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古汉语音韵学所说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般分为上古(先秦两汉)、中古(六朝至唐宋)和近古(元明清)三个大阶段.所说的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汉语的一个音节,传统和现代一般都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一)声母
1.“声母”
又叫“声\"或“母”,也叫“纽”(取“枢纽”意)或“声纽”,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就称为“零声母”。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的,古人也选一个开头没有辅音音素的字来作代表,如“影”母。
2.守温三十字母
唐末僧人守温借鉴梵文的拼读原理,对汉字的音读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研究,最早创立了三十字母: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
3.传统三十六字母
后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三十六字母。
传统三十六字母表
这个三十六字母表,是根据音韵学家对字母的分类来编排的。
4.五音、七音
首先,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这以后,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和正齿.这样,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就分出了十类。
发音部位对照表
5.清音、浊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
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发音方法对照表
(二)韵
1.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最少的只有韵腹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
2.韵
音韵学上讲的“韵”,是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的,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韵还要求声调也必须相同,否则就应分为不同的韵.如“东、董、送”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韵母与古代所说的韵是不相同的。
3.韵部
所有同韵的字汇集成一个部类,就叫做韵部。 4.韵目
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广韵》把“东、同、童、僮、铜”等许多同韵字汇成一个韵部,取“东”作代表,“东\"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韵书又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小韵”.同小韵的字都同音。
5.韵摄
不管韵头和声调的不同,音韵学家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或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韵归并成大类,叫做韵摄,又简称“摄”(“摄\"即“统领\"意)。如《广韵》二百零六韵被归并为下述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6.韵类
系联韵书中反切下字得出的分类,叫做“韵类”,韵类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
7.二呼、四呼、洪音、细音
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或韵腹发音时唇形的不同给韵母分的类,称为“呼”.宋元时代,只把韵母分了开口、合口二呼。
凡韵头或韵腹是圆唇元音[u]或[o]的,叫合口呼;反之,就叫开口呼. 这是因为中古时期只有i和u两种韵头. 后来,i和u两音结合而演变成了ü韵头,清代音韵学家潘耒就把韵母分成了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
凡没有韵头,韵腹也不是i、u、ü的韵母叫开口呼; 以i作韵头或韵腹的叫齐齿呼;
以u作韵头或韵腹的叫合口呼; 以ü作韵头或韵腹的叫撮口呼。 这也是现代四呼的来源。
音韵学家又根据韵母中有无韵头i和主要元音舌位的前后、开口度的大小,将韵母作了“等\"以及洪音、细音的分别。古代开、合二呼各分了一、二、三、四等.有i韵头的就是三等或四等;反之,就是一等或二等。在此基础上,再视主要元音的舌位、开口度确定等次。主要元音舌位最后、开口度最大的是一等,二、三、四等依此顺推。如“寒、删〕、甄、坚”依次分属一、二、三、四等.
所谓“洪音”即指一、二等韵母,“细音”即指三、四等韵母。清代分出四呼,“等”就消失了,但洪细之别仍存. 8.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照韵尾的不同,音韵学家又把韵分为三大类: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如上古“侯、歌”等部;
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如上古“侵、真、东”等部; 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如上古“缉、质、屋”等部。
9.舒、促
另据发音时韵尾声音的长短缓急,把阴声韵、阳声韵归为舒声韵,而把入声韵称为促声韵. (三)声调
声调,就是字音的高低升降。
上古声调有多少类,音韵学界分歧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古调类有平、上、去、入四种。近古调类已知有阴、阳、上、去四种,但入声的有无及其演变尚有争议.古代各个时期的调值都已无法确知。
音韵学上的“音节表”就是韵图。韵图是根据切语编制的声、韵、调相配合的图表,它不仅明确表示出字的读音,而且展示出整部韵书的语音系统。现在能见到的较早而又完整的韵图是宋代的《韵镜》. 三、反切 1.反切的产生
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方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今已亡已佚)。 2.反切的原理
反切是两个汉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是双声的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是叠韵的关系,且声调与被切字相同。反切的原理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即可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3.反切的缺点: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和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四、《广韵》与中古音 1.《广韵》 的体例
《广韵》的体例以四声为经以韵目为纬,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分上下卷.共26194字,分为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卷之内,把同韵的字收在一起,选第一个字为韵目。如: 东董送屋 冬 宋沃 锺肿用烛 等。
每个韵目之下,韵母都相同,但声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据声母分出“小韵”,也就是同音字,广韵共有30个小韵. 2.《广韵》的韵母
《广韵》共有206韵。有的一韵是一个韵母,有的一韵包含几个韵母,故而清人通过系联,认为广韵的韵母共有311类。 《广韵》规定了韵之间的互相通用和独用。如:
东,独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刘渊把206韵并成107韵,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人又减去一韵,为106韵,一般叫平水韵,或诗韵。
广韵韵目四声相承关系表
上平 上 去 入 下平 上 去 入 1 東 1 董 1 送 1 屋 1 先 27 銑 32 霰 16 屑 2 冬 2 宋 2 沃 2 仙 28 獮 33 線 17 薛 3 鍾 2 腫 3 用 3 燭 4 江 3 講 4 絳 4 覺 3 蕭 29 篠 34 嘯 4 宵 30 小 35 笑 5 支 4 紙 5 寘 6 脂 5 旨 6 至 7 之 6 止 7 志 8 微 7 尾 8 未 9 魚 8 語 9 御 10 虞 9 麌 10 遇 11 模 10 姥 11 暮 12 齊 11 薺 12 霽 13 祭 14 泰 13 佳 12 蟹 15 卦 14 皆 13 駭 16 怪 17 夬 15 灰 14 賄 18 隊 16 咍 15 海 19 代 20 廢 17 真 16 軫 21 震 5 質 18 諄 17 準 22 稕 6 術 19 臻 7 櫛 20 文 18 吻 23 問 8 物 21 欣 19 隱 24 焮 9 迄 5 肴 31 巧 36 效 6 豪 32 晧 37 號 7 歌 33 哿 38 箇 8 戈 34 果 39 過 9 麻 35 馬 40 禡 10 陽 36 養 41 漾 18 藥 11 唐 37 蕩 42 宕 19 鐸 12 庚 38 梗 43 映 20 陌 13 耕 39 耿 44 諍 21 麥 14 清 40 靜 45 勁 22 昔 15 青 41 迥 46 徑 23 錫 16 蒸 42 拯 47 證 24 職 17 登 43 等 48 嶝 25 德 18 尤 44 有 49 宥 19 侯 45 厚 50 候 20 幽 46 黝 51 幼 21 侵 47 寢 52 沁 26 緝 22 覃 48 感 53 勘 27 合 23 談 49 敢 54 鬫 28 盍 24 鹽 50 琰 55 豔 29 葉 25 添 51 忝 56 30 帖 22 元 20 阮 25 願 10 月 23 魂 21 混 26 慁 11 沒 24 痕 22 很 27 恨 25 寒 23 旱 28 翰 12 曷 26 桓 24 緩 29 換 13 末 27 刪 25 潸 30 諫 14 黠 28 山 26 產 31 襉 15 鎋 26 咸 53 豏 58 陷 31 洽 27 銜 54 檻 59 鑑 32 狎 28 嚴 52 儼 57 釅 33 業 29 凡 55 梵 60 范 34 乏 3.《广韵》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是人们根据反切上字推求出来的,结论各不相同。如:清代陈澧为四十类,黄侃为四十一类,高本汉为四十七类,周祖谟为五十一类。
中古聲類五音清濁表
唇音 舌音 重唇 輕唇 舌頭 舌上 牙音 齒頭 近齒 正齒 近舌 喉音 舌齒音 全清 幫 非 端 知 見 精 莊 照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徹 溪 清 初 穿 全濁 並 奉 定 澄 群 從 床 神 次濁 明 微 泥 娘 疑 喻為 來日 次清 心 疏 審 曉 齒音 全濁 邪 禪 匣 《广韵》反切上字表
聲類 反切上字 幫 邊布補伯百北博巴卑并鄙必彼兵筆陂畀逋比 滂 滂普匹譬披丕 並 蒲步裴薄白傍部平皮便毗弼婢 明 莫慕模謨摸母明彌眉綿靡美 非 方封分府甫 敷 敷孚妃撫芳峰拂 奉 房防縛附符苻扶馮浮父 微 巫無亡武文望 端 多德得丁都當冬 透 他託土吐通天台湯 定 徒同特度杜唐堂田陀地 泥 奴乃諾內嬭那 知 知張豬徵中追陟卓竹 徹 抽癡楮褚丑恥敕 澄 除場池治持遲佇柱丈直宅 娘 尼拏女 見 居九俱舉規吉紀几古公過各格兼姑佳詭 溪 康枯牽空謙口楷客恪苦去丘墟袪詰窺羌欽傾起綺豈區驅 群 渠強求巨具臼衢其奇暨 疑 疑魚牛語宜擬危玉五俄吾研遇虞愚 影 於央憶伊衣依憂一乙握謁紆挹烏哀安煙鷖愛 曉 呼荒虎馨火海呵香朽羲休況許興喜虛 匣 胡乎侯戶下黃何 喻 余餘予夷以羊弋翼與營移悅 為 于羽雨雲云王韋永有薳榮為洧筠 精 將子資即則借茲醉姊遵祖臧作 清 倉蒼親遷取七青采醋麤千麁此雌 從 才徂在前藏昨酢疾秦匠慈自情漸 心 蘇素速桑相悉思司斯私雖辛息須胥先寫 邪 徐祥詳辭辞旬寺夕隨 莊 莊爭阻鄒簪側仄 初 初楚創瘡測叉廁芻 牀 牀鋤鉏豺崱士仕崇查雛俟助 疏 疏疎山沙砂生色數所史双 照 之止章征諸煮支職正止占脂蒸 穿 昌尺赤充處叱春齒 神 神乘食實示 審 書舒傷商施失矢試式識賞詩釋始申 禪 時殊嘗常蜀市植殖寔署臣是氏視成 來 來盧賴洛落勒力林呂良離里郎魯練 日 如汝儒人而仍兒耳
《廣韻》反切上字表背誦方法
一、 見[全清]:古公過各 格兼姑佳 詭乖 居擧九俱 紀幾規吉 二、 溪[次清]:苦口康枯 空恪牽謙 楷客可
去丘區墟 起軀羌綺 欽傾窺詰 袪豈曲卿 棄乞 三、 群[全濁]:渠其巨 求奇暨 臼衢強 具跪狂 四、 疑[次濁]:五吾研 吳俄
魚語牛宜 虞疑擬愚 遇危玉 五、 曉[次清]:呼火荒虎 海呵馨花 許虛香況 興休喜朽羲 六、 匣[全濁]:胡戶下侯乎 何黃護懷
(喻三)于王雨為羽云永 有雲筠薳韋洧榮 七、 影[全清]:烏伊一 安煙鷖 挹愛哀握 於乙衣央紆憶 依憂謁委
八、 喻四[次濁]:以羊余餘與 弋夷予翼 營移悅 九、 知[全清]:陟竹知張中 豬徵追卓珍迍 十、 徹[次清]:醜敕恥 癡楮褚抽
十一、 澄[全濁]:直除丈宅持柱池 遲治場佇馳墜 十二、 照二(莊)[全清]:側莊阻鄒 簪仄爭
十三、 照三(章)[全清]:之職章諸 旨止脂征 正占支煮 十四、 穿二(初)[次清]:初楚測叉 芻廁創瘡 十五、 穿三(昌)[次清]:昌尺充赤 處叱
十六、 牀二(崇)[全濁]:士仕鋤鉏 牀鶵雛查 助豺崇崱俟 十七、 牀三(船)[全濁]:食神實乘
十八、 審二(生)[全清]:所山疎色 數砂沙 疏生史
十九、 審三(書)[全清]:式書失舒施 傷識賞詩始 試矢釋商 二十、 禪[全濁]:市是時常承 視署殊氏寔 臣殖植嘗蜀成 二十一、日[次濁]:而如人汝 仍兒耳儒 二十二、泥[次濁]:奴乃那諾 內妳 (娘)女尼拏穠
二十三、來[次濁]:盧郎落魯 來洛勒賴練 力良呂裏 林離連縷 二十四、端[全清]:都丁多當 得德冬 二十五、透[次清]:他吐土托 湯天通台 二十六、定[全濁]:徒杜特度 唐同陀堂
二十七、精[全清]:作則祖臧借 子即將姊 資遵茲醉銼 二十八、清[次清]:倉千蒼麤采青麁 七此親醋 遷取雌 二十九、從[全濁]:昨徂 才在藏前 疾慈秦 自漸匠情 三十、 心[全清]:蘇先 桑素速
息相私思 斯胥雖辛須 寫悉司 三十一、邪[全濁]:徐似祥辝 辭詳寺 隨旬夕 三十二、幫[全清]:博北布補 邊伯百巴
(非)方甫府 必彼卑兵陂 幷分筆畀鄙封晡 三十三、滂[次清]:普匹滂譬 (敷)芳敷撫孚 披丕妃峰拂 三十四、並[全濁]:蒲薄傍步 部白裴捕
(奉)符扶房 皮毗 防平婢便附縛 浮馮父弼 三十五、明[次濁]:莫模謨慕母摸 (微)武亡彌無 文眉靡明 美綿巫望
五、中古反切注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拟音
第一类 从今音来看,声、韵、调都符合的反切
1。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开合、声调)
“上字定声,下字定韵”,这是反切的根本原则。下面一些例子,从今音来看仍然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旦 得按切 冀 几利切 廉 力盐切 怪 古坏切 顿 都困切 举 俱雨切 劝 去愿切 政 之盛切 关于“下字定韵”,有两点需要说明.(1)下字定被反切字的开、齐、合、撮;(2)下字定被反切字的声调。
航 胡郎切 该 古哀切 器 去冀切 遣 去演切 睹 当古切 锻 丁贯切 胥 相居切 吕 力举切
第二类 一些在阴平、阳平上有问题的反切
2。平声反切,上字清声母切阴平,上字浊声母切阳平
刊 苦寒切 心 息林切 推 他回切 居 九鱼切 坛 徒干切 祈 渠希切 崘 卢昆切 闾 力居切
第三类 一些在送气、不送气上有问题的反切
3。全浊声母:上字阳平送气、下字仄声,切为不送气
忌 渠记切 度 徒故切 惧 其遇切 藏(宝~)徂浪切 一般来说,“阳平送气”就是读平声的“全浊声母\"的标志。比如,“其”在今音读“阳平送气”,“其\"字就是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字.
4。全浊声母:上字全浊、下字平声,切为送气
头 度侯切 鼙 部迷切 团 度官切 权 巨员切
第四类 一些在上声、去声上有问题的反切
5.上字全浊、下字上声,改切去声(不送气)
户 侯古切 杜 徒古切 亥 胡改切
6.上字非全浊、下字全浊上变去(全浊去声),改切上声
古 公户切 苦 康杜切 乃 奴亥切 第五类 上字属于中古“影”“以”“云”声母,今读零声母的一些反切 7.上字有若无,“影\"清“以”“云”浊
影 乌 哀都切 影 於丙切 爱 乌代切 央 於良切 以 盐 余廉切 以 羊己切 漾 餘亮切 云 袁 雨元切 雨 王矩切
对于这类反切,应注意的两点。(1)反切上字的有而若无,等于在指定被反切字读零声母。(2)在反切下字为平声时,反切上字有指定被反切字该读阴平还是阳平的标志作用。
第六类 上字属于中古“疑”声母的一些反切
8。开、合、撮为零,齐零多、n少
甲项 下字为开口、合口、撮口三呼的,今音读零声母。 开 艾 五盖切 藕 五口切 合 五 疑古切 魏 鱼贵切 撮 愿 鱼怨切 鱼 语居切
乙项 下字为齐齿呼的,今音多数读零声母,也有少数读n声母的。 被反切字读零声母的:
艺 鱼祭切 砚 吾甸切 银 语巾切 被反切字读n声母的:
拟 鱼纪切 倪 五稽切 牛 语求切
第七类 一些在读ɿ(思)韵与i(衣)韵上有问题的反切
9.上字z(资)不变,下字i(衣)变ɿ(思),下随上字改
ɿ(思)韵是开口呼,是洪音,而i(衣)韵是齐齿呼,是细音。ɿ(思)韵与i(衣)韵上有问题的反切是洪音与细音上有问题的反切的一种。
子 即里切 姊 将几切 赀 即移切 私 息夷切 笥 相吏切 似 详里切 第八类 一些上字是zh[tʂ]、ch[tʂh]、sh[ʂ]、r[nʑ]声母的“洪\"、“细”不合的反切
10.上字为zh[tʂ]类、下字为细音,下随上改洪
齿 昌里切 煮 章與切 然 如延切 神 食邻切 一般来说,此类韵母的分化,其在声母方面的条件是:zh[tʂ]、ch[tʂh]、sh[ʂ]、r[nʑ]为一组,分化后读成这类声母的字,其韵母是洪音; b[p] 、p[ph]m[m]、l[l]、j[ʨ]、q[ʨh]、x[ɕ]和零声母(齐撮两呼的)为一组,分化后读成这类声母的字,其韵母是细音。
在对待此类下字定韵不准的反切时,要把下字韵母的齐、撮改为相应的开合。 (1)i(衣)韵改为ʅ(诗)韵
滞 直利切 试 式吏切
(2)ü改为u
初 楚居切 戍 伤遇切 (3)iɑn改为ɑn
展 知演切 赡 时艳切 (4)üɑn改为uɑn
专 职缘切 川 昌缘切 (5)in改为en
珍 陟邻切 仁 如邻切 (6)ün改为un
吮 食允切 犉 如匀切 (7)inɡ改为enɡ
徵 陟陵切 整 之郢切 第九类 一些下字是zh[tʂ]、ch[tʂh]、sh[ʂ]、r[nʑ]声母的“洪”、“细\"不合的反
切
11。上为b[p]、j[ʨ]、l[l]、为零母齐撮,下字为zh[tʂ]类,也随上改细 基 居之切 缕 力主切 骗 匹战切 因 於真切 应 於证切 卷 居转切 在对待此类下字定韵不准的反切时,要把下字韵母的开、合改为相应的齐撮. (1)ʅ(诗)韵改为i(衣)韵 利 力至切 肆 羊至切
(2)u改为ü
拘 举朱切 裕 羊戍切 (3)ɑn改为iɑn
碾 尼展切 延 以然切 (4)uɑn改为üɑn
缘 與专切 圈 渠篆切 (5)en改为in
邻 力珍切 印 於刃切 (6)un改为ün 允 余准切 (7)enɡ改为inɡ
令 力政切 性 息正切
第十类 一些上字在读ɡ[k]、k[kh]、h[x]与 j[ʨ]、q[ʨh] 、x[ɕ]上有问题
的反切
12.上字为ɡ[k]类、下字为细音,ɡ[k]随下改j[ʨ]
绛 古巷切 悭 苦闲切 孝 呼教切 歉 口陷切 计 古诣切 启 康礼切 婞 胡顶切 涓 古玄切 中古读ɡ[k]、k[kh]、h[x]声母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如果其本身韵母读为洪音(开合两呼)的,就仍旧保持读ɡ[k]、k[kh]、h[x]声母;如果其本身韵母读为细音(齐撮两呼)的,就转为j[ʨ]、q[ʨh] 、x[ɕ]声母。
13.上字为j[ʨ]类、下字为洪音,j[ʨ]随下改ɡ[k] 归 举韦切 窥 去随切 岿 丘追切 毁 许委切 匡 去王切 狂 巨王切
第十一类 一些上字在读z[ʦ]、c[ʦh]、s[s]与 j[ʨ]、q[ʨh] 、x[ɕ]上有问
题的反切
14.上字为z[ʦ]类、下字为细音,z[ʦ]随下改j[ʨ]
酱 子亮切 镌 子泉切 青 仓经切 诠 此缘切 荐 在甸切 聚 才句切 啸 苏弔切 湑 私吕切 详 似羊切 徐 似鱼切 中古读z[ʦ]、c[ʦh]、s[s]声母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如果今读韵母读是洪音(开合两呼)的字,声母就仍然维持读z[ʦ]、c[ʦh]、s[s]旧读;如果其韵母是细音(齐撮两呼)的字,声母就演变为j[ʨ]、q[ʨh] 、x[ɕ]。
15。上字为j[ʨ]类、下字为洪音,j[ʨ]随下改z[ʦ]
醉 将遂切 钻 借官切 仓 七冈切 窜 七乱切 蹭 千邓切 桑 息郎切 赛 先代切 髓 息委切 随 旬为切
第十二类 一些上字是b[p]、p[ph]、m[m]声母的“开”与“合”不合的
反切
16.上字b[p]、p[ph]、m[m],下字u[u]介音,改切开口字
簸 补过切 叵 普火切 拜 博怪切 杯 布回切 潘 普官切 蛮 莫还切 喷 普魂切 闷 莫困切 谤 补旷切 第十三类 一些上字是b[p]、p[ph]、m[m]声母的“齐”与“撮”不合的反切
17.上字b[p]、p[ph]、m[m],下字ü [y]介音,改切齐齿字 边 布玄切 变 彼眷切 敏 眉殒切 第十四类 一些上字是b[p]、p[ph]、m[m]声母的“开”与“齐”不合的反切
18。上字b[p]、p[ph]、m[m],下字iɑ[ia]、iɑnɡ[iɑŋ]韵,去掉i[i]介音 巴 伯加切 怕 普驾切 麻 莫霞切 邦 博江切 胖 匹绛切 牻 莫江切
第十五类 一些上字是f[f]声母的等呼不合的反切
19。上字f[f]声母,只拼开口韵,下字留u[u]韵,其余改开口 斐 敷尾切 饭 扶晚切 府 方矩切 烦 附袁切 对于此类下字定韵不准的反切,改切的办法是:
(1)下字是有合口介音的,就改为相应的开口,即去掉u[u]介音,如uei[uei]改为ei[ei],uɑn[uan]改为ɑn[an],uɑnɡ[uaŋ]改为ɑnɡ[aŋ]。
非 甫微切 分 扶问切 嬎 芳万切 放 甫妄切 至于反切下字是u[u]韵的,其韵母就无需改动。 跗 甫无切 抚 芳武切
(2)下字是撮口的:ü[y]韵改为u[u]韵;ün[yn]韵改为en[en]韵;ü[y]介音韵就改为相应的开口韵,即去掉ü[y]介音.
赴 方遇切 父 扶雨切 焚 扶雲切 返 府远切 翻 孚袁切 第十六类 一些上字是“武、无、亡、文”等(来自“微”母)等呼不合的反切 20。微转零声母,一律今读“合\",下字为“开\"、“撮”,当照合口改
先说一下“武、无、亡、文”等来自微母字做反切上字时一般性的情况。分两项。
甲项:在反切中有而实无,但有指示被反切字读合口的作用. 微母在中古跟明母同属一个声母,后来它们分化了。明母字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仍维持中古的读法,仍读重唇m[m],如“明”字本身的声母就是:m(ínɡ)。分化出来今音读u[u]开头的零声母字“武、无、亡、文”等则是轻唇微母字,“微”字本身今读uēi,就读u[u]开头零声母,即合口零声母。这样,我们可以说,在反切时,象“武\"等微母反切上字也是有而实无,不过它有指示被反切字该读合口的作用。
乙项:反切下字如果是平声字,微母上字有指示被反切字应读阳平声的作用. 微母是个浊声母(次浊),中古浊声母平声在今音都是读阳平的。 (1)下字是u[u]韵母的,被反切字就读u[u]. 无 武夫切 武 文甫切
下面再说一下反切下字不是合口字的,从今音来看下字“定韵不准”需要改切的事例。
(2)下字是开口的,改为相应的合口.
微 无非切 尾 无匪切 万 无贩切 吻 武粉切 亡 武方切 (3)下字是撮口的,改为相应的合口,其中ün[yn]改un[uən]。 务 亡遇切 问 亡运切 晚 无远切
第十七类 一些上字是轻唇、应当改为重唇切字的反切
21.上、下唇音字,依下定轻重
嶭 方卖切 醅 芳杯切 苗 武瀌切 阪 扶板切 矕 武板切 辡 方免切 免 亡辨切 奔 甫闷切
唇音分化有个通则,就是:韵母相同的在分化时走的演变的路子相同。照反切原则,反切下字定韵,即反切下字跟被反切字韵母相同。因此,反切下字如果是读重唇的,那也等于指出,被反切字如果是唇音字,就应当是个读重唇的。至于反切上字如果是个唇音字,但因为它本身韵母跟被反切字不一定相同。因此,有一部分唇音反切,其上字如果是轻唇字而其下字是重唇字,这就要:(a)以上字的轻唇来定被反切字为唇音字;(b)再根据下字的重唇来定被反切字为重唇字,并按照反切上字的属于“非、敷、奉、微”来改为相应的“邦、滂、并、明\"。
据此通则,可以论定: (1)上轻下重依下改。 例子如上所举。并可推定:
(2)反切上下两字都是今音轻唇的,被反切字也就读轻唇. 芳 敷方切 菲 芳非切
(3) 反切上下两字都是今音重唇的,被反切字也就读重唇。 片 普面切 磨 莫婆切
(4) 反切上字是今音重唇而下字是今音轻唇的,被反切字也就应当照下字切读为轻唇。
䒦 匹凡切 忿 匹问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