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
刍议书法的文化生命
高宁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在泱泱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艺术经久不衰,这正体现了其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生命在每个艺术门类中 皆有显现,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中书法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显示 了其别具一格的内涵。书法最能体现文化生命,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书法能体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和书家 的群体性文化兴趣,人们将自身的情感赋予书法的点画、结字和章法当中,使书法的形式意味具有了生命活力与精神内涵。
关键词:书法文化生命精神内涵人格象征学养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09-02
艺术都是由人类所创造,其中必然反映了人的文 化内涵。书法也是如此,书法能够历经数千年并且成 为了一门举世公认的艺术,正是由于其中包含着丰富 的精神意味。书法的文化生命在于它不仅记载了历史 的痕迹、反映了时代的社会背景,而且反映了创作主 体的精神世界和书家的群体性文化兴趣。
_、书家流派
一时蔚然成风,所以魏晋时期的书风受社会背景的影 响也呈现出清新高雅、气韵生动的风格。“唐尚法”,即 唐代书法整体上都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在前人的基础 上对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做出了规范,如欧阳询的《八 诀》《三十六法》,唐太宗的《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 史笔法十二意》等。因此唐代的楷书结体规整、法度森 严,即使是较为自由的行草书,唐人也摒弃了晋人兼 用侧锋的笔法,只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唐代的楷书与 草书都是唐代社会背景下书家书法艺术的体现。“宋 人尚意”,即说明宋代书法追求意趣,宋代的文人待遇 优厚而养成文人的自尊意识,并且宋代佛、道思想盛 行。宋代的整体社会环境使得宋人有一种强烈的自我 意识,在书法上的体现为书家受前人的束缚少,极力 表现自身的特点。“宋四家”就是在这样的书坛风气中 形成的。书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书家群体还有元代的 隐士书家群,因元代非汉人政权,文人待遇又很低,故 元代有若干文人隐而不出,以书画为乐,这就形成了 元代书坛上的隐士派书家群。隐士书法的特点是任其 自然,故个体精神表现突出,其风格多简逸朴实,多狂
书家的群体性文化兴趣体现了社会背景和文化 内涵。古代书者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并在书写技 法、审美风格上的不断追求,所以出现了书法史上的文 人流派。从汉末起,书法艺术师承祖述而相沿成线,是书 法史上特有的现象,成为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
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同使书法呈现出不同的 风貌。梁巇《评书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 尚态。”如魏晋时代,玄学兴起对当时的书法发展影响 甚大。文人纵谈玄理,思索宇宙和人生的奧秘;追求风 流倜傥,徜徉于山林水流之间而放荡不羁,从而突破 了传统礼节教化的约束,更加突出了人的自我思想与 情感。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追求自我,表现个性
Yi Shu Ping Jian9
怪不羁;用笔则多醇和自然或天真率意,其间透出一股 铮铮傲气。明末清初之山人、清代扬州八怪书法, 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气息。隐士书法的意味首先在 其醇淡任真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又与社会环境、人生遭 遇密切相连,能达到其境界者实在不多。从他们的书风 便可看出其所处的社会坏境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人格象征论
古人对于书法的,也就是对自己生命形象的 。在汉末魏晋时期,古代书法观念中便产生了书 法人格化的思想,人格象征论是古代书论中的核心命 题之一。在古代书论中,人格精神是在最高层次上对 书法艺术的关照点,就人格象征论本身而言,最初的 内容是书风中人格意味,后逐渐扩展到人品、书品的 内在联系,以及深入到微观层次的书画点画技法的人 格精神去向,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象征论的命题。 在古代书法观念中,其一大特点就是用人格化的方式 来形容书法的点画形态,将生命的活力和活泼的情趣 赋予本无生命的点画之中。书法艺术用以表现人的精 神面貌便有了坚实的根基,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和艺 术品质,也大大增加和丰富了。从书法的技法方面来 讲,点画形态的人格化一方面从人的身形体态和性格 情绪出发,对技法所要创造的美规定了基本原则。
书法人格象征意味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它是用一种相对具体的、可联想的形象来引导我 们打开欣赏抽象的书法艺术之门。如果联系到点画形 质中的人格意味,这种具体的形象便具有书法本体的 坚实基础。如作为“字之体骨”的横竖画,在颜真卿书 法中是“坚正均静”的,这就使其书具有一种庄重、宏 博的基本风格,恰如以庄重而深博著称的颜鲁公之人 格。而苏东坡横竖画多欹侧,则有一种“天真烂漫”的 “豪杰之气”。这样,我们对书家的风格以及构成其风 格的点画形态,乃至其体现的人格意味便有了一种较 为具体的感受,使横竖俯仰的点画形态显得亲切而富 有人情味。因此,在书法欣赏中,对书法艺术的实践体 会越深,对各种人格精神领会得越深刻,欣赏的内涵 就会越丰富、越奥妙无穷。
“书如其人”说乃是古代对书法艺术极为深刻的 洞察。在欣赏学上,它要求我们对每一个书家的把握 必须以他的全部生活、全部思想为基点;在创作论上, 它要求以人品的和提高作为提高书艺的必要前 提,作为达到书法艺术高境界的必经环节。书品和人
10
Yi Shu Ping Jian
品的关系研究,是带有艺术哲学意味的对书法艺术深 层规律的揭示。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中国书法艺 术才具有极深刻的艺术内涵,同时在书论中又构建了 “学养论”命题。
三、学养论
学养论的要求书法家能做到于书法之外累积学 识,提升自己的学问涵养,增强审美能力以提高书法 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概 括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重视基本修养的观点。
古代书论中的“学”,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方面相 当于“行万里路”,即在自然界中感受自然,欣赏自然, 陶冶自身的情操,使心灵的到净化,并通过瞻仰自然 界的变化之美深化对书法的会意,继而经过“顿悟”启 发创造书法之美的灵感,使书法艺术发生质的飞跃。 “读万卷书”是书法家“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苏东坡曾 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即说明“于 字内求字”实属浪费光阴,在书法以外,读万卷书,厚 积薄发,才能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 格。要是只在书法上用功,而缺少诗、文、绘画、印章、 音乐等方面的艺术涵养,便难以达到高深的意境。书 史上的杰出书家,没有一个是仅擅书法一艺,而对其 他艺术一无所知的,其中文学修养尤为重要,所以书 法形式背后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宏博深远,其生命力也是客 观存在的。生命周期本是对生命而言,非生命事物的 兴衰具有与生命类似的变化过程。在人类文化研究的 许多学说中都有文化生命周期的体现,事实也证明文 化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生命的周期是客观存在的, 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证明文化的生命周期。费孝通在 《文化的生与死》一书中说:“任何文化事物都具有一定 的生命周期,都经历由起到落,由生到灭,由新到旧的 过程。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不断淘汰,形成连续的 新陈代谢过程。”此观点在书法中也可见到。
在论述中发现,书法文化生命力最直接的体现为 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文化看似无形却可以 化为内在精神,其在社会中的适应力、凝聚力、创造 力、亲和力和向心力都是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2] 上海.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