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田园诗特点初探
【摘要】 孟浩然是继陶渊明后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多在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身处其中的愉快,语言朴素而有韵味。白描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出他的田园诗清新淡远,朴素宁静的特色。而其中那些跳跃灵动的画面,又给他的田园诗涂抹上不一样的色彩,充满了情趣。
【关键词】 孟浩然 田园诗 白描
【中图分类号】 g623.2 1006-5962(2012)06(b)-0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继陶渊明之后也有继承者,但却很少有发展。直到盛唐时期,孟浩然的出现,才使田园诗走向了一个强盛时期。他继承并发扬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了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继承和发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首先是因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推崇。“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尝读《高士传》,最爱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随陶渊明把笔触伸向恬静安谧的田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与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有着很重要的关联。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又由于性格刚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结权贵,最终只能回归田园,以布衣终其一生。简单的生活经历,使孟浩然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田园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田园诗,在对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沉醉田园,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随着陶渊明的脚步,求仕未成,回归田园,在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中来寻找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沉醉田园,尽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过故人庄》这样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毫无负担的农家生活图景呀!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去做客。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亲切。一路进庄,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远处连绵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临窗把盏,看着窗外的打谷场和翠绿的菜园,家长里短,细细碎碎,说的都是有关农家收成、年景的轻松话题。不觉时间溜走,该告辞了。临走时,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还要来观赏菊花。在这里,一盘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酿的美酒,清幽宁静的村庄,远处的青山,再辅以家常话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美好。身在这样的田园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来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农家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年过四十的诗人不做官,但却担忧农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农夫唠唠家常,扛着锄头随着调皮的牧童去田里劳作。田间地头,大家坐在一起,说到今年的年成气候,都说一定是个好年景。荷锄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说到是丰年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诗人是的快乐。农家的生活虽苦累,但却没有纷争,没有精神枷锁,是轻松的,随性的,这不正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活吗?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满了情趣。这首《戏题》(又作《戏赠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这是一组“客”与“主”的对话,诗人
喝醉了还没醒过来,热情的主人又来了。“饭做好了,鸡也炖好了,快起来喝好酒吧”。“呼”、“已言”、“复道”,把主人的热情好客形象表现了出来,又反衬出了“客”与“主”之间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这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妙趣横生。
在孟浩然的笔下,农家热情,农人勤劳善良,田园静谧安详。身在这样的氛围里,心情自然快乐充实。
2 简单勾勒,白描平淡朴素的田园风光。
孟浩然的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特点,所以后人把他们归于平淡派。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那就是他比陶渊明还要平淡,在他描写生活和景物时,抓取到的都是生活中平常普通的片段,很少极笔力摹写,很少雕琢粉饰,都运用叙述的笔调表现出来。“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司空图《诗品·冲淡》)。且善用白描手法,力求自然与纯真。“于平淡中见真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小诗,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微小片段。春天睡得好,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是鸟儿的啁啾,这样美的春色让人心醉。“夜来风雨声”,不禁慨叹“花落知多少”。初读,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小诗,简单的描写“春晨”、“春鸟”、“春雨”、“春花”,如行云流水般平淡自然。细品,其中却有淡淡的伤春之情感。不觉让人想起清照的“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惜春之情。再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夏日南亭怀辛大》)。典型的白描手法。夕阳西下,素月东升,时间交错,“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心里顿觉凉爽。诗人沐浴后,洞开凉亭,“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这是一种闲情,也是一种适意。真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潜《与子俨等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来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形象却鲜明生动,如在眼前,这样的白描手法在孟浩然的其他田园诗中是屡见不鲜的。“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查拥,路险垂藤
接”(《采樵作》)。入深山打柴,深山中树丛层叠,已经被山间洪水冲毁的小桥被那些浮木拥堵着。小路险阻只能拉着那些粗壮而牢固的藤条行走,山风呼呼从耳旁掠过。简单勾勒,把入山砍柴的艰险描绘了出来。“竹林新笋稚,藤架引梢长。燕觅巢窠处,蜂来造蜜房”(《夏日辨玉法师茅斋》)。苍翠的竹林里,新笋破土而出;茂盛的树藤爬满了架子。燕子在堂前飞来飞去,四处寻找着自己的小窝;而嗡嗡的蜜蜂正在辛勤的建造自己的蜂房。忙碌、热闹而充满生机。一派典型的夏日农家葱茏之景。平淡描述,毫无修饰,却情渗其中。“春晚群木秀,间关黄鸟歌。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葱茏群木秀,悦耳黄鸟声,碧绿挺拔竹,鹅在池中游。休闲、自在、妙趣,农家晚春图被寥寥几笔点染得充满了情趣。
孟浩然的田园诗就是这样的平淡、素朴、自然,正如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淡到你都怀疑究竟有没有诗的存在。这和孟浩然的生活是多么的高度统一与切合呀。
3 自然清新,感受情趣盎然的田园之乐
孟浩然闲居田园,心无旁骛,放眼望去,农家一派恬淡谐和之景尽收眼底,把这样的心境诉诸笔端,汩汩流出的文字定是清新自然,充满情趣的。
垂钓之乐。《万山潭作》:“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怀着闲适的心情来垂钓,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更何况能静坐磐石之上?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潭侧大树影映入清水中,鱼儿翕翕游远,自由自在,所以才有“鱼行潭树下”,这是近景。抬眼望去,岛上调皮的猴儿倒挂于藤架之上,互相嬉戏追逐。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上一下,活泼自由,乐在其中。再借郑交甫游山时向神女索取配饰的美丽传说,又为这万山潭增添了迷人风采。天色渐晚,该回去了。那就乘着这一路银辉,满舟明月,高歌而还吧。无一乐字,却乐在其中。诗人的心境是多么悠闲、清净、旷达、淡泊啊!垂钓本身已不重要,享受这等快乐才是最真实的。
游玩之味。《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这是一首纪游之作,历来被称为淡的标本。未午离观,傍晚到家,路途不远。一路看到的是农家晚归景象:夕阳西下,牛羊归家,樵夫担柴回,草虫噤声眠。一失影,一失声,就不见这王老先生的影儿。柴门不能关,还要等这位未归人。埋怨中不乏亲切与关怀,情见乎辞。游观轻描淡写,而归途之景却让人流连。诗意完全消融于平淡的字句中,以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种瓜之趣。《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诗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农家生活,住的地方砍柴放牧都方便,还亲自下地劳作,如陶潜一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喜欢种瓜,想如邵平一样去享受这种瓜的乐趣。再加上有邻居老农的帮忙伺弄,除草、平地、撒种,一一学来,其中的乐趣自不必说。翠绿瓜蔓,五色香瓜,淳朴邻居,一派和谐之景,既能怡情,亦能为菜,何乐而不为呢。
4 跳跃灵动,涂抹别样的田园图画
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就是一幅幅田庄水墨画。在这些画面中,人物的出现,使整个画面变得灵动跳跃,充满了生机。
渔家劳作图。“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夜渡湘水》)。诗人夜渡湘水,周围一切都是朦胧模糊的。但是,野草的芳香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在劳动的欢声笑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采莲女,应该有着莲藕般白皙细腻的皮肤,乌黑的长辫,如花的笑靥。在这样清凉如水的夜晚,出没于散发着甜香味儿的荷田里,劳作也是快乐的。由听觉而视觉,撑船人看到对岸星星点点的光亮,以为是江边的渔村,把船向火光处划去,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劳作后夜宿潭边燃起得烟火。炊烟袅袅,
篝火融融,渔人细语,鱼香浓浓,一幅渔家劳作图尽收眼底。
江南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清澈的耶溪上一叶小舟漂浮,舟子轻摆船桨,水面上泛起层层细浪,残阳反照,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茵茵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天边的一抹绛红。临水泛舟,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鱼儿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这耶溪的水色山光,使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渔村竹寨,更使人如入桃源仙境。蓑衣箬笠的白发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的享受垂钓之趣;梳妆整齐、淡雅娴静的村姑少女,在曾是西施浣纱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银铃般的笑声足以打破这宁静的山村,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多么相似,“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相逢却不相识,情感的相通,就在那脉脉一瞥。这一幅由落日余晖,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白发垂钓翁,红颜浣纱女所组成的江南夕照图近在眼前。
少女采摘图。“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庭橘》)。橘成熟的季节里,早晨的露水渐渐散去后黄色的橘子如金子般挂在树上。少女们踏着晶莹的露珠,手挽竹篮,争相采摘这香甜的橘。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桔园。青春红颜,天真俏皮,映照得整个桔园充满了生机。一幅少女采摘图跃然纸上。
孟浩然在他的田园诗中,就是这样把人物的外在美、生活美和大自然的美融为了一体展现了出来。让我们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他对田园的钟爱,甚至想和他一起去追逐这样的一个梦。
孟浩然一生未仕,居于田园,所以他的诗歌题材较为狭窄,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但这恰恰也给我们成就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田园诗人。品读他的诗,徜徉于他给我们创造的田园世界,可以让我们的身心放松下来。所以他的田园诗可能不算诗中精品,但却是身在现代繁华都
市里的人们的心灵瑜伽,可以养身,亦可以疗伤。
参考文献
[1] 姜书阁.《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浙江大学出版社.
[2]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团结出版社.
[3]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延边人民出版社.
[4]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
[5]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