Cu+Cu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u2O。________。
(5)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为了治理污染,工业上常用氨气与之发生反应:NOx+NH3―→N2+H2O,使其转化为无毒的N2。现在NO2和NO的混合气体3.0 L,跟3.4 L(同温同压下)NH3反应,恰好使其全部转化为氮气,则原混合气体中,NO2与NO的体积比是________。
解析:引发喷泉的操作步骤为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K。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根据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要求,可发现实验中无尾气吸收装置。实验中碱石灰可以吸收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防止干扰产物水的测定。(4)根据Cu+Cu+Cu2+反应,采用酸溶液即可检验。(5)题为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设NO2的体积为x,NO为y,则x+y=3.0 L,又根据得失电子守恒:4x+2y=3.4×3 L,解得x=2.1 L,y=0.9 L,体积比为7∶3。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①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K ②NH3+H2O
NH3·H2O
NH4++OH-
(3)①3CuO+2NH33Cu+N2+3H2O ②吸收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防止干扰产物水的测定 ③此装置无尾气吸收装置,NH3排入大气污染环境;连接一个吸收氨气的装置如
下图所示(合理即可)
(4)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加入稀H2SO4,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Cu2O,反之则没有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