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文的名句名篇。
(1)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4)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5)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7)《已亥杂诗(其五)》中表达诗人辞官以后仍有作为的诗句: (8)《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万里赴戎机 独怆然而涕下 无丝竹之乱耳 决眦入归鸟 烟笼寒水月笼沙 自缘身在最高层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分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戎”“怆”“涕”“眦”“缘”这几个字的写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尺巷位于桐城西南一隅,往巷子里望去,青砖黛瓦卵石路,香樟树站立在墙外两.n旁,风吹树动,诉说着感人的故事。两侧砖墙耸立,巷子甚是幽长,青石板路蜿yá曲折,有种史书般的厚重。踩在巷子里的鹅卵石上,不免硌脚。巷子外头,是暄闹的街市;巷子里头,是温馨的家。它犹如一块遗落在都市近郊的pú玉,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走过小巷,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n(__________) pú玉(__________) 一隅(__________) 蜿yá.
试卷第11页,总14页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青砖黛瓦”的“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流芳”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蜒 璞 (2)暄闹 喧闹 (3)青黑色的 流传,传【答案】(1)yú播 (4)比喻 拟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一隅(yú),注意声调;蜿蜒: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璞玉: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暄闹——喧闹。喧闹:声音大而热闹。 (3)本题考查词语中的单字解释。
青砖黛瓦:青灰色的砖,青黑色的瓦。黛,青黑色的。 流芳:好的名声流传下去。流,流传,传播。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作答时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香樟树站立在墙外两旁,风吹树动,诉说着感人的故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站”、“诉说”赋予香樟树以人的动作、行为;“它犹如一块遗落在都市近郊的璞玉,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六尺巷”比作“璞玉”。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没有受伤,站起来,走到那个可怜人身边,急急把缠着的绳索割断,才抱起这个可怜人,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来。我们三人跟着他上来。意外得救的人,转瞬间都到了可怜人的小艇上,他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治这个可怜人。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成功。我希望他可以成功,因为这个可怜人浸在水中的时间并不很久。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作者是法国作家 。 (2)结合原著回答:①“他”是怎么救下可怜人的?②救治可怜人的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1)海底两万里,儒勒·凡尔纳(2)①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鱼进行肉搏。②表现了“他”具有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卷第10页,总14页
【分析】 【详解】
(1) 根据语段中的“走到那个可怜人身边”“我们三人跟着他上来。意外得救的人,转瞬间都到了可怜人的小艇上”等细节可知,选段出自《海底两万里》,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选段描述的是在印度洋锡兰采珠场与鲨鱼搏斗,救下采珠人的故事情节,选段中的“他”指尼摩船长,“可怜人”是指采珠人。
(2) 他抓住鲨鱼的一只鳍,用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他被压在他身上的鲨鱼巨大躯体所翻倒,摔在水底地下。他忽然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他投出可怕的利叉,打中了鲨鱼。从而救下了采球了。他与印度采珠人并不相识,只是看他可怜,并且正遭遇危险,就挺身而出,勇敢地与可怕的鲨鱼搏斗,这体现了他强烈的正义感和奉献精神。
4.“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合肥某中学将举行“天下国家”主题实践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发布活动通知
下面是班长王军拟写的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修改。
通 知
各位同学:
对新时代学生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是人生当中必须系好的一粒“扣子”。(A)为了更好地落实“爱国”思想教育,决定在5月22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天下国家”主题实践活动,届时将举行诗歌朗诵、爱国歌曲合唱等活动。(B)请大家活跃参加。
学校学生会 2020年5月15日
①通知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前加上“_________”。 ③(B)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任务二:探究爱国情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概括出材料一、二中所流露的爱国情怀。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之中,守望相助,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有志愿者这样说,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出现;不需要我的时候,我退隐江湖。志愿者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无名者,积极奉献,不求回报,甚
试卷第11页,总14页
至不求留下一个名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25日01版)
材料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材料三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材料一: 奉献自我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通知正文开头应该空两格(或:“对新时代学生来说”前应该空两格)②决定 学校 ③活跃 踊跃 (2)材料二:忧乐天下 材料三:渴盼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 ①拟写通知时,首行居中写“通知”二字,第二行顶格写称呼,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最后右对齐写署名和日期,署名在上,日期在下。本题正文开头应容两格,也就是“对新时代学生来说”前应该空两格。
②A句缺少主语,应在“决定”前加上“学校”。
③B句“活跃”与“参加”搭配不当,应改为“踊跃参加”。
(2)材料二意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从中可得“忧乐天下”的爱国情怀。根据材料三中的“九州同”“北定中原”等,可得“渴盼统一”的爱国情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儿时记乐
林海音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概,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唱话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话匣子上,然后装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有时像猫叫,有
试卷第10页,总14页
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不过因为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片“洋笑”,还没唱呢,大家就笑起来了,等到真正洋笑时,大伙儿更笑得凶,乱哄哄地演出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代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老妈子一块钱(多么有用的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没有人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时候的母亲并不注重“不要带儿童到公共场所”的教条。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她爱听张笑影的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戏场里听雪艳琴的《梅玉配》……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睡着了。我不明白那时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经十二点多了,还不许入睡,坐在她们(母亲或是老妈子)的身上,打着瞌睡,她们却时时摇动你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节选自《林海音散文集》,有删改)
(乙)红围巾 肖复兴
人老之后,回忆起青春,即使当初苦涩,经过岁月的酿造,也成了一壶老酒,变得味道别具。五十年前,我在北大荒。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们哥儿几个从富锦县城买完东西回大兴岛,客车跑到一半路,抛锚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走。天暗得很快,离大兴岛还有二十来公里,这么走下去,半夜也到不了家。我们商量了一下,还得搭辆便车回去。
那时,从富锦县城通往大兴岛的那条沙石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多。好不容易有车过来,我们蜂拥而上,纷纷挥手,车却鸣着喇叭,扬长而去。我意识到问题症结:我们几个人一水儿都是男的,以前要是同伴中有女知青,一般让她们挥挥手,车都能停下来。
我对大家说:看来,我们当中必须得有人男扮女装了,要不天黑也拦不到车。大家纷纷说:对。谁来男扮女装呢?这毕竟不是梅兰芳扮个青衣登台唱戏,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肯,都不好意思。没办法,最后我说,那我来试试吧。
朦朦胧胧的暮霭里,一辆大卡车亮着明晃晃的车灯,远远开了过来。我豁出去了,把一条红围巾围在头上跑到路,使劲地挥动着另一条红围巾。那位司机在我前
试卷第11页,总14页
面几米的地方,一脚踩住剥车,把车停了下来。我还没来得及上车,藏在白杨树后的几个人已如炸了窝的黄蜂一样,早都飞上了卡车的后车斗里。
不过,我是坐在司机旁边的副驾驶位置上——不用受风吹了。司机是位四十多岁的大叔。他看了我一眼,又看看我摘下的红围巾,没说什么,只是弯着嘴角笑了笑。后面....车斗里,一片欢呼声,撒豆粒儿似的飘荡在得意的风中。
前几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当年的伙伴一起重返北大荒。我和他们一起把身子探出车窗外,想找到挥舞红围巾的地方,兴奋异常的劲儿,像是寻找安徒生藏在树后面的童话,像是寻找遗失的一个梦。可我们都找不到了。车子飞驰,将白杨树和路都甩在了后面。
(选自《今晚报》2019年6月25日,有删改)
5.通读(甲)文,作者依次写了儿时的哪些事情? 6.简述(甲)文中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 7.赏析(乙)文加点词“弯着嘴角”的表达效果。 8.结合(乙)文情节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知青形象?
9.(甲)(乙)两文都是回忆抒怀的佳作,请说说两文作者在文章中寄寓了哪些共同的情感。 【答案】
5.听鬼故事;听“唱话匣子”;游“游艺园”;晚上坐车禁忌。
6.(1)呼应前文游“游艺园”等内容;(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通过对儿时快乐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今昔变迁的喟叹和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眷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7.“弯着嘴角”是对司机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司机的憨厚淳朴,也间接表现出“我”男扮女装的狼狈和滑稽。(意思对即可)
8.【乙】文中的“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知青的典型形象,通过“我”分析拦不到车的原因和提出“男扮女装”拦车的方法可看出“我”头脑灵活的特点,由“我”主动男扮女装招揽车的举动可看出“我”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9.对今昔变迁的喟叹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怀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概括时要通读全文,抓住人物、事件和事件的结果这些关键信息,从第二段中“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概括出听
试卷第10页,总14页
鬼故事;从第三段中“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可提取出听“唱话匣子”;从第四段中“叫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概括出去游“游艺园”;从第五段中“一则怕着凉,再则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交代晚上坐车不让睡觉的原因,可概括出晚上坐车禁忌。 6.
本题考查对句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句段作用一般要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文章最后一段写“城南游艺园改建”“繁华没落”“不胜今昔之感”,作者通过对儿时快乐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今昔变迁的喟叹。“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眷念之情。点明主旨。结构上,“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呼应前文游“游艺园”等内容,总结全文,照应文题,深化中心。 7.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通畅连贯的语言表述。司机“看了我一眼,又看看我摘下的红围巾”“弯着嘴角笑了笑”。“弯着嘴角”是对司机的神态描写,是“我”男扮女装的滑稽引人发笑,表现了司机的憨厚淳朴。 8.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情节概括。从全文看,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知青生活,文中的“我”是“知青”,“我”意识到拦不到车的症结,提出“男扮女装”拦车的方法,可以看出“我”的头脑灵活,由“我”主动男扮女装拦车可看出“我”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可见,我是一个头脑灵活、有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知青。 9.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中“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乙文中“我和几个当年的伙伴一起重返北大荒”“像是寻找遗失的一个梦”,都抒发了对往昔时光的追忆、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一棵树的姿势
张玉萍
①童年记忆里,奶奶家的后院种了几棵桃树。
②早春时节,桃花结露而绽,细小枝丫间一片喜悦的嫣红。风过处,是淡淡不留痕的清香。小小的我内心充溢着满满当当的兴奋,在树下钻来钻去,嘴角划开大大的弧度,心亦如同花儿般摇曳。桃树上总是流出一些暗黄浓稠的胶状物,当时不懂这是什么,心
试卷第11页,总14页
里一直很好奇,听奶奶说这是树脂,好像还可以当作胶水来使用。
③再后来过了几年,突然有一天,爷爷说想把桃树砍掉。据说是桃树生虫了,枝干里面全朽掉了。我想起那些桃树的样子,枝干的外表皲裂开来,夹杂着土灰色斑痕,坑坑洼洼。内里黑乎乎,洞眼处留下了虫蚁蛀蚀的痕迹,面目略显狰狞可怖。当时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说不出的怅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
④可是,来年春天。桃树竟再一次绽放出喜悦的嫣红,虬枝倔强地伸展向上。(甲) ⑤在很多时候,人其实和树是一样的。在某个命运的转角,遭遇到一些变故,整个身心都被悲伤笼罩,让人无处可逃。好像蹬开了地狱里已经伸出的幽灵之手,大汗淋漓接近虚脱。但又或许在下一个瞬间,又会在黑暗中发现一丝光亮。希望,在此时此刻就像最饥饿的骆驼嘴里的谷草一般不可掠夺。(乙)于是你慢慢地循着出口,一点点去接近光亮的起源。而所有在黑暗中泅渡,以及摸爬滚打留下的疮疤在结痂、蜕皮后,终会成为一枚闪亮的勋章。
⑥树亦如人,人应如树。
⑦在一些不被人理解的时刻,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就像一群白色鸽子中唯一一只浑身落满灰尘的异类。你须知,你永远无法博得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同。此时我们应当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动摇。像一棵树一样,不论风吹雨打,我自安然若素。(丙)不管你称赞抑或批判,树只是坚定地静默矗立在泥土里。它有着心怀空谷般的沉静,不会因为旁人的流言蜚语而离开泥土,自取灭亡。
⑧树从不向天空献媚,更不会向世俗低头。我们做人也应如此。虽不要求你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但至少应该做到不与品质不好的人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要时刻保持自己正确的是非价值观,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种的人格。
⑨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诚然,树,欣欣然来到这世上,也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丁)生命......的深处,不必同情,无须悲欢。在干净而温暖的阳光下,我们既可以像松柏那样坚硬而常青,也能像柳树那样在和风中招摇着柔软的枝条。
⑩人生于世,活成一棵树的姿势,挺好。
(有删改)
10.阅读文章第③段,当爷爷想要把桃树砍掉时,“我”为什么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11.文章引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请选择它应放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A.(甲)
B.(乙)
C.(丙)
试卷第10页,总14页
D.(丁)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⑥段的作用
13.阅读文章第⑨段,谈谈“诚然,树,欣欣然来到这世上,也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一句中两个“欣欣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4.“人生于世,活成一棵树的姿势,挺好。”请结合文章及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0.幼小的“我”对桃花的嫣红、清香充满喜爱,但当桃树生虫,爷爷想把它砍掉时,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所以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意思对即可) 11.C
12.内容上,写出了树的生长与人的成长的相似性,突出人应拥有树一样的品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桃树生命荣枯的思考,引出下文对人要活成一棵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意思对即可)
13.欣欣然,本义是欢欢喜喜的样子,形容心情好。“欣欣然来到这世上” 指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高高兴兴地开启人生篇章。“欣欣然离开这个世界”是指当树面对生命向自然返归,不感到悲衰和恐惧,高高兴兴地,平静坦然地面对生命的逝去。 14.人生在世,在变故中坚持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希望;要找准人生的定位,坚持梦想,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同流合污;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坚持梦想,坦然面对,勇往直前,这样才能谱写人生华章。(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二段中的“早春时节,桃花结露而绽,细小枝丫间一片喜悦的嫣红。风过处,是淡淡不留痕的清香。小小的我内心充溢着满满当当的兴奋”可得:幼小的“我”对桃花的嫣红、清香充满喜爱。根据第三段中的“当时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说不出的怅然,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可得:当桃树生虫,爷爷想把它砍掉时,让“我”感受到了生命摧枯拉朽的无奈。所以我才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11.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为处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联系丙处前文“像一棵树一样,不论风吹雨打,我自安然若素。”后文“不管你称赞抑或批判,树只是坚定地静默矗立在泥土里”可知表现的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不管外界环境如何,这一句放在丙处最为合适。
试卷第11页,总14页
12.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本段“人应如树”点明了树与人的相似性,表明人应和树一样,有着相同的品性。从结构上来看,本段“树亦如此”总结上文对树生死枯荣的描述,“人应如树”引出下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所以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含义。“欣欣然”是高兴的样子,形容人心情极好。前一个“欣欣然”表示树来到这个世界上,获得了生命的喜悦,表现了树对生命的热爱,对即将开始的新的人生篇章的向往与喜悦之情。后一个“欣欣然”是当树遭遇了病害,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坦然,它没有丝毫的不舍与悲伤,面对着生命的逝去,平静而安宁,等待着生命的终结。两个“欣欣然”表现了树的无悲无喜,宁静喜乐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14.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人生在世,总会像树一样遭遇一些磨难,遇到了些变故。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应保持坦然淡定,找准自己的定位,等待新生的开始。在学习中同样如此,面对困难,应坦然积极地面对,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功。 【点睛】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注)①委:抛弃,扔弃。②手版:笏(hù)版,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试卷第10页,总14页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亭亭净植 亭亭: ...(3)陶后鲜有闻 鲜: (4)有囚法不当死 当: ..(5)乃委手版归 乃: .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7.(甲)文末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5.(1)只 (2)耸立的样子 (3)少 (4)应当 (5)于是,就 16.(1)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谁敢和他争辩。
17.抒发了作者对当时士大夫中一些人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事态度的鄙夷和嘲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18.示例:从【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从【乙】文“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个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独,一词多义,只。亭亭,本义,耸立的样子。鲜,一词多义,少。当,一词多义,应当。乃,一词多义,于是,就。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6.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何,什么。(2)……也,表判断。莫,没有。 17.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喜爱牡丹的人,就是爱慕富贵的人。这句话
试卷第11页,总14页
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追名逐利,贪恋权势之人的鄙夷与讽刺。与之相对,作者并不喜欢牡丹,喜欢的是莲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对牡丹的不以为意,表现了作者对君子风度的追求,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18.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作者是一个不爱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根据乙文中的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他是一个仗义执言,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的人。 【点睛】 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9.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希望。耕耘希望,常常会收获梦想,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如今初春的暖阳已然照耀在田野上,万物复苏,处处繁花盛开,生活中,面对困境,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助,必将迎来暖阳遍地,春暖花开。 请以《后来,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例文:
试卷第10页,总14页
后来,春暖花开
每个人,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和孤独撞了个满怀。而孤独,就像是可怕的病毒,在无声无息中,就让我的世界白雪纷飞,无尽的寒冷。直到遇到了你们,我的世界才春回大地,百花盛开。
临近期中考试的一个周六早上,我硬撑着昏沉沉的头熬过了早自习,终于等到铃声敲响,同学都挤挤攘攘走出教室去吃早饭,R过来拉我去吃饭。我趴在桌子上昏睡之中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R一个人走了。我蜷在课桌上迷迷糊糊睡去,等我再次醒来诺大的教室里只剩了我一个人。
平时嘈杂的环境一旦安静下来,气氛立即充斥着诡异的肃穆。黑板上残余的板书,周围同学课桌上的杂物,掉落在地上的试卷,突然莫名其妙的冷起来,温度仿佛连跌几度,这样的环境,无法让人心安。真的除我以外没有一个人,这间教室仿佛被人遗弃,没人记得教室里面还有一个我。像是一觉醒来,发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众人都奔去逃命,全都丢下了我。醒转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地废墟中,只余自己孤零一人。我坐在教室中间,承受着来自孤独无声的攻击。
这时,门被推开了,W进来,她是我的邻座的女生。W问我:“你没吃饭?”我点点头“嗯”,她低头在包里窸窸窣窣翻找些什么,她递给我一块糖“那,只有一块这个了……你要喝水么?”我剥开糖纸,把糖塞进嘴里,摇了摇头。
谢谢你的出现,带走了孤独。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有人为你带走击碎了孤独,一个人走在雨里,等待着衣服被淋湿,一把伞跟了上来,即便伞再小,淋湿半边肩膀,也是无尽的温暖。
谢谢你们,在遇到你们的后来,我的世界春回暖,花盛开。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引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打开并引领写作思路。本题中的引导语是一段意味隽永的话。“生活中,面对困境,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助,必将迎来暖阳遍地,春暖花开”暗示了“春暖花开”的含义,也点明了作文需要表现的主旨。“春暖花开”本指自然界里春回大地,天气变暖,百花盛开。命题采用的是其比喻义,人生总会经历一些困境,但只要身处困境,心有希望,心向光明,就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刻,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借鉴如下思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叙事,记叙自己因为父母工作变动的关系,转到一所新的学校,非常难以适应,那一阵心情灰暗,感受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老师
试卷第11页,总14页
出了自己的落寞,于是找自己谈话,帮自己寻找原因。自己有所感悟,主动融入到新的集体,新的环境,终于有了朋友,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自己的世界迎来了又一次的春暖花开。末段应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真挚情感。 【点睛】
完成命题作文时要做到:一、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二、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三、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四、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注重文体特征,就是要充分准确地表现文体特点,而不要出现模糊文体色彩的错误。表现个性特点,就是要表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就是要认真遣词造句,稳妥布局谋篇,从语气、结构、主题方面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期望有超过水平发挥,力争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试卷第10页,总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