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跌”“庭”等7个会认字,会写“司”“登”“跌”三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间的停顿,试着读出停顿。

3.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知情节”一环节学会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文

1.生讲故事。指名回顾《司马光》的故事。

2.师讲故事。老师用文言文讲《司马光》的故事。

3.初步认识司马光。(1)板书课题(2)拓展“司马”姓氏文化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同桌互相帮忙。)

2.共学难字,牢记于心。(共性的难认字,集中学习。)

3.认准生字,读通课文。(生字牢记于心,送入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走进文本,反复诵读

(一)一读会停顿。

第一部分的读,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停顿,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停顿。

1.老师示范读,感受停顿。

2.学生认真听,找出停顿。

3.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

小结过渡:大家已经读出了停顿,要想把这篇文言文读得更好,我们还要知道它的意思和情节。随机板贴:知情节。

(二)二读知情节

第二部分的读,为了让学生知道故事的情节,理解之后,读出语气。

1.故事里都有谁?

(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都有哪些人?并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群儿”“一儿”“众”“光”“儿”。(补充“一儿”和“儿”是同一个人。)

(3)突出人物读文。(让听的人,一听就知道故事里有谁。)引导学生用重读、拖长音读的方法来突出人物。

小结过渡:我们已经找到课文中都有谁,找到了司马光和他的朋友们。

2.他们都做了什么?

(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的人都做了什么? (2)借助注释,感知情节。

①指导理解“群儿戏于庭”。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儿。引导学生找到“戏”,想象“戏”的场景,初步体会到文言文简洁,含义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能够借助注释知道“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②指导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通过“登”“跌”登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到故事出现紧张气氛,随文知道书写“登”“跌”两个字。“登”注意上宽下窄,右上部笔顺先“撇”“撇”再捺。“跌”注意左窄右宽,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③指导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重点指

导“光持石击翁破之”,这一句是重点也是难点,引导找出“持”、“击”、“破”三个动作(试着演一演),从而想象画面,理解句意。对比学习这两句,感受“光”与“众”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④想象画面,再次读文。带上刚才的心情,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小结过渡: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摇头晃脑读得那么投入,老师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幅幅故事画面。我们来做个“图文对对碰”的游戏。

(三)三读能背诵

这一部分的读,由图画作为“扶手”,图文相碰,尝试背会课文。

1.依次出示和课文相对应的的五幅图画,学生说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2.同时出示五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 3.五幅图全部消失,想象画面尝试背诵课文。

小结过渡:就这样想着故事画面,我们就背会了。学到这里,大家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四、古今相对,感受不同

课件出示现代文《司马光》和文言文《司马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不同,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言简义丰。简洁,文章短小。含义丰富,一个字有丰富的含义。

(2)富有韵味。停顿不同,语速较慢,读起来更有韵味。

小结过渡:像这样言简义丰,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古文还有许多。 五、拓展文本,激发兴趣

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两篇小古文,推荐朱文君《小古文100篇》,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六、故事作业,加深理解

给家人讲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试着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也可以用文言文来讲。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登 会停顿

持、击、破 知情节

跌 能背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