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十二中   杜素娟
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较为重要的知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证明的基础,并对后续的四边形性质和判别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经历对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的分析和画图验证的过程,能应用“边边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个性比较活泼,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快,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ppt课件及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培养他们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三、设计理念:
2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允许并倡导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为“自己的课程”,实现对教材的创造和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新课程给教师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仔细地研究教材。学生的兴趣产生于教师如何创设问题,如何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形象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无形中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进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推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法: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法:采取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自学的预习方法;课堂体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复习提高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及创新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前面我们研究了全等三角形.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 已知:△ABC≌△DEF.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4
2、在全等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找到六对相等的对应元素,那么是否一定要具备六对元素相等才能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引课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 一、下面我们来做一做
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1)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7cm、9 cm.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50°。 (3)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7 cm.
5
只给一个条件,怎么样呢?想一想.
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接下来我们探索:给出两个条件时,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画三角形,画完之后与同学之间比较。) 画出的三角形都不一样。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知道,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激起他们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提问:
那给出三个条件时,又怎样呢?
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有四种可能.即: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
做一做:
6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分析,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得知:给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得到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那给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又如何呢?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8cm,12cm和13 cm,我能画出这个三角形.与同伴们进行比较可知:这样的所有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采用了学生动手实践以及电脑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猜测、度量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第一个条件。以现实时事事件为背景设置问题,生乐于研究,学生间各自发表自己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法,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由此我们知道: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三角形,则画出的所有三角形全等(电脑演示重合过程).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7
(二)课堂练习
1、例1   如图,当 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
AD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BC
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 证明:在△ABC与△CDA中 ∵    AB=CD(已知)
BC=DA(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举一反三: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
么?
2.已知:AC、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那么∠A=∠
D吗?为什么?
8
AODB答: 我认为:∠A=∠D 证明:在△ABC和△DCB中: ∵
ABDC(已知)ACDB(已知)BCCB(公共边)C
∴△ABC≌△DCB    (SSS) ∴∠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已知:如图,A、D、B、E在同一直线上,AD=BE,AC=DF,BC=EF,那么△ABC≌△DEF吗?∠C与∠F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你能说明BC与EF的位置关系吗?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AD=BE(已知)∴AD+BD=BE+BD (等式的性质)即AB=DE在△ABC和△DEF中BEFADCABDE(已证)∵ACDF(已知)BCEF(已知)∴△ABC≌△DEF(SSS)∴∠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E=∠A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E∥C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9
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取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你所得到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做实验时,可用细纸条代替木条.实验后分组讨论.
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是固定的,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它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
演示:
图(1)是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和稳定.
图(2)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它不具有稳定性. 大家想一想,如何才能使图(2)的框架不能活动?
学生回答:在相对的顶点上钉一根木条,使它变为两个三角形框架即可.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去建筑.就是用到了它的稳定性.同学们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例子吗?
(四)课堂小结
10
1.由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互检互问,互问互答。教师补充。本节课我们重点探索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对所学知识再加工,纳入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升华,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品质。互检互问,目的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
(五)达标检测:
1.已知:如图,AB=DE,   BC=EF,   AF=CD.(1)   △ABC与△DEF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2)  求证:∠A=∠D答:我认为:△ABC≌△DEF证明:∵AF = DC(已知)∴AF+FC= DC+FC(等式的性质)即AC=DF在△ABC和△DEF中AC = DF(已证)AB = DE(已知)∵BC = EF(已知)∴△ABC≌△DEF∴∠A=∠DAFCDBE( SS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对下一节课的授课及时作出调整。
11
(六)课后作业
1.课本P161 习题5.7
2.预习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