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来源:九壹网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

生 物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森林古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后发展的是( ) A. 学会用火

B. 制造工具

C. 使用语言

D. 直立行走

2.下列关于血液,血浆、血细胞三者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下图曲线表示某种生理过程或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Y表示胸腔容积,则bcd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

B. 若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变化,则可以用abc段曲线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浓度变化 C. 若Y表示某密闭的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b点是傍晚时段

D. 在某封闭草原,有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曲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4.人体的内分泌腺构成了内分泌系统,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 肾上腺 巢

D. 胸腺

B. 唾液腺 C. 卵

5.下图是人体的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的①结构中有5种消化液起消化作用 B. 人体中的①结构一般为5—6米

C. ④是毛细血管,运输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 D. ②结构上有许多③,增大了①结构的吸收面积

6.如图是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①----精子 C. ③----受精卵

7.某同学的妈妈因病做了手术,他为妈妈准备了以下营养品,其中最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是 A. 牛奶、鸡蛋

B. 苹果、香蕉

C. 巧克力、橙汁

D. 面包、饼干

8. 胃、小肠、大肠都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 A 水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脂肪酸

9. 生物体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 ) A.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 肺的扩张

B.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D. 肺的回缩

10.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B. ②----卵巢 D. ④----分娩

A.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C.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 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11.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象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白细胞数)( )

A. B. C. D.

12.现有一颗新鲜的羊心脏,要判断出它的左右侧,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用手捏心室壁

C. 将心脏切开,观察内部结构

B. 向心脏内灌水 D. 无法判断

13.“无偿献血,利国利民”,曾老师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义务献血.验血时,医生说他是“万能输血者”,则曾老师的血型应是( ) A. O型

14.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利于过滤作用 B. 动脉和静脉内都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C. 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D. 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1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哪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趋势符合图所示?

A 水

C. 无机盐

16. 一只蜜蜂嗡嗡地吵你迎面飞来,你要形成对它的物像和视觉才能看到,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 大脑皮层和视网膜 C. 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B. AB型 C. A型 D. B型

B. 葡萄糖 D. 尿素

B. 视网膜和小脑 D. 脑干和视网膜

17.此图为“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示意图,能说明酸雨对植物有影响的实验结果是( )

A. 甲组植物正常生长,乙组植物死亡 C. 甲组和乙组植物都正常生长

B. 甲组植物死亡,乙组植物正常生长 D. 甲组和乙组植物都死亡

18.近年来,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多数多尿、多饮、多食 C. 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胰岛素治疗 症

B.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胰液分泌不足

D. 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球有炎

19.正在认真学习的你,突然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听到老师的声音,需要以下结构参与,请你选出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 )

①听觉神经 ②听小骨 ③外耳道 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 ⑥鼓膜 A. ⑥③②⑤①④ C ③⑥②⑤①④

B. ③⑥①②⑤④ D. ③①②⑥⑤④

20.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我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是( ) A. 生物多样性受损

B. 气候改变

C. 水土流失

D. 以上三项都有可能

二、非选择题

21.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人们对交警工作的赞誉。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交警能够观察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图1中【___】____的曲度可以调节,在【___】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当司机看到交警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时,会将车靠边停下,这属于_____反射。

(3)“请出示您的驾照”,随着交警声音的响起,司机身体中的结构即图2中的【___】____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到_____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酒精首先进入司机心脏四腔--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的先后顺序是_____。 (5)交警在检查车辆时,如果不慎被车后备箱内尖锐物品刺到手指,会立即缩手,请用图3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_____。

22.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有关知识后,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对自己的一些生理活动进行的梳理和归纳。请你认真阅读后,结合图甲(消化系统模式图)和图乙(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凯说,我早晨吃了一个馒头,馒头化学性消化是从【___】____开始的。

(2)小洁说,我早晨吃了个鸡蛋,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是从图甲中的【___】____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 (3)杨洋说,早晨我吃了油条和豆浆,油条中含有的脂肪,经过图乙结构中的【___】____分泌的____乳化后能更好地进行化学性消化。

(4)涛涛说,不管你吃的是馒头、鸡蛋,还是油条和豆浆,最终经消化后,都要到图甲结构中的【___】____才能被吸收,因为该结构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5)小芳说,图乙中,结构b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其原因是其内含有c分泌的消化液,有e分泌的_____,还有肠壁内的肠甲乙腺分泌的肠液。

23.下列图示中,图甲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图中A、B表示进出的物质,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体的器官,图乙是进入和离开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

(1)上面有关图乙的描述中,所指的“人体某器官”是( )。 A. 脑B. 肾 C. 肺 D. 小肠

(2)某人患了急性肺炎,医生给他静脉(手臂处)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最少需________次经过心脏。

(3)图甲中③、④、⑤、⑥代表血管,其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是( )。 A. ④和⑤ B. ③和⑥ C. ③和④ D. ⑤和⑥ (4)动脉和静脉的本质区别是( )。

A. 血液的流向 B. 血液的颜色 C. 血液的成分 D. 管壁的厚薄

(5)图甲中B物质代表人体呼出的气体,其中包括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________。 24.“中小学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健康”等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无机盐摄入量不足,贫血现象普遍存在;多糖分、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校园周边聚集流动摊点等。为改善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我国实施了“学生饮用奶计划”。 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无机盐中_____的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贫血。

(2)多糖分、高脂肪饮食使人肥胖,是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_____。 (3)“学生饮用奶”富含的维生素_____能促进钙的吸收。

(4)“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发育和成长,主要还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5)在购买包装食品时,首先要注意食品的______和保质期,其次要关注食品名称、食品成分、储存方法、使用方法等。在食用水果、蔬菜前,你认为应如何处理?_____。

2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呼出气体中含量/% 78 16 4 1.1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_____。

(2)按图中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_____。 实验现象: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填结构)。

的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森林古猿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后发展的是( ) A. 学会用火 【答案】C 【解析】 【分析】

B. 制造工具

C. 使用语言

D. 直立行走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分析解答。

【详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但是人和动物也有根本的区别,如人类具有语言思想意识,能制造工具,用火,进行创造性劳动。制造工具和学会用火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动物只能使用简单工具,不能制造工具,没有创造性劳动。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后发展的是使用语言。 故选B。

【点睛】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

C.

2.下列关于血液,血浆、血细胞三者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血液与血浆和血细胞是包含关系,血

浆和血细胞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

【详解】A、图中是血液包含血浆,血浆包含血细胞,A不正确。 B、图中血液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是并列关系,B正确。 C、图中血液、血浆、血细胞都是并列关系,C不正确。 D、图中血液包含血细胞,血细胞包含血浆,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成分。

3.下图曲线表示某种生理过程或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Y表示胸腔容积,则bcd段曲线表示呼气过程

B. 若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变化,则可以用abc段曲线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浓度变化 C. 若Y表示某密闭的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b点是傍晚时段

D. 在某封闭草原,有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曲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肺内气压上升,膈顶上升;

(2)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3)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据此解答。

【详解】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若y表示胸腔容积,则bcd

段表示呼气过程,A正确;

B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若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变化,则可以用abc段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浓度变化,B正确;

C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凌晨二氧化碳积累到最高值,若y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则b点是凌晨快天亮前,C错误;

D在某封闭草原存在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兔因失去天敌,数量会增加,而后受草的控制,又减少,在某封闭草原,有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abc段表示在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点睛】呼气和吸气,;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血液循环的途径 4.人体的内分泌腺构成了内分泌系统,下列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 肾上腺 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人体内的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分析解答。 5.下图是人体的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胸腺

B. 唾液腺 C. 卵

A. 人体中的①结构中有5种消化液起消化作用 B. 人体中的①结构一般为5—6米

C. ④是毛细血管,运输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 D. ②结构上有许多③,增大了①结构的吸收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人体中小肠,②是环状皱褶, ③指状突起的绒毛④是毛细血管。人的小肠长约5~6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600倍,达200m2.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详解】A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分别通过胰管和胆管流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肠腺位于小肠壁上,其分泌的肠液直接进入小肠.因此小肠里含有胆汁、胰液和肠液三种消化液,A错误; B小肠长约5~6m,,是人体吸收和消化主要场所,B正确;

C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是吸收主要场所,它把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C正确;

D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结构使其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左右,是吸收消化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A

6.如图是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2

A. ①----精子 C. ③----受精卵 【答案】D 【解析】

B. ②----卵巢 D. ④----分娩

试题分析: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叫作受精,图中①是精子,②是卵巢,③是受精卵,④是受精。 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

7.某同学的妈妈因病做了手术,他为妈妈准备了以下营养品,其中最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是 A. 牛奶、鸡蛋 【答案】A

B. 苹果、香蕉

C. 巧克力、橙汁

D. 面包、饼干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某同学的妈妈因病手术,需要修复和更新细胞,应该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应该注意补充。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作用,关键是识记蛋白质的作用,结合实际分析。 8. 胃、小肠、大肠都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 A. 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各段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功能,胃内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酒精;小肠能吸收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所以,胃、小肠、大肠都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水。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9. 生物体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 ) A.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 肺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考点:肺的结构。

10.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D. 肺的回缩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脂肪酸

A.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C.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 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答案】A 【解析】 【分析】

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

【详解】A、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A正确;B、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B错误; C、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错误; D、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A。

11.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象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白细胞数)( )

的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详解】当细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当患者患急性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白细胞数目逐渐的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应通过对比各成分的作用,加深记忆。 12.现有一颗新鲜的羊心脏,要判断出它的左右侧,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用手捏心室壁

C. 将心脏切开,观察内部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心房的血流入心室,压力较小,心室的血压入动脉,路程相对而言较远一些,需要的压力较大,左心室把血液射入主动脉,进行路程最远的体循环,与此相适应是左心室的壁最厚,产生的压力最大,这样才能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详解】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体循环路线:左心室收缩把血压入主动脉,然后有各级动脉进入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最后汇集成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进行的是路程最远的体循环,需要的压力大;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把血压入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经过气体交换后,最后汇集成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经过的路径比较短,需要的压力较小。与此功能相适应的是,左心室比右心室的壁要厚。

所以判断心脏的左右侧,可用手捏心室的壁,较厚的一侧是左心室,较薄的一侧是右心室。故选A。 【点睛】心脏的结构。

13.“无偿献血,利国利民”,曾老师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义务献血.验血时,医生说他是“万能输血者”,则曾老师的血型应是( )

B. 向心脏内灌水 D. 无法判断

A. O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B. AB型 C. A型 D. B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据此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要少而慢,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所以被称为“万能输血者”的血型是O型。

【点睛】虽然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原则是输同型血。 14.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肾小球由许多毛细血管缠绕而成,利于过滤作用 B. 动脉和静脉内都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C. 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D. 小肠内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 (2)瓣膜能防止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倒流,动脉血管中没有瓣膜;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详解】A肾小球是个血管球,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这有利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A正确; B静脉管内都有静脉瓣,动脉管内无瓣膜,B错误;

C肺的功能定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C正确;

D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因此小肠壁上有无数的小肠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 故选B

【点睛】肺的结构,胃和肠的结构特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1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哪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趋势符合图所示?

A. 水 C. 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B. 葡萄糖 D. 尿素

试题分析: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在健康人体内,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能被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故选B。

考点: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16. 一只蜜蜂嗡嗡地吵你迎面飞来, 你要形成对它的物像和视觉才能看到,物像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 大脑皮层和视网膜 C. 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

B. 视网膜和小脑 D. 脑干和视网膜

可见,形成物像的部位是视网膜,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7.此图为“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示意图,能说明酸雨对植物有影响的实验结果是( )

A. 甲组植物正常生长,乙组植物死亡 C. 甲组和乙组植物都正常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甲组植物死亡,乙组植物正常生长 D. 甲组和乙组植物都死亡

本题考查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详解】本实验验证酸雨对植物有影响,变量是模拟酸雨,那么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若被酸性液体浇过的甲组植物生长缓慢,很快就死亡了,而被清水浇的乙组植物却长得非常正常。则可说明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长。 故选B。

【点睛】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

18.近年来,随着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多数多尿、多饮、多食 C. 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胰岛素治疗 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糖尿病以高血糖

B.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胰液分泌不足

D. 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是因为肾小球有炎

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A符合题意。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B不符合题意。

C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因为胰岛素制剂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而没有了胰岛素的功能.因此只能注射,不能口服,C不符合题意。

D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D不符合题意。 【点睛】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19.正在认真学习的你,突然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听到老师的声音,需要以下结构参与,请你选出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 )

①听觉神经 ②听小骨 ③外耳道 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 ⑥鼓膜 A. ⑥③②⑤①④ C. ③⑥②⑤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C正确。

考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20.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我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是( ) A. 生物多样性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森林的作用分析解答。

【详解】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降低温度。如森林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达10%-20%左右,比农田高5-10%。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生物必

B. 气候改变

C. 水土流失

D. 以上三项都有可能

B. ③⑥①②⑤④ D. ③①②⑥⑤④

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再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所以答案D是正确的。

【点睛】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非选择题

21.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人们对交警工作的赞誉。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交警能够观察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图1中【___】____的曲度可以调节,在【___】____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当司机看到交警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时,会将车靠边停下,这属于_____反射。

(3)“请出示您的驾照”,随着交警声音的响起,司机身体中的结构即图2中的【___】____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到_____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酒精首先进入司机心脏四腔--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的先后顺序是_____。 (5)交警在检查车辆时,如果不慎被车后备箱内尖锐物品刺到手指,会立即缩手,请用图3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_____。

【答案】 (1). 2 (2). 晶状体 (3). 4 (4). 视网膜 (5). 条件(或复杂) (6). 4 (7). 耳蜗 (8). 大脑皮层 (9). ③④①② (10). a→b→f→c→d 【解析】 【分析】

图甲眼球的结构示意图中,1角膜,2晶状体,3玻璃体,4视网膜,5视神经。 图乙耳的结构示意图中,①鼓膜,②听小骨,③半规管,④耳蜗。

图丙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中,a感受器,b传入神经,e脊髓白质,f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 【详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1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2晶状体和3玻璃

体的折射作用,在4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4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5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司机看到交警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时,会将车靠边停下”,是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或复杂)。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①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②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④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位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酒精在消化道中的胃和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酒精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经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再经主动脉、各级动脉循环流动,故顺序是③④①②。 (5)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缩手反射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a→b→f→c→d。

【点睛】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22.下面是某校七年级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有关知识后,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对自己的一些生理活动进行的梳理和归纳。请你认真阅读后,结合图甲(消化系统模式图)和图乙(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凯说,我早晨吃了一个馒头,馒头的化学性消化是从【___】____开始的。

(2)小洁说,我早晨吃了个鸡蛋,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是从图甲中的【___】____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 (3)杨洋说,早晨我吃了油条和豆浆,油条中含有的脂肪,经过图乙结构中的【___】____分泌的____乳化后能更好地进行化学性消化。

(4)涛涛说,不管你吃是馒头、鸡蛋,还是油条和豆浆,最终经消化后,都要到图甲结构中的【___】____才能被吸收,因为该结构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5)小芳说,图乙中,结构b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其原因是其内含有c分泌的消化液,有e分泌的_____,还有肠壁内的肠甲乙腺分泌的肠液。

(1). 1 (2). 口腔 (3). 3 (4). 胃 (5). C (6). 肝脏 (7). 胆汁 (8). 5 (9). 【答案】

小肠 (10). 胰液 【解析】 【分析】

甲图结构:1口腔,2食道,3胃,4胰腺,5小肠,6大肠,7肛门,8唾液腺,9咽,10肝脏;乙图:a胆囊,b小肠,c肝脏,e胰腺。

(1)【详解】化学性消化依靠消化酶的作用进行,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是: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馒头的化学性消化是从1口腔开始的。

(2)鸡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在3胃。 (3)C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4)5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约5-6米;小肠内有许多环行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对脂肪、糖类、蛋白质进行消化。

(5)肝脏分泌的胆汁暂时储存在胆囊里,当人体进食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然后进入小肠,e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还有肠壁内的肠腺分泌的肠液,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对脂肪、糖类、蛋白质进行消化,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点睛】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3.下列图示中,图甲是某同学绘制的人体生理过程流程图,图中A、B表示进出的物质,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体的器官,图乙是进入和离开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柱形图。

(1)上面有关图乙的描述中,所指的“人体某器官”是( )。 A. 脑B. 肾 C. 肺 D. 小肠

(2)某人患了急性肺炎,医生给他静脉(手臂处)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最少需________次经过心脏。

(3)图甲中③、④、⑤、⑥代表血管,其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是( )。 A. ④和⑤ B. ③和⑥ C. ③和④ D. ⑤和⑥ (4)动脉和静脉的本质区别是( )。

A. 血液的流向 B. 血液的颜色 C. 血液的成分 D. 管壁的厚薄

(5)图甲中B物质代表人体呼出的气体,其中包括人体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________。 【答案】 (1). D (2). 1 (3). D (4). A (5). 水 【解析】

试题分析:(1)脑的活动需要能量,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所以说葡萄糖的含量离开时应减少而不是增加,A不符合题意。

肾脏是形成尿的主要器官,要经过虑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肾小管没有重吸收原尿中的尿素,所以说离开时肾静脉内尿素的含量应该是减少了,而不是没有变化,B不符合题意.

进入肺的应是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经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后,离开时是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C不符合题意。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器官,饭后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由于小肠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因而流经小肠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而由小肠流出的血液养料丰富,氧气少的静脉血,D符合题意。

(2)患肺炎的病人,上肢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到达肺的途径是:④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③肺动脉→①肺部毛细血管→肺,经过心脏1次。 (3)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

可见图中图中的⑤主动脉和⑥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4)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可见A正确。 (5)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考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24.“中小学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健康”等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无机盐摄入量不足,贫血现象普遍存在;多糖分、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校园周边聚集流动摊点等。为改善青少年营养健康问题,我国实施了“学生饮用奶计划”。 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无机盐中_____的摄入量不足会导致贫血。

(2)多糖分、高脂肪饮食使人肥胖,是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_____。 (3)“学生饮用奶”富含的维生素_____能促进钙的吸收。

(4)“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发育和成长,主要还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5)在购买包装食品时,首先要注意食品的______和保质期,其次要关注食品名称、食品成分、储存方法、使用方法等。在食用水果、蔬菜前,你认为应如何处理?_____。

(1). 含铁的无机盐 (2). 能量 (3). D (4). 蛋白质 (5). 生产日期 (6). 用清水冲【答案】

洗、浸泡或削皮等(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详解】(1)人体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如无机盐中的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缺铁易导致贫血。

(2)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供能的主要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人如果摄取过多的糖类和脂肪,易造成肥胖,因为这类食物含有较多的能量。

(3)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学生饮用奶”中富含的维生素D,要经常饮用,还富含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

(4)奶类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作用。所以,“学生饮用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发育和成长。

(5)在购买包装食品时,首先要注意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次要关注成分、厂名、地址、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在食用水果、蔬菜前,你认为应如何处理:用清水冲洗、浸泡或削皮等。 【点睛】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和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的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操作说明:先捏紧甲管,松开乙管,向乙内呼气,再捏紧乙管,松开甲管,吸气,重复3—4次。 (1)从表中数据可知,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吸入气体中的_____。

(2)按图中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_____状态。

(3)实验中通入甲瓶的是空气,通入乙瓶的是_____。 实验现象: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实验分析: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____(填结构)。 【答案】 (1). 少 (2). 舒张 (3). 呼出气体乙 (4). 线粒体 【解析】 【分析】

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详解】(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呼出的气体中,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

(2)呼气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按如图装置及操作说明进行实验,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多”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3)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这样,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一段时间后,乙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实验中呼出气体中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最终来自细胞中的线粒体。 【点睛】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