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来源:九壹网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一、构成和层次

村镇体系构成

村镇体系类型 乡域村镇体系 镇域村镇体系 构成 村庄、集镇 村庄、建制镇 备注 乡建制行政区域 县城以外建制镇区域 如县域各片区区域 跨镇域村镇体系 村庄、一般镇、中心镇

村镇层次组成

范围 层次组成 备注 乡域 基层村、中心村、集镇 一般没有中心镇 基层村、中心村、建制镇 镇域 基层村、中心村、中心镇 建制镇为跨行政区中心镇 基层村、中心村、建制镇、建制镇为跨行政区中心中心镇 镇,并有非乡建制集镇 跨镇行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二个镇(乡)以上行政区政区域 中心镇 县域 域,五个层次一般齐全 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县域内五个村镇层次齐全 中心镇 镇(乡)村镇体系 中心镇 中心镇 一般镇 一般镇 中心村 中心村 中心村 中心村 中心村 中心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基层村 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

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因子

发展人口条件 规模 耕地资源 经济状况 总量 自然条件 区位和交通条件 区位 交通 设施条件 公共基础防抗灾设施 设施 能力 评价总人总人均耕因子 口数 量 地数 人均 地水文 收入 形 地质 2、权重值

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

人口 加权 系数 标准值 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耕地 资源量 15 145hm2 经济 总收入 10 332000元 自然条件 地 形 水文 地质 10 6.3 3.7 3 3 区位与交通 区 位 10 3 交通 20 10 3 村镇建设条件 公共 设施 6.6 3 基础 设施 20 8.4 3 5 3 防抗 灾能力 25 3000人 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

3、评价模型公式

Ui=WjXj

jm式中: U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

W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 X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 m─评价因子的个数

4、发展条件总排序

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

5、评价结论 分组 综合评价值 Ⅰ Ⅱ Ⅲ Ⅳ ﹥90 ﹥60-90 45-60 ﹤45 所含村镇 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较优 中等 较差 最差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 1、总人口预测

①综合分析法: Qn =Q0(1+k)n+P 式中: Q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N─规划期限

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 Qn=Q0(1+a+b)n+c 式中: Q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

①城镇人口增长法: 城镇化水平(%)=式中: p0─现状城镇总人口 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Q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

p0(1y)nQn

外建制镇。

②劳力转化法:

城镇化水平(%)=p0─现状城镇总人口 Q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K─人口自然增长率 N─规划期限

F─农村劳力占农村人口比例 A─镇域农村人口

E─种植业劳力占农村劳力比例 S─镇域农村耕地数

N─规划期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数 Z─富余劳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 本公式适用于种植业为主的县城外建制镇。

③目标法:根据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水平及对该镇域城镇人口的规模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潜力,确定镇域城镇化水平。

本方法适用于对历年城镇人口增长统计资料缺乏的县城外建制镇。

3、人口配置方法

村庄规模大小应与镇(乡)域耕作特点和耕作半径相适

P0(1k)n[FA(1K)nEQnS]ZN

应。影响村庄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耕地资源、生产交通工具、机械化程度、农作物种类、人口密度、耕地经营规模、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等。规模过大会导致耕作半径超过生产力水平的能力,对农业生产不利,规模太小又不利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有效配置,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人口配置发展趋势是:重点向中心镇集聚,促进镇(乡)域人口向一般镇(集镇)集聚,增加中心村人口规模,保证基层村合适的人口规模,迁并发展条件差的村庄。

一般镇(或中心镇) 中心村 基层村

人口配置规模示意图

四、职能结构

村镇职能类型一般由一至二个起主导作用的行业组成,由二个行业组成的类型,前者的作用和地位比后者更突出和重要。在多业均衡发展,难以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定为“综合型”。

村庄重组的原则是发展条件差的向发展条件好的村庄

集聚,无发展潜力的村庄向有发展潜力(如有区域性重点工程项目上马等)的村庄集聚,偏远山区村庄向镇区或平原中心村迁移,受水利工程(如水库等)建设影响的村庄向镇区或中心村迁移,沿河沿路分散的自然村向中心村或基层村集聚。

城镇等级职能规模表

等级 职能 规模(常住人口) 大型:﹥10000 中心镇 工业(工矿)型、交通中型:3000-10000 型、旅游型、贸工型、小型:﹤3000 商贸型、农贸(农副产大型:﹥3000 品贸易)型、边(境)中型:1000-3000 贸(易)型、综合型 小型:﹤1000 大型:﹥1000 中心村 农业种植型、农林型、中型:300-1000 农牧型、农工(农业手小型:﹤300 工业)型、林业型、牧大型:﹥300 基层村 业型、渔业型、农旅型 中型:100-300 小型:﹤100 占总数的60%左右 占总数的25%左右 占总数的5%左右 占村镇数量比重 一般镇 占总数的10%左右

迁村并点的参考指标

经济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 地形特征 平原区 人口不足300人 丘陵区 人口不足200人 人口不足150人 山地区 人口不足150人 人口不足100人 经济中等发达地区 人口不足250人 经济欠发达地区 人口不足200人 人口不足100人 人口不足50人 五、村镇空间布局结构

村镇空间分布形态分平原、谷地盆地、山地丘陵、海岛聚落

平原区密集型聚落:沿江河两岸与交通线呈带状密集型分布;沿水网平原呈比较均衡型分布;沿海塘等水利工程呈线状分布。

谷地、盆地较密集型聚落:沿河谷、山麓呈线状分布;沿盆地中的江河交通线或盆地呈周边分布。

丘陵、山地疏散型聚落:沿山垅呈串球状分布;在山区夷平面上呈均衡型分布;在丘陵地区呈均衡型分布。

海岛聚落:沿海岸、港湾多数呈环岛型分布。

村镇沿交通线分布规划引导,沿河发展变“线状散点式”为“点状集中式”分布;沿公路两侧带状,集镇与公路成“山楂串”式发展,应引导村镇沿公路单侧集中发展,克服带状分布,变“山楂串”为“根瘤状”;集镇向高速公路出入口扩展,要呈块状拓展,并保持集镇整体性,避免无序地向出入口成散点状扩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