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9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93

来源:九壹网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9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45 分);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

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 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6、《品 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7、品德与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45 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为核心、促进( )的综合课程。

( )为基础,以( )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 )( )。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 ), (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 )。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 )为基础,注重学生在( )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

象的方法,提高( )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 课以儿童的( )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

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 )、(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 )形成和( )发展,为学生( )、( )、( ),成为具有( )、(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 )( )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 )( )与( )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 )( )( )。

二、判断题(共 10 分,每小题 2 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

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 ”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

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

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

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 24 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6 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

6 分)

10 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8 分)

四、论述:( 15 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

、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

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

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家长、

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 1、√ 2、×3、√ 4、√ 5、×

三、简答 1、答:(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

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四、论述

答题要点: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 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 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

对策: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

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2011 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

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型综程 D.生活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 < >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

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

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祝你平安 ”主题中设

( )。

A.110 B. 122 C 119 D.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 ( )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5.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

“多彩的民族风情 ”主题中

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 )传统节日。

A.彝族 B.布依族 C.傣族 D.蒙古族

6.“将垃圾分类 ”是主题 “美,就这么简单 ”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

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 )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 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 C.报纸 矿泉水瓶 D.烟头 建筑垃圾 7、在学习 “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能够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去商场购买东西, 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 )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8.唐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述的是( )一种 “插茱萸,除恶气 ”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9.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

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

A.生活质量的提高 B.生活能力提升

C.生活品质的提升 D.生活能

)。

力 10.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

A.感受 B.感情 C.感悟 D.感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