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园地
JIAOYANYUANDI阚娟
走出课堂教学的困境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在文化传承、学生能力培育、道德品质养成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多方面的困境,我们需要审视并反思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建构消除困境的路径。一、课堂教学活动困境的表现文化建设层面,教学评价标准仍旧以纸笔测评分数为依据。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结果,纸笔测试仍是现阶段学业成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往往仅关注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无法走出传统教学中知识直接传递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率与学生课业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层面,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呈现分隔化。目前,学生接受的是学科化知识,其知识体系以知识块模式来搭建。然而,各学科知识的分隔,造成学生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链接,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学但不会用”成为常见现象。学科化知识教学虽有利于专门知识的掌握,却容易造成知识的分隔。现实中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调用不同知识谱系的知识,而知识缺少融合的弊端就此显现。学习过程层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有效理解和思考,产生思维倦怠。听课时,学生只关注到教材内容传递了哪些明确的知识,仅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间的传递,而较少思考这些内容的深层释义,缺乏本质属性上的概括,忽视其意义和价值。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被动性逐渐显现,产生了心智的倦怠与麻痹,只想尽快获得结论性知识,而逐渐丧失了对问题主动探求的兴趣。审题时常依赖于原有方法,更多依靠对知识的回顾建构文本信息间的联系,不能通过整体分析问题形成完整思维情境。二、课堂教学活动困境的原因分析1.对知识实用价值的片面追求。知识的教育价值由知识的实用价值、认知价值、发展价值共同构成。然而,因知识结果的可视化与可测量性,知识的实用价值被教师过多关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知识的获得等同于智慧的生成,大多数教师只是自在地呈现知识,并未自觉帮助学生学习,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就被忽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途径及速率大为拓展,知识总量不断扩张,人们主要关心的不再是知识量的获取,而是面对大量知识信息的涌入如何进行辨别、筛选及再生知识的能力。2.课本知识自身的良构性。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在新的实际情境中,是由于学校所教的知识大部分是经过简化处理,具有良好学科结构的知识即良构知识。而在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需要学习者具有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将所学教材内容同先前教授的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而并非以学生的经验2016.1245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研园地
JIAOYANYUANDI作为统觉基础,故而学生形成的多为孤立的、性较强的学校知识体系,日常生活经验被遮蔽。虽然课本知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结构良好的学科知识,但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则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辨析概念的相似性,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学生的意识中,这些学科知识是由各个零碎的文本所构成,不明了各个信息材料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面对实际问题显得束手无策。3.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化性。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及社会更多关心的是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效果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结果。然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经过细致推理、论证等思维过程后得出的结论,其背后隐含着思维过程和结论两种基本信息,而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一般只获得结论信息,而并不能了解和掌握结论背后所隐含的思维过程。倘若教学活动中师生只关注结论信息却忽视了思维过程的习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是无益的。三、课堂教学活动困境的消除1.转变旧有教学观念,由知识传授到智慧养成。知识既是学生的认识对象,也是其认识世界的智力工具,但不能将教学简单等同于知识传授,应培养正确的知识观。首先,知识不是绝对的结果,而是扩大认知的材料,是认识世界的媒介。其次,知识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其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思考能力:了解当前的学习材料,思考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关系是补充还是挑战;反思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可以继续探索了解。追问还有哪些未知问题难以当下就获得答案,需要长期思考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对知识进行实践反思,使知识得到重新理解和重组,促进知识的建构与创新,实现转知成智。2.更新现有教学方式,由答案分析到问题引导。“问题犹如导向,引领我们不断去接近知识的高山”。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可以连续构筑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可以引发求知冲动,保持持续的思考,使知识围绕核心观念形成知识块,并不断构筑拓展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将知识结构化。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关注教材内容本身,通过理清文本信息间的关系,形成对材料的理解,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能够运用先前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次,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是否有引发学生持续思考的可能,问题的提出应成为学生不断思考讨论的助推器。第三,提问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专注思考的时间,提问要适时、适量,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连续且深入的思考。若教师一味关注“答案”,等待学生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绝对无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由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隐藏在知识背后完整的思考过程。教师需要将知识讲授的过程进行结构化处理,可采用思维导图形式来呈现,将动态思考过程以静态的形式可视化展现,使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考过程外显化,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思维过程的条理性掌握。教学活动应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潜在的相似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通过不断探索,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入理解知识内涵,促使知识内化,自主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实现由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转化。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活动中困境产生的原因,通过转变旧有教学观念、更新现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消除现有课堂教学中的多重困境,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责任编辑张妤)462016.12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