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版作文素材

最新版作文素材

来源:九壹网


一:北京2014APEC会议中“上善若水”的解读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善若水”语出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而生其形,静。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

近道。 四、“最美深圳女孩”:被商业戏弄的丑闻

“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现在2013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图报道中。

然而仅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事发地点在深圳东门老街,不是文中所说的欢乐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划的。”一位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给老人喂饭仅仅是为了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与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后,他们便离开了。“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根本没有将老人接走。

一时间,网友的拍砖和骂声涌来,面对网友与媒体的质疑与批判,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终究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记者郑小红和通讯员石金泉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公众公开致歉。

1、假造“善良”是大恶

最美和最丑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如果是发自内心地尊敬老人、善待乞丐,比如媒体此前报道的为老年乞丐雨中打伞的女孩,为溺水老人做人工呼吸的女护士,这些理应受到礼赞。她们纯粹而本真地用一己之力坚守美好,既为受助的老人带去温情,更给社会增添人性的温度。公众在激赏善举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净化,类似好人好事多多益善。而这名泡沫化的“最美女孩”却是丑的,也许她本身就是一个道具,其背后的导演更应受谴责。消费公众善心,这是不可原谅的。今天,公众为一些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扼腕,如果再放任来自民间的伪善心大行其道,势必对慈善产生摧毁性打击——谁还会相信好人

好事?谁还会存善念、行善举? 2、新闻操守不可丢

通讯员石金泉是一名知名拍客和网络推手,常向当地多家媒体供稿。通讯员供稿很正常,但媒体不该不经求证就直接采用。不是自己采写的稿子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没在现场也不核查,与其说这是粗枝大叶,不如说这是丧失职业操守,背叛新闻伦理。如果没有这家正规媒体的报道,这则策划的新闻不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这是在消费大众的情绪。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这是严重失掉新闻操守的行为,新闻从业人员当引起警醒和思考。“深圳最美女孩”事件,见证了人性中的丑陋与猥琐。那些为了一己之名利,而欺骗整个社会的人,必须受到谴责。

【适用文题】炒作、闹剧、浮躁、远离欺骗、职业操守、弄虚作假、媒体公信力等。

二:冰桶挑战赛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 Ice Bucket Challenge),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该活动旨在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

在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等科技人员参与了此项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自己选择捐款而不是继续传递,遭致批评。

2014年8月18日,冰桶挑战赛活动蔓延至中国,多名科技界大佬被点名参与了这一活动。雷军、周鸿祎等人参与了这次活动。截止到2014年8月21日,70余名IT界名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直接参与挑战,万余位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活动募集善款2284323

元。

截止到2014年8月29日募集善款总额累计超过1亿美元。这项从政要富商、演艺名人到平头百姓都参与的慈善捐助活动开始一个月以来,筹集的善款总额远超2013年同期的280万美元,这将用于渐冻症治疗研究。

慈善是作秀么,慈善是娱乐么,慈善应该是这个“玩法”么?一项涉及领域众多、参与范围广大的社会活动总不免有泥沙俱下之虞,自然也就会为观察者提供更多着眼点。大致梳理一下,批评者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以救助渐冻人为初衷的募捐会不会变形为一场“明星秀”、“名人秀”?其二,狂欢与大众游戏的形式,难道不会有损慈善事业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如果中性理解的话,以“秀”开始,其实是很多募捐活动使用的方式,因为慈善的核心问题就是“引起关注”和“提升参与感”。募捐晚会、拍卖、沙龙都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选择明星或知名人士做公益代言人,也是要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从这个角度看,“冰桶挑战”其实就是一场囊括了数十位上百位公益代言人的、扩大化了的慈善晚会,只是对传统慈善组织方式的翻新,也成功了完成了提升关注度与参与感的两个命题。除却“五天捐款超一年”的效果,过去一周,恐怕是罕见病知识在中国社会普及率最高的时刻,而这场接力所带来的“善与人同”的氛围,也同样值得珍视。

“冰桶挑战”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作为公益活动,其参与形式简单,颇具眼球效应,名人的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就唤起了公众对渐冻人症的关注,也筹集了可观的资金用于渐冻人症的治疗。但这个活动我们仍然可以做得更好。目前来看,人们津津乐道于“数星星”——关注哪些名人参与了这项活动,曝光率更高的是名人们狼狈不堪的窘态,围观者的心态越发娱乐化。相反,一些重要的救助信息,如究竟向谁捐款、

如何捐款、捐款渠道等却指示得并不明确。在一些地方,公众自发组织的“冰桶挑战”沦为了全民狂欢,只求炎炎夏日一淋到底的清凉,究竟有无捐款,获捐机构是否可靠,善款运用有无监督等等,也无人问津,既浪费水也浪费了社会的善意。一些偏离慈善本意的行为,本身就是给慈善浇了一盆冷水。

不懂得传播,就不懂得慈善。慈善在传播中寻找捐助人,也在传播中选择被救助人。

三:男子弃北大读技校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名校在师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其次因着名校效应与号召力,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对名校效应释义说道,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名校的力量、声誉等影响,而使与之相关的一些事物受到关注或较特殊的看待。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名校,而名校的存在可能影响教育相关机构(如与名校有合作关系的其他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等),出版业(如与名校挂钩的教辅出版物等),房地产业(如名校周围房屋销售、销售价格、出租等都可能高于其他地区),学生就业(名校学生更易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还对其他更多领域有所影响。名校效益表现了社会

大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渴望,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盲目和不理性。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因为一方面,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学生作为互不相同的个体在学校读书,追求新的知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然互不相同,“因材施教”正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找到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方式,让个体发展的更为合理。当前的应试教育虽然是最符合当前社会模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拥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就北大学子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事件,还需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不是每个人都有资质“桀骜不驯”,切不可盲目跟风。社会更不可偏激的认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毕竟类似事件是片面而非整体。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因材施教”﹥“重理论轻实践” 。个人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

四:“中国好农民”拦火车的卢伟

7月20日,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领导专程赴涞源县山炮村,向村民卢伟赠送了一面写有“情系铁路、保障安全”的锦旗,还为卢伟颁发了一万元奖金。5天前,卢伟在暴雨中冒死拦停了一列火车,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他在这一救人过程中受了一身伤不说,还丢了20只羊。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王安镇线路车间主任孙波说:“当时如果不是卢伟拦住列车,司机在大雨中很难发现前方险情,即使发现泥石流也很难停住,一但火车撞上泥石流,极有可能造成火车出轨,甚至翻下大桥,后果不堪设想。” 新京报:村里人讨论得多吗?会不会有人觉得你亏了。

卢伟:我平常就是跟那100多只羊过,一早就出去,晚上才回来,碰到村里人也没啥机会好好聊,不过这两天碰着,大家老远都会说“大英雄”、“大功臣”来啦,我们这儿算是深山区,老百姓都挺朴实的,亏不亏的人们讨论得不多。 而且我是啥人乡亲们也知道,去年我捡过一次钱,7000多块钱,我按照身份证给人送回去了,我这人有个原则,(我)亏不亏钱是小事,不亏心就行。

五:北大才女演讲为何让整个中国沉默?

最近有一则视频很火,是一位北大才女叫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一次演讲《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堪称经典。如——

“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尊重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会名利双收,于是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经常有那些看着很有经验的前辈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年轻人你还不懂。’我想问的是我们年轻人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是九零后,企业家会是九零后,甚至国家都会是九零后,当全社会都被九零后占领的时候,我想问你们九零后们,大家想把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我希望大家都记住即使给了你十万个理由让你去作恶,你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跟底线,仅仅就因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不是一个禽兽,你是一个人。我更希望我们所有的九零后们,你们都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你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所以我亲爱的九零后们,如果将来再是有那些人跟你说‘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时候你就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你告诉他“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

一时间让所有人耳目一新,一些之前对90后带歧视的家伙,也纷纷改变了看法,有人则干脆感叹:我们老了,这个世界该90登场了。刘媛媛的演讲无疑击中中国社会弊端,但像这样正能量的演讲,官方媒体少有报道,的确让人感到有些奇怪!自然,很多人看了刘缓缓的演讲之后,都感到心中有愧,因为正当我们千方百计的去算计如何去融入这个社会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做为90后的刘媛媛喊出了“她们要改变这个社会”。无疑来讲,对想融入社会,狼狈为奸的人来讲,不知有何感觉呢?

有人说刘媛媛演讲虽然很精彩,但她还太年轻,不懂这个社会,而且社会也绝对不能容忍她这样的人生存,但我们不要忘了,正是有刘媛媛这样的人存在,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中国才不断的向社会文明迈进!刘媛媛的演讲,在当今中国,不仅是90后,就是60后、70后、80后整个中国来讲,都是不多见,因为大家都相信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而刘媛媛做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她有这样的理想,那是时代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因为在现实生活,很多人被物质渗入,连一丁点理想也都给磨灭了,因此从这位北大才女刘媛媛的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当我们都老去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属于她们的,望刘媛媛们能双肩挑起中国的希望,不要再走中国曾有过的错误脚步,改变中国,给世界一个惊喜!

刘媛媛的年轻、向上、阳光、自信、勇敢、坚韧的情怀,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在当今中国,拥有这种情怀的年青人已经不多,多数年青人人未老,先学精,一只脚还刚刚踏入社会,就学会潜规则,当然,很好的继承了先辈的路子,但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其实,对整个中国来讲,这个观念是犹为的突出,很多人都在走同样一条重复的道路,大家彼此都觉得心安理得,而有的人则用这样的经验之谈来教导后一辈人,如何去遵守潜规则,适应潜规则,这也便是刘媛媛讲的“有经验的前辈过来拍拍你们的肩膀跟你说‘年轻人你还不懂’”而正是这种教育,不知埋没了多少中国年轻的理想,改变了多少学子的命运?

刘媛媛的演讲,让整个中国沉默,那是因为在中国,有很多人都是她演讲中的可恶之人,比如遵守潜规则的人们,比如分子,比如为利益摧眉折腰;比如弄虚作假欺骗民众的人;而刘媛媛的演讲无疑来说是刺痛他们的神经,但谁也不敢反驳,只是沉默以对;而也正因为如此,刘媛媛的演讲,少有官方媒体以正能量做传播!

刘媛媛不仅是北大的骄傲,更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其实,刘媛媛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做为中国人来讲,知道了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的弊端,我们除了沉默之外,是否要付出行动去改变呢?

六:2015新作文素材:马拉拉被授予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女,1997年7月12日出生,女学生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致力于斯瓦特地区和平而备受赞誉。虽然禁止斯瓦特地区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马拉拉不仅继续学业,还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2012年10月9日乘校车回家时遭到击,伤势严重,现已恢复。2011年12月,她被巴基斯坦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得主,曾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4年10月10日,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权益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3年7月12日,是马拉拉16岁的生日。在联合国青年大会发表演说,敦促联合国及各国领袖,努力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够跨越宗教、种族、性别、等因素,在校园里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曾经在口下面对死亡威胁,头部重创的马拉拉以最响亮的声音说:她永不会在威胁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发声,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

大多数同龄中国孩子还在纠结于怎么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并且强迫背诵小学生行为守则的时候,2009年,还是12岁孩子的马拉拉便匿名在在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控诉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为巴勒斯坦女孩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大多数同龄中国孩子还在纠结于怎么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并且强迫背诵小学生行为守则的时候,2009年,还是12岁孩子的马拉拉便匿名在在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控诉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为巴勒斯坦女孩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这打破了利用“传统信仰及政治”围起来的“思想控制”,让心生恐惧。总以为杀戮可以改变一个人追求真理的目标,阻止人的理想。但是这种方式除了“让懦弱、恐惧与无助”消失,更能增长“坚定、力量与勇气”。

“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而我的梦想依然不变。”

伟大的事业从来不限定“从业人”的年龄,甚至没有任何的限定,心存正义,心存良知,改变世界也不需要等到长大。

马拉拉这个孩子之所以获此盛誉,大概是因为成年之后依然说真话、并为信念而奋斗的精英还太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