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

来源:九壹网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演进和当前的迫切任务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汪光焘

摘 要: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及外来文化理念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的基础上,回顾了建国以来城乡规划的经验,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与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规划理念 文化传入 古代城市 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l the scientific theor ies, technologies, and especially cultural ideas, are indispensable to any planning proj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e to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21st century.

Key words: planning ideas, acculturation, ancient city,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汪光焘,男,原国家建设部,现为全国环资委主任,教授,博导,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分析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旨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及效率的公共。城市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回顾历程,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如果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代表作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那么我认真地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更加值得回顾和总结,要用时代变迁的眼光来研究分析和认识。在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汇集中西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智慧,探求适应时代的规划理念、符合科学规律的编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文化思想内容纷繁复杂,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种文化理念:

·讲究尊卑、追求秩序的宗法礼制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求脱身世俗、隐居修心的宗教文化理念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理念影响的强弱不尽相同,古代中国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意义的城市、村镇以及宗教胜地,形成了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文景观、人居环境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

1.1 传统文化理念对古代城市的影响

中国城市自古是政治和军事的堡垒,商业功能相对西方城市的传统有根本差别,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根据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城市基本可以分为都城、府城和县城三个等级。通过隐含于城市布局、形制和建筑的设计元素,从精神上宣扬、强化王权统治和封建等级次序是中国城市最为重要的核心职能。

宗法礼制思想主导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但是“天人合一”理念对古代城市的影响也相当深远,是城市选址、空间布局等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宗教文化的理念对城市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统治者的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城市布局。城市内部和周边大量寺庙和道观等宗教建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都城的空间形态,也拓展了城市的空间理念,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和自然、人文景观。

1.1.1 都城

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都受到宗法礼制思想的主导和支配,基本遵循《周礼》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的礼制。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均强调中轴线的布局,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层层递进,封建礼制和次序无处不在,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图1)。

图1 偃师商城遗址局部鸟瞰图

但是,“天人合一”理念在都城规划建设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都城布局中严格按照星宿布局,中轴线明显,结构对称严谨,重要祭祀建筑分列东西南北,天地呼应,日月同辉,体现了对“天道、地道、人道”和谐统一的关系(图2)。

图2 周王城图

(1) 汉魏洛阳城

洛阳城北靠邙山、南依洛水,虽然城市布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但空间布置仍然以宫殿为主,讲究中轴对称,遵循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图3)。

图3 汉魏洛阳城平面图

(2)隋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规划设计严格遵循王城制度,平面呈正方,每面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庙。

长安城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体现了中轴线的布局,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层层递进(图4)。

图4 唐长安复原想像图

(3)明南京城

南京城的宫城居于皇城之中,宫城之内主要建筑均位于居中的轴线之上,宫城之外沿轴线为笔直御道,两侧对称分布文武各部,形成强烈的空间效果,彰显封建礼制和次序。

明清南京城外城是典型的不规则形,其古城格局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古代《管子》所倡导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划思想(图5、图6)。

图5 明朝南京历史环境空间复原图 图6 明朝南京城市空间历史复原图

(4)明清北京城

北京城以皇城为中心,按照王城制度布置各种公共建筑,其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强调了中轴线的空间统领作用,运用一条长达8公里的轴线最大程度上强化了封建帝王气势和皇家威严,将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图7)。

图7 沿中轴线鸟瞰北京城

此外,皇城前(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所谓方位在天、礼序从人,这是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图8)。

图8 明朝北京地图

此外,清代北京皇城的西南城墙角为避让辽代双塔(满族先人),曲折而建,形成不规则形状,也是宗法礼

制思想的一个重要实例。

1.1.2 府城、县城

作为地区性统治中心,中国古代府城、县城的基本规划思想仍旧以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为核心,因此其形制与都城较为类似,比如府衙(王府)与城市的关系类似于宫城(内城)与都城的关系。但这类城市毕竟不是都城,其宣言及展示儒家文化和礼制思想的职责

要远远小于都城。“天人合一”观念对此类城市的影响更加突出。很多府城、县城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起势,临水而居,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了高度和谐统一的关系。

(1)江府

平江府没有古代北方城市的规则方正,其街巷也呈现不规则形制,充分利用江南地区的自然水点,引水入城,合理改造利用,构建了“三横四直”的前街后河道路系统(图9)。

图9 江府图

(2)宁波城

城市依河而建,位于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的汇合处。余姚江和奉化江分别位于宁波城的东北和东南两个侧翼。唐代末年修建城墙和护城河,重点是西北面和西面。由于受自然河流的影响,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图10)。

图10 宁波城

(3)明淮安城

淮安城经多次修建逐步成形,利用旧城过程中没有简单地依循旧制,而是利用自然地形特点构建了包括旧城、新城和夹城三部分的城墙系统(图11);在护城河系统上,利用黄河、湖荡、运河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城壕系统(图12)。

图11 淮安城池关系图 图12 淮安城城壕水系示意图

(4)临沂城

临沂城临水而建,城市形态格局基本根据沂水和涑河走向而来,城市轮廓摆脱方城模式,呈椭圆状,配合四门瓮城,城市显现为生动的乌龟状(图13)。

图13 明代临沂城池图

(5)绩溪县城

绩溪县城选址以徽州风水理论为指导,追求“天人合一”,力求山、水、城的和谐相融,具有独特的徽州地域特点。古城顺应自然地形,呈现出生动的鲤鱼状仿生形态。主要道路正向相交、次序井然;次要道路顺应地形、因地制宜(图14、图15)。

图14 绩溪古城格局图(明弘治) 图15 绩溪古城环境示意图

1.2 传统文化理念对古村镇的影响

1.2.1 市镇

市镇一般有三种来源:军镇演化的发展、世家巨族的繁衍扩大、村落经济功能扩大下的发展。作为末端的政治堡垒,市镇仍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责,其规划布局依旧受到宗法礼制的影响,中心位置依然以各种派出行政管理机构和市镇主要家族的宗祠为核心。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活动依赖水路交通,河道对市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们对河道的利用往往顺应自然、合理改造,在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形成很好的景观风貌,完全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自然生态观。

(1)洪江古镇

洪江古镇位于滇黔蜀水上瓶口之地的湘西沅水与巫水交汇处,水运交通十分发达,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逐渐由军事驻防地发展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商业巨镇。城市布局顺应地形地貌,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共处(图16、图17);虽然是商业城镇,布局自由活泼,

但是巡检司、洪江驿等派出的管理机构仍居于中心位置,是传统礼制思想一种体现。

图16 水系关系图 图17 山水环境与城市功能布局

(2)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西部,湫水与黄河的交汇处,因上下五十里只有借道该处才能经过湫水河谷东去,因此成为水旱转运码头而逐步繁荣起来,影响范围非常之大。

古镇的建筑群以卧虎山为依托,分布在一条五里长街与十一条小巷中,和自然的山形、

水势浑然一体。窑院一层又一层,在陡峭的山坡上最多处层叠着六层,远远望去,错落有致,气势浩大,甚是壮观(图18、图19)。

图18 图19 地理环境与区位图

1.2.2 村落

村落作为农业社会最基本和原始的聚落类型,其选址与布局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处,这正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朴素表现。“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古代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认识,其思想来源之一就是农耕文明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由于这种理念,中国很多村落选址巧妙,布局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了村落与自然环境有机相融的景观格局。在民间规划中,这种影响有时通过风水术得以表达。

(1)绩溪龙川村

龙川选址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上,前有朝山、案山,后倚来龙山,水口处有两山夹峙,溪水环抱流过村前,充分印证了“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的说法;其内部空间布局则突出强调宗祠在村落布局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村落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徽州村落宗族礼制维护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图20、图21)。

图20 俯视龙川村 图21 从西北方向看龙川村、登源河和龙须山

(2)黟县宏村

宏村的村落形态与当时徽州人强烈的风水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宏村在雷岗山脚定居,将村落水口定在了吉阳山下西溪的蜿蜒之处,而在西溪改道向南后村落基址形成了“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同时,引西溪以凿圳绕村屋,其长川沟形九曲,掘月沼(图22)、挖水圳、修南湖,满足防火、生活和景观的三重需求。其选址和规划是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的典范(图23)。

图22 宏村月沼 图23 宏村山水环境图

1.3 传统文化理念对宗教胜地的影响

传统宗教的脱身世俗、隐居修心的追求和理念极大地拓展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人居环境观。在脱离现实社会、回归自然进行修身养性的追求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喧嚣的市井之外寻求一个适宜的隐修场所。由于传统宗教文化的内敛性,以及各自宗教教义的影响,宗教建筑往往能够巧妙借助山形地势,与自然融为一体,以最小的破坏为代价创造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共存的局面。

宗教文化在得到帝王信奉后,开始与主导社会的儒教文化产生一定程度融合,宗法礼制的一些内容开始对宗教建筑产生影响,例如建筑群体的规划手法和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的礼制建筑的特点。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大量宗教建筑实践活动,对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方

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3.1 武当山(道教)

武当山地形复杂,建筑选址受环境与风水的制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同时,受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响,建筑布局突结合自然环境而设计(图24、图25)。每个局部形成的空间节奏感,都服从于全山所形成的整体韵律,既丰富多变又有很强的统一性。单体建筑追求与环境相协调,既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图24 武当山金顶 图25 紫霄殿

1.3.2 齐云山(道教)

齐云山道教建筑巧妙借助山形地势,因地制宜,整个建筑群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筑布局以藏为主,体量较小,并借助地形、地势和植被的遮挡来造成曲径通幽的感觉,在充分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借助自然的瑰丽神奇来强化宗教的神圣感,达到了自然与宗教的相互强化(图26、图27)。

图26 太素宫 图27 建筑与环境

1.3.3 峨眉山(佛教)

峨眉山寺庙建筑与雄伟旖旎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是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与得体独厚

的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其梵宇宫殿、庭阁桥廊,或隐于密林处,或立于翠蜂之颠,或建于幽壑之上,或依于危崖之畔,飞角重檐,依山取势,不拘一格(图28、图29)。

图28 洪椿坪 图29 虎浴桥

1.3.4 北宋东京城汴梁

宫观庙宇除担负宗教职能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职能(图30、图31)。

图30 宋东京(开封)复原想像图 图31 东京城内宗教建筑一览表(部分)

1.4 小结

总起来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单从古人营造人居环境的理念方面就可以深知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力量。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中国文化形成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智慧,这些精髓完美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表述中间,

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为核心的理念。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力衰弱,西方文明的侵入从客观上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彻底改写了中国城市演进的历史,近代和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由此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第二部分将就此择要加以论述。

2 外来文化理念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近代城市规划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工业的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全球性的商品贸易,亚非拉地区被卷入到工业文明的潮流中,中国也不例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城市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输入外国资本的据点,也是中西方文化思想强烈交互、碰撞最为激烈的场所。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和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从最初的直接移植到后来本土化的逐渐融合,对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影响

2.1.1 早期西方文明的侵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最早是通过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早期直接在中国的租界进行殖民地建设而进入中国的。这些租界和租借地的规划大多直接将西方规划模式移植过来以彰显其母国的城市特色,同时也有对近代规划理念和方法的运用。那些整个作为租借地的新兴城市经过殖民者的统一规划,平面布局上往往带有更明显和更完整的古典形式主义色

彩。

租界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留民行使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与租界所实行的工部局自治的管理形式不同,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

(1)上海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过程(图32、图33)。1845年,英帝国与清签定《地皮章程》(即《上海租界章程规定》),划定租界范围,对租界地区道路、公共娱乐卫生场所的建设、甚至建筑后退道路的形式作了详细规定。这成为地方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管理干预的最早的法规依据。上海租界的发展对租界外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规划手法、建筑风格、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等都被学习效仿。

图32 二十世纪初的上海租界 图33 1846-1914年上海租界扩展范围示意图

(2)汉口

1861年,英国人专门为汉口英租界作了规划图。它毗邻老城区,道路走向与老城区原有道路平行。15-19年建立的各国租界,道路均采用方格网加尽端式,建筑外观具有各国建筑特色(图34)。

图34 二十世纪初汉口德租界

上海、天津、武汉等被多国租界占据的租界区,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布局,因此主要通过建筑形态来体现各殖家的特色,在布局上采取方格网加尽端式布局的路网格局,以高大建筑作对景,注重建筑立面和细部装饰(图35)。

图35 汉口租界用地分区图

(3)青岛

德占时期的青岛规划则运用西方的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局部地段运用了古典主义手法。采用整体自由式布局与方格网式相结合的路网结构,将港口、铁路及商业区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形成并充分发挥青岛的区位优势,合理调配和运用自然资源。整个规划避免穿过丘陵及山林,既保护自然环境又节约城市建设资金(图36)。

图36 青岛规划总图(1900)

(4)哈尔滨(早期)

当时的哈尔滨城市规划是中东铁路建设与帝俄侵略势力的反映,西方古典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语汇(图37)。

图37 1917年哈尔滨城市规划图

2.1.2 早期民族实业教育救国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由军工到民用、由文化到教育,从多个方面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掀起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热潮。随后一批仁人志士也开始了实业救国的艰苦历程。在早期民族实业救国的过程中,中国开始了早期的城市规划探索。

(1)南通

老城以西兴建了工业区唐闸镇,在唐闸镇南面修建与之配套的天生港区,将老城东南的五山区辟为风景名胜区,在老城外围利用宽阔的护城河建设文化、教育、商贸等近代城

市设施,使城市形成了功能相对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改善了城市环境和风貌(图38、图39)。

图38 南通城市结构图 图39 濠河风景区

南通规划在功能布局和环境塑造上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利用西方先进的工业和管理技术,探索以中国传统儒家学术体系为基础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学术体系,被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图40)。

图40 城区近代建设功能分布图

(2)武汉

1900年,武昌商场局效仿汉口租界的格局,规划了一张武昌商埠全图,采用规整的方格网道路,并将土地分成五等列号出售,是近代功能主义的初步体现(图41)。1912年,汉口效仿巴黎、伦敦对汉口全镇进行了规划,采用道路断面设计、方格加对角线的道路网形式、大公园和建筑限高等西方设计手法(图42)。

图41 武昌商埠全图(1900)武昌商场局编制 图42 汉口全镇街道图(1912) 汉口建筑筹备处编制

2.1.3 外族侵略占领的文化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始在这些伪满洲城市和抗战沦陷区大量进行城市规划。日本不像英法俄等列强热衷于通过殖民地建筑和都市形象来推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而是将殖民地城市作为他们学习和尝试西方各种规划思想的试验场。

(1)长春

图43 1968年长春总体规划

1932年长春成为伪满洲国“首都”。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就定制了《大新京都市计划》(图44)。长春规划在布局手法、交通组织、绿化、市政设施等方面借鉴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模式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帝国”与“田园”的结合,其特点是圆形广场加放射性路网,注重几何构图,绿地穿插于城区之间,同时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方格网的路网。

图44 1932年伪满“新京”规划

(2)大同

1938年,日本编制了“大同都市计画”,在这个规划里日本规划师充分运用了当时流行的规划理念:卫星城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和旧城保护(图45)。大同规划保留旧城并在其外围新建2个卫星城,卫星城与旧城之间用绿带和交通干道相连;可以容纳18万人的整个城市平面布局由可以无限重复的相似矩形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为一个邻里单位,由尽端路与花园的绿化散步道相连(图46)。

图45 大同规划中的邻里单位 图46 1938年大同都市计画图

2.1.4 西方规划理论技术与民族主义的结合

时期,国民借助西方建筑和规划的思想和技术,开始探索中国城市建设和市政管理的方式。从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后,正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步入成熟、各种理论和实践百花齐放的时代,许多著名的理论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卫星城理论等形成于这

一时期。国民此阶段的城市规划实践表现出与西方规划理念几乎同步的特点。

早在1919年,孙中山制定的《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实际上就是中国国土规划的雏形,其中对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发展方略的描述成为后来指导各城市规划的区域依据。

(1)《大上海都市计划》

1928年国民在《大上海都市计划》中提出将市中心移至旧城区东北部的“江湾新市区”(图47),并按照西方现代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在第一期建设中,形成了以五角场环岛为中心的环形放射性道路格局,具有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特点。道路网采用方格网与放射性结合的形式,中心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与当时流行的“中西合璧”思潮一致。

图47 1928年上海江湾中心区规划图

(2)《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

1929年的《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分工人住宅区与商人住宅区)、行政区,同时还专门规划了供游玩休憩用的公园系统(图48)。

图48 1929年武汉特别市区公园系统图

功能分区的依据是:原有现实,今后趋势、交通关系、地形关系、风向关系、经济关系等,并注意给水排水,烟尘排放,噪音干扰及危险物储藏等。很明显,武汉的功能分区遵循的是理性主义的近代功能主义分区原则(图49)。1947年武汉区域规划设想疏散三镇人口、形成多点城市格局明显也是受到有机疏散和卫星城镇理论的影响(图50)。

图49 1929年武汉特别市分区图 图50 武汉区域规划图(1947)

(3)《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

青岛在制定1935年《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规划之前,青岛工商学会先后发表《青岛在华北之地位及其发展之趋势》(1933年8月)和《青岛港之现在与将来》(1934年3月)等文章,对青岛在华北地区、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地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合理利用和配置了城市各项资源(图51、图52)。

图51 1935年规划前对青岛在世界的定位 图52 中国五大海港腹地面积及主要交通战略

1935年《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延续了1900年德国所做的总体规划思路,将城市用地分为港埠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和园林区等六大类,并仿效美国的分区规划,划分功能分区和规定控制性内容(图53)。

图53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的总体规划图

(4)《昆明市建设计划纲要》

1943年昆明市工务局拟报《昆明市建设计划纲要》,1948年通过提案(图54)。纲要将市区分为八个功能区,提出蛛网和棋盘相结合的道路形式等内容,由于已近末期,未能最终完成计划的编制。

图54 1943年《昆明市建设计划纲要》

(5)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为解决上海的居住问题,1946~1949年国民制定了三稿上海都市计划图,规划中充分运用有机疏散、卫星城、邻里单位、快速干道等理念,将人口和工业向郊区疏散,以起到疏散人口、降低拥挤状况的作用(图55)。

图55 1949年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2.1.5 前苏联规划的理念

苏联规划模式是经过苏联计划经济改造的西方现代功能主义模式。它将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重视长远规划和区域关系,按照计划经济的原则、建设项目的地域分布构成了人口、城镇和交通运输系统布局,国家制定了一套严格而又具体的规划建设指标来分配和布局土地、安排公共设施。

“一五”期间,中国在苏联的经济、技术的帮助下,按计划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有国家重点工业项目(156项)的大中城市,实施统一规划和建设。“一五”期间城市规划受前苏联设计手法影响,城市总图讲究构图和城市建筑艺术,常常设置众多广场,强调对

称式的轴线干道。

(1)包头

包头首先确定钢厂的位置在离矿山资源最近、地质条件好的河西台地上;在昆都仑河以东设置生活、管理区,昆都仑区的东侧建设地方性工业区青山区,道路与昆都仑区有一个角度,中间设圆形广场和林带相隔,形成相对的路网系统,昆都仑区与青山区共同组成新区,采用了中轴线加大广场的手法。老城区位于新区东南12公里,与新区之间有绿化带和道路连接。老城、新区、钢铁工业区形成了包头“一城三点”的城市格局(图56)。

图56 1950年代包头总体规划

(2)西安

西安是“一五”期间发展的工业城市。50年代西安总体规划在进行总体布局、功能分

区时避开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区,以明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明城之内为行政商业区,南郊为文教区,东郊、西郊布置工业区(均在唐长安城之外),奠定了“一城两翼”的城市总体格局(图57),沿袭了唐长安城棋盘路网和轴线对称的整体格局,将园林绿化与文物古迹相结合,扩大城市绿地做成绿化隔离带或城市公园来保护文物古迹。

图57 50年代西安总体规划示意图

2.2 国外近现代规划理念的影响

2.2.1 早期城市规划理念

19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人口剧增,住房、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的局面,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人们建设了一些城乡结合的新型社区。由于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等条件,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19世纪末,带形城市理论和工业城市产生,这是最早的对于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的理论。1902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念,成

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

2.2.2 城市规划立法工作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人住房问题严重性的加剧以及城市卫生条件的恶化,一些相关的卫生和住房法律颁布,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立法的雏形。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认识到城市规划是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重要职能。1909年,英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规划法——《城市规划与住房法》。1916年美国纽约颁布了《区划法》。这些立法实践标志着城市规划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2.2.3 二十世纪初期规划理念和《雅典宪章》

从19世纪末20世纪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的研究:

在城市形态方面,19世纪末S.Y.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理论,打破传统城市“块状”形态的固有模式;1918年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1922年柯布西埃提出“城市集中主义”理念等。在城市内部结构方面,法国人戛捏尔于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设想,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功能分区的概念;美国斯泰恩的雷德伯恩大街坊设计中“人车分流”理念和佩里的邻里单位理念,被各国普遍接受并发展;苏格兰交警的“划区”理念,则提出将道路与土地规划

一起考虑,建立分级的道路系统,用以解决交通拥堵和功能混乱的道路网。

1933年,在总结了20世纪以来的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雅典宪章》。宪章指出:

·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应按照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并用交通网进行联系;

·城市和乡村都是构成一定区域的组成要素,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有区域规划的依据;

·保存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是十分重要的;

·要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雅典宪章》的许多理念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2.2.4 二十世纪中后期规划理念及《马丘比丘宪章》

二战后各国重建工作与长远规划出现矛盾。1944年大伦敦规划为各国控制城市人口和规模、探索大城市较理想的规划结构、完善交通、改善环境等提供了有益经验。

1950年代后,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由分散的“点”渐渐向城市群发展,同时出现郊区化现象。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新城建设广泛开展,古城古建筑保护也逐渐被广泛认识;1950年代新建大城印度首都昌迪迦尔、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建设,明确采用功能分区规划模式,但是建成后却反映缺乏人情味、布局过于机械、缺少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考虑;1960年后,大城市连绵区出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2.2.5 可持续发展理念

20世纪5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例如,19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0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1978年法国油轮泄露事件、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等等,这些重大环境公害事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人们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7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这是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载有2500多条各式各样的行动建议,包括如何减少浪费性消费、消除贫穷、保护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建议。这次会议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防治环境问题,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

2.3 小结

去伪存真,近现代外来的规划理念中最为宝贵的在于四个方面的理念:

一是科学理性理念。这是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合理性和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和教育之中。

二是整体综合理念。我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整体利益,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可持续发展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三是公共利益理念。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关注社会公平和公众参与,体现了城市

规划的公共属性。

四是法律和制度的理念。城市规划作为行使城市日常管理、解决诸多复杂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和制度予以保障。

这四方面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活动,具体体现在规划的理论、技术、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正是在科学理性、整体综合的理念支持下,中国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逐步奠定,成为我们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诸多问题的重要工具。

回顾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虽曲折坎坷,但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外来文化对规划理念的影响是复杂多元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些重要的外来规划理念逐步融入成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我们反而常常会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现代价值。

3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与当前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要求,城乡规划改革不断深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们应当正确估价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已取得的进展仅仅是新的好的开端,距离城乡规划的公共基本属性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城市规划要努力防止通过法定程序而使不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合法化。

3.1 五十年来的初步回顾

3.1.1 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

建国初期的规划理念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规划理论和经过前苏联计划经济改造的西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后期对现代主义的反思等。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开创性,逐渐建立了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奠定了理论与工作基础。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计划,注重建设项目的安排。随着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一批重点城市迅速兴起。

3.1.2 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阶段

在社会大变革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一方面继续对现代主义和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加强对外交流,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规划理念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开始了城市规划法制建设,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使城市规划逐步成为一个的学科和工作体系。

3.1.3 九十年代进入变革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的实施,尤其是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进入更加复杂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理念也逐渐走向全面和完善:从更深的层次上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西方规划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把多种思潮的精华和价值汇聚起来,兼容并蓄,求新求变。

在这一时期,我们应对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城市规划。在实践中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注意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注意计算机、网络、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步入法制轨道,从以往单纯的技术文件开始向公共转变,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3.2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

3.2.1 城乡规划工作定位更加准确

城乡规划是各项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

重要公共。

3.2.2 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

现阶段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

3.2.3 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与城乡规划相关的建设标准分为城市规划、住房、城市建设三大类,由建设部按法定程序发布,其中涉及17个专业的753项相关标准(图58)。

图58 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框图

3.2.4 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图59)

图59 城乡规划基本法律框架表

3.2.5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制度和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逐步形成

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和,以及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国家强制标准,注重事前事中监督,对派驻城市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行政手段及时发现、调查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监察机制虽然已取得进展,但距离公共基本属性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开发压力之下,要努力防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划合法化。

3.3 城市规划成果

3.3.1 继承与发展

(1)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与保护

一些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中小型城市在保护方面采取了整体保护或全面保护的方法。保护首先是继承,继承中国历史城市中蕴含的传统理念,特别是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

理念。

① 丽江

丽江是整体保护的典型实例,新区在古城西侧和北侧发展。古城内的建筑全部按照传统风貌保护和恢复(图60)。

图60 丽江总体规划结构图

② 苏州

图61 苏州水巷 图62 古城内传统风貌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避开老城另建新区。新区继承和发展传统空间处理手法和艺术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图63)。

图63 苏州城市结构图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整体风貌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类名城的保护除了保护文物、划定保护区之外,还要求对城市格局和风貌进行保护。

① 北京

从整体上保护北京城传统的空间格局。双十字结构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扬和继承,同时也是新的发展创造(图)。

图 北京双十字结构

② 哈尔滨

保护老城道里、道外、南岗三片历史城区,对名城进行集中展示。提出历史性绿地环境保护区(图65)。

图65 哈尔滨三片历史城区

③ 洛阳

洛阳很好地解决了保护遗址与发展工业的矛盾,脱开旧城建新城,被规划界誉为“洛阳模式”(图66)。

图66 洛阳模式

(3)对风景名胜区的继承与发展

① 黄龙九寨沟

规划建立了区域风景名胜体系,合理处理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规划中纳入社会经济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图67)。

图67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② 黄山

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基础设施选址保证了城市与风景区的良好关系。对周边历史资源的保护形成自然人文资源协同保护、共同利用的局面(图68)。

图68 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总图

3.3.2 新的创造与建设

(1)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上海

对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实现了保护与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共赢。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很好地衔接规划编制与保护管理工作(图69-71)。

图69 浦东陆家嘴 图70 上海外滩

图71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图则

(2)新兴城市——兰州 规划主要沿黄河向西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带形城市。规划沿黄河形成四个组团,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规划影响很大(图72)。

图72 兰州“一五”期间规划

(3)新兴城市——唐山

灾后重建对城市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放弃路南区,向西发展。新的市中心和火车站加大了唐山的发展空间,同时增加绿地,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图73)。

图73:唐山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4)新兴城市——深圳

形成分散式组团城市结构以及区域城镇网络结构布局。准确把握了在区域中的定位,依托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图74、75)。

图74 深圳城市风貌

图75 深圳总体规划图

3.4 现实的迫切任务

3.4.1 当前形势和迫切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知识、信息的爆发,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同时全球也面对着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共同威胁。在如此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如何顺利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实现国际化背景下的协调发展,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并进,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热点问题,诸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能源紧缺等等,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所面对的最迫切问题。

(1)土地资源

全国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水资源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处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状况。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环境容量很小,江河湖泊水体污染,水位下降、断流多发。

(3)能源

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仅为1.18吨油当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国的1/7。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水泥行业综合能耗高出1/5,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1/6,

电力行业火电供电煤耗高出1/5。

(4)环境

55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仅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325个(58.1%),三级标准的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51个(占9.1%)。生活垃圾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仅54%。城市污水处理率57%。

垃圾填埋场二次污染普遍,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地下水污染物超标率分别达71%和%;2003年监测的401个城市中,21%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352个城市中近1/2的区域环境噪声超标。

(5)社会人文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文问题尤其应该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6)宏观发展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

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这也是城乡规划工作的作用和历史责任。

3.4.2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城乡规划作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公共,必须与国家发展理念的变革以及发展重心的转变同步,应当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空间资源的强制性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城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的综合实现提供一个量化而科学的依据,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和保障宏观发展目标的实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公共资源的指标,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更要考虑将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上升为约束性指标,并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人文指标,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确定其它相关指标的前提,要以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明确三次产业结构、人均GDP、地均GDP等指标,指导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指标选取: GDP总量、人均GDP、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

(2)社会人文指标

社会人文指标:重点要明确人口、交通、医疗和教育设施标准,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指标选取:老龄化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中小学数量及服务半径、大学普及率、公交出行率。

(3)资源指标

资源指标:突出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指标控制,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力争用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注重土地、能源和水资源指标。

指标选取: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四大项建设用地人均面积、四大项建设用地比例结构、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红线、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人均避难场所用地。

(4)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重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目标和减排的指标,涉及水体、大气和废弃物处理率。

指标选取:污水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SO2、CO2排放削减指标。

(5)人文指标

人文指标:重点要明确交通、住房、医疗和教育设施标准,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指标选取: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公共交通分担率、大学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等。

3.5 小结

以四个方面指标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是延续我

国城市规划从古代、近代到进入新世纪,从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学习西方现代规划理念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长期以来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在城市规划理念、方法上的一次重大丰富和创新,是城市规划向着科学量化指导和管理城乡建设所迈进的一大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更好地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属性,更有效地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作用。研究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已经起步而尚未形成的现实任务,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的研究。

以城乡规划作为公共的重要载体,建立以“和谐”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现实要求,相信也是实现联合国世界千年目标,处理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的新的进展。

4 结束语

从现实发展的角度回眸历史,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下。中西方发展理念的交流非常频繁,共同探讨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已经是摆在所有城乡规划和建设者面前的重大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大家的使命。我们需要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上来思考我们的增长和发展模式,思考城乡社会的生活方式,我们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天人合一”的古代城市规划理念仍然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规划理念同融合西方科学理性等规划理念不仅不是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虽然源于农耕社会,但究其实质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今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所面临的问题使中国城市规划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和局面,需要我们广收并蓄,博采中西规划的优秀理念,在实践同探索,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共同努力,构建符合当代发展潮流和规律的城乡规划体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