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卷第】l期 2008年l】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42.No.11 November,2008 一种新型Boost变换器 李鹏飞,蒋 赢,陈宗祥,潘俊民 (j一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将串并联二极管电容网络与传统Boost升压电路相结合,提出一种新型的Boost电路。与传统的Boost电路以 及其他类型的升压电路相比较,新型电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不提高对器件要求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升压比,可 实现更大的功率变换,在同样的电压变比条件下,有更高的效率。分析了新型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实验 验证 实验表明,该新型Boost变换器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变换器/Boost电路:开关电容网络 中图分类号:TM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lOOX(2008)11—0037—03 A Novel Boost Converter LI Peng—fei,JIANG Ying,CHEN Zong—xiang,PAN Jun-min (Shanghai Jiaotong Unit 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A novel DC—DC Boost converter is proposed by combining series—parallel diode—capacitor set with traditional DC・DC Boost converter.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DC—DC Boost converter and other voltage・litf converters,the novel con・ verter has lots of advantages.Without higher requirements of electrical devices.the converter increases the voltage litf—rat— ing and improve the power eficifency.The operation principle is analyzed,and the operation is veriifed by experiment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novel Boost converter has a simple and feasible structure with good performance. Keywords:converter/Boogt circuit;switched capacitor network 、 1 引 言 传统Boost变换器以其结构简单.易实现等优 点。而广泛应用于升压场合I 。光伏发电系统中,光 伏阵列电池的输出电压较低,迫切需要较大的升压 其中选取同样规格参数的VD。,VD:和C ,C:,以满 足C,=C =C。 通过VD。,VD 分别控制C。,C2能量的 流动方向,而C ,C 作为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从电 源 与电感L获得能量,并传送到负载。二极管电 容网络之后的VD能够保证电能的单向流动。 来满足后级逆变器的需要I 为了提高变换器的变换 能力、可调范围和效率。对传统的Boost变换器进行 了改进。在非隔离式升压电路中,Push—Pull SC Boost 变换器以较大的升压特性成为经典改进拓扑之一 。 采用隔离式高频变压器的升压变换器也被广泛研究 赫 和应用,而该类拓扑都存在电路结构和控制方法较 为复杂等不足,故提出了一种新型Boost电路,它在 传统Boost电路的基础上添加了两组二极管和电 容.与传统Boost电路的开关管构成一个开关电容 网络。该拓扑具有结构简单、控制简便、升压范围大、 效率高等优点 分析了该新型Boost变换器工作在 图1 新型Boost电路及其工作模态 在电感电流连续的情况下,电路有两种工作模 输入电感电流连续状态下的情况。并通过实验对其 进行了验证 态,如图lb,c所示。在以下工作模态分析中,设 为 一个开关周期 内开关管的导通时间, 为 内开 2新型Boost变换器及工作原理 2.1新型Boost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关截止时间,d为开关管占空比。其中To.=dT ̄, = (1-d)T ̄。电压 与电流 表示相应物理量的暂态参 数。电压 与电流,表示相应物理量的稳态平均值。 (1)工作模态1开关管VS导通,二极管VD 图1示出新型Boost电路及其工作模态。基本拓 扑结构如图1a所示.相比传统Boost变换器,在开关 管VS与二极管VD之间加入…个开关二极管电容 网络,由器件VD ,C ,VD ,c2及其开关管VS组成。 定稿日期:2008—07—23 导通,VD ,VD 截止,如图lb所示。电源电压 加 到升压电感 上,电感电流 线性增加。Ldiz/dt=U ̄。 当£=Too=dT ̄时, 达到最大值 。在VS导通期间, i,的增量为: 作者简介:李鹏飞(1984一),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 与电力传动。 AiL+: ̄- = L L (1) 37 第42卷第11期 2008年11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42,No.11 November,2008 VDl 一d—Cl回路中,C 两端电压为+uc。,而 VDl则被+uc 筘制关断;同理,在C2— — 一VD 回 路中,VD 被+uc2筘制关断。此时c ,C2串联经VD对 C充电,同时对负载R 供电。回路为6一C 一 Cl—a—VD—CIIRL-b。此时Uo=lt出,U出--Uc1+H晓,当Cl=C2 时, c1=“ c1-2'Uo=Ud,-2u邮,则电压传递系数为: K = UCI2 ,根据关系式(9),(10),可得工作模态一中,VD 的最大导通电流为: Iv ̄,=-Ai'c ̄2=-2I'cl2= .,(1 1) 通过vS的电流平均值为: vs=dh-(1-d)/"C1.2= ,0 (12) =2 (2) 工作模态一中,VS的电流由 。。。和 组成,当△ 较小的时候。VS的电流最大值为: :(2)工作模态2 VS关断,VD截止,VD ,VD 导通,如图lc所示。此时,/.ti与 分别通过VD。,VD: h-Ait : +孕 (13) 对Cl,c2充电。加在 上的电压为/Zi-Uc1.2’而 i<Mc1. 2,故 线性减小,LdiJdt=u 一Mc -2。经Toa=(1-d)T ̄后, i 达到最小值 。在VS关断期,i 的减小量为: A/L_= (1-d)T. (3) 稳态工作时,在每个 内AiL+=Ai ,根据式(1)和 式(3)。可得到前级开关电容网络上电压传递系数为: K = Ui =÷ l一口 (4) 在该工作模态下Ud ̄-/Act- ̄l-Zc2-UCI,2 VD截止,C放 电来维持输出电压/L ,。此后VS导通,开始另一个开 关周期。根据式(2)和(4),可以得到整个电路的升压 变比关系为: K K”:T 丁 (5) 2.2新型Boost变换器参数分析与计算 根据式(5)可知输入电流值: ,i=厶=T±丁厶 (6) 电感电流的脉动量: AiL= 等 = = (7) 工作模态二中得到VD ,VD 的最大导通电流: ,vD 一=,Ⅷ =吉( 丢△iL)= ,0+ (8) 在工作模态一中,在VS开通时瞬间 。大的主 要原因是由于C。,C 对C充电时,VD两侧电容电压 不对等造成的瞬间冲击,功率不大的情况下,可忽略 这个瞬间冲击。可认为工作模态一中i。 . 对C充电过 程是一个线性下降的过程,稳态时,该电流在工作模 态一中从最大值降到零,, 伽的变化量: △ c1.2=21 cI.2 (9) 式中:, 为工作模态一中电容上的平均电流;AI :为电容 电流脉动量。 整个工作周期内VD上平均电流,vD=,0,这部分 电流也要经过Vs从c ,c:传递到负载。C.,c。储能 满足关系式: dI'cl,2=一(1-d)l"c ̄,2=-IvI]=-1o (1O) 式中:,。。.:为工作模态二中的电容平均电流。 38 VS与VD。,VD:承受的电压应力均为UCI,2 VD 承受的电压应力为Uo-tt ,稳态时 一 =2 ,可 知以上4个器件承受的电压应力为: s= o ,vD2,vD= (14) 由关系式(8),(1O),(13)可得VD,,VD ,VD以 及VS的最大电流应力,式(14)即为二极管VD,, VD2,VD和开关管VS的电压应力。 2.3新型Boost变换器输入输出特性分析 输入电流脉动为: Aii=Ai,:- (15) LLJ 工作模态二中,C ,C:电压脉动为: AUcI2: -- = ,寿‘亩,0(卜d) 击(16) 在工作模态一中考虑输出电容C的电压脉动, 从能量传递角度考虑,流入和流出VD的电量守恒, 即AQc1.2+AQc+AQ魁=0,另有aQcI.2=-2C1,2A l'2, AQc=CAuo和△Q础=,0 ,在该模态中,C。,C 放电,对 C充电,以充电为正,则aQ 为负,△Q。为正。得到 一2G1.2△ 1.2+CA +,l】 =0,可得输出电压脉动: -Au=一2C,,2AU c,,2+Iodlf,一 (17) o将式(12)及 =2 . 代入式(17),得: /0 (18) 可见,△u。与能量传递环节C ,c2无关系,只与 I,fs,C有关。 3新型Boost变换器实验及结果 实验所用各器件及其参数选择如下:额定输出 电压为200 V,100 V;输出电阻200 Q,100 Q;输入 电感2.44mH,寄生电阻0.6Q;开关电容网络选择的 电解电容为47 txF/200V,选择的输出滤波电解电容为 3301xF/450V;开关管Vs采用IRFPS3815,开关频率为 40 kHz;二极管采用BYR29-600。图2示出新型Boost 变换器主要试验波形。图2波形的实验条件是d= 一种新型Boost变换器 50%,输入电压Ui--50V,输出电压 00V,输出电阻 器件耐压等级限制,传统Boost电路数据在P=-100W. R ̄200 Q,P=200W。由实验波形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 R£=100 1-1,Uo=1O0 V实验条件下得到的。 理论分析相一致。 可以看出。新型Boost电路在d=0.2—0.67之间 枣蛙 时, 达到将近95%,与传统Boost电路效率相当; >> 而当d继续增大时,J,7出现明显下降。根据该图即可 ; 确定新型Boost电路的最佳工作区间。实验中,最佳 工作区域可选择在d=0.2~0.67之间。图3c所示曲线 h为两种Boost变换器 与'7的关系,该图表明,与传 统boost变换器相比.新型变换器能实现更大的电压 。-’。1. k k _I lr■■ — } 变比,在相同电压变比的条件下,其变换效率更高。 : J 4结 论 (c)电感电流i 波形 (d)91 哭 电流 vs波形 新型Boost变换器有着较高的升压能力.相比 图2新型Boost变换器主要试验波形 其他类型的升压电路也有着结构简单、实现容易的 由图3a知,新型Boost电路具有更高的升压特 优点。通过实验证明,新型Boost变换器在保证较大 性,实验结果符合理论推导的升压变比关系。 升压变比和较高输出电压的同时.不提高对电路器 件的耐压等级限制。能够实现更大的变换功率.输出 性能良好。与传统Boost电路相比,在相同电压变比 的条件下,有更高的变换效率。新型Boost变换器作 为一种新颖的基础拓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d/% df% t变换器d 0q问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坚.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Enrico Santi,Antonello Monti,Donghong Li,et a1.Synergetic Control for DC-・DC Boost Converter:Im・・plementation Op・- =Uo/Ui fc)Boost变换器 与目问关系 tions[J].IEEE Tra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s,2003,39: ’ 图3两种Boost变换器工作特性比较 1803一l8l3. 图3b中的曲线为两种Boost变换器占空比d与 【3】汪令祥.光伏发电用DC/DC变换器的研究【D】.合肥:合肥 工业大学.2006. 电路工作效率叼的关系,新型Boost电路数据均在 [4】程红丽.用开关电容网络改善DC/DC变换器性能的研究 200 W,RL=200 Q,Uo=200 V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由于 [J】.微电子学.1999,29(5):29—31. (上接第27页)非常好,电流谐波失真小,获得了较为 实现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以感应电动机为驱动装置 满意的结果。图6b所示为电机磁链波形,近似圆形的 的电气传动中,从而获得高精度的调速控制性能。 磁场进一步证明该数字控制系统程序设计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l】李永东.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3. 【2】王成元,周美文.矢量控制交流伺服驱动电动机[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tl(O.25 s/格) ,/(O.5 Wb/格) (a)定rA相电流波形 (b)电机磁链波形 【3】Texas Instrument Europe.Implementation of a Speed Field ‘ 图6实验波形 Orientated Control of Three Phase AC Induction Motor using 6结 论 TMS320F24qM].Texas Instrument Europe,1998. [4]周兆勇,李铁才.基于矢量控制的高性能交流电机速度伺 采用DSP和FPGA为核心组成的矢量控制系统 服控制器的FPGA实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8(8): 实现了感应电机的全数字化控制。具有硬件结构简 1 68-173. 单、集成度高的优点。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设计 【5】赵文祥,刘国海.基于DSP的全数字矢量控制SVPWM变 合理,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是一种理想的矢量控制 频调速系统【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4,6(2):175—17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