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二)
[重点难点解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①一战后,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加剧,“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中国党的领导,促成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出现。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的京汉铁路工罢工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使党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战胜异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纲领等内容,因而与中国党的纲领有原则区别。党的纲领具有人民性和的彻底性、目标更为远大崇高,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3、历史地位:①国共合作实现,成功地改组为四个阶级联盟的政党。改组后的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建立了领导的正式武装;“扶助农工”的确立,使具备了群众基础。②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了国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国动
常强大而凶残的国内外敌人,工人阶级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进行武装斗争。③1923年,“三大”正式决定同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原因: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在中国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建立了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党与其合作;国际指示中国党要同合作。方针: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易为所接受,有利于的改组;有利于党员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工农运动;有利于推动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斗争;有利于保持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性);同时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性(两党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不同;党加入是为了改组,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这是中国党的策略;两党只是合作,而不是组织上的合并),帮助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的领导权的问题,为后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和大失败埋下了隐患。④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外因:涣散无力,依靠会党、新军和军阀、没有群众基础,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导致接连失败的教训;国际和中国党的帮助。内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具有坚定的民主精神,与时俱进。标志:接受国际和中国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党合作,改组。⑤国际提出建议并指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国际执行委员会确定了中国党与中国合作、党党员应加入的方针;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改组,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国党合作。⑥1922年后,廖仲恺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对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初,“一大”通过《中国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同意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宣言接受了中国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中国国民中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人均得享有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这样,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新三民主义是各阶级联合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新三民主义的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党民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如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新三民主义没有中国党最高纲领的内容以及民主纲领中彻底实现人民权力、
1、兴起的背景:①一战后列强协同侵略中国,有所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迫;帝国主义策动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迫切的要求。②“一大”后,国共两党合作实现,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精神,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2、兴起:①国民会议运动蓬勃开展。受南方影响、与吴佩孚矛盾尖锐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使北方政局出现了有利于的重大变化),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的问题。1924年冬,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要消灭军阀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认为外国势力的干涉是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中国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孙中山北上和召开国民会议。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为国动的开展作了广泛的思想动员。②五卅运动掀起中国党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背景:1925年,各地工人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罢工,遭日英等列强残酷。经过:五卅惨案发生后,党领导上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成立上海工商合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凶、赔偿、英日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在帝国主义的高压下,大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上海工商业资产阶级组织上海总商会单独退出罢市;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统一战线;孤军奋战的工人阶级为保存实力,在帝国主义承认工会合法权利、增加工资、抚恤死伤工人和学生等条件下停止罢工。全国人民、海外侨胞和外国工人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省港大罢工坚持16个月(英法侵略者制造了沙基惨案),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影响:五卅运动是大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运动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民主的基本政治态度:帝国主义残酷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封建军阀和大资产阶级(上海总商会会长、大资本家虞洽卿破坏统一战线,破坏五卅运动)充当了帝国主义的帮凶,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死敌;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停止供电和贷款等)退出统一战线,表现出两面性;小资产阶级具有很高的反帝热情,是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开始斗争最早,坚持到最后,表现出最坚决、最彻底的性,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运动锻炼了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提高了其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③广东根据地的巩固:1925年,广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第一次东征后,广东(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后,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所属统一编为国民军。后国民统一了广东、广西。广东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3、发展:①北伐胜利进军。北伐背景:统一战线建立,国动兴起,国民和国民军建立,广东根据地巩固,使北伐有了政治保障、群众基础、军事条件和后方基地。北洋军阀发生分化,冯玉祥的国民军倾向。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达成“谅解”,结成反联合战线,准备南下进攻广州国民。直奉军阀联合反对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动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用的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的迫切任务。北伐目的: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经过: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北伐军转攻江西,党左派,蒋介石随后当上常务委员会和国民军总司令,掌握了和的
最高领导权,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右派的代表,为发动反政变准备了条件。③右派叛变,国共合作被破坏。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青红帮流氓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反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随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及北方的张作霖也大肆捕杀党人和群众。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李大钊等被捕牺牲。国民局部失败。时任武汉国民的汪精卫纵容反动军官夏斗寅、许克祥发动反叛乱;7月15日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决定同党决裂。第南北合击,歼灭孙传芳的主力,占领南昌;福建敌军,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1927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1927年初,国民从广州迁到武汉,后继续北伐,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与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的会师郑州,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说明力量的联合和相互支持是中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吴佩孚盘踞湖南、湖北,直接威胁广东根据地),再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统一全国;党领导和组织的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并参加: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汉阳兵工厂工人总罢工断绝吴佩孚的军火来源,农会组织农民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国民军政治工作成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英勇善战、屡胜强敌的叶挺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作出了贡献);冯玉祥加入,在五原誓师,参加国民,后进军河南,配合北伐军北伐。与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相比,国民的突出特点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力量空前团结;依靠新式国民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战争即北伐战争;党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群众基础广泛;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成就突出。
②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工人运动的高涨: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后,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陈独秀、周恩来指挥第三次武装取得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湘鄂赣的农村大: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湖南农动发展最为迅猛,农会领导农民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冲击了“几千年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发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动。 ③反帝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制造了“万县惨案”(1926年,英)、“一三惨案”(1927年,英)、“南京惨案”(1927年3月,英美)等一系列中民的事件。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收回租界。武汉国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失败。原因:①帝国主义的干涉。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列强就联合起来干涉中国,在北伐战争期间制造了一系列惨案,英、美、日扬言武装干涉。英美等国制造“南京惨案”后,还向国民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列强还在队伍中寻找新的代理人,蒋介石到上海后,列强鼓励他“迅速而果断地行动起来”。②右派篡夺了领导权。孙中山逝世后,以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破坏国共合作。1926年北伐战争前,蒋介石先制造“中山舰事件”,迫使党员退出国民军第一军;后提出“整理党务案”,把党人排挤出领导机关,打击了国民
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失败。④主观原因:年幼的中国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和国际代表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大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和武装的领导权,在右派叛变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5、历史地位:①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宣传了党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教育,为中国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的失败使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深刻的教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