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 习内容 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三 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 《爬山虎的脚》《蟋 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 写观察日记”和“ 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教材 者 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简析 生从不 同角度、调动不 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 写你在认 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 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语文园地” 通过 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 达的意思 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气候的谚语。 1. 认识 22个生字,读准 2个多音字,会写 40个生字,会写 32个词语。 教学 2.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 目标 3. 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4.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进行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5.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谚语。 教学 重点 难点 1. 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2.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进行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1. 要通过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 , 感受细致的观察。 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 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 感受细致观察要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 , 不能 抽象地讲 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 ,加强整合 ,灵活学习。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 篇章页上 语和“交流平台”中的泡泡 , 明确表达和观察的紧密联系 ; 课中,引教学 导学 生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 课后,利用“资料袋“阅 读链接”等 , 指导学生进行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措施 第二,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连续性观察。连续观察是一个长 期的过 它强调在观察积累中有所发现。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 , 既要让学生感受 到作者之所以写得准确生动 , 是因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知道作者是 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 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 , 在课外进行实地 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 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 , 养成连续观 察的习惯。 《古诗三首》 2 课时 《爬山虎的脚》 2 课时 课时 《蟋蟀的住宅》 2 课时 安排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观察日记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课题 9 古诗三首 2 课时 1.认识“暮、吟、瑟”等 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教学 字。 目标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所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教学 心境。 教学难点: 重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 难点 含的哲理。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1.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2.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3.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 学习会写字 “暮、吟”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 不是点。 3. 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 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 思) 2.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 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 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5. 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 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7. 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 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指导 1. 配乐朗读。
2. 谈感受。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瑰宝
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2.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3. 解诗题,知作者 4. 抓字眼,明诗意 5.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学习生字 3. 理解题意
(一)解诗题,知作者
1.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
墙壁上的诗)
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 什
么。
2.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 好,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 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 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 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四)总结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5. 悟道理。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 ) 阁 ( ) 章( ) 峰( ) 阔( ) 障( )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课 可怜—— 真珠—— 缘—— 三、我会理解。 堂 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检 测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板 书 设 计 《题西林壁》 变幻莫测 不同角度观察 《雪梅》 卢钺 人各有所长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10 爬山虎的脚 2 课时 1.认识“均、柄、蜗”等 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课型 新授 课时 法,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 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b. 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 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 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 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 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 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 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 文,并从课文第 1 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研读第 2 自然段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教师
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2.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 a.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 叶子的样子:
3. 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 3、4、 5自然段,交流体会。
1.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 3、4、5 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
独到之处?
2. 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 3 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 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 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 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 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
2 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 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 劲呀!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1.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 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
去观察,去发现。
课 堂 检 测 板 书 设
一、比一比,组词语。 隙( ) 嫩( ) 舒( ) 茎( ) 占( ) 瞧( ) 柄( ) 叠( ) 二、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我会仿写: 2. 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我会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 嫩绿的 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 成。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计
课题 11 蟋蟀的住宅 2 课时 1.认识“蟋、蟀、宅”等 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 14 个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教学 蟀 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目标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 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 述。 教学重点: 教学 1.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重点 2.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课型 新授 课时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 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 曲。 2. 播放蟋蟀的叫声 3. 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这个题 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 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 住宅”。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 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4. 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 “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 “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5.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1.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 课文一共 9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 默读第 1 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 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 不行?为什么? 3.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 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 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2. 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3. 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 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蟀的住宅。自由朗读 2— 6 自然段。 2. 齐读第 5 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 (外部) 4. 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 6 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1. 自由朗读 7—9 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 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 再次朗读 7—9 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 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 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一、给下列生字组词。 较( ) 卧( ) 临( ) 钳( ) 二、用关联词把下列句子连接起来。 1. (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 课 感到惊奇。 堂 2. ( )有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 检 三、我知道。 1. 蟋蟀对自己的住宅有什么要求? 测 2. 作者从哪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 板 书 设 计 蟋蟀的住宅 隐蔽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课型 新授 课时 2 课时 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学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目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 教学重点: 预防近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 , 长在人 脸上, 白天开窗望 ,晚上关紧窗。 生:眼睛。 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一下眼睛,看看眼睛 是由什么组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结构。 让学生同桌互看一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出示 眼睛的外部结构图,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构, 再让学生指指认认, 加深印象。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 1. 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 2. 出示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 3. 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 4. 汇报总结。 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1. 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 2. 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 保护好眼睛,通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老师衷心 祝愿大 家,不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 而健康的眼睛。
板 书 设 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2 课时 1. 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围事物的好习惯。 发生的事。 察日记。 察周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 3. 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教学重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 写观察日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难点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多媒体课件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 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 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 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 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 天气、星期几! 引导: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 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 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 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 打开书翻到第 46 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 过渡: 小朋友们, 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 你能告诉我们一下, 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 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二)引导学生习作 1. 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 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
己的想法和心情呢?
2. 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 警觉, 把你所见所闻随时
记下来。 ”由此可知, 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 细致。
3. 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 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
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 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 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 指导。
3. 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 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愿大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 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课 堂
检 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课题 写观察日记 给日记取个标题 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
星期几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有感受,记下来
语文园地 课型 新授 课时 2 课时 1.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学 2. 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目标 3. 积累节气谚语。 教学重点: 教学 1.积累节气谚语。 重点 2. 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 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 《爬山虎的脚》 。有句俗话说得好,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 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 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 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 日积月累。
( 1)朗读谚语。 (2)解释谚语的含义。 (3)学生读读背背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 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 堂 检 测 气象谚语 1.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2.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3.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4.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 泥鳅跳,风雨到。 6. 东虹日头,西虹雨。 7.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板 书 设 计 语文园地 完成填空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表示节气的谚语 教 学 反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