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安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古诗词三首》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四季之美》要求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鸟的天堂》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月迹》要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即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七》让学生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

20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的意思,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

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

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歌的意境。德育渗透: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师: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

3.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学生自己理解大意。交流这首诗写了什么? 2.理解诗题 3.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 喧:xuan 浣:huan 三、品读古诗,领悟内涵

1.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

2.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一静(月、松) 一动(泉水),

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3.思考:为何诗人说是“空山” 学生回顾哪些诗中也出现了“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4.交流: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诗人内心宁静淡泊 5.补充相关佛教知识 四、感受意境

1.思考: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补充王维资料

3.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 唐王维

诗中有画:月、松、泉、石 生活场景:和谐、恬淡情景交融 诗人志趣:官场自好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

异同。 选做作业:

读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比较一下异同。

20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自己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能力。 德育渗透:

感受古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和画面。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揭题:枫桥夜泊。 2.简介张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检查自学情况。

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生字: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古诗,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

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一)品读古诗前两句

1.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 板书: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 2.暗夜中,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听到:乌啼 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作者的感觉有些异样? 5.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二)品读古诗后两句

师:在这万籁俱寂,诗人愁情满怀、夜不能寐的时候,从哪传来几记悠远的钟声?一起学习诗的后两句。

1.师生接读,后两句诗 2.写一写:钟声述说着什么 板书:钟声 3.诵读、背诵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作者的心情?(贴出“愁”)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枫桥夜泊 唐张继

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

听到:乌啼、钟声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搜集并积累有关钟声的诗句 选做作业:

阅读作家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根据《枫桥夜泊》改编。 20古诗三首——长相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理解诗意,感受词的抒情韵律。过程与方法:

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德育渗透:

提高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能更多的积累意境优美的诗词。 教学环节设计: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1.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2.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3.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

4.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学生回顾自己之前接触过的相关诗词。 学生交流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 二、读词《长相思》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1.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2.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

板书:身在征途

3.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4.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四、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格式不同。

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表达的方法不同

板书设计长相思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读读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选做作业:

读读更多的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体会其写作风格。 21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学习多音字“晕”和“着”;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学科核心素养: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语句所蕴含的美。 德育渗透:

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并能激发对大自然的爱,做一个爱生活的人。教学环节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 2.师加以点拨。

3.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 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三、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三、品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总结:乌鸦归巢成群大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总结,汇报: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5.师总结: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四、探讨写作顺序。

1.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板书:时间顺序 3.交流常用的习作顺序。

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

板书设计四季之美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时间顺序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1.和大家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选做作业:

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能背诵运用。 22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语句所寄托的情感。 学科核心素养:

在朗读和交流中咀嚼语言文字,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

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并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动物的美。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可以称作是“鸟的天堂”?

学生答:环境优美、树多、非常多的鸟 二、介绍巴金

教师介绍巴金生平,并请学生说一说已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点拨:注意“颤”、“应接不暇”中“应”、“簇”以及“隙”的读音,“留恋、不禁、颤动、应接不暇”的词义。

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检查效果。 3.“鸟的天堂”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

点拨:“鸟的天堂”其实是河边一株茂盛的大榕树,许多鸟在上面筑巢。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见了什么? 点拨: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着重描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四、感受大榕树

1.读7、8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榕树?分别有什么特点?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指导理解并朗读: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点拨:树根——深;树枝——多;树叶——绿。 2.为什么枝干不可计数?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点拨: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

3.“新的生命在颤动”指什么?

点拨:指绿叶展示了全部生命力,体会明亮翠绿的树叶的写法,体会用语之妙。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点拨: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

5.有感情地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式,感悟写景文章的阅读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德育渗透:

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环节设计:

一、学习“鸟”的部分

1.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早晨)见到了什么?(群鸟纷飞)作者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找出重点词句。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总结出第一个特点:多。

学生读,理解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读:我注意地……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理解“应接不暇”: 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用“应接不暇”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读:大的,小的……有的在扑翅膀。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2)总结出第二个特点:欢快。

学生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动态描写的特点。 (三)学习第四段。

1.师: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昨天是我的……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师追问: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讨论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你喜欢晨光里还是夜幕下的“鸟的天堂”?为什么?作者描写的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2.作者两次经历的心情有什么不同?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学生互评。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按游览的顺序) 大榕树(静态)喜爱 许多鸟(动态)赞美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1.说说《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怎样前后照应的。

2.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选做作业:

1.仿照文中写法,写写我们家乡大自然中发现的美景 2.为保护“鸟的天堂”写一个环保标语。 23 月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和写作线索,获得美的熏陶。 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的情怀。 教学环节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师: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2.学生交流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吗

学生交流月亮在古诗词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迹”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梳理小标题: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3.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学生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4.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5.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

学生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也见到过。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4.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二)学习第二部分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2.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3.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四)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全班交流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板书设计月迹

地点:室内、院内、院外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选做作业:

读一读《望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习作七——即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观察景物时能重点观察变化,按照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学科核心素养:

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并能捕捉到印象深刻之处。 德育渗透:

发现大自然中的美,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大自然中的照片。 2.板书:________即景

二、方法指导

1.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 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 2.出示习作要求:

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可以写“田野即景”等。

3.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师生共同讨论 1.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

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了哪些提示。 2.总结: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4.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1.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 2.完成习作

3.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及时做出修改。

五、拟提纲,练习写作。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拟提纲,包括:写哪儿的景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 板书设计

按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观察顺序 即景动态变化,

融入情感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完成习作。 选做作业:

读读其他同学的文章,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句子中的景物描写,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能进行创意性地编写标语。 3.积累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把一个画面写具体、写生动。 学科核心素养:

能感受语句的画面美,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德育渗透:

感受古诗词意境丰厚、画面唯美的艺术魅力。 教学环节设计: 一、交流平台 1.朗读这两段话。 2.学生读句子,感受特点。

读一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3.生总结,汇报

这两段都是景物描写。第一段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第二段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二、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要有打动人的宣

传语,还要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个海报。 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2.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①读句子,体会每组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 生总结,汇报

②师:这两组句子中,每组的第一句都描写得比较概括,不生动,第二句在第一句写景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第二句比第一句更生动,更富有感情。

3.根据例子,仿写句子。 4.师对学生们仿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三、日积月累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交流:这首诗里,你觉得作者再描写景物时都用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 5.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描写景物 运用修辞 作业设置 必做作业: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景物。 选做作业:

搜集其它描写景物的古诗词,看看诗人一般都会选取什么样的景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