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科普精神, 开刨福建科普新天地 郑霄阳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科普大师高士其、贾祖璋为福建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科普创作遗产、丰厚的科普创作理论与 实践成果。本文通过回顾、追思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历程,研究、学习高士其、贾祖璋科普创作思想、 科普编辑艺术,探讨高士其、贾祖璋科普作品的生态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缅怀高士其、贾祖璋对科普 事业的敬业精神,并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两位科普大师的科普创作精神,开创福建科普创作新天地,更 好地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士其 贾祖璋科普精神科普创新 福建有两颗闪闪发亮的科普明星——高士其、 安,受到、周恩来等领导热情接见,称赞 贾祖璋。 他是“中国红色的科学家”。1939年加入中国 科普大师高士其、贾祖璋为福建省留下了弥足 党。其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他以极大的热情,克 珍贵的科普创作遗产,丰厚的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 服了身体上的困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作 成果,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两位科普大师的科普创 品,如《细菌与人》、《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 作精神,更好地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做贡献,是 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1999年12月l4 深深值得福建省科普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 日,为纪念和表彰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 家高士其及其对科学与人类,特别是对中国科普事 一、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特色 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 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福建是一个具有深厚科普资源的省份,尤其是 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 科普创作大师高士其、贾祖璋为我们留下弥足珍贵 其星”。 的科普创作遗产,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掘继承,推陈 高士其作为科普作家,具有神圣科学精神;作 出新。福建省科普工作者理应高举高士其、贾祖璋 为全身瘫痪的残疾人,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作为 这两面科普旗帜,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精神, 优秀的党员,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他1936年 才能更好地推动福建省科普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去延安之前,把自己的名字“仕貘”改为士其,“去掉 (一)高士其的科普创作特色 人字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 高士其(1905--1988),福建省福州市人,早年 高士其科普作品具有较高的政治性、科学性、 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28年因脑炎病毒感染而 艺术性和通俗性、时代性、哲理性、针对性和诗性。 造成瘫痪。1930年回国,1937年投奔圣地延 科普作品如果缺乏时代性,就没有活力与生气;如 2011年第9期(总第274期)59 —’。——————————— 1郑霄阳:弘扬高士其、 贾祖璋科普精神,开创福建科普新天地 果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市场;如果缺少哲理与思辨, 一些作品,不是应时应景之作,而是有很强的生命 这三个特点,正是贾祖璋作品能被世人世代传 就没有恒久的生命力,而富有诗性的作品则会大大 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中充满 力和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 诵的重要所在。 强烈的爱国情怀,都有强烈的震撼力;高士其的科 普作品关注青少年,多数作品是为少年儿童而作, 在形式上多用诗歌,并采取拟人化的表达方式。 (二)贾祖璋的科普创作特点 贾祖璋(1901--1988),浙江省海宁人。贾祖璋 先生虽非闽籍,但从1970年至1988年去世,在福 建居住了18年。贾祖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 家、科普编辑家、我国近现代科学小品的先驱和开 拓者。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首任副理事长,福建省科 二、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科普例作精神 的现实意义 贯穿在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和人生态度 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伟大的科学精神,就是 孜孜以求的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揭示事物本质和 普创作协会首任理事长。曾任民进委员,福建 民进首任主委。贾祖璋先生1924年进入商务印书 馆,1931年人开明书店,一边当生物科普读物的编 辑,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写作。建国后曾任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 从20世纪2O年代开始,在长达60多年的科 普生涯中,贾祖璋先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 发展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 今天学习高士其、贾祖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首先就是要学习和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的认真、求实 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扎实贯彻落实到科普工作中去。 1939年夏天,贾祖璋先生在《多难兴邦》一文 中分析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适应,认为生物生存的 法则是:适者生存、繁衍,反之被动、消极、退却,也 就不能进步。用以阐明人类自身若不能战胜侵入的 异民族,自己将退处在臣仆的地位。在精神上变得 佳作。他的科普作品集《鸟与文学》自1931年出版 问世后,多次重印,影响了几代读者。他的许多科普 名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 《兰和兰花》等多次作为范文被选人中学和大学专 科的语文课本。同时,他长期从事科普编辑工作,为 信从命运,贪图苟安,永无翻身之日。他在文中号召 中国人民:必定起来向敌人激烈抵抗,想出新的战 术来战胜敌人,改良战斗的武器,增进必需品以支 持战争。这样才能增加民族的新活力,更加勇敢、敏 繁荣科普书刊的出版,在培养科普编辑与科普作者 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贾祖璋先生的科普作品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l、严谨的科学性。从内容看,许多作品涉及人 与自然。如保护鸟类与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至 捷、机警、聪明,终将击退敌人进攻。所谓“多难足以 兴邦”,正合着生物可以战胜不顺适的环境的原则。 贾祖璋先生用讲述生物学理论的方法,深入浅出地 指明国家民族斗争和生存的哲理,激励中国人民奋 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并最终实现中 今对于倡导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倡导 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技 素质都有现实意义。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精神,重要的 就是要秉承其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科学、求实精神,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福建发展、海西建设 2、优美的文学性。从写作风格看,作品以朴实、 洗练的语言,高尚的道德情操,描述生物世界,探索 大自然,融科学、文学、史学于一体,有较好的可读性。 3、有较高的文化积累价值。《鸟与文学》一书, 自1931年初版问世迄今已整整7O年,在几代读者 中,做出我们的新贡献。 通过回顾、追思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历 程,研究、学习高士其、贾祖璋科普创作思想、科普 编辑艺术,探讨高士其、贾祖璋科普作品的生态意 中有较大影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 枝丹》、《兰和兰花》上世纪80年代起多次选人初高 中语文课本,为广大中学生熟知,这说明贾祖璋的 60 NO.9 2011(sum No.274l 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缅怀高士其、贾祖璋对科 普事业的敬业精神,对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 XUEHUI 环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但大多是业余从事创作,而且不少科普作者并非科 技工作者,多以资料改写为创作手法,缺乏第一手 科技资讯。科普创作队伍呼唤科技人员,迫切需要 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学家加盟。 (二)激励不足。科普创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 三、福建省科普创作的现状与存在闻题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科普作家的创作热情得 到了激发与释放,他们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及时 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与成果;他们将实用科学技术向 工矿、农村普及,把科技恩惠撒播人间,推动经济社 和资金。对于参加科普创作的科普作家来说,需要 有激励机制和研究经费,促其出成果。也就是,他们 的创作成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当与科研成果 一会发展;他们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把绿色环保和 健康生活理念,向民众推介;他们向青少年传送有 关人类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卓越人物事 迹、现代科技成果等方面(包括科学的知识、科学观 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发展观念)的精神 食粮。他们每年有数千件的作品见诸于境内外报 刊、广播、电视,出版了多部图书,向社会受众传播, 以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取得了不凡的成果。 科普创作在我省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获国 家级大奖的科普作品还是屈指可数的,在国内有一 样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我省对科普创作没有形成 套明确的激励机制。 一【三)优势不显。高士其、贾祖璋是我省两位全 国著名的科普宗师,其生前为我省留下了非常丰厚 的科普创作遗产,一直是我省科普作家的骄傲和楷 模。我省科普作家有能力者大有人在,然而,由于种 种原因,我省科普创作多属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没 有形成合力。另外,福建省与科普界近年来又 有了交往与交流的平台,这对于了解乃至世界 科普理论发展动态,提供了有利条件。整合力量,组 定名气的科普作家寥若晨星。这说明我省科普创作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福建省科普创作目前存在如下 问题: 建一支科普创作团队应当摆上议事日程。 四、繁荣福建科普创作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生命 (一)重视不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科 学界与全国一样,对于科普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科普创作也不受重视。科普文章被认为是“不登大 雅之堂”,科技工作者不屑于写科普文章。在科技水 平较高的国家,人们认为:科学家依靠纳税人的资 金进行科学研究,有义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公众 听得懂的语言传播给公众。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 科学、纳米技术、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孕育新 的重大科学突破,科技知识创造、传播、扩散、应用 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科技 信息和科普知识的渠道呈现出多样性、快捷性。作 为科普作家,有责任、有义务为普及新兴学科知识 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从事科普创作实践的同 时,要关注和参与科普创作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 新兴传媒的科普创作理论及其拓展的研究应予以 足够的重视。 (一)迎接挑战 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一文中说道: “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 个人类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 科学普及工作,谁来完成呢?”像物理学家爱因斯 坦、法拉第、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普 工作,他们的科普图书与科学研究成果一样辉煌。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很赞赏物理学家何祚庥 反对伪科学的举动,他曾意味深长地说“何祚庥先 2006年公布的第六次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的主要数据表明: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 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 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 有44.9%的公众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科技信息,而 通过广播获取知识的人为22.4%。除此之外,是靠 2011年第9期(总第274期)61 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研究高能物理重 要得多。”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有些科学家已经开始 意识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虽然我省从事科普创作的作家队伍人数不少, 郑霄阳:弘扬高士其、贾祖璋科普精神,开创福建科普新天地 图书、互联网、音像制品。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现 成果新经验,可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科普起步早, 代电子媒体1,以其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丰富、辐射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吸引公众,迅速成为传播 的地方。如著名学者贝尔纳提出的“科学传播”,默 科技和文化的排头兵。而当今对于如何利用现代的 顿提出的“科学社会学”,都对科普的研究产生了重 传播媒介,做好网络科普或电视科普,无论在理论 大的影响。此外,20世纪60~7O年代始于西方发 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较为薄弱。可以说,这是福建省 达国家的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 科普作家进行科普创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会(Society)]研究和STS教育,探讨和揭示科学、技 科普创作的对象是广大公众,他们的文化程 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 度、经济条件、接受能力,甚至个人的阅读习惯等都 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我国在2O世纪8O年代中期 是必须值得深入研究的。例如:青少年读者好奇心 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理论,并对大学、中学、小学 强,对于网络等新的媒体方式熟悉,接受能力强;参 STS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但有待进一步 加工作的成年人则理解能力强,对于与自己职业及 深入。在具体的科普的方式方法上也具独到之处。 经济方面的知识较关注;老年人时间充裕,对新的 例如:美国让青少年通过实际参与科研来学科学, 媒体方式一般相对较陌生,较关注业余爱好及身体 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实施“学生一科学家 保健等方面。因此,如何紧紧抓住了科普对象现代 伙伴关系”(SSP)计划,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如森林观 人这个主题,进行科普创作,这是福建省科普作家 察计划、太平洋降雨气候实验计划等。学生们通过 科普创作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参加科学实践,真正学到了科学的作风、科学的精 2005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神、科学知识,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对我国科普事业 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与一水之隔。从 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建设国家创 2008年开始,每年一届由福建省科协、《科学 新体系和传播创新文化之中。2006年启动实施的 月刊》杂志等主办、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承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 办的“海峡两岸科普研讨会”,在闽台两地已轮流举 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 办了三届,这对于引进的科普理念和成功经验 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福建省根据本省的 意义重大。2009年5月,《关于支持福建省 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福建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福建省科学技术普 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同样也有 及条例》也于2007年颁发和实施,这标志着我省科 利于进一步推动闽台两岸科普创作理论和实践的 普工作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使我省 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科普交流是不涉及意识 各级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科普工作有了明确 形态的文化交流,或者说是非政治化的交流,更便 的法律依据。这些计划纲要和法规,为科普创作的 于操作和开展。此外,科普实践上有许多成功 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理论研 的经验。例如:每年举办一次科学周。与祖国大 究和创作实践有法可依。 陆科普周主题多样化不同的是,每年确定一个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逐步成为 明确的主题,调动全岛主要科普设施,把某一具体 科学普及的又一主战场。网络作为一种动态、交互 的科学知识宣传落到实处。如2003年科学周的主 的媒体,在科普领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于是,如何 题是“可持续的挑战——河川与海洋”。在这一 发挥网络科普优势,强化网络科普的可看性、生动 主题下,分别在台北地铁站等场地举办“水的故 性,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成为科普创作理论的新 乡”、在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水从天上来”、在 领域,也是新的研究工具。 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举办“南的生命之河”等 (二)引进先进的科普理念 专题展览,系统、全面地将有关水的知识及其对人 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科普创作理论和实践新 类的意义介绍给广大民众。这些都值得福建学习与 62 No.9 2011(sum No.274) J—一一一…—————科普天地 嗣圈XUEHUi『 借鉴。 基础上,形成合力,开拓科普创作的新境界新局面。 要加强闽台科普交流的平台建设。以海峡两岸 其实,在我省科普事业上有过成功的先例。 科普研讨会作为海峡两岸科普工作者交流的新平 2001年,编辑出版《贾祖璋全集》一书,是合力的一 台,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持续下去,优势互补,应当 个范例。贾祖璋是我国现代科学小品的先驱和开拓 抓住当前发生积极变化的有利时机,把两 者之一。他长期在福建生活与工作,福建是他的第 岸科普交流和科普理论研究,向更广、更深的领域 二故乡。他六十多年躬耕,科普作品极丰,但未出版 迈进,以此推动海峡两岸科学普及事业的合作与发 过全集。为不让科普巨匠精品湮没失传,使之传承 展,最终达到海峡两岸在文化上的认同与融合。 光大,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决定编纂出版《贾祖璋 (三)提高科普创作水平 全集》。全集,顾名思义应力求概全,其工作量浩大, 福建的科普作家应抓住时代特征,突出创新性 需要群策群力。由贾柏松、韩仁煦、尤廉、胡善美等 和前瞻性,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重点、以提高科 科普作家着力主编,以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 普创作水平、建立比较科学完整的“科普创作学”、 省科协为后盾,拨5万元专款资助出版,交由福建 “科技传播学”基本理论为目标,承担科技传播规律 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精诚团结与合力下,花费 (传播对象、内容、渠道、机制、方式方法和效益评估 一年多艰苦劳动,一套精致和高质量的《贾祖璋全 等)的研究课题。 集》(1~5卷)终于问世了。全书数百万字,乃煌煌巨 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科普创作理论建设 著。该书先后荣获中国图书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科 的指导和支持。要加强科普的研究和与之相适 普作品奖”的荣誉奖和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成为我 应的有关的理论研究,建立一个“科普理论研 省科普创作合力的一个佐证。 究中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不断提高科普作家 (五)高举高士其、贾祖璋科普大旗 社会待遇的同时,将科普创作理论建设由福建省科 繁荣我省科普创作事业,不能脱离我省的实 技厅列为每年软科学课题,注重积累,逐步深化;科 际。我省是一个具有深厚科普创作资源的省份,尤 普创作理论研究的手段要从过去主要以资料研究、 其是科普创作大师高士其、贾祖璋为我们留下弥足 定性研究为主,发展到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 珍贵的科普创作遗产,只有高举高、贾这两面旗帜, 案研究与系统的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相结合等多种 学习与研究高士其、贾祖璋,才能继续推动我省的 先进手段的综合利用,将有志于科普创作理论研究 科普创作,才能促进科普创作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的年轻人纳入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 高士其、贾祖璋的科普创作思想,远瞩,丰 (四)形成创作合力 富多彩,充满时代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 长期以来,我省科普作家绝大多数是个体创 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这五种精神,对于繁荣科普 作,单兵作战,特立独行,多凭借个人的专业与爱 创作,建设创新型国家,仍有其现实意义。 好,随机性进行科普创作,显得势单力薄,难于汇成 福建省的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以“高士其、贾祖 有战略意义、呈重要影响的成效。科普作家的声名 璋”命名的科普基金,大张旗鼓地宣传高士其、贾祖 与社会影响不够彰显。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 璋的科普创作精神,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资 个学科交叉渗透,信息传播极快,它要求科普创作 助有价值的科普作品出版,并可每两年举行一次科 迅速跟上时代潮流,需要学科多样性、系统性、系列 普作品、科普理论论文评奖等。 化的作品,要将零金碎玉组串集纳起来,呼唤如同 值得一提的是,201 1年是贾祖璋先生诞辰1 10 当年《十万个为什么》那样能影响几代人的科普巨 周年,福建省科普界可以藉此举办有关纪念活动, 著。显然,单凭个人力量不足堪当大任。这要求科普 学习、弘扬贾祖璋科普创作思想,促进福建科普事 作家创新思维,胸有全局,强化联合,在个人创作的 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第9期(总第274期)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