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
名词解释、填空
1、复调⾳乐是与主调⾳乐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若⼲(两条或两条以上)各⾃具有独⽴性(或相对独⽴性)的旋律线,有机的结合在⼀起(相同结合或相继结合),协调的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乐。2、由于声部关系的不同和运动形态的差异,复调⾳乐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对⽐式复调⾳乐:结合在⼀起的不同旋律线,在⾳调、节奏、进⾏⽅向的起伏、句逗的划分以及⾳乐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彼此形成对⽐或存在差别,便构成了对⽐式复调。(2)模仿式复调⾳乐:在同⼀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以变化),于是,在依次展现的⾳乐材料间,便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3)衬腔式复调⾳乐(或称⽀声复调):同⼀旋律不同变体的同步展开,便会产⽣⼀些分⽀形态的声部,这些分⽀声部与主⼲声部在⾳程关系上时⽽分开,时⽽合并;在节奏关系上时⽽⼀致,时⽽加花装饰或删
繁就简。
3、典型的延留⾳:是由前⼀个⼩节⽤连⾳记号延留下来,与另⼀声部在强拍上形成不协和⾳。这⼀过程包括:预备-延留-解决
4、模仿的概念:复调⾳乐中的模仿是同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以变化)构成的。这⼀定义包含三个因素1、同⼀⾳乐材料2、不同声部3、先后出现。
5、最先出现的声部叫开始声部,它所述的⾳乐材料称为起句,后出现的声部叫模仿声部,其旋律称作应句;由起句延续下来并与应句作对位结合的⾳乐材料称为对句。
6、模仿分为简单模仿(局部模仿)和卡农模仿(连续模仿)两类
应句只重复起句(即开始声部的⾸部)的模仿是简单模仿;应句如果不仅重复起句⽽且还重复它随后的对句,并连续不断地模仿下去,便形成卡农式模仿。7、卡农是外来语Canon(英)的译⾳,原词意为“准则”、“规律”句号。在⾳乐上是指不同声部按⼀定的时间(和⾳⾼)间隔,有规律的先后出现同⼀旋律,构成连续不断模仿关系的⼀种⾳乐
形式。
8、⼋度模仿:是指应句对起句作⼋度或⼋度的倍数(同度、双⼋度等)的模仿。较常见。9、四、五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或下⽅作五度或四度(或它们的复⾳程)的模仿,是除⼋度模仿外较常见的⼀种模仿形式,它可能引起模仿声部的旋律变形。
10、三、六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或下⽅作三度或六度(或它们的复⾳程)模仿,同样也可在精确模仿和调内模仿之间做出选择。
11、⼆、七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或下⽅作⼆度或七度(或它们的复⾳程)的模仿。
12、节奏模仿(只模仿节奏):应句在节奏上模仿起句,⾳调另⾏组织。这种⼿法在实际创作中应⽤相当⼴泛。例:黄准《红⾊娘⼦军连歌》
13、⾃由模仿:⾃由模仿的⽅式很多,主要是采⽤装饰模仿和局部变形的⼿段。例:瞿希贤《牧歌》(内蒙民歌主题)14、对位:“复调”也被称作“对位”——Counterpoint词的原义为“点对点”,这个“点”⾃然是“⾳点”,于是,“点对点”即是“⾳对⾳”的意思。所以,复调⾳乐的技术理论就被称为“对位法”。“单对位”(Simple Counterpoint)是对位法基本的和初始的形式,
它的基础是以研究单个⾳的结合起步的。两个单⾳的结合即构成⾳程,因此,复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得从和声⾳程性质的分类开始。
15、“单对位”和“复对位”是⼀组对应⽣成的概念。(1)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如果只能按照⼀种⽅式结合,⽽不能再⾳⾼和时间距离上使⽤新的结合⽅式,称作“单对位”(2)如果除原来的结合⽅式外,还可以调换声部位置的⾼度、改变时间的距离和声部进⾏的⽅向等条件,产⽣新的结合⽅式,便称为“复对位”(或称“繁复对位”、“可动对位”、“转为对位”、“⼆重对位”等)。16、协和⾳程:完全协和(同度、纯⼋度、纯五度)充实的协和(⼤⼩三六度)不稳定的协和(纯四度);不协和⾳程:柔和的不协和(⼤⼆、⼩七度)尖锐的不协和(⼤七、⼩⼆度)暧昧的不协和(増四、减五度)
声部运动关系:同向进⾏(两声部同⽅向运动)平⾏进⾏(两声部等距离同⽅向运动)斜向进⾏(⼀个声部保持另⼀个声部运动)反向进⾏(两声部反⽅向运动)声部交错
(两声部局部互换上下位置)声部超越(超过原结合声部位置的运动)。
17、复调⾳乐的概念:从织体形态来划分,⾳乐可以分为单⽣形
态(如不带伴奏的独唱、齐唱等)和多声形态(如重唱、合唱、钢琴独奏、室内乐、交响曲等)两部类。在多声形态的⾳乐(简称多声⾳乐)中,⼜可分为主调⾳乐和复调⾳乐两⼤类型。18、复调⾳乐发展⾼峰期:15、16世纪声乐作品代表⼈物:帕⾥斯特列那(意⼤利)、拉索(⽐利时);18世纪时代17世纪独⽴器乐复调代表⼈物:(德国)奠定了复调⾳乐的典范形式。问答题:
1、复调⾳乐的基本特点:不间断性和同⼀性与多重性
(1)⾳乐展开的不间断性:这⼀特点是由旋律线的流动及多条旋律此起彼伏的呼应和交织造成的。⾸先,在单旋律形态⽅⾯,如果将典型的复调⾳乐旋律与主调⾳乐旋律(以古典⾳乐作品主题及民歌为典型)相较,便可使各⾃的特点呈现出来;其次,在若⼲旋律的结合⽅⾯,不同声部同起同收、整齐进出的情况在复调⾳乐中极少,更多的是不同声部先后进出,呈现你停我⾛、动静交错、咬尾接头、穿插填补的整体运动形态。
(2)主调⾳乐旋律特点:结构⽅整、相同⾳型或主题因素的重现、周期性律动的节拍循环、乐句停顿分明,界限清晰。复调⾳乐特点:结构⾮⽅整、很少重现相同⾳型、周期性节拍重⾳的回避、句逗停顿的短暂和隐蔽。(3)同⼀性与多重性:复调⾳乐在揭
⽰⾳乐形象⽅⾯具有很⼤包容量。它既可以是同⼀⾳乐形象的集中展⽰和层次深化,即《⾰命的风暴》,⼜可以是不同⾳乐形象的兼容并置和对应互补。即芭蕾舞剧《⽩⽑⼥》《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2、复调⾳乐在作品中的应⽤形式分为两类:
(1)⽤复调⾳乐表现⼿法作为基本结构⼒创作的作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定的程式性,通常⽤复调⼩曲、创意曲、⼩赋格曲、赋格曲(或前奏与赋格)等名称来称呼。这些模式⼤⼩不等的乐曲,本⾝即可作为独⽴作品⽽存在。如《平均律钢琴曲集》(⼀、⼆集)中的48⾸“前奏曲与赋格”这类体裁的乐曲(或它们的结构形式),也可作为套曲的⼀个乐章,⽤在交响乐、组曲、四重奏、⼤合唱中。如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琴⾳乐》第⼀乐章:瞿⼩松《第⼀交响曲》第⼆乐章。(2)复调⾳乐的技术规范,作为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个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维原则——⾳乐材料(或形象)的对抗、置换、互补,⼴泛适应于多声⾳乐的各种组织形式;它对⾳乐材料的各种具体处理⼿法——对⽐结合、模仿结合、装饰结合、不同声部互换位置(上下、前后)的变形结合、⾳乐主题的倒影、逆⾏、时值扩⼤、缩⼩等,同样具有⽆限运⽤的可能。因此,复调⾳乐形式除作为独⽴作品或⼤型作品的⼀个界限分明的组成部分外,更多和更常见的情况是⾳乐创作中复调思维和复调技法的⼴泛运⽤,它们灵便⾃如地穿插
或融贯于主调⾳乐织体之中,共同完成或更加丰富⾳乐的表现。例:柴可夫斯基《六⽉船歌》——具体写作是复调思维体现。
3、⼀对⼆的写作练习:(1)⼀对⼆的两个⾳点都⽤协和⾳程(注意:为了声
部进⼊的鲜明,从⼀对⼆起,对位声部在开始时先⾏休⽌,使两个声部形成前后进⼊的错落关系)缺点:跳跃太多;(2)⼀对⼆的弱拍⾳点加⼊经过⾳或
(说辅助⾳及延留⾳,形成不协和⾳程。明:在严格写作的基础训练中,暂将纯四度列⼊需要解决的不协和⾳程,以后再⾏放宽)
4、延留⾳的常规处理
在两声部中,带有留⾳的声部(通常以带跨⼩节的连线为标志)叫延留声部,另⼀声部称作⾃由声部。(1)延留⾳与⾃由声部间构成的不协和⾳程,分别为⼆度、七度和四度(以及它们的复⾳程)三类;延留⾳的不协和⾳响在复调⾳乐中是通过延留声部⼆度级进下⾏得到解决的。留⾳的解决⾳应避免在⾃由声部先现。(2)延留⾳声部出现在上⽅声部,不能出现⼆度,只能有四、七度;延留⾳声部出现在下⽅声部,可出现⼆、四度,不能做七、⼋度。
5、复调⼆声部的对⽐因素(在遵循⾳点对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1)节奏对⽐:包括两声部采⽤各不相同的节奏型,以及在节奏安排上伱繁我简、你动我静、你长我短、你疾我缓的对⽐。(2)声部进⾏⽅向的对⽐:为使声部线条清晰。两声部通常多做反向或斜向进⾏。
(3)乐汇句逗起落交错形成的对⽐:除结束处外,两声部内部的乐汇句逗最好错开,形成你停我⾛、此起彼伏、两声部交错流动的格局。
(4)声部运动形态及演奏法的对⽐:如级进与跳进、连⾳与短⾳结合,可以产⽣不同的情趣,两声部会更加鲜明。(5)特性⾳调与陪衬⾳调的对⽐:在复调结合的⼆声部中,常常有⼀个声部占据⾳乐表现的主要位置,⾳调特征也⽐较突出;另⼀声部则扮演陪衬的⾓⾊,⾳调⼀般,⼆者形成明显的对⽐。这种情况常见于为既定主题配置对位声部的写作中。6、怎样才能写出具有复调意味的旋律(⾃⼰写作)?
(1)强拍上⽆强⾳:采⽤强拍休⽌、弱起或延留等形式,可以“化解”强拍上的强⾳,预留空间:第⼀⼩节⽆强拍,可以留到下⼀⼩节。
(2)不宜重复相同的节奏型;
(3)曲调线应呈波状起伏,避免连续的直上直下或在狭窄的⾳区内“徘徊”。(4)善于使⽤切分及附点⾳符,这可以打破节拍重⾳的循环,增加旋律的流动感。
(5)合理安排休⽌符,⼀⽅⾯可以破坏整齐划⼀的节奏与节拍,另⼀⽅⾯也给第⼆声部空出了“活动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