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气韵,必在生知 译文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译文:
如果论及气质和韵味,必定是在天赋中就具备的。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这句话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论气韵非师》篇章里提到:“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
意思是绘画的其它法则都可以学,但唯有“气韵”是学不到的,要靠画家的蒙养、自身修养,达到“不知然而然”的境界,即“必在生知”。他认为气韵应该与画家人品联系起来,人品高,画品自然随之,所谓的“气韵生动”也随之在作品中显现,达到“不知然而所以然”的境界。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气质和韵味是一种天赋,不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就能够获得的。它暗
示了人的天赋差异和个性的独特性,也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独特之处。气质和韵味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特质,无法简单地通过学习和模仿来获得。这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不要试图去强制改变或削减这种天赋,而是要鼓励人们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内在本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模仿和表面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在的本质和真正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过于追求外表的华丽和表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和真正的自我。这种追求是短暂的,无法带来长久的满足和幸福。相反,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本质和真正的自我,不要被外在的模仿所迷惑,而是要发掘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