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 圈圜匠囫 HUBAN G UANGCHANG ■邵益文 贾祖璋先生诞生100周年之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 社出版了230余万字的《贾祖璋全集》,并且在这里开出版座谈 会,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贾祖璋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科普作家,但他首先是一位科普编辑,他的本职工作一直是编 辑,创作则是他在工作之余的成就。贾祖璋先生和我都是浙江 人,都生长在杭州湾。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还 有过一段同事的关系。不过,那时候他已经是编辑室主任,后 来又当了编委。我则是一个20余岁刚刚踏进出版行业的一个 新兵。那时他在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我在青年工作、思想修 养读物编辑室。我们在同一个四合院办公,在同一个锅里吃 饭。贾先生平时笑嘻嘻的,话不多,如果问他什么事,他会详详 细细地告诉你,平易近人,有学者风范。 80年代初,我去福州出差,曾经去看过他。那时他已80高 龄,但身体很好,很健谈,问了许多“中青”老人的情况,还问到 现在出版社有多少人,每年发多少稿等等。谈到他自己,他说 以休养为主,平时看看书报,偶尔也写点东西,有时还帮出版 社看点稿子。但出版社照顾他,送他看的大都是不急着要的稿 子,精神好就看一点。从谈话中,使人感到他身体挺好,心情也 舒畅,对老朋友、老同事很关心,对出版工作也有感情,是一位 乐观谦和的长者。 贾祖璋先生从1922年开始写科普作品,直至临终,60余年 从未辍笔,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 ”时期;无论是社会活动繁忙,还是中年丧妻,既要编杂志 又要扶养3个小孩的艰难岁月;无论是被迫闲居乡间,还是白 内障、高度近视使得他看书认字十分困难的日子,他始终紧握 他的笔,从不间断地在写科普作品。科普读物一般不是热门话 题,不可能形成轰动效应,要一辈子坚持不懈地去做,没有一 点精神是办不到的。贾祖璋先生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普及 科学知识,为社会的进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全民族文化 科技素质的提高,始终不渝地艰苦工作,他的业绩将彪炳史 册,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贾祖璋先生的科普作品,富有时代精神。他批判伪科学, 反对迷信,是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许多作品的字里行 间,闪烁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亮点,把科学知识和自己的 理想、追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贾先生写的作品,内容广泛,知识丰富,兼及古今中外,充 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他的作品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性,而 且有文学味,读起来既能获得知识,又可以接受艺术的熏陶;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 作观、编辑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贾祖璋先生曾经说过:“科普创作,包括科普小品,都要注 祝《贾祖璋全集》出版 意三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说:“思想性是作品的 灵魂”,“科学性是科普创作的基础”,“艺术性是引人人胜的一 种手段,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为读者所喜爱,从而达到普 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 贾祖璋先生不仅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他的作 品就是“三性”结合的结晶。这也是他留给科普创作、科普编辑 的最珍贵的遗产,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的。 贾祖璋先生孜孜不倦、坚持不渝地从事科普创作,为普及 科学知识,奋斗到最后一息,为我们当代科普工作者树立了光 辉的榜样,是新一代科普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现在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一直认为科学技术越 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越是层出不穷,就越需要做科学普及工 作。由于高新科技成果的出现,目前,科普作品不仅市民需要、 工人需要、农民需要、青年学生需要,而且科学家也需要。隔行 如隔山,科学家往往对本专业有很高的造诣,但对其他专业也 可能只是一般水平、中等水平,也许不甚了了。因此,科学普及 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既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又在于 为科学发展培养后备力量,还在于让已经有成就的科学家获 得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受到更多的启迪, 进一步促进他在本专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 说,科普工作就是推进整个科学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科普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应该说领导上是比较重视的。前 几年曾经专门组织一批第一流的科学家,请他写科普作品,推 出了“院士科普丛书”。新闻出版总署在国家图书奖系列中,专 门设立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优秀少儿读物奖”两个分 支。最近又对科普读物的出版状况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一些 地方,如北京市科委,还设立了“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基 金”,这些都有利于科普读物的创作和出版。 但从另一方面看,科普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工作中,问题也 不少。 首先,写科普读物的作家越来越少,能写出优秀科普读物 的更少。原因是科学家很忙,没有时间写;或者说写科普读物 也不像写科学著作那样有成就感,被领导和同事们重视,被社 会承认,在晋级、分房、出国、奖励等方面都可以成为有力的筹 码。就是说,搞科普创作得不到鼓励,不像搞科研那样有好处、 能得到实惠。我的看法,我们要欢迎科学家写科普读物,搞科 普创作离不开科学家,这是事实,科学家能够写科普读物,我 们当然欢迎。但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不是搞科普创作,这一点我 们必须谅解。科普读物谁来写,我主张“专家脑袋编辑手”。就 是由编辑和科学家合作,或者请记者、组织学校里有文字能力 的教师,向科学家采访,与科学家合作,共同来完成。也可以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圈圜匠囫 V HUBAN GUANGCHANG 销书是时下出版社 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据我所 知,一些编辑自觉不自觉把出 版畅销书作为追求的目标。在 次研讨会上,一位发言者说, 个编辑能在自己的编辑生涯 中为读者奉献几本畅销书,那 他在回顾自己的“编辑人生”时 就可以用得上“不虚此行”了。 其言之切切,足见畅销书时代 编辑的紧迫心情。 一一以推出《痛并快乐着》、《不 过如此》、《死亡日记》等众多畅 销书闻名的华艺出版社副社长 金丽红在谈到畅销书运作的酸 甜苦辣时,感叹地说,做畅销书 要脱掉一层皮的。她说这话的 含义,相信最能深刻领悟的是 编辑。她进一步解释说,畅销书 的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例的, 也就是说,畅销书的编辑含量 远远大于一般性图书。所以,作 为编辑,与其钦羡他人的风光, 不如退而研究成功之道。这里, 我们只撷取畅销书的编辑投入 来看看畅销书的编辑含量。 刘 进 社 畅销书的运作模式,与传 统的出版规程与理念是完全不 同的。编辑不能沿用旧有的思 维,首先要做理念上的积累与 准备。“为卖书而出书”“全程参 与”“编辑是整个出版过程的监测人”等是一些畅销 书编辑老手兜售的秘笈。一个编辑的落伍,特别是成 熟编辑的落伍首先不是在知识方面,而是在出版理 念上。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编辑的成功经验,往 往不是财富,而是继续前进的羁绊。这就是为什么一 些编辑在听了一场报告或做了一段市场调研后,动 辄发出“胜读十年书”的感叹。看来,编辑萌发了出版 畅销书的念头,最好先扪心自问:“出版畅销书,我准 备好了吗?” 畅销书成功的关键,是“内容为王”,一些做畅销 书的失败恰恰就在图书的主题思想上不具备成为畅 销书的潜质。就拿华艺出版社来说,有一些编辑的初 衷是希望做成畅销书而壮志未酬的,像李崎的《杂烩 汤》,只发了2万一3万册,在市场就走不动了。其原 因,金丽红总结是该书内容太“杂烩”,对作者提交的 书稿,编辑理不出一个读者感兴趣的头绪来。当然, 与此不同的是《不过如此》的运作,是编辑催生的一 个杰作。编辑向作者约稿长达2—3年,崔永元一直没 有答应,直到好友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问世并获 得了成功的市场反响后,才决定与出版社签约(这里 隐含着编辑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在编辑的年终 总结时是很难用文字说得清的)。签约后,究竟写什 么呢?崔水元心里并没有底。这时,编辑的水平就体 现出来了。编辑建议作者与编辑闲谈,与朋友闲谈, 并将谈话内容录音,编辑通过录音来过滤、筛选,确 定书的内容。这一点,应当说是有创意的,也说明了 编辑不畏辛劳,真可以说是“甘苦寸心知”了。而编辑 所圈定的内容,标准是什么?是市场,是读者的需求。 而编辑之所以能准确掌握读者的需求特征,知道读 者喜欢读什么,是因为编辑的市场调研工作做得扎 实、细致,以致对《不过如此》的市场前景早已心中有 数。 是谁在消费这本书?《不过如此》的最广大的读 些项目进行专题采访。科普创作与学术著作是有区别的,不 道理。 能都要求第一流的科学家来写。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科普工 当然,要加强对科普读物的奖励,要提高科普工作者和科 作的领导部门、有关组织和机构,要加强对科普编辑、记者和 普读物的社会地位,为科普工作多造点,这种工作也是应 有关教员的工作。因为,实践证明:包括贾祖璋先生在内,许多 该做的。 科普作家都是从科普编辑和爱好科普工作的记者、教员演变 今天,大家在这里座谈《贾祖璋全集》的出版,纪念他诞生 一过来的。这一点无论如何不能忽视。 其次,有人认为现在科普读物没有人看。目前电视普及, IOO周年。缅怀他的业绩,重温他的著作,激励我们学习贾祖璋 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辈子献身于科普 事业的奉献精神。我们应该记住这一位令人敬重的科普工作 者。我们希望在我们的中青年科普作家当中,在中青年科普编 科普事业、科学技术将会发展得更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会 更加辉煌。(这是作者在《贾祖璋全集》出版座谈会上的书面发 言,作者现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 有的还有电脑、音像出版物,占了群众不少时间,读书的时间 会受到影响,这是肯定的。但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巩固,主要还 科普读物叫《宇宙与人》,已经重版了多次,印数已不算少。 第三,有人说,科普读物本子薄,利润低,书店销售的积极 性不高。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作者和读者,如果有人愿意写, 又写得好,也就有人看,书店也就愿意销,哪有有生意不做的 是靠图书,图书写好了还是有人看的,关键在于质量。有一本 辑当中,涌现出更多的贾祖璋、更多的科普作家。那么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