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

来源:九壹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lUllII II IIIII IHIIIIIIIIIEIIIII IIf

Y308629 1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 为获

得广西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事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 权归属广西大学。本人授权广西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 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口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授权。 团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 季歪谬

·

指导教师签名: 作者联系电话: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以苏北地区为例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国际 所作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多少次为世界和平作出建议,多少次在世 界经济危机中狂澜、扭转乾坤。如今的中国己然不再是从前那样贫瘠 弱

小,任人宰割;如今的中国已经稳握了自己的话语权,已然为中国

梦的实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纵观我国内部的经济发展形势, 不难看出地方经济水平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南北差距,东西差距。江 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才大省,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江苏地区是否 能有效缩小省内的经济水平差距,能否有效调节省内的就业情况,政 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在我国现阶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以期制定合理科学的产业 并有效落实来解决苏南苏北地区的就业问题以及缩小省内的经 济水平差距。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就业导向 农民工

产业转移 苏北地区

万方数据

NEW EN伊LOYA删T-ORIENTED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0F URBANZATION TRANSFER

POLICY

A CASE STUDY OF NORTHERNJIANGSU

Today,in the 2 1 st century,China's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s ale community ever-increasing

China is not the same as and obvious. Today's poor weak,trampled upon; now China has held its own has a solid foundation steadily voice,already on

which China's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However,throughout the

intern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in to see where China,it is easy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the North—South gap is still very big,especially gap. Jiangsu

the employment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n China, but important provinces in Jiangsu is not opfimistic.This paper tries to sound

industrial policy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Narrowing the gap in Jiangsu Province,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mction of new towns ale the leitmotif of this

article.

counsel;industrial KEY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industrial policy;vocational

transfer;northernJiangsu;migrant worker U

万方数据

目 摘要 ABSTRACT . . 录

..I

II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 l

..1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关于新型城镇化 1.2.2关于农民再就业 1 2 ..2

..4

1.2.3关于产业 1.2.4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5 ..7 .7

一7

1.3.2研究内容 1.3.3主要方法 ..7

8

1.4基本观点与研究的新颖之处 1.4.1基本观点 8

..8

1.4.2研究的新颖之处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基本概念

2.1.1农民工群体 2.1.2新型城镇化 2.1.3产业

2.1.4就业导向的产业发展历程 2.2产业对就业问题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再就业情况分析 3.1苏北地区概况 3.2苏北地区新城镇化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

3.3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现状 III

..8 .10 ..10

10

O .1 11 11

..12 5 ..1 ..15 ..16

9 ..1

万方数据

3.3.1苏北地区劳动力短缺及造成的影响

19 20 21 22 ..23

23 23 .23 24 ..26 ..26 ..27 。28 28 30 30

1 3

3.3.2苏北地区外出打工农民主要就业行业 3.3.3在外地就业的苏北农民工生活状况 3.3.4外来农民工涌入对苏南地区造成的影响 3.4影响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因素

3.4.1就业基本技能缺乏 3.4.2传统就业观念固化 3.4.3产业转移促进措施滞后 3.4.4社会保障制度欠缺

第四章.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分析

4.1江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介绍 4.2地方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4.3江苏主要产业及实施效果介绍 4.3.1苏北产业承接前后生产力对比 4.3.2产业执行后苏北就业带动性 4.3.3施行后农民市民化情况

4.3.4产业施行后苏南地区就业压力情况

第五章.产业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

5.1苏北地区产业转移优惠低效性 5.2苏北地区保护投资者的相关法规不完善 5.3苏北地区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3.1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 5.3.2工业园区建设落后

5.3.3学校、医院等生活基本配套设施落后 5.4承接产业与农民技术对接不到位 5.5农民再就业的技术培训机制不健全 5.6保护农民再就业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不完善 5.7社保补贴未完全到位 5.8再就业扶持的宣传不够深入

第六章.江苏通过产业解决苏北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IV

..33 ..33 ..34 一34 34 36 37 ..38

39 一40 一4l ..42 ..45

万方数据

6.1相关规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战略要求

..45 ..46 一47 47

6.2加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力度 6.3把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作为产业转移的工作重点 6.3.1关注苏北城镇化情况,帮助农民再就业 6.3.2完善法律保护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3.3重视培训并提高专业技能和维权意识 47

48

6.4加强苏北地区投资环境建设

6.4.1加强苏北地区投资硬环境建设

6.4.2加强苏北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

一49 49

1 5

6.5苏南地区积极配合并与苏北共同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53 55

56

V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指导

思想, 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我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

原则和重点任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l仁2020年)》则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工

作作了具体部署。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 化的模式与路 径,又该如何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撑体系,显得及其重要。

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在此阶段容易出现 很

多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的问题,于是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确实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 盾加 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要集中解决这一系列问 题,跨

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主体并不是只有,还将囊括众多的企业和居民。随着体

制改 革,简政放权、精简机构等措施的推进,主要承担规划、引导、协调和支持的职责,

和个人在城镇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才是的最重要的。 目前,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了很

多问题。与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相 对应,《规划》率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指农民市民化的缓慢与 艰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针对解决农民工群体就业 问题的产业转移。

1.1.2研究意义

苏北,是江苏北部的简称。地理意义上的苏北指江苏省的淮河以北所有地区。今日

狭义的苏北则是指江苏徐州、连云港、淮安(涟水)、盐城(滨海、响水)、宿迁5个省 辖 市。

而企业

万方数据

新参芝城镇化背皇P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苏北地区历来是江苏的人口集中地,而由于当地资源的有限性,很多苏北地区的农民都 会

选择外出打工,所以苏北地区是江苏省人尽皆知的打工输出地。在苏北淮安就有近百 万农

民在外务工,占总人口的近20%,主要输入地就是长三角发达城市和珠三角。宿迁

张新实年前也在博客中公开表示,从9月份至去年年底,该市已有4万多外出 务

工人员返回家乡,有人担心返乡农民工的失业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而他则认为“返 乡农

民工是宿迁的宝贵财富”。张新实表示,在本地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市甚 至遇到 了“招工难”的问题,甚至要到外地去招工,用电话劝返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内开始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和 非农产业。根据资料显示,1978.2009年,江苏农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累计转移劳动力达到

1502.83万人,转移总量最初的226.02万人增加到1728.85万人。这一现象导致江苏省

苏 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大量涌入苏南地区,造成苏南地区人口密集,就业压力大,社会

问题多。

再观察江苏省现在的产业结构会发现,自90年代以来,受世界外来文化及本地资 源状况影响,

江苏地区不断有新的产业入驻,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益处的同事也带动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发

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产业间的收益不同,对劳动力的需求 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产业结构重大变化引起

就业结构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结果。但是, 目前江苏省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并不能十分匹配, 正是由于就业结构不能适应 产业结构变动,近年来,苏北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盲目转移的现象与苏南

地区频现“民 工荒\"现象同时出现。因此,能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会是影响产业结构

的 调整和升级以及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关于新型城镇化

国外方面研究:在西方的发达国家比较早就开始了城市化的建设,国外在城市化的

研究上相对来说比较早,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组成和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西方 发

达国家的城市化起点也相对较高。

美国学者沃纳赫希在《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

的过程,实现了由人口稀疏、空间分布均匀向相对对立的转变。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城市化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两个层次。在“城市化过程”理论中,诺斯

又提出城市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口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虽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我认为城市化的重点应该与产业结构与 就业问题有

紧密联系。以下一些西方学者就将城市化与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问题联系 在一起,例如: 威

廉·配第是十七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写到:人们从工 业比农业、商 业比工业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差异将劳动力转移到了更高收入的 行业。另外托达罗 (M.P.Todaro)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他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 和产生发展模型》一书中认为,城乡之间实际收入的差异和城市就业率高于乡村地区造 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人口流动这一现象也是由此而来。这一经济模型强调了城

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条重要经济因素。城市化,既是农业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

从以上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可发现,现有的大部分关于城镇化,产业转移和就业问题 的研究大

部分都是研究两者或者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影响,并没有就具体的欠发 达地区的农民再就

业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以及对指导产业转移的产业做规范性研究。 农民群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

都是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自然是城市 化进程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农 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涉及到经济收入来源、社 会保障、受教育情况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 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 国内方面研究:我国现阶段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以部分学者是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

的内涵及基本概念理论的认识研究,例如:张占斌教授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

革难题》 中从四个方面解释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四化”协调即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三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

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化。 另一个方面,国家行政学院王海燕博士认为,处理好城镇化

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产 业化、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发展与人的发

展等关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 重点。 从以上学者研究成果中可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与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而 仅仅对新型城镇化作表面的概念认识研究是不

够的。

李庆志、马艳丽认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农民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訾整整丛墨叠塞

工市民化模式、“城中村”发展模式。(李庆志、马艳丽,2006)其中,所谓农民工市民化

模式,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后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

系。 然而这种模式的“城市农民\"并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城市农民”与市民还

是具有本质不同的,在经济来源、收入水平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两者都存在着很多不合

理,不平等的地方,也有国内学者针对这类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例如: 另外,国家行政

学院冯俏彬教授发现,造成农民工退保潮的制度性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 养老保险制度与农 民工的高流动性的高度不符。在《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一书 中,黄锟副教授从另

一个角度提出了未来城乡二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对协调城 乡二元制度改革中制度

冲突的选择做出了分析。 然而要做好农民市民化的工作,做好城镇配套等工作,就不得不考虑农民的就业问

题,如果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改善,那么,相应的收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就业培

训问题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1.2.2关于农民再就业

国外方面研究:本文研究的农民主体是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包括在苏南打工的

农民工群体,也包括苏北本地的农村剩余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农民再就业问题

势必会涉及到农民工的回流情况。劳动力回流现象中农民工返乡是一个典型例子,西方 学者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决策因素及

对回流地的影响等。LucaS(2003)认为导致回流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在城市没 找

到工作或一定状况下工作机会丧失;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返回家乡进行消费或投

资。Galor(1990)认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是回流

劳动力在外面打工所锻炼的技能。

在任何时代,农民就业问题都是关系到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的重

要问题,因此,(Davin,1996);FrankEllis和NigelHaois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是解决农

民的贫困问题所应该考虑的要素,如果不考虑农民流动的原因,城市的发展也将会随之受 到影响。另外,YHaberfeld在对印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中发现,受教育较少、 收

入较低、地理环境较差是希望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所共有的特征,他们期待获得农业以外 更

多的收入。 4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以上的国外学者就自己国家的情况及劳动力回流理论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及劳动力转移 的现象,但

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将农民的就业问题的后续保障工作列入研究范围,以下一 些学者是将农民的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来阐述农民就业问题的: 日本学者宫川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一文中指出在当前日本特别注重加 强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要想达到社会基本保障的目标,以求减少国家保险基金的支出, 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上述学者虽然研究了农民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措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 是依然没有将农民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与产业转移与产业联系起来。

国内方面研究:关于农民工在就业问题,国内学者大多数讨论的事失地农民的就业 问题,而本文讨论的农民再就业问题主体是身在苏南地区打工的苏北农民,所以以下对 于国内文献的概述也是以回流农民工为主要研究群体。

赵立新认为农民工由于社会资本缺失,在市民化进程受到阻碍,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就 业方面的待遇不公平,受到各种,具体包括农民工就业的时间、程序和行业 工种。另外,在劳动报酬方面,农民工也无法享受城市职工的各种劳保、福利待遇,在 城市社会是受排斥者。 农民再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所以也有部分学者将农民的 再就业问题与劳动力转移问题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叔莲研究 员认为,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是造成农村人口季节性或不定期地大规模向城市流动 的主要原因,这种形式是扭曲的,是不合理的。据此,他提出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是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的重要手段。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发现,国内研究农民再就业的学者大多都只是对农民的就业现状的形 成原因以及劳动力转移诱因做研究,将主导的就业导向的产业与农民再就业问 题联系在一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 1.2.3关于产业

国外方面研究:西方学者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提出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 衡发展问题的措施。其中关于干预的理论分析主要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 年提出的循环和累积因果理论。他指出,单纯的市场力作用会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 差距出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落后地区的处境也就日益恶化,两极分化现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象愈演愈烈。

在市场作用力的作用不能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状况时,强调的产业指导作用可 能会更

加有效的缓解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化。 穆尔、罗兹和泰勒有关1960—1981年期间英国

受援地区的工资补贴以及在非受援地 产业转移的研究表明受援地区吸引投资 的优惠条件、

区的企业布局对产业转移起 到很大作用。 本文就试图选取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

高但区域之间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江苏省作为研 究对象,试图对江苏地区的产业转移政

策做规范性研究以期解决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民 再就业问题。 国内方面研究:一般认为,产业转移是由或其他公共主定和实施的,以 转移

产业、发展经济为目的的各种和措施的综合,它在促进产业发展、繁荣区域或国 家经

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内一部分学者将产业转移做了一个总体的规范性研 究,例

如: 陈永义(2000)认为,创造各种条件是在产业转移中的主要任务,应该为推动企

业实施产业转移辅路搭桥。二是鼓励企业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也可以在

适宜的地区兴办加工区,为企业提供投资创造的良好环境。三是要简化企业开展产业转移 的手续,以

免影响企业的积极性。 但是这种总体的产业转移规范性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是针对性

不强,没 有具体的针对群体,也没有具体的针对地区,中国地大物博,情况复杂,整体性的规范 性研

究没有针对性的产业研究有意义。

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国内学者将欠发达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或将产业的实行分为 转移地和承

接地两类,例如:马静芳(2007),认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对有利于主

导产业发展的产业应优先承接,并针对不同的产业灵活制定符合产业实际情况的产业准

入。 蒋满元通过对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研究分析总结出:转入地应通过土地、要素成本

等方面 的优势作用,以及出台的优惠,对产业转移起到吸检的作用。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客观经济设计得当且不发生政

有可能会出现利大于弊的情况;如果不当或扭曲,则理所当然会弊大于 利。 策扭曲,

卢根鑫(1994)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与完整,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决定产业转移能否

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而廉洁、高效的及其各种合理的经济的配套实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施也将为产业转移提供保障。

1.2.4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农民再就业、产业转移三个概念的研究

相对来说都比较,没有将三者的关系和内在的作用机制完整全面的阐述出来,而都

是进行了的分析或者只是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将三个关键词紧密联系

在一起,试图清楚完整的阐述三者的作用机制。

另外,以上的国内外综述并没有进行相对本土化的理论研究,通过对总体情况分析

而得出的规范性研究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所有情况。所以本文试图以江苏省苏北 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苏北地区本地及外出打工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适合解决苏

北地区农民再就业的产业转移做规范化研究。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关于本文研究题目的选择,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几个 方面的目的:

首先,要规范江苏地区的产业转移,要将以解决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问题作为一个

重要目标的产业转移做规范性研究。其次,要满足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的意愿,提

供农民再就业的机会和岗位。同时对苏北地区背井离乡在苏南地区的农民工起到一定的

吸引作用。最后,要为再就业农民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和技术培训,为农民的市民化提

供基础。

1.3.2研究内 容 在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农民的市民化。然

而,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农村人口庞大且构成复杂,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农民市

民化过程中问题重重,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征地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未建立,资 金

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造成的失去生存底线的恐慌。要解决农民市民化中 的社

会保障,经济来源等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然而,在我国的 欠发达 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家乡,去一线二线的大城市当农民工。这样的

7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曩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情况一直持续,我们会发现,大城市的就业压力,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而欠发达地区缺 乏

经济发展后劲,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再就 业问

题迫在眉睫。 观察欠发达地区产业现状得知,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欠发达地区缺少或 没

有可供他们工作的产业或者岗位。所以本文试图从主导角度通过制定就业导向的 产业

指导产业转移,试图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便

利,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江苏地区产业转移在全国具有先进性,但是苏北地区的农民再就

业依然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决,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的苏北地区为主要的研究地区。

1.3.3主要方法 由于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本文针对 解决苏北地区

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产业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做规范 性的研究。本文从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切入,在原始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对江苏省 现有的产业做分析与评价,并找出

再对通解决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民再 就业问题应有的产业作了较为全面的定性分析和规 其中不足,

范化研究。

1.4基本观点与研究的新颖之处

1.4.1基本观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

通过对就业导向的产业做规范性研究来指导苏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合理向苏北

地区转移,为苏北地区提供劳动技术和就业岗位,同时完善苏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

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得苏北地区的农民能够不用外出打工,在本地进行工作和向市民的 转变,

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打下基础。

1.4.2研究的新颖之处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原本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问题, 也

是一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身就

8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是一个创新点。另外产业转移与农民再就业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通常将两者分丌 研究,本

文将指导的产业转移作为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并且重点 研究指导产业转移的就

业导向的产业,试图通过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加速农民市民 化进程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国家前列,将重点放在研究其苏北地区的农民再就业情况对长 三角地区乃至

全国都有其示范作用。

9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曩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qe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2.1基本概念

2.1.1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主要是指一群有着农村户口却从事着非农业工作的农民工,

他们中绝大

多数都生活在自己所工作的城市而并非家乡农村。农民工群体在其所在城市做着最基础 的 工作,大多是基础建筑类以及手工业类等对知识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并且对城市的 发展

以及经济的推动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农民工 群体的

付出和贡献。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而纵观现在我国的农民工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生活存在一些很 窘迫的情况。

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亟需教育培训,易发安全隐 患,国家关注度高等特点。

所以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及安抚工作难度巨大。 本文就苏北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展开研究,由于江

苏南部和江苏北部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 大差距,苏北地区在苏南地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巨大,所以就苏北 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展

开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2.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而不是一概的追求城镇人口的扩 大

或是高楼大厦的建设。另外,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以人为核心,要从实质上将 农民 转变成产业工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一味的提高生产量,加快城市建设就可以达到 的。这

样的要求强调产业支撑,强调农民的生活环境,强调人的无差异发展。 另外,新型城镇化还提出城镇联动紧的要求,要求大城市要与周边小城镇充分建立 辐

射状的互帮互助关系。这就要求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紧密配合,建立相互信任的合 作关

系,小城镇也应该在大城市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 做好充

分准备。除了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合作外,新型城镇化对城乡之间的互补性也 提出了要 求,要求城镇与乡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乡村要作为城镇发展的坚强后盾, 10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StY-景下捌D眨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城镇发展也要带动乡村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 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一项重要的指

标就是生态问题的改善与城市压力的减压。由于

我国长期的产业发展,有些重工业城市的经济水平虽然很高,但是环境问题依然令人堪 忧。新

型城镇化的推进如果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落实城镇的 产业升级

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一定会对大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 作用。

2.1.3产业 产业是指由或地方制定的旨在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制定的 产业方面的政

策集合。产业的统一定义尚且没有定论,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不同的 研究学者对产业定义的

界定多种多样,但是所有有关的产业定义具有一个共同 点,就是研究对象都是产业。 制定产业政

策的目的有很多种,例如弥补市场缺陷,合理分配资源,熨平经济波动等等。 而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

相关的重要产业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赶超、优化产业结构和 平衡发展等方面。

就江苏省整体情况而言,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人民生活质量也早

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就江苏省省内情况来看,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江苏省的苏 南和苏北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就这个情况而言,产业

的合理制定与有效实施对实现苏北地区经济水平对苏南地区经济水平的赶超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 产业的制定与发展是关乎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面临着产业 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江苏地区。产业制定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 到苏南和

苏北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和经济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

2.1.4就业导向的产业发展历程 产业的演变与发展历程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各不相同的演化版本。每个国家都 有适合于自己国

情的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但纵观全世界已有的产业发展模式, 发现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首

先在内容上,各国的产业都由原来的简单笼统变得 复杂细致,各项规定更加清晰,更有条理,努力让

各个部门有据可循。其次,在产业政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策实施手段上也由原来的直接干预向问接干预的方向转变,并且制定的和实施手段 都

更加法制化,提高产业实施效率的同时也改善和优化了职能。另外,在实施 目标

的选择上也与以往产业有很大区别,现在的产业实施更注重实施对象的多 元化和

大众化,并且实施的时间也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在国家早期发展时选择 实旅对象

可能更加注重经济领域的发展,而现有的产业演变趋势使得选择实施 目标时则

更加注重提高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向是我国的一个难解决的问题。我 国

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已在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严 峻。 可见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能带动就业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 的关键时

期,通过优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来带动就业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纵观其南北经济发展差 异就可想而知江苏的

产业结构亟需调整。江苏省是全国人口大省,其人口众多而科技水 平及资源有限,并且各个城市乡镇发

展水平起步时间各不相同,造成江苏地区虽然经济 水平高,但是南北差距大,就业问题尤其严峻,社会

冲突尤其突出。江苏地区目前的状 况也亟需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的合理制定与实施,使经济发展可

以真正带动就业, 充分就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2.2产业对就业问题影响的理论分析

威廉配第在17世纪最早提出相关理论,他指出农、工、商三大产业按其重要性有

其固定的排序。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工业将显示出比农业更重要的性质而商业又逐渐会 比 工业更重要。继威廉配第之后,费雷在1935年提出,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大 量

的物资和人力会不断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再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这 一流

动过程是谁都无法阻止的,即便是也无法阻止这种定向流动。以上的理论为克 拉克相关理

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克拉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更进一步阐释了经济发 展与劳动力分

布之间的关系。克拉克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 农产品的需求会

逐渐减少,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之后会对工业品的需求由多到少,转 向服务需求的增

加。这一需求过程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

克拉克提出该理论后,很多研究学者显示出很浓的研究兴趣,著名的经济学家、统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计学家库兹用数据统计证明了克拉克的观点。法国经济学家富拉斯蒂埃也在克拉克理论

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并通过数据说明克拉克理论的真实性。富拉斯蒂埃指出,由于 科技的

发展及机械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中很多通过投入人力才能完成的产出量逐渐 的可以通 过机械化来完成,使得第一产业中可以大量劳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 进步,人们

对工业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会流向第二产业,推 动工业的发

展,满足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在此阶段

中,简单的工农业商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开始追求服务上的 满足。在第

二产业的劳动产出趋于平稳而劳动力又趋向饱和的阶段,劳动力则会从第二 产业向第三产

业移动。富拉斯蒂埃同时指出,这些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产业再转向第 三产业这种简单的层级式的流动,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也存在平行 流动,及产业层级

相同但在行业之间流动的情况。 在富拉斯蒂埃之后,法国经济学家埃.索维更准确地概括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依次向 第二产业及

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他指出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是对自然界的脱离,第二 次转移是对原材料的脱

离,第三次转移是在第三产业内脱离原有的一部分人群转而为另 一部分人群服务的过程。 关于劳动

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顺序的解释,克拉克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农产 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并

趋于稳定,此时农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产品的需求减少是 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其次,

在第二产业中,科技技术更新换代,科技水平迅速 提高,而人们对于第二产业商品的需求又十分有 限,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趋于饱和。及第 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劳动生产速度高于人们对工业产品的

需求速度,造成第二产业 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本文在全国经济转型大形势下着重对江苏地区的产

业结构及劳动力分布做一定的研究, 发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配第克拉克的相关理论对江

苏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 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合理分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地区原本从事农业工作的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出

来,之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大量劳动力开始寻求非农业职业的工作。江苏省的苏南地区从

工业发展初期开始,在玩具、汽车、医药等生产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也需要大量劳动力。 苏南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与苏北地区大量劳动力闲置形成了互补关系。但在“十一五”规

划之后,随着苏南地区产业发展的成熟与完善,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中

的劳动力数量逐渐趋于饱和。而苏北地区从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又越来越多,同时,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F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刚刚从农作生活中的劳动力通常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没有经过相关的技术职

业培训,导致这些原来的农民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非农业行业的工作。由于苏北地区本地 的第

二三产业发展欠缺,造成大量农民涌入发达城市,造成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城 市社会 矛盾突出。而苏北地区也由于劳动力缺乏,造成第二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 发展速

度缓慢,留守老人和儿童等社会问题严重。 本文力求研究在国家经济转型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运用相关理论在优

化江苏省产业结构,合理化苏南苏北劳动力分布方面做出研究。希望加强在省内产业梯

度推移过程中问的跨地区合作与交流,并且为其产业制定提出相关建议,以求

缩小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达到江苏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14

万方数据

堑型燧翼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第三章.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再就业情况分析

3.1苏北地区概况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偏北地区的总称,苏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地理位置良好,地区 内多 平原地形。苏北地区多位于长江以北,并且有很多临海城市,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传统的 苏北地区一共有五个地级市,它们分别是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南通。之前 有大部分人认为苏北地区就仅仅指的是宿迁、徐州、连云港这三个江苏最北边的城市, 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共和国成立初期,苏北曾经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初期的划定包括 了江苏江 以北的大部分区域即今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宿迁、淮安6个省辖市。 而现在,按照江苏比较通行 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是指由宿迁、连云港、徐州、淮 安、盐城五个省辖市组成的区域。 苏北

地区占地面积占整个江苏省的二分之一以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矿产资源,土地 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十分

丰富。相对于江苏省苏南地区而言,苏北地区土地价格和劳动 力成本以及原材料成本都远远低于苏南

地区。苏北地区在资源方面拥有很多苏南地区已 经不具有的优势,在产业的承接方面显示出巨大的

潜能。 尽管如此,江苏省内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还是有较大程度的 差异。 以下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3年)

绝对数(元) 绝对数(元) 位次 县(市)名称 位次 县(市)名称 1 昆山市43436 24 24409 盱眙县

24260 2 张家港市43426 25 金湖县 3 常熟市43161 26 洪泽县 238

4 23272 江阴市43144 27 建湖县 5 太仓市43010 28 22473 邳州市

6 36599 29 21719 扬中市 东海县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壁壁蔓墅呈堕兰堑

7 宜兴市 312 30 赣榆县 21506

8 金坛市 34722 31 射阳县 21291

9 丹阳市 33083 32 沛县 21073

10 溧阳市 32804 33 滨海县 21037

11 旬容市 32422 34 宝应县 20773

12 海门市 32387 35 灌南县 20479

13 靖江市 31597 36 阜宁县 20115

14 启东市 29482 37 响水县 20045

15 海安县 29474 38 涟水县 192

16 如东县 29445 39 新沂市 19255

17 仪征市 29057 40 沭阳县 19091

18 泰兴市 28840 41 泗阳县 18270

19 如皋市 28611 42 睢宁县 18009

20 兴化市 261 43 丰县 17740

21 东台市 26241 44 泗洪县 17655

22 高邮市 24711 45 灌云县 17617 23 大丰市 24707 (表3—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年统计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表中,收入最

高的前十名城市没有一个属于苏北地区。而处在最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的城市则多 是属于苏北地区。这组数据很明显地反映出江苏省内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的人民生活水

平上的显著差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昆山市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灌云县相差

25819元的差距。这样的收入差距无论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省市都是让人吃惊

的。而人民收入上的差距大原因一定与就业有关,在江苏省这样南北收入水平差异巨大 的背后,隐藏的是苏南苏北就业问题上的差异与存在的就业不平等问题。

3.2苏北地区新城镇化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 苏北地区的就业问题不容小觑,江苏省的苏北地区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16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壹F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而苏北地区产业的缺失使得原本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变为了大量劳动力剩余的劣势。 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大量从土地上出来的劳动力缺乏一定的专业技 能,又不具有充分的就

业岗位,使得大量苏北地区劳动力转移到苏南地区,造成苏南地 区就业压力大,城市拥挤,社会矛盾

突出等问题。下面一组数据体现了苏南和苏北地区 人民的就业类型概况:

江苏省分地区从业人数

单位: 万人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地2012年 2013年 区 从业人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990.0 2032.3 1737.2 4759.9 956.7 2042.0 1761.2 全 4759.5 省 按区域 分

825.2 148.7 1042.3 817.1 2009.8 147.4 1037.2 苏 2008.1 南

330.5 239。9 454。2 325.0 1017.1 230.0 456.6 苏 1019.1 由

605.5 601.4 535.8 595.2 1733.0 579.3 548.2 苏北 1732.4

(表3—2)

由于苏中地区范围相对较小,人口数量也没有苏南南北地区多,经济发展方面没有 典型的研究意义,

所以本文暂且忽略苏中地区,着重将苏南和苏北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 并分析其中原因。 由以上数据可 知,首先,苏南地区的从业人数总量明显高于苏北地区,这说明苏南地区 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可提供给

当地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而苏北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的配 套产业和必要的工作岗位使得苏北地区的

就业人数远不及苏南地区。其次,观察数据可 知,在苏南地区,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数量是其第

一产业的差不多6倍,而在苏北地

区,近两年其第一产业和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并没有相差多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我们再

来看一张图表: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图表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图3—1)

这是2010年后江苏省几大代表性城市的产业占总比重的状况,从图中明显能看出 苏北地区只有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苏南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比苏北地区多很多。由于上 文涉及到的配第克拉克理论中提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也需要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 调整。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苏北地区人民就业率不高,收入水平与苏南地区有 较大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北地区,缺乏相应的产业,尤其是能带动大量人口就 业的第二第三产业。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在新城镇化推行的背景下,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改善其就 业问题是重中之重。江苏地区大部分第一产业存在于苏北地区,由于现在科学技术发展 迅速,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很多第一产业的人力工作已经被机械化所代替。于是苏北地 区存在着大量从土地上出来的劳动力。又因为苏北地区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 产业承接工作不到位,导致苏北地区缺乏相应可以吸纳劳动力的工作岗位。解决不了农 民的就业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就难以解决。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3.3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现状

3.3.1苏北地区劳动力短缺及造成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长期处于我国前沿,是我国经济发 展,科技技术水平提高的排头

兵。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和示范榜样。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江苏省苏南 地区的经济

发展,也显著提高了苏南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与此同时,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和产业转移的

定向性造成了苏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差巨 大。其中,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苏 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失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前以第一产业为主要发展力的 苏北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被机械化所取代,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样密切,有很 多工作逐渐可以被机械取代。于是,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出来,可是这一部分劳动

力并没有全部待在其原来的家乡,大部分从第一产业中出来的劳动力流向了相对发

达的大城市,去谋求非农业的职业。这样的现实情况并没有办法阻止,经济学家刘易斯、

托达罗等早就在人口转移理论中提出,在二元社会结构形态之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 市及发达地区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是这种正常现象的人口流动并不是无休无止没有尽头,如果这种流动是适量的,则 会促进发达城市的发展,流出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之后学习力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 积累了经验,可以返回自己的家乡兴办企业,带动农村的发展,形成城市带领农村,农 村是城市坚强后盾的局面。但是观察下图可知,对于江苏省来说,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 单:

苏北分市农村劳动力与流出劳动力直方图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数据整理)

圉靛{_l}转动力 一;越野澎?力力 震

19

蕊 一

。 二i 一

√ 兰II i篆ira ll;凰‘:篓ii _阂圈■

藤 一。一阑..i二? 一

一 目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图3—2)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苏北五个市农村原本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有1245.61 万人,但是 其有563.19万人是流出劳动力,并不在自己的家乡。在苏北地区的农 村劳动力中,外出打工

的人数竟然占到45.21%,这样一个劳动力外流的比重无论放在哪 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很少见的现

象。

这样严重的人口外流情况,造成苏北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原有的

土地不能充分利用,造成大量土地资源荒废,农业机械化过程还未完全完成就缺少了大

量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造成农业升级中断,机械化脱节。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不完善也 给相应的产业承接带来阻碍,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再就业,造成苏南与 苏北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大量青壮年人口的 流失,苏北地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加剧,为社会安定留下了隐患。

3.3.2苏北地区外出打工农民主要就业行业 由于苏北地区从土地上出来了劳动力年龄层次基本属于青壮年,并且受教育水 平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所以这一部分从土地上出来的劳动力大

多数选择去发达的大城市谋生,求职。又因为这些苏北地区原本是农民身份的劳动力专

业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在发达城市就业时多数都被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制造

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

农民外出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表 (数据来源: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

公报第五号)

单位:%

苏南地区 苏中地 苏北地

区 全省 区

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

成(%)

24.4 45.O 27.0 18.4 乡外县内

14.9 29.0 13.9 12.0 县外市内

35.7 14.9 22.2 47.2 市外省内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省外

25.0 11-1 36.9 22.4

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2.5 2.1 1.8 3.O 第一产业 62.3 67.9 69.8 57.3 第二产业 35.2 30.0 28.4 39.7 第三产业 (表3—3)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苏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57。3%都从事的是第二产业,可见对 于苏北地区农

民来说,工业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与谋生 需求的。英国学者瑟尔瓦曾经做

过相关研究,瑟尔瓦对1970’1977年81个国家的国内 生产总值平均增长和加工业的平均增长放在一起做

出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工业化与人 均实际收入增长,工业增长与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两两呈正相关关系。

这个结论说明现 在的苏北地区非常适合通过工业化为主带动经济发展。从上图苏北地区流出人I:1从业

情 况也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大量农民也十分渴望在苏北地区本地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个方 面,苏南地 区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很好的对苏北地区进行协助,带动苏北第二产业发展, 控制本地劳动力外流情况,

缩小江苏省的南北经济差异。

3.3.3在外地就业的苏北农民工生活状况

江苏省的大量农村人El集中在苏北地区,苏北地区很多原本的农民想要进行市民化 的

转变,不仅仅是通过转变城镇户口可以达成的。户El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真正的农 民市

民化问题还是要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完成。对于苏北地区的农民来说,要从事与原 来行业

不一样的非农业行业,即第二产业的工作,由于苏北地区第二产业数量有限,岗 位缺乏,大量

的苏北农民涌入相对距离较近的苏南地区去寻求工作。 这样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为苏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但是一旦涌入 人口过多,就

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也保证不T多'i-来劳动者的工作待遇。现阶 段的苏南外来务工人员

社会保障问题就得不到相应解决。很多外来务工者法律意识淡 薄,从未想过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遇到困难通常也找不到合适有力的法律武器捍卫 自己的权益。他们在工作薪资,医疗保险,安全保障方

面等通常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大 多还保持着原始落后的雇佣思想,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 次,到苏南务工的苏北劳动者的住房问题,居住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曩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在苏南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不能经常回乡,又因为自己的

工资有限,很多又没有与工作岗位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他们的居住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大城市物价高,房租高的现实情况无疑让外来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雪上加霜。即便是有些 工

作单位积极解决农民工没地方住的问题,大多数也只是提供一个床位而已,农民工居 住环

境的问题依旧得不到改善。 再次,苏北地区在外就业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这样的年龄层次正处于“上有老, 下有小”的

阶段。很多在苏南工作的苏北农民工由于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奔波在城市的 各个地方,虽然在的

监督和支持下,很多农民工子弟小学已经建成,但是学校的教 育质量和地理位置存在很多让人不满意

的地方。相比较城市常住人口而言,外来民工子 弟小学大多数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位置偏远,民工子 女上学十分不便,若是让子女留在 家乡上学又会造成更多留守儿童的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量

比较大,工作也十分辛苦,这些就业上的难题大大影响了苏北农 民工在苏南的就业积极性,对苏南

苏北地区的发展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3.4外来农民工涌入对苏南地区造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无论是在 经

济方面还是科技水平方面,江苏地区已然处于全国范围内的前列,是很多省市学习的 榜

样。这样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贡献,在苏南地区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苏

北地区的农民工为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观察现

阶段的苏南地区现状可知,来自苏北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过于庞大,已

经给苏南城市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就业问题上,由于苏北地区的农民工刚刚从土 地上出

来,掌握的知识技能都十分有限,只能从事一些建筑行业、清洁家政、流水 线作业等不需要什么

知识技能的工作,这导致此类工作就业拥挤,大量农民工失业,由 于谋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又不

能回乡,他们成了真正的城市“边缘人”。 其次,在苏南地区这样原本就人多地少的区域,外来务工人 员的住房问题令城市的住房 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苏南地区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来自苏北的农

民工大多数都只 能通过群租房或者住集装箱、地下室等方法解决住房问题。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工

作辛苦 的农民工没有办法安心休息,还给城市安全和城市居民的居住造成看一定的困扰。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工资薪酬也十分有限,加上住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农民工心理上的抵制现象十分明

显。又由于苏北地区的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遇到困难基本不懂得 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很多时候会通过一些极端激进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激化了苏南地 区的社会矛盾,为社会安定带来了威胁。

3.4影响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因素

3.4.1就业基本技能缺乏 对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民来说,之前从事的简单耕种不需要任何学历或者

职业技

能就能自给自足,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耕作技巧就能有个好收成。并且这些长期在土地

上耕作的劳动力年龄层次大多数属于青壮年,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些甚至已经过了 受教育的黄金年龄。这样的一个群体涌入苏南地区,他们的可就业面积非常狭窄,急需 教育培训的他们又同时面临着赚钱养家的压力。加上苏南地区可供苏北农民就业的行业 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内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原本就没有做到位,外来的务工 人员的受教育

需求得不到解决,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在岗位上的作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3.4.2传统就业观念固化

在苏南地区工作的苏北外来务工群体,本就是一个情况复杂,层次不齐的多样化群 体。每个人的就业需求、就业目的都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这个群体的就业观念还是 不够先进的。苏北地区的劳动力去发达城市就业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谋生,这个群体中很 少有人会以增加经验,提高技能,开拓知识面为目的进城工作,并且想到以后可以回乡 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这种只求赚钱养家或者只追求温饱的求职态度是十分落后和 固化的,这样的观念导致不需要任何知识技能的零门槛工作人满为患,而需要一定技能 要求或先培训后上岗的工作岗位却一直空缺。这样的观念扼杀了职业技术工人的诞生, 既不利于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利于苏北地区的产业承接与升级。

3.4.3产业转移促进措施滞后

由于我的家乡在江苏省,所以江苏地区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深有体会。 江苏近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苏省的苏

23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舞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南地区受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与辐射经济水平提高十分迅速。而苏北地区由于地

域和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迟迟不能得到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带动,导致了江苏地区南 北差异大,南北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局面。在产业上得不到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承接,直接 阻碍了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很多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梯度推 移模式,且多年得不到变通与改进。例如昆山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产期接受 上海市的产业转移,即便现在昆山的经济水平已经十分发达,并且人民收入水平已然是 江苏省最高,在昆山人力资本高、土地成本高、物价水平高的情况下上海的产业依然大 量向昆山转移。而由于苏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始终得不到产业的承接, 于是苏北地区人力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物价成本低等有利与承接产业的条件也同时 被忽略。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通过苏南苏北地区的产业改进和完 善完全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3.4.4社会保障制度欠缺

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根据受众分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选择苏北地区 进行投资的各种类企业的帮扶以及保障制度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对留在苏北地区就业的 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由于苏北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给外来企业的创办 和发达城市产业的转移带来一定的困扰,再加之苏北地区对这些产业的帮扶优惠政 策不够齐全,提供不了应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产业承接过程中争取不到相关的产业 投资项目,使原本考虑苏北地区的产业失去了转移积极性。 其次,由于自己家乡并缺乏相关对知识技能水平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不了充 足的就业岗位,同时有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后盾,大量苏北农民流入苏南地区 进行就业。即便苏南地区的就业岗位也提供不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由于苏南地 区薪资水平较高,能够满足谋生的需求,所以大量苏北农民选择背井离乡。深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苏北地区的保障工作不到位,不能解决本地区农民上火上的后顾之忧。

万方数据

哥哥兰E兽己·位 t仓3 二 新型城镇忧背景下就业导肉的产业转移虱革研究

万方数据

25

硕士掌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訾型丛麴塞兰塑鲎兰堕

第四章.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分析

4.1江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介绍

在“十一五”规划之后,江苏地区开始大力促进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发展 集约型产业和新型工业,

并且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相关贡献,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虽然在进行相关改进之后江苏地区的产业

发展比以前更具活力,环境恶化速度也逐渐减缓,但是这 样的改变还不足以推动江苏地区的产业合理转移,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苏南苏北地区产业分 布的不合理性还是存在的。下面两张图对苏南和苏北地区的三个产业占有量做了一定归纳和分析, 利于我们对两个地区的产业分布进行对比。

苏南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4月25日发布)

(图4—1)

从上图可以看出,苏南四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四市平

万方数据

硕士掌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均比重皆高于全省平均比重。

苏北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4月25日发布)

(图4—2)

从上图可以看出,苏北五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均高于省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都分别 低于省平均水平,并且相聚幅度较大。

这两张图虽然都是将苏南和苏北地区的三产占比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进行对这两张图虽然都是将 苏南和苏北地区的三产占比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但是通过省平均水平作为媒介,也很直接 的显示出苏南苏北地区现阶段产业分布的不合理性。这样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分布, 通常第二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手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这样的产业要求大量的劳 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在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广阔的苏北地区第二产业的所占比重却没有人力 资本高昂、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苏南地区比重大。这样的产业现状是

对苏北地区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的极度浪费,也直接加剧了苏北地区劳动力外流状况,不利于新时代的农民市民化更不利于新

型城 镇化的推进。

4.2地方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虽然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但是并不代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就可 以被忽视。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无法克制的缺陷,市场失灵的状况在世界各地乃至各个时代都有鲜

27

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明的例子。无论是美国金融危机还是冰岛债务危机,这些崇尚市场是“看不见的手”的以市场经济

为主要发展手段的国家,在遭遇市场失灵困扰的时刻依然需要的帮助。的作用不仅仅在市 场 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在促进地方产业转移时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在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产业转移过程中辅助的制定和 实施是有很大优 势的。尤其是在现阶段江苏省的南北差距极大的情况下,通过制定一系列 加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帮助苏北地区招商引资,鼓励苏南乃至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将会使苏北地区的 经济发展、科技技术水平等有~个翻天覆地的 变化。 从上文的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中可以看出,苏南地区人民生活质量远远高于苏北地区, 但 是从上文苏南苏北地区各市三产占比相对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二三产业比重依然高于苏 北地 区。苏北地区得不到产业承接就得不到迅速发展,也浪费了遇苏南发达尝试距离近文化差异小 等先天优势。应力图打破江苏刚刚经济发展起步时的产业转移惯性,制定相关,牵引苏南 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至苏北,带动苏北农民就业,使农民群体不用背井离乡,真正实现农民的市 民

化,从实处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4.3江苏主要产业及实施效果介绍

4.3.1苏北产业承接前后生产力对比 多数西方学者将产业、货币、财政列为三大经济,可想而知产业对于地 方乃至全国经济 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江苏省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相关产 业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直

接关系到江苏地区的南北均衡发展的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在2005年,江苏省地方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

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四项原则和 明确扶持产业南北转移的六项措施。其中,四项原则是:企业自主、推动、

市场运作相结合; 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聚、集约、集中:可持续发展。六项措施分别为项目贷款及担保、专项

资 金支持、土地供应及使用、投资项目管理、有关税收优惠和转移利益分成。这项意见的出台显示出 地方大力

发展苏北经济,极力推动江苏经济平衡发展的决心和信念。除了这项意见,还有《江 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 规划》、《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措施的通知》、《江 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 地的意见》等的导向。这些的提出 都是围绕苏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目的都是希望达成江苏省苏南苏北共同发展、平 衡发展的目标。但 2R

万方数据

硕士掌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是纵观这些出台后的近十年,似乎目标并没有达成,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依旧存在很多不合理的

地方,苏南苏北的经济差异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看下面两组数据:

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2005年)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宰工业 第三产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表4-1)

7336 5315 4297

苏南 11417.34 312.14 苏中 3216.36 339.21 苏北 3610.76 711.35

6902.05 6345.32 4203.14 15083 1821.67 1527.55 1055.48 11659 1676.62 1386.09 1222.79 10303

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年

指标 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木工业 第三产业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7160 12877 10502

苏南 33381.65 759.49 苏中 10193.55 716.02 苏北 地12182.93 1545.76

17205.36 15731.53 15416.79 35826.54 5403.10 4573.82 4074.42 27095.42 5783.58 4835.16

4853.59

20822.06

29

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曩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表4-2)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相关产业出台之后,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 展,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正确的产业为江苏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我们从数据中依旧可

以看出经过七年的发展,苏南苏北地区的经济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虽然 分开与七年前对比各自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

某些程 是将两者对比起来依然可以发现无论是从产业还是从 人民生活水平来看两者的差异并没有明显缩小,

度上来说还变得越来越大。

4.3.2产业执行后苏北就业带动性

就业问题是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了地方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居民生 活水平,我国是 以民为天、以民为本的国家,人民的就业问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容忽视。 较之实行之前,产业实施后

的江苏就业率确实得到了显著提高。仔细观察可得知,整体的 就业率提高虽然对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是

江苏省南北地区就业情况的不平衡现象也十 分严重。

如上文表二所示,苏南地区在现阶段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的阶段,

其第二产业的就业量依旧 居高不下,而亟需发展第二产业或者说迫切渴望承接第二产业以带动经济发展的苏北地区第

二产业 就业率却迟迟没有变化,甚至比苏南地区低了近一倍之多。 这样的就业现状放在经济水平始终位于全国前

列的江苏地区来说是极其不合理的,尤其是在第二产 业之中的就业失衡状况不仅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苏南 地区产业转移和苏北地区产业承接 的不顺利而越来越严重。

仔细琢磨严重失衡的就业率可以得知,如此大的就业差距与苏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偏多,苏 北地区的此类产业偏少有

很大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职能的充分发挥, 对苏北产业扶持及苏南产业转移的合 理制定和有效实施某些程度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 用。

4.3.3旅行后农民市民化情况

江苏省自古以来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的情况没有什么大的变 化, 但是如果分开看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构成就会发现,其中的变化十分引人注目。看下面一组 数据:

江苏全省城镇人口数及其构成 30

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年

年份 总人口数 人口数 城镇人口

占总人E1%

15.2 17.7 21.6 27.3 41.5 50.5 63.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2 5938.19 6213.48 6766.90 7066.02 7327.24 7588.24 7919.98 901。78 1099.79 1458.94 1929.09 3040.81 3832.06 4990.09 (表4—3)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江苏地区的城镇人口 不

断增加,占全省人口比重也比最初翻了好几倍。但是仅仅凭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就可以说明江苏 省城镇化工作做的好吗?

在我看来,单凭户口上的农民市民化并不能说明农民市民化的真正进程。农民群体是个多元化 群体,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与土生土长的城镇人口有着很大的不同。农民群体通常勤劳淳朴、动 手能

力强、自给自足,同时他们也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这 种知识技能及经济来源上的差异并不是通过转变户口可以解决的。要从根本上长期解决农民市民化 问题必须通过改善就业问题来解决。

4.3.4产业施行后苏南地区就业压力情况

苏南地区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在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第二产业发 展初期,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充足的和高质量的劳动力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观 察现阶段江苏省苏南地区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又长期受到上海等发 达城市的带动,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现阶段的产业水平已经与产业发展初期有了很大 的变化。

在苏南地区的就业人口分很多种情况,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部分失地 农民的就业问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问题。其中外来的农民工群体尤其特定的情况,他们的就业 需求也和毕业生、下岗工人等有很大不同。由于地理优势,苏南地区的外来农民工大多来自苏北地

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区,他们由于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在求职时一般会更加青睐一些对知识技能要求低甚至是对知识

技能没有要求的工作岗位。 但是由于苏南地区产业发展已经步入相对稳定阶段,正在寻求新型产业化发展,很多以前 工业

起步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经开始了产业升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很 多需 要人力的工作被机器替代,就业需求大量减少。就业需求的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从 上文表二

可以看出,苏南的外来劳动力依旧有增无减,这样的状况不仅导致苏南地区就业压力越来

越大而且导致苏南部分发达城市人口拥挤,社会问题增多。

32

万方数据

硕士掌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整壁蜜堡堑塞

第五章.产业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民再就业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

5.1苏北地区产业转移优惠低效性

上文第四章节提到江苏省在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时期提出多项有关产业转移及促进产业结构调 整的相关,例如《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措施的通知》、《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 规划》等。这些虽然也提出了鼓励苏南苏北地区地方间加强合作,鼓励地方中小产业发展 等相关,但是就苏南苏北地区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制定的最终目标依然没 有实现。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现有的虽然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最终目标,但是 具体的对转移产业的优惠工作并没有落实。相关优惠帮扶的缺失或是实施不到位直接阻碍 了相当一部分苏南产业向苏北的转移。由于苏北地区现阶段的基础配套设施尚不齐全,拥有产业数 量不多,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网。所以初期来苏北发展的产业将会面临很多运营上的不便和困难。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的产业支持或者是地方的产业优惠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强, 那么就更难吸引苏南地区的产业来苏北发展,这样的瓶颈问题就难以解决。

虽然产业的转移方向主要是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但是在了解了江苏省南北地区的产业分布现状 后,地方的作用在现阶段的江苏地区显得十分重要。市场是看不见的双手,在之前很长的一段 时期,江苏省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市场作用为主的,例如上海对昆山,上海对苏锡常地区等等。而 现在昆山及苏锡常等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位于江苏省最前列,但是依然包揽着多数发达城市的产业 承接。由于长期的市场作用而形成的转移惯性使得苏北地区一直得不到产业承接的机会。

在此阶段,只有依靠地方的力量去调节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移,改变之前的定向转移模 式,

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帮扶苏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对向苏北地区转移的产业放低门槛,提供 帮扶优惠,凸显苏北地区相较于苏南地区,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且价格低廉的优势,让投资 者有兴趣来挖掘苏北地区的无限潜力。

33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5.2苏北地区保护投资者的相关法规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招商引资对于苏北地区来说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产业 承接的重要手段,

所以产业投资方的投资意愿对苏北地区来说十分重要。不但要让投资 方看到苏北地区资源上的优势和地

区的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 忧。苏北不仅要在产业对投资方机遇一定的优

惠和帮助还要在法规保护上给予 投资者充分的安全感。

要做到完善法规,首先苏北地区的相关行为就应该得到规范。由于苏北地区的 产

业数量相对较少,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又不是很大,所以在苏北地区还没有形成 固定

的产业模式和成熟的产业网。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有可能会利用相关权利去 左右产业的

发展或是利用一定的裙带关系有选择地决定产业发展机会。这种行为会导致 很多不公平的 现象。例如有些企业应有的知情权被掠夺。没有对相关的发展项目如 实进行公开,导致很

多企业不能及时知晓投资项目,错失投资机会。又或者存在一些政 府内部转移价格或费用分摊

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来苏北地区

做产业投资的积极性,更是产业由南转北的一个巨大阻碍。 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是地方产业发

展的基础,苏南地区大多数有转移意向的产业都 长期发展于苏南地区的产业环境。虽然苏南地区的产业法

制环境也不是十全十美,但是 较之苏北地区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苏北地区也应该认识到,如

果区域间 的法制环境以及的招商引资观念和态度相差太多,也是极其不利于苏南地区的产业

向苏北地区转移的。对于苏北地区现阶段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群,各方面 的

产业配套设旌还不是很完善,加强监管,对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行为加强打击力度, 对

转移产业在法规上进行全面的保护才是解决产业投资者后顾之忧的明智之举。

5.3苏北地区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3.1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 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城市,无论在哪个时期,交通运输永远是国家

或城市发展的经济

命脉。如果没有畅通无阻的交通运输系统,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像是带上了沉重的枷锁,

即便是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资源也会因为交通原因得不到充分的应用,造成

34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资源的浪费和发展成本的高昂。

江苏省主要城市公路交通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年 公路 公路 民用汽车 从 市县 A,弭土1-土 客运量 货运量 拥有量 (公里) #等级公路 }}私人汽车

(万人) (万吨) (万辆)

南京

11029 10054 42519 22020 117.75 96.36

无锡

76.45 7638 7638 22931 141 100.98

常州

8677 8625 16030 15344 65.93 52.34

苏州

13090 13090 685 141 179.10 144.71

连云港

15630 12305 27.28 22.34 11506 11415

淮安

7787 25.30 20.09 12804 l 1902 12275

市 宿迁 27. 24.07 10597 9216 l咖5 5497 市 (表5一1) 江苏地区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来看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还远远达不到 完善的程度。最大的交通缺口就在苏北地区,从公路网方面来看,苏北地区的高级公路、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所占比重明显低于苏南地区,且货运吨数也与苏南地区有较大差异。

有些苏北城市之间直线距离并不是很远,但是由于公路结构不是很合理,在两地之间的

交通运输还需要绕过其他地方,在时间和人力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浪费,也给产业发

展及产业转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从航运方面来看,苏北有很多地区都是沿海或沿江城 市,但是这些区域没有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地理优势,港口和码头的货运吞吐量不足,港 口和码头选取的位置也不是最优加上数量也不足,造成了航道货运方面的运输障碍。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交通和通信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及时知晓产业信息,洞察产业市场趋势

走向,经济变化等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江苏省苏北地区产业发展起步 晚,又多是以产业承接方式进行产业发展,内源动力型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自主创

新意识,所以容易造成产业信息闭塞,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科技技术产业。由于一直承接

淘汰边缘的产业,使得苏北地区很多产业变为了“短命\"产业,发展寿命不长,也提供

不了稳定的工作岗位。交通上的不畅通和通信上的闭塞让苏北地区在发展产业经济和招 商引资方面像失去了左膀右臂和丧失听力的人,即便是有丰富的能源与潜力也得不到充 分的发挥。 5.3.2工业园区建设落后

工业园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协助,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充分运用区域内的各种资

源,聚集一定的生产要素,并进行科学整合,以求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工业基地 一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工业园建设在世界范围来看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内 依然有很成功的工业园区建设的先例。例如江苏省内就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卅I工业园区 的建设也是吸取了新加坡工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首先进行了思想上的和管理理念

的创新,提出了一个适合苏州具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发展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最大

程度地利用了苏州本地和周边地区的优势条件,大力开发苏州的潜力。经过不断地摸索 和尝试才有了现在日新月异、产业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苏州。

对于苏北地区现在的情况来说,工业园区的建设的愿望显的十分迫切。既然在江苏 省内就有

这样成功的工业园建设先例,苏北地区就应该认清现状,应地制宜地制定一系 列适合自己发展的

工业园建设计划,有效地带动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改善就业情况。 由于苏北地区产业发展起步 较晚,也没有任何工业园创建的经验,所以现阶段的工业园 建设基础还是不容乐观的。在观

念方面,有很多的意识还比较传统,只考 虑到对苏南地区产业很有限地个别承接,并不

重视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等集约化的产业发 展,对在产业承接阶段的角色和职能也没有充分和

正确的认识,没有建立高效合理 的服务平台为产业扫除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在硬件设施方

面,有很多产业发展过程 中必须的垃圾处理系统、供水排水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还非 常不到位,这给 希望或正在寻求产业承接城市的产业来说是一个于发展很不便的状况。 36

万方数据

如果连建设工业园区起码的基础设施配套都不能做到十分齐全,那么相当一部分可 能原本有投资意向或是还在持观望状态的企业就不会讲苏北地区列为考虑对象。纵然

苏北地区的土地广阔,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如果地方对工业园的基

础设施建设没有十分重视,那么丰富资源也就没有产业来利用,巨大的潜力也没有产业 来挖掘,等于陷苏北地区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得不到本地企业及外商的青睐,最终错失

发展良机。 5.3.3学校、医院等生活基本配套设施落后

通常产业选择投资地区,所考察的指标并不是只有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旌建设,适合 职 工生活工作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某些程度上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苏北地区现在 的产 业发展阶段,能否吸引到高技术水平人才是带动当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高科 技人才的吸引与对产业的吸引有所不同,产业发展更注重地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 要素

成本,而高技术人才测更看重当地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人文环境。只有相对齐全的生 活配套

设施和舒适安宁的生活环境才能给人以想要安定生活的想法。而对于苏北地区来 说, 这项工作做的并不到位,看下面数据:

江苏省主要城市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员现状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年 公共 卫生 卫 生 公共图书馆 卫生机构 市县图书馆 图书藏量 机构数 床位数 技术人员 #执业 (个) (千册) (个) (张) (人) (助理)医师

17 15736 2305 37775 53967 19101 南京市 10 5653 1951 30453 35105 13092 无锡市 12 16629 2992 57168 苏州市 46070 23194

8 2416 4327 384 39703 14457 徐州市

7 2638 2619 16504 19040 7333 连云港市

8 2997 2175 20266 淮安市 23468 9604

9 盐城市2559 3088 26598 29749 13945 宿迁市7 903 23 16349 19306 7145

37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表5—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苏北五市与苏南地区的发达城市还有明显差 距,在卫生机构方面虽然苏北地区的卫生机构数量不少,但是在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

技术人员的人数方面都与苏南地区有较大差异。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以

及专业的医师数量才是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仅仅只有大量医疗机构,而

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都不足那也只是一个重视医疗卫生的空架子而已。

在苏北地区,图书馆与医疗配套不健全现象只是一个方面。苏北地区如果想通过基 础设施建设

来顺利承接或是吸引苏南地区的产业,在这一方面,苏北地区还有很多欠缺。 原本苏北地区产业发展 起步就晚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也没有苏南地区 高,总体来说苏北地区还是相对比较 封闭的,且整体受教育水平也不是很高。在这样亟 需受教育的情况下,苏北地区的学校数量、图书 馆数量依然远不及苏南地区。思想上的 障碍有些时候比任何其他障碍都难扫除,如果不能够思

想,充分积极并且辩证地接 受发达地区的产业经营理念,观念严重脱节,这将给产业的转移造成严

重阻碍。

5.4承接产业与农民技术对接不到位 江苏省是在全国范围内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大省,在教育方面自古就有“江浙出才子\" 的美称。但是 就江苏省内的状况来看,江苏省内的受教育差异还是很大的。由于江苏省 的苏南地区较早开始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所以苏南地区的思想观念较为先进, 接受外来的各方面信息也相对来说较

为全面,造成了苏南地区人民有重视教育的习惯。 自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十分重视,也清楚地知

道如果以后要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工 作岗位,受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拥有相应的只是技能是必须 的。

而苏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发展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在苏北地区的比重在现在看来都 还十分大,苏北地区的农民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一部分的农民一直以耕种为生,过着自 己自足的生活,很少有从事相关工业岗位的工作,加上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固化,对教育 方面历来不太重视。所以造成现阶段苏南苏北地区人民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苏南苏北两大区域人民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给苏南

地区产业像素被地区转移以及整个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转移

到苏北地区的产业就是看中苏北地区人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条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虽 38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然人力资源丰富,但都是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不具有立即上岗工作的能力,对企业

来说这是一种低质量的人力资源。有些企业在意识到这点之后愿意为这些农村富余劳动

力提供刚也培训,但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一项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不稳定的工作,有

很大一部分企业是不愿意提供岗位培训的。加上苏北地区有大部分农民都已经过了最佳 受教育年龄,培训起来难度也十分大,所以很多企业宁愿选择生产要素比苏北地区昂贵

的苏南地区来进行产业转移。 现在的苏北地区在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也吸引到一些劳动密集

型产业来苏北发

展,这些产业相对来说有些是比较落后的或者是发展后劲不足的产业。虽然这些企业可 以为农民提供一些只需掌握简单技能的岗位,解决一部分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些企业有

的面临淘汰,有的面临升级。这两种情况都使农民工面临着被解雇的风险,这不但打击

了农民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而且还十分不利于苏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

最后,由于苏北地区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大多数农民对生活质量没有太高要求,只 追求吃饱

穿暖的基本生活状态。国家或地区给失地农民有基本的生活补贴和各项补助, 这其实是一项非常

好的,但是由于这项满足了一些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 得这部分农民也没有强烈的

求职欲望去接受教育和培训。这种农民自身不积极的状态会 加大苏南苏北地区的受教育水平差异 并且会加剧农民技术水平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

5.5农民再就业的技术培训机制不健全

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健全都是关系到经济

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没有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或地区会获得经济的繁荣与长期发

展。而由于教育问题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的项目,所以有很多企业为了达到

快速盈利的目的而不重视技术的培训。这样的做法只能获得眼前的短期利益,对于长远

来看,不重视对工人的教育培训只会不断削弱企业的实力也抹灭了新技术的发展和新能 源的发现,不利于企业或区域的经济发展。 教育问题分很多层次和很多种类,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小学开始的基础教育,

需要在校园完成,还有一类则是为了工作岗位需要而加强培养的技术技能和素质文化。

对于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民工来说,第一类教育他们已经不在教育年龄,重回校园已然

不太可能,而第二种因为岗位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却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 39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虽然江苏地区在全国范围来说算得上是教育大省,但是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确实

有所欠缺。拥有完善先进的培训机制的产业即便是在苏南地区都不占多数,在产业技术

方面本就落后于苏北地区情况则更不乐观。尤其是现阶段从苏南地区转移到苏北的产业

本就数量不多,再加上已经转移的产业有很多也处于技术淘汰的边缘,能够提供技术培

训的企业十分有限。即使是提供了相关培训,有些是为了走程序、走过场,敷衍了事,

有些是“临时抱佛脚”式的培训,短短几日便立即上岗,员工在工作后期遇到超出技能

水平之外的业务也没有后续的加强提高培训项目来跟进,造成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经济上

的损失。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并不只是相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地方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忽

视的地方。总体来说,苏北地区人民文化素质水平本就与苏南地区有较大差异,图书馆、

文化场所等数量也远不及苏南地区。刚刚从耕作生活中走向工业生产的农民更是文化底

子薄弱,而在苏北地区却没有什么创办的专门针对工业岗位或其他工作岗位的职业

培训机构,这与苏北地区现在的发展阶段十分不吻合。

苏北地区现在正处于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能不能顺利并且充分地承接苏南地区的

产业,关系到苏北地区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高素质

的工人是吸引产业投资的一项重要优势,而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就必须有一个完善合理的

技术培训机制。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命脉。

5.6保护农民再就业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不完善

近来,苏南地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就人口拥挤的苏南地区依然有大量的外来

人口涌入。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苏南地区打工谋生的外来人口都来自

苏北地区。而这些从苏北地区背井离乡来到异地打工的部分是刚从土地上出来 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也没有经历过城市生活,大多数法律意识比

较淡薄。这样的群体淳朴老实,遇到事情又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给了

一些不良企业可乘之机,在发放工资和作息休息方面肆意侵犯外来务工者,导致很多用

激进方式讨要工资的时间发生。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说明苏南地区的法制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苏南地区

人口拥挤的情况下,要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不被侵犯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情形下,如果苏北地区有健全的农民再就业保护措施,可以为农民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 护和基本

保障就会有利于农民的市民化。

关于保护就业者的相关工作连经济发达,人文环境优越的苏南地区尚且都难以解 决,更何况

是经济与人文都与苏南地区相差较大的苏北地区。这对苏北地区来说更是一 个难上加难的挑战。苏北 地区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人口结构中农民所占比重最多,以土 地为主要劳动对象的农民群体本不需要

太多法律法规上的知识,也少有需要用法律维护 自己权益的地方,大多数都过着自给自足的耕种生

活。而现阶段,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 比重在全省看来还是占多数,但是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原本的

农村人口也在减少,而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薄弱的法规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

的。

随着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不断深入的苏南苏北合作,日后,很有可能有大量农民 工

选择返乡工作。现有的就业保护措施也难以保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苏北地区的

农民工在苏南得不到就业上的合法保护,在自己的家乡如果依然得不到工作上的保障是

我们谁也不愿意看见的情形。完善和健全现在的就业保规不仅可以对回乡农民工解 除后顾之忧还对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提供了便利,解除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为避免就业保护机制与日后的经济发展需要有所脱节,也为了避免日后的产业发展 过 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为了保障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和健全苏北地区现

有的就业保护机制刻不容缓。

5.7社保补贴未完全到位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体是城镇化的主体,农民是否能真正的市民化是 新型城镇

化是否能顺利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江苏省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上来说苏南经

济水平要高于苏北地区。在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上也是呈现出一种梯 级差异,及苏南地区社保水 平高于苏中地区,苏中地区的社保水平高于苏北地区。所以 江苏省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重点在

于苏北地区。

由于苏北地区长居人口中农民群体占大多数,而且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农 民

失去了耕作的土地,变为失地农民。所以苏北地区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苏北地区富余劳动力在失去土地或者 从土地上出来的情况下,多数选择去苏南的发达地区寻求岗位,以求谋生。但是由 41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于不具有本地户口,也不是本地常住民,所以在苏南地区的农民工很那享受到应有的社 会保障和经

济补贴,即便是有一定的保障也远远低于苏南地区的常住居民的保障水平。 这样的区别待遇,导致

背井离乡的苏北农民工多数变成了城市的边缘人,受到不少排挤 和区别对待。 在苏南地区得不到好的待遇,但是这并没有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到家乡,深究其

原因还是因为在自己的家乡,社保体系依旧不完善,并且没有土地、没有岗位、没有保

障。这样的一种生活条件当然根本无法满足苏北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于是他们选择外

出打工,以求工资来养家糊口。苏北地区产业数量不多,不能提供充足的岗位,这是短 时期内不容易改变的事实,而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却可以通过的资源整合为农民的 基本生活做到一个最低保障标准。 而观察现在的苏北社会保障制度和补贴救济现状会发现这些保障措施不仅不能满 足师弟农民的 基本生活需求并且在制定是哪个就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苏北地区新农村 建设工作正在推进,很多

农民的房子或土地都被征收,而苏北大多数的补贴都 属于一次性经济补贴,为失地农民发

放一次性补助款或者是补贴房产。这样的补贴方式 并不能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题,只能在短期内

为农民提供一些补助。对于失去了土地 的农民就相当于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样的情况不可 能通过一次性的经济补贴来 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题。解决农民长期生计问题最有效也最利于新型 城镇化推进的方 法就是提供农民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完善并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 5.8再就业扶持的宣传不够深入 在新时期背景下,学生群体、工人群体都受到了很多来自全世界的知识文化熏陶, 与世界同

步、与时代同步。而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时间与土地为伴,以耕 作为生,很少有机会

或是有欲望与外界接触,他们大多数都是勤勤恳恳在土地上劳作一 生,对外界的文化或技术了解甚

少。

江苏省内的情况更为复杂些,江苏省不仅是一个人口大省,更重要的是江苏省的人

口构成也十分复杂,且差异巨大。苏南地区由于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由于地理位置优

势长期受到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熏陶和影响,所以苏南地区居民对人文素养和教育氛

围更加重视,对经济动态和文化环境更加敏感。而苏北地区由于人口构成中农民所占比

42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璺已

重较大,所以整体来看苏北地区人民对更新或是经济动向并不是特别敏感。在新型

城镇化背景下,很多农民面临着就业的风险,而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正式工作是绝大多 数以自给自足为生的农民从未接触过的情况。

在这样的状况下,地方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从上文可知, 苏北地区的产

业大多数重点都在于如何承接,如何挂钩合作,从而忽略了对苏北农 民思想上的教育和再就

业意识的培养,没有设身处地的为面临就业的农民着想。即将走 向就业,走向城市生活的农民群

体将面临的是一种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生活和氛围,他们 对于陌生的未来是茫然的,也是手足无措

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方不能及时 调整产业,没有及时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加

以重视甚至是没能做好再就业的宣传 普及工作,这对于苏北地区的农民市民化是十分不利的,对

于整个江苏省的新型城镇化 进程的推进也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43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第六章.江苏通过产业解决苏北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建议

6.1相关规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战略要求

我国在新时期背景下面临新的竞争与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综合实力排名逐步 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 时期,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任。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规划的 提出,我国的产业发展由以前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重视创新技术成果与重 视环境保护的节能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计划。在新规划中,国家更加重视 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也更重视节能环保与集约化产业发展。这样的产业发展大方 向指导地方要在国家产业大的指挥下以市场作用为主并进行合理的政 府,以保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业经济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为了响应国家产业号召,江苏地区地方在制定相应产业时应该 适时关注国家动向,准确把握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的方向始终 保持一致。在紧紧跟随国家脚步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仔细考察本省具体情况并制 定相应措施。不可对国家的产业生搬硬套或者是不落实只搞形式主 义。

在江苏省的角度来看,在国家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江苏省面临的产业结构 调整的挑战还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种关键时期应该秉持第一,地方产业发展 严格与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一致;第二,在于国家产业方向一致的前提之 下因地制宜,根据江苏省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江苏省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 整的规定;第三,地方的制定应秉持合理有效的原则,显进行小范围试 点,观察可行性,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顾后果。 江苏地区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改革排头兵,江苏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是否顺利,为全国范围的新型产业化推进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在新型城镇 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合理,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否能解决关系到农民市 民化过程是否顺利。由此看来,江苏省制定的相关产业与规定的合理性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和有效性都是不容小觑的大问题。

6.2加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力度

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并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一旦这 一伙伴关系能够达成,将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江苏省来 说,因为江苏省内地方差异显著,苏北地区急需苏南地区的扶持,苏南地区由于 产业升级和新型产业化发展又急需更有发展空间的产业承接地,两地区的差异正 好可以互补,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南苏北地区的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就显 得尤为必要。

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市场作用通常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位 于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位置,常年受核心地区的辐射和经济带动,在市场作用的 主导下发展了很长时间,有些产业转移的固定模式和转移对象已经持续了很多 年。这样的固定转移模式导致很多产业承接地的经济水平已经比较发达但依然在 接受产业承接,例如昆山地区一直都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但是由上文表一数 据可知,昆山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然是江苏省最高。可想而知昆山的人力资本也 是非常昂贵的,而苏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昆山相差甚远,低廉的人力资源却 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就面积来看,苏北地区的土地面积,特别是可供产业发 展的土地资源比苏南地区丰富,土地价格也相对廉价很多却得不到充分利用。可 见苏南和苏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 问题。

既然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场不可控的不合理现象,地方政 府此时就应该加以调节。应该加强力度,把主要任务放在苏北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教育上,通过苏北地区的自身优势和对产业无缝对接的自身优 势来吸引苏南地区乃至长三角核心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次,要建立互帮互助 的合作伙伴关系,认真总结两地优劣势,制定合理的互补规划,促进资源整合和 充分利用。同时,要在基础设施健全的基础之上打破原来的贸易壁垒,加强区域 内的合作,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达到互助发展、共同进步。

45

万方数据

硕士掌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剖b叱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6.3把解决农民再就业问题作为产业转移的工作重点

6.3.1关注苏北城镇化情况,帮助农民再就业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指导,新型城镇化的“新”字也有其特 别的含义。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以单纯扩大城市面积作为城镇 化标准,而是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城市内涵和文化素养,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而是寻 求以人为本的长远发展。这样的国家战略规划不仅要求农村配合城市发展,同样也对城市拉 动

农村发展提出了要求。农民的市民化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最重要 的任务之一。

农民的市民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或者是户口上的农村户口与城市户 口简单转换,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提供农民相应的工作和与城市人口无差异 的社会保障才是农民市民化的真正有效措施。

作为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都位于全国前列的江苏地区,城镇化推进的程度与顺利与否会对

全国其他地区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由于江苏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大量的农民集 中于苏

北地区,所以对苏北地区的农民市民化工作应该加以重视。苏北地区虽处于长三角经 济带,但是由于地理原因受外界影响较小,本地人口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民群体, 对就业没有相关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北地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并着手建立完善合 理,为农民群体量身

定制的教育培训机制。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拥有充 分的高技能人才是招商引资和产业顺利承接的前提和重点。

由于不能对所有的产业都要求其有自己的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又由于苏北地区的农

民群体受教育基础原本就比较薄弱,所以这项工作的衔接必须由苏北地方来完成。地方 政

府应在就业观念深入的前提下有一培养当地农民的就业兴趣和大致方向,并且在教育机构 内根据农民的意愿和本地区主要承接的产业类型设立相关的培训专业。在苏北地区农民群体 零基础的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情况,因地制宜,创建由基础至专业的教育培训

秩序,争取农民对专业技能最大限度的掌握与应用。

6.3.2完善法律保护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群体大多质朴纯厚,这与他们长年从事简单的土地劳作有关。在国家提 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规划中,农民群体也是这项战略规划的主要主体,农民的市 民化过程是否顺利也关系着这项规划是否能成功。前文提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并不是解决了户口问题就可以全部完成的。要想达到真正的农民市民化,必须要 在就业岗位、

社会保障、生活质量上让农民得到和城镇市民一样的公平待遇。

苏北地区的农民在从土地上出来或失去土地后,很多人选择了去苏南发 达城市去寻求谋生的工作。由于他们受教育水平低,加上当地法制宣传不到位, 大多数在苏南地区的外来务工者在遇到不合法侵犯时都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点上,苏北地方应该适时展开法律教育,经常组织 普法活动,设立法律讲坛,筹办普法节目,通过文化氛围和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为出门务工的苏北农民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也为苏北地区日后的产业 承 接,民工返乡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由于苏北地区农民群体有其特殊性,国家的社会保障政 策并不能完全 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江苏省的地方 就应该寻求适合本省农民市 民化中的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的社会保 障制度进行补充和查缺。在制定社会保障 时不仅仅要考虑留在本地的农民群 体还应该考虑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使得家庭范围 内无论是有经济来源的主 要劳动力或者是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和儿童等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 的社会保 障制度。同时,为响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应该制定吸引当地外出打工农民工 的相应社保,既解决了新型农民的后顾之忧又利于缓解苏南地区发达城 市的人口压力和社 会矛盾。

6.3.3重视培训并提高专业技能和维权意识

苏北地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地方加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文 环境建设,满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人力等发展环境和生产资料,就可以实 现与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的无缝顺利对接。在承接产业的同时,对当地农民的技术 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要有相应的跟进措施。

由于苏北地区农民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到产业岗位上的工作,所以尽管有的 农 民工有在外打工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是总体上来说苏北农民整 体的工作素养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教育培训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显得更加必要。与此同时,由于苏北地区前期承接的都是一些苏南地区临近淘汰 边缘的产业,在当地农民工掌握了相关劳动技能后不久,这样的产业也濒临倒闭

47

万方数据

返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或破产。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受教育积极性。 为了顺应国家的新型产业化合新型城镇化

发展,苏北地区应该在产业承接的同时 做出一定的选择,当地应该多鼓励创新型、节能型的产业以及发展前景好的 产业来苏北地区发展,同时体察当地的农民的就业兴趣和就业意向,对技能基础 薄弱的农民群体进行全套的、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建立适合农民群 体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对返乡的大学生群体的穿新衣是的培 养。教育体系内同样应该制订适合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后期教育跟进制度,注重在 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属于苏北地区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无论是农民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在参加工作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同样的社会 保障和法律保护。苏北地区应该在重视技术教育培训的同时向在当地参加产 业工作的农民和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法制宣传,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对承接的外 来企业也一样要进行相关的劳动保宣传,提高苏北地区的法制环境建设水 平,让返乡的农民工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以及选择苏北地区作为发展地的外来企业 感受到合理严格的法制环境。

6.4加强苏北地区投资环境建设

6.4.1加强苏北地区投资硬环境建设 一、交通能源通

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是城市的血管,能源是城市的骨骼,而通信则是城市的神经系统。 这三点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格外重要,也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由上文表七 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交通系统叫苏南地区而言并不够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 苏北地区应该与苏南地区合作,规划最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两地经济互动 的线路,在对环境影响最低的情况下对线路进行规划并争取最有效的实施办法, 尽量保持苏南苏北地区的交通四通八达,顺畅无阻。

能源资源丰富是苏北地区的一大优势之一,而现阶段苏北地区的能源设备也 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由于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能源,而苏北地区的资源若是得不 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浪费和产业成本的提高。苏北地区应该在产业承接之前 就做好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配资源,使得苏北地区的丰富资源不再是“只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能看,不能用”。做好这项工作同时也会为苏北地区吸引更多的企业。能源基础 设旌的完善使得苏

北地区的资源真正变为一项产业发展优势而不是发展中的瓶 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传递有的时候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和 产业的动态。纵观全世界可得知,信息化的大都市一般经济都会比较发达,就拿 我国的上海为例,上海市是全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排头兵,各种信息资源在 上海地区传递畅通无阻,社会精英们掌握的都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一手的信 息资源。这样对信息的灵通性对上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苏北地 区,由于距离上海市较远,受到上海市的辐射作用较小,所以与苏南地区不同, 经济发展上与苏南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北地方更应该多 重视本地通信设施的建设,要意识到通信设施就像城市的耳朵,它的完善与否决 定了苏北地区能否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经济动态和产业信息。尤其是在苏北地 区现急需产业承接的阶段,对产业信息和新技术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在苏北地区发 展的产业类型和苏北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前景。

二、工业园区建设 观察苏南地区成功的产业集群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系统的产业园

区,例如无锡产业园等。这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不仅利于对资源的整合与对 企业的管理,也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由于苏北地区目前拥 有的产业数量有限,还没有形成产业园区这样的规模,但是对产业园的前期投入 和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了前期投入,有了完善和健全的垃圾处理、排水 系统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中必备的基础设施才能与苏南地区的产业顺利对接,甚至 吸引到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苏北地方应该在苏南地区进行相关考察,观察发现苏南地区的主要工业园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病根据苏北地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区,采用合理的手段建 立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苏北地区需要苏南地区的产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也理应提供可供苏南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和推进产业园 区的建设,将苏北地区的新生产业与成熟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增 强竞争力和对于风险的抵抗力。 三、学校、医院等生活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

49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由上图表八可得知,苏北地区的卫生医疗机构和图书馆等人民基本生活配套 设施还不齐全或者

说质量不够高。这样的生活基本配套设施水平和苏南地区相比 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苏北地区来说,常住人口中农民占 的比重最大,而由于农民群体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又已经过了受教育的最佳年 龄,所以农民群体中的创新性人才的诞生几率还是比较低的。苏北地区在新型城 镇化发展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有潜力、有前景、不仅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工 作岗位还可以吸引大学生群体返乡工作的产业。这样的产业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 素,那就是创新型人才。 苏北地方应该加强地方的生活基本配套设施建设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让选择 苏北地区发展的高技术人才愿意长期留在苏北地区发展甚至是吸引一些苏北地 区的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返乡发展。用完善健全的生活配套设旋和文明优越的人文 环境来证明苏北地方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6.4.2加强苏北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

一、法制环境建设 虽然法律主要条文由国家制定,但是地方可以在不违反

国家法律的前提

下,根据地方的特殊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对地方特有的矛盾或难以解决 的现状做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苏北地区现在正处于产业需求阶段,急需产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这 样的情况下,秩序井然的法制环境对于苏北地区劳动人民和选择苏北地区发展的 企业都能起到一个良好的规范作用。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应该首先规范企业的发 展和对劳动者保的完善,其次还应重视环境保的推行和实施。由于国家 立法大多是总结性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地方应该讲国家法律的原则 性与因地制宜法规的灵活性相结合,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找寻最合适苏北 地区现阶段以及未来发展的法制方向。

苏北地方应该提高对法制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多方考察,制定出合理、 严格、适应地方情况的法制法规。同时也要加强普法力度,定期组织普法教育, 教育内容应将企业和个人进行分类,让企业和个人分别学习到最适合自己的法律

50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知识和能为自己所用的法律武器。有苏北地方主导的法制环境的优化将会为 正

在苏北发展和欲将选择在苏北地区发展的产业和个人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为 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服务环境建设 对于现阶段的苏北地区,服务环境的建设主要指两方面。首

先,是苏北地方

的服务建设。由于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较于苏南地区还是比较缓慢, 现阶段又急需招商引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的职能规范和态度认定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北地区现在最明智的发展手段就是与苏南地区建立经济上 紧密的联系,加强来往,在此过程中两地区地方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北地方应该优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杜绝寻租行为和裙带关系, 摆正态度,建立服务型的机制和体系。要心系群众,一心一意搞发展,全心 全意为人民,为选择苏北地区发展的产业留下良好的形象,更要为苏北地区 的人民树立对地方的信心。 其次,是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苏北地区现状,服务型人才的缺失是产业发展 在苏北地区发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产业不段升级的今天,服务型人才的 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苏北地区没有充分的人才储备,也就难以吸引高层次 的产业来苏北发展,更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人才选择苏北就业。

苏北地方在这一方面可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对他们 进行简单的服务培训。由于苏北很多外出打工者在发达城市从事的就是此类服务 行业,苏北地方也可以鼓励之前从事服务行业的返乡农民工对当地无经验的 农民进行教育和传授经验,争取培养充足的服务型人才可为产业升级所用,同时 也便于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使农民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社会环境建设 社会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苏北 地区现阶段正处于产业发展时期,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环境 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苏北地区发展的企业大多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 的,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等方面没有特别重视。在这点上,苏北地方应该 讲建立完善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立定合理严格的相关环境保规相结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合,有效对企业的排放、资源供应等进行控制和调节,在提供企业广阔的发展空

间前提下对企业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经济、环境两手抓,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

社会环境建设的第二个方面是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在苏北产业高速发展 的同时,会吸引并且培养出很多的高技术人才和社会精英。苏北地方应该在 建立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的同时,注重对社会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一个 优秀的企业有其特殊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也一样,一个优越的人文环境会为社 会的整体进步和人民文化意识的养成提供有利条件。 在苏北地区大力发展产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生态环境和对社会人文环境的 保护与渲染。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苏北地区招商引 资的重要优势,更是充分显示苏北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

6.5苏南地区积极配合并与苏北共同发展

白长江三角洲建立,多条产业大力推进江苏省的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地 理位置等原因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苏北地区。在新时期新兴产业化 要求下,苏南地区产业面临着产业全面升级、产业结构合理优化的局面。在这样 的背景下,要求苏南地区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通过对产业的创新和优化达到以 创新型产业为核心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有一部分中层和底层产业得不 到充分鼓励和发展。 苏南地区应该在以创新型产业为核心发展目标的同时,鼓励中低层产业向苏北地 区转移。另外,对新成立的产业在创新性方面进行考核和等级鉴定,设立一定的 考核标准,并对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了解苏北地区的概况和实际发展 需要。根据苏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适当提高一部分适合带动苏北地区产 业和经济发展的产业进入门槛,同时进行相关宣传,鼓励此类产业向苏北地区转 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苏南与苏北地区的地方之间建立起完善牢固的合作 伙伴关系,并且紧密联系,实时了解对方发展进程。苏南地方应该多了解苏 北地区的需求和发展现状,苏北地区应该多到苏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整壁亟蔓堕塞

并借鉴苏南地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苏北地区还应该实时总结本地区的发展现状 和产业发展需求,

将苏南地区的先进发展战略与苏北地区的现状进行结合并对发 展手段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苏北地区发展的战略方法。 在苏南帮助苏北地区寻找发展捷径,加快产业发展速度的同时,苏北地区对中低 层产业的顺利承接也为苏南地区的产业更新换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苏南地区 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和坚强后盾。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倡节约资源,鼓励集约型产业发 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更有利于部分产业合理整合资源,充 分利用资源,将城市与农村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对经济的 推动作用。江苏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现在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 问题以及经济水平差距问题。在全国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希望苏北地区可以有针 对性地制定出高效合理的产业来缓解甚至解决苏北地区的农民工就业问题 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并通过就业导向的产业来推动江苏地区的产业转 移,为江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铺设道路,为全国的产业转移和发展做出榜样。

万方数据

新型*it镇化背舞rF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参考文献

一.国外文献:

1.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3.威廉配第,Petty W,冬野.政治算术[M], 4.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J].

商务印书馆,1978.

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1999..

5.托达罗(M.P.Todaro).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M],中国社 会科学

出版社,1970 二.国内文献:

1.张占斌.

2013.1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A].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王海燕. 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四大关系[R].中国经济时报, 2013第006版

3.冯俏彬.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 2009(6):12-17.

财政研究,

4.黄锟.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选择[R]. 中国经济时报,2013第006

5.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 术季刊,1994(4):33—42. 6.马静芳,熊曦.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当代经 济,2007(12):108—109.

7.陈永义.抓住机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J].环渤海经济隙望,2000(2):31—32 8.蒋满元.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金融选择一以广西为例fJ).云南

经大学学报,2008(3):62—67. 9.蒋文军,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J]. 经营管理者,2001,(7).

万方数据

新型城镇t-l:,5W景下就业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致谢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请允许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谢舜在一次次定题和修改 中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并且感谢导师一次次耐心的讲解与疏导,这不仅对我完 成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新的眼界和思路。

同时,我也十分感谢蒋永甫老师对我的帮助,在文章开始之前,由于蒋老师 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让我产生了毕业论文的的写作构思方向,并在之后不断对 其做深入研究。

最后,我要感谢同门以及同班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在我们的多次讨论中, 让我深受启发,对论文的写作有了信心和灵感,并且,在我的请教和师兄师姐以 及同学们的耐心解答中,我对我论文已知之处看到了细节,未知之处找到了方向。

所以,这篇毕业论文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毕业之作,这其中包含了我的导 师以及平时任课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也包含了师兄师姐和同学对我的关心之情, 我对此表示十分感谢。这不仅仅使这篇论文顺利完成,更为我今后的学习和人生 加满了奋斗、求知的能量。

在此,我对以上以及对本篇论文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1

56

万方数据

硕士掌位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捌b眨导向的产业转移研究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方亚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浅析

2016(2).

万方数据

【J】.江苏省警官学院学报,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